吸收章节书稿.doc_第1页
吸收章节书稿.doc_第2页
吸收章节书稿.doc_第3页
吸收章节书稿.doc_第4页
吸收章节书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情景三 吸收过程及设备的选择与操作教学目标方法与社会能力目标:通过本学习情境中合成氨原料气分离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加工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自我学习与自我提高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知识与技能目标:保证学生掌握吸收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操作技能。了解吸收操作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应用,熟悉工程上常见的气体吸收与解吸方案,能根据生产任务选择正确的吸收与解吸方案;掌握吸收与解吸的基本原理,能根据生产任务确定合理吸收操作参数。熟悉吸收与解吸过程中常用设备的结构、性能,会根据任务进行相关设备的选型和简单设计。掌握吸收与解吸装置的操作与控制要点,能熟练操作吸收与解吸装置。引 言工程项目 (情境设计) 某合成氨厂原料气脱二氧化碳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氨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硝酸等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合成氨的原料是氮氢混合气。原料气中的氢气主要由天然气、石脑油、重质油、煤、焦炭、焦炉气等原料制取。由任何含碳原料制得的原料气,经变换后都含有相当数量的二氧化碳,在合成之前必须清除干净。同时二氧化碳是生产尿素、碳酸氢铵和纯碱的重要原料,还制成干冰用于食品等其它行业。因此二氧化碳可以回收利用。某合成氨厂变换气经过初脱碳后,原料气中CO2含量为9%(体积,下同),其余主要成分为N2、H2和少量CO,已知该厂年产量为10万吨合成氨(折算原料气量为40000Nm3/h)。现工艺要求必须将原料气中CO2浓度降到0.5%以下,分离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根据需要送往尿素工段作为原料或送往附近某特气厂生产干冰。请为该企业拟定一个从原料气中分离出二氧化碳的方案。调查研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氨气的性质、用途、安全注意事项、工业生产方法;合成氨原料气中各组分的理化性质。项目任务分析前已介绍,非均相混合物系一般用沉降、过滤等方法来分离;那么均相混合物又该如何分离呢?均相混合物系有气态均相混合物和液态均相混合物之分,本任务是一个典型的气体混合物的分离任务,要完成此任务,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工程上常用的气体混合物分离方法有哪些。 知识链接: 均相气体混合物分离方法简介均相气体混合物分离方法目前有吸附法和吸收法二种。吸附法是将多孔性固体物料与气态或液态混合物进行接触,有选择地使流体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附着于固体的内外表面,从而使混合物中各组分得以分离方法。用于气相分离时主要目的是分离和纯化气体混合物,如常温空气分离氧氮,酸性气体脱除,从各种气体中分离回收H2、CO、CO2、CH4、C2H4等,但这种方法处理气体的能力有限。对于大量气体混合物的分离则普遍使用吸收法。吸收是分离气体混合物的最常用的单元操作。它利用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所选择的液体中溶解程度的差异,有选择的使混合气体中一种或几种组分溶于此液体而形成溶液,其它未溶解的组分仍保留在气相中,以达到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某组分的目的。吸收在化工生产中应用甚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离混合气体以获得一个或几个组分。如:从裂化气或天然气的高温裂解气中分离乙炔,从乙醇催化裂解气中分离丁二烯等。(2)除去有害组分以净化气体。如:合成氨工业中用水或碱液脱除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用铜氨液除去原料气中的一氧化碳等。(3)制取成品。如: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取盐酸,用水吸收甲醛以制取福尔马林等。(4)废气处理、尾气回收。如:磷肥生产中,放出的含氟废气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可采用水及其它盐类经吸收制成有用的氟硅酸钠、冰晶石等,硝酸尾气中含氮的氧化物可以用碱吸收制成硝酸钠等有用物质。项目任务解决合成氨原料气分离方法的选择吸附法虽然二氧化碳脱除率高,但该方法处理能力较小,有效气体消耗较大并且能耗较高,是精细分离和纯化气体的操作方法。且这种方法操作压力低,所以不适宜用于处理量大且杂质组分浓度高的混合气体的分离。本任务中原料气的处理量大且CO2的含量也高,因此,应选择目前合成氨厂普遍使用的吸收法来脱除原料气中二氧化碳。吸收法脱除CO2就是选取一种溶剂作为吸收剂,利用原料气中CO2与其它组分在选取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CO2在其中的溶解度大,而N2、H2在其中几乎不溶),将CO2选择吸收,以达到脱除CO2的目的。那么什么是吸收?吸收操作是如何进行的?在吸收过程中要解决哪些基本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任务一 吸收工作过程的认识学习目标掌握吸收操作的基本工作过程及主要术语;了解吸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及典型的吸收案例;理解用吸收方法完成分离任务要解决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一、吸收法的分类吸收是一个单向传质过程,即仅有气相中的易溶组分由气相向液相转移。在吸收操作过程中,能够溶解于液体中的气体组分称为吸收质(或溶质);而不能溶解的气体组分称为惰性组分(或载体);所用的液体称为吸收剂(或溶剂);吸收操作所得到的液体称为溶液(或吸收液),其主要成分为吸收剂和溶质;被吸收后的气体称为吸收尾气,其主要成分应为惰性气体,还有残余的吸收质。吸收法可分为物理吸收法、化学吸收法、物理化学吸收法等。1、物理吸收法在吸收过程中,如果吸收质与吸收剂之间不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可认为仅是气体溶解于液体的物理过程,则称为物理吸收。物理吸收操作的极限主要决定于当时条件下吸收质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或者有机溶剂的性质完成,例如水洗法、低温甲醇法、碳酸丙烯脂法等。2、化学吸收法在吸收过程中,吸收质与吸收剂之间发生显著的化学反应,则称为化学吸收。化学吸收操作的极限主要决定于当时条件下反应的平衡常数。利用二氧化碳具有酸性特征而与碱性物质反应将其吸收,主要有:氨水法: CO2+NH3H2O (NH4)HCO3乙醇胺法(改良乙醇胺法): CO2+H2O+(HOCH2CH2)2NCH3 (HOCH2CH2)2CH3NH+ +HCO3-热钾减法(热的碳酸钾水溶液): CO2 + H2O +K2CO3 KHCO33、物理化学吸收法吸收过程既具有物理吸收过程也具有化学吸收过程。例如环丁砜法和多胺法。不管物理吸收还是化学吸收如果在吸收过程中,混合气体中只有一个组分进入吸收剂,其余组分皆可认为不溶解于吸收剂,这样的吸收过程称为单组分吸收。如果混合气体中有两个或更多个组分进入液相,则称为多组分吸收,如用热钾碱法中碳酸钾溶液吸收CO2的同时也会对混合气体中的H2S进行吸收,这就是典型的多组分吸收。吸收质溶解于吸收剂时,有时会释放出相当大的溶解热或反应热,结果使液相温度逐渐升高。如果放热量很小或被吸收的组分在气相中浓度很低,而吸收剂的用量相对很大时,温度变化并不明显,则称为等温吸收。若放热量较大,所形成的溶液浓度又高,温度变化很剧烈,这样的吸收过程称为非等温吸收。通常物理吸收放出热量是由溶解热引起的,化学吸收热量主要是由反应热引起的,化学吸收热效应要比物理吸收大。知识链接: 物理吸收过程的机理(1)传质的基本方式吸收操作是吸收质从气相转移到液相的传质过程,其中包括吸收质由气相主体向气液相界面的传递,及由相界面向液相主体的传递。因此,讨论吸收过程的机理,首先说明物质在单相(气相或液相)中的传递规律。物质在单一相(气相或液相)中的传递是靠扩散作用,发生在流体中的扩散有分子扩散与涡流扩散两种。流体中的分子扩散如将一滴红墨水滴在一杯水中,会看见红色慢慢向四周扩散,最终整杯水变红了,这就是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物质在一相内有浓度差异的条件下,由流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引起的物质传递现象。习惯上常把分子扩散称为扩散。这种扩散发生在静止或滞流流体中相邻流体层的传质中。分子扩散的速率主要决定于扩散物质和流体温度以及某些物理性质。根据菲克定律,当物质A在介质B中发生分子扩散时,分子扩散速率与其在扩散方向上的浓度梯度成正比。参照图3-4所示,这一关系可表达为: NA= (3-1) 式中:NA 组分A的分子扩散速率 kmol/(m2s);图3-1 分子扩散示意图CA 组分A的浓度 kmol/m3;Z 沿扩散方向的距离 m;D 扩散系数,表示组分A在介质B中的扩散能力 m2/s。式中负号表示扩散方向与浓度梯度相反。分子扩散系数D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扩散系数大,表示分子扩散快。对不太大的分子而言,在气相中的扩散系数值约为0.11 cm2/s的量级;在液体中约为在气体中的104105分之一。这主要是因为液体的密度比气体的密度大的多,其分子间距小,故分子在液体中扩散速率要慢的多。扩散系数之值须由实验方法求取,有时也可由物质本身的基础物性数据及状态参数估算。气体的液体扩散系数可查阅有关手册。流体中的涡流扩散如果在把红墨水滴入杯子中的同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杯子中的水瞬间就变红了。这就是涡流扩散。在湍流流体中,流体质点在湍流中产生漩涡,引起各部分流体间的剧烈混合,在有浓度差的条件下,物质便朝其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扩散。这种凭藉流体质点的湍动和漩涡来传递物质的现象,称为涡流扩散。涡流扩散速率决定于流体的湍动程度。实际上,在湍流流体中,由于分子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扩散是与涡流扩散同时发挥着作用。但涡流扩散速率比分子扩散速率大得多,因此涡流扩散的效果应占主要地位。此时,通过一个湍流流体的扩散速率可以下式表达,即 NA= (D+De) (3-2)式中:NA 组分A的扩散速率 kmol/(m2s);CA 组分A的浓度 kmol/m3;Z 沿扩散方向的距离 m;D 分子扩散系数m2/s;De 涡流扩散系数 m2/s。对流扩散。它与传热过程中的对流传热类似,由于对流扩散过程极为复杂,影响其因素很多,所以对流扩散速率,一般难以解析求出,而是采用类似解决对流传热的处理方法依靠试验测定。(2)吸收过程的机理吸收过程中,吸收质除了要分别在气相和液相中进行单一相的传递外,还必须通过气液接触界面才能由气相进入液相,但气液两相流动状态不同,界面状态就不同,流体流动状态不仅决定于流体的物性、流速等参数,还与设备的几何尺寸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吸收过程的机理是复杂的,人们已对其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研究。曾提出多种不同的关于吸收这样的相际传质过程的机理的理论,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刘易斯和惠特曼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双膜理论。双膜理论的基本论点如下:1、在气液两流体相接触处,有一稳定的分界面,叫相界面。在相界面的两侧附近各有一层稳定的作滞流流动的薄膜层,在气相一侧的叫气膜、液相一侧的叫液膜。吸收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这两个薄膜层。2、两膜层以外的气、液两相分别称为气相主体与液相主体。在气、液两相的主体中,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吸收质的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即两相主体内浓度梯度皆为零,全部浓度变化集中在这两个膜层中,即阻力集中在两膜层之中。3、无论气、液两相主体中吸收质的浓度是否达到平衡,而在相界面处,吸收质在气、液两相中的浓度关系却已达于平衡。即认为界面上没有阻力。通过以上假设,就把吸收这个相际传质的复杂过程,简化为吸收质只是经由气、液两膜层的分子扩散过程。提高吸收质在膜内的分子扩散速率就能有效地提高吸收速率,因而两膜层也就成为吸收过程的两个基本阻力,双膜理论又称为双阻力理论。在两相主体浓度一定的情况下,两膜层的阻力便决定了传质速率的大小。由于膜内阻力与膜的厚度成正比,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越大,则膜的厚度越薄,因此增大气液两流体的相对运动,使流体内产生强烈的搅动,都能减小膜的厚度,从而降低吸收阻力,增大吸收传质系数,提高吸收速率。双膜理论的假想模型,如图3-2所示。 实际浓度分布线 虚拟浓度分布线图3-2双膜理论的假想模型示意图对于具有固定相界面的系统以及流动速度不高的两流体间的传质,双膜理论与实际情况是相当符合的,根据这一理论的基本概念所确定的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关系,至今仍是吸收设备设计的主要依据,这一理论对于生产实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具有自由相界面的系统,尤其是高度湍动的两流体间的传质,双膜理论表现出它的局限性。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界面已不再是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此时界面两侧存在稳定的滞流膜层及物质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此两膜层的假设都很难成立。针对双膜理论的局限性,后来相继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如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界面动力状态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于相际传质过程中的界面状况及流体力学因素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和描述都有所前进,但目前尚不足据以进行传质设备的计算或解决其它实际问题。二、吸收解吸收方案的认识在循环吸收法中,为了得到较纯净的吸收质或回收吸收剂循环使用,常常需要将吸收质从吸收剂中分离出来。使溶解于液相中的气体释放出来的操作称为解吸或脱吸。解吸是吸收的相反过程,通常是使溶液与惰性气体或水蒸汽在解吸装置中接触,气体溶质则逐渐从溶液中释放出来。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吸收与解吸的联合流程,吸收后即进行解吸,在操作中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应该注意的是对于化学吸收,如果吸收过程中发生了不可逆的化学反应,解吸就不能发生。案例一 洗油回收煤气中苯图3-3是一个回收煤气中苯的吸收-解吸联合装置流程示意图。在焦炉煤气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煤气中含有少量的苯和甲苯类低碳氢化合物的蒸汽,应予以回收。所用吸收剂是煤焦油的精制品(煤焦油中230300的馏分),称为洗油。图3-3 用洗油回收煤气中苯的吸收与解吸流程含苯煤气在常温下由吸收塔底部进入塔内,温度为2730洗油从塔顶淋下,气液两相逆流流动,并在塔内填充物(木栅等物)上接触,进行传质,使苯等转溶到洗油中,含苯量降到规定要求(煤气中苯族烃含量为2g/m3)的脱苯煤气由塔顶排出。吸收苯的洗油(含苯量约2.5,称为富油)从塔底进入富油贮槽。为了分离出富油中溶解的苯等,需对吸收剂进行解吸,目的是回收苯及使洗油循环使用(亦称吸收剂的再生)。解吸过程在解吸塔中进行,即将富油用泵从贮槽中抽出,经富油加热器加热至规定温度后,从顶部进入解吸塔,与从解吸塔底部通入的过热水蒸汽接触,则富油中的苯等在高温下解吸出被水蒸汽带走,经冷凝后进入分层槽,由于苯的密度比水小,故在上层,水在下层,将水除去即可得到苯类液体。富油脱苯后(亦称贫油)从塔底进入洗油贮槽,用泵抽出经冷却器冷却至规定温度,即可作为循环使用的吸收剂再次送入吸收塔中。案例二 碱性栲胶-钒酸盐水溶液脱除H2S如图3-4所示的是利用碱性栲胶钒酸盐水溶液脱除半水煤气中的硫化氢工艺方案。栲胶是酚类物质(丹宁)作为载氧体可焦钒酸钠氧化成偏钒酸钠,再生时可由空气将还原态栲胶氧化。脱硫原理如下:(TQ-氧化型栲胶; THQ-还原型栲胶)NaCO3+H2SNaHS+ NaHCO3 2NaHS+4NaVO3+H2ONa2V4O9+4NaOH+2SNa2V4O9+TQ+NaOH+H2O=NaVO3+THQTHQ+O2TH+H2ONaHCO3+NaOHNa2CO3+H2O从电除尘来的半水煤气进接力风机进口水封,由接力风机升压至1000mmH2O左右进入各风机的出口水封,然后气体从脱硫塔底部进、塔顶出,在塔内与从塔顶向下洒的栲胶碱溶液在填料的润湿表面充分接触,吸收并脱除H2S,从脱硫塔顶出来的气体中含H2S应15毫克/标准米3,分别经两个除沫器,再经两个旋流板除去碱沫后,送往压缩机一段。一定组份的栲胶溶液(也称贫液)自循环槽经贫液泵升压0.6Mpa左右送往脱硫塔顶,溶液自塔顶流向塔底,充分润湿填料表面与气体接触,吸收半水煤气中的H2S气体,吸收H2S后的溶(富液)从脱硫塔底流到反应槽内,进入反应槽内的液体再经富液泵加压0.6Mpa左右。经溶液加热器加热进入喷射再生器,自吸空气,富液与空气在喉管处混合后进再生槽,再生后的溶液经液位调节器全部回到循环槽,以后照此反复循环使用。硫泡沫在再生槽内浮洗分离,溢流至硫泡沫槽,在硫泡沫槽用蒸汽加热至7090搅拌沉硫,再经分离放入熔硫釜,回收固体硫磺,釜内清液靠虹吸作用流至虹吸罐,罐内沉渣回釜,清液去循环槽。图3-4 栲胶法脱除H2S的吸收与再生流程案例三 乙醇胺法吸收二氧化碳如图3-5所示的是乙醇胺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解吸联合流程。图3-5 乙醇胺法吸收二氧化碳流程将合成氨原料气从底部进入吸收塔,塔顶喷乙醇胺液体,乙醇胺吸收了CO2后从塔底排出,从塔顶排出的气体中含CO2可降到0.2%-0.5%。将吸收塔底排出的含CO2的乙醇胺溶液用泵送至加热器,加热(130C左右)后从解吸塔顶喷淋下来,塔底通入水蒸气,乙醇在高温、低压(约300kPa)下自溶液中解吸。从解吸塔顶排出的气体经冷却、冷凝后得到可用的CO2。解吸塔底排出的溶液经冷却降温(约50C)、加压(约1800kPa)后仍作为吸收剂。这样吸收剂可循环使用,溶质气体得到回收。交流与探讨 用吸收的方法分离合成氨原料气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不同的场合,处理对象不同,分离目的不同,所用吸收剂也不相同,吸收过程所采用的工艺条件更是千变万化。但作为吸收过程本身,其实质都是基本相同的。无论是哪种分离体系,哪一种流程,它们需要解决如下共性问题,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选择合理的吸收工艺方案。2、在已有吸收方案中进一步选择合适的吸收剂并确定其用量。3、确定性能好经济合理的吸收设备。4、学会吸收装置的操作与运行。接下来我们将对这些任务分别探讨。思考、练习与实践01 什么是吸收过程,吸收主要应用于哪些方面,并举例。02 案例1中是物理吸收过程还是化学吸收过程?为什么贫油进吸收塔前要经过冷却器降温,在吸收塔和解吸收塔之间的换热器有什么作用?03 案例2 中是物理吸收过程还是化学吸收过程?在这一工艺流程中,H2S最终转变成了什么?04 案例3中原料液、溶质、惰性组分、吸收剂、溶液和尾气分别是什么?任务二吸收剂的选择与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学习目标掌握吸收剂的选择原则,熟悉常见CO2吸收剂的优缺点;掌握吸收过程气液流向的选择原则原则;掌握温度、压力等操作条件对于物理吸收过程的影响,学会根据气液相平衡关系判明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掌握吸收剂用量的求取方法。在任务一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得出,用于吸收二氧化碳的方案有很多,方案的不同关键就是吸收剂的不同,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剂性能的优劣,常常是吸收操作好坏的关键。那么吸收操作吸收剂是如何选择的呢?用物理吸收方法来吸收二氧化碳又有哪些吸收剂可用呢?引言里的工作任务中选择什么物质作为吸收剂比较合适呢?一、吸收剂的选择如果吸收的目的是制取某种溶液作成品,如用HCl气体生产盐酸,溶剂只能用水,自然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目的在于把一部分气体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便应考虑选择适当的溶剂。知识链接:要想选择好合适的吸收剂,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吸收剂的选择原则。吸收剂选择的常用原则为:1、所选用的吸收剂必须有良好的选择性,即吸收剂对吸收质要有较大的溶解度而对其它惰性组分的溶解度要极小或几乎不溶解。这样可以提高吸收效果、减小吸收剂的用量;吸收速率也大、设备的尺寸便小。2、所选择的吸收剂应在较为合适的条件(温度、压力)下进行吸收操作。3、吸收剂的挥发度要小,即在操作温度下吸收剂的蒸气压要小。因为离开吸收设备的气体,往往被吸收剂蒸气所饱和,吸收剂的挥发度愈高,其损失便愈大。另外所选用的吸收剂应尽可能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不发泡、价廉易得和具有化学稳定性等。显然完全满足上述各种要求的吸收剂是没有的,实际生产中应从满足工艺要求、符合经济原则的前提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全面均衡得失来选择最合适的吸收剂。工业上的气体吸收大多用水作溶剂,难溶于水的气体才采用特殊溶剂。例如,烃类气体的吸收用液态烃。为了提高气体吸收的效果,也常采用与溶质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作溶剂。例如,CO2的吸收可以用NaOH溶液、Na2CO3溶液或乙醇胺溶液。表3-1为某些气体选用的部分吸收剂的实例。表3-1 吸收剂选用实例吸收质可选用吸收剂吸收质选用吸收剂水汽浓硫酸H2S亚砷酸钠溶液CO2水H2S偏钒酸钠的碱性溶液CO2碳酸丙烯酯NH3水CO2碱液HCl水CO2乙醇胺HF水SO2浓硫酸CO铜氨液SO2水丁二烯乙醇、乙腈H2S氨水项目任务解决分离合成氨原料气吸收剂的选择由于二氧化碳在水中和碳酸丙烯酯溶液中的溶解度比原料气中其它组分如N2、H2和CO在其中的物理溶解度大得多,所以水和碳酸丙烯酯对于CO2均具有较好的选择吸收性。水和碳酸丙烯酯均可以作为物理法吸收二氧化碳的吸收剂。考虑到碳酸丙烯酯有腐蚀性且价格较高,而水具有无毒、无腐蚀性、不易燃、不发泡、价廉易得和具有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加上生产任务对分离要求并不太高,因此,我们可暂选用水作为吸收剂,设法让水循环使用。 一、气液体流向的选择选择完溶剂后就要考虑的是气、液两相的流向问题。知识链接:图3-6 是吸收塔内内常见的两种流向示意图。逆流贫液富液混合气体净化气 并流贫液富液混合气体净化气图3-6 气-液两相逆流和并流接触示意图吸收塔内,气、液两相可作逆流也可作并流流动。在气、液两相进出口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逆流与并流相比有着显著优点:逆流时,传质平均推动力最大,这样可提高吸收速率、减小设备尺寸;逆流时,塔底引出的溶液在出塔前是与浓度最大的进塔气体接触,使出塔溶液浓度可达最大值,从而降低了吸收剂耗用量;逆流时,塔顶引出的气体出塔前是与纯净的或浓度较低的吸收剂接触,可使出塔气体的浓度能达最低值,这样可大大提高吸收率。但并流操作也有其自身优点:并流操作可以防止逆流操作时的纵向搅动现象;提高气速时不受液泛的限制,不会限制设备的生产能力。一般吸收操作均采用逆流,以使过程具有最大的推动力。特殊情况下,如吸收质极易溶于吸收剂,此时逆流操作的优点并不明显,为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考虑采用并流。项目任务解决分离合成氨原料气气液流向的选择考虑到工作任务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低,为了加大传质速率,考虑采用逆流接触形式。三、吸收过程操作条件的确定工作任务中用水吸收含有9%(体积)CO2的原料气过程中,什么时候会发生吸收现象?吸收过程选择在多少温度,多高压力下进行呢?知识链接:1、物理过程吸收的条件(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下,使某一定量的可溶性气体溶质与一定量的液体溶剂在密闭的容器内相接触,溶质便向溶剂转移。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以后,就会发现气体的压力和该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不再变化。此时并非没有气体分子进入液体,而是由于在任何瞬间内,气体进入液体的分子数与从液体中逸出并返回到气体中的气体分子数相等之故。所以宏观上,过程就像停止一样,这种状况称为相际动平衡,简称相平衡。在此平衡状态下,溶液上方气相中溶质的压力称为当时条件下的平衡压力,而液相中所含溶质气体的浓度即在当时条件下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习惯上溶解度是以在一定的温度和溶质气体的平衡压力下,溶解在单位质量的液体溶剂中溶质气体的质量数表示,kg气体溶质/kg液体溶剂。只有处于不平衡状态的气液相接触,才有可能发生吸收现象。在气液系统中,只要液相中吸收质的实际浓度小于平衡浓度或气相中吸收质的分压大于平衡分压,吸收质就从气相转入液相,吸收过程一直进行到相平衡为止。所以相平衡是物理吸收过程的极限,该极限取决于溶解度。溶解度的大小是随物系、温度和压力而异,通常由实验测定。如图3-7(a)、3-7(b)、3-7(c)分别表示出氨、二氧化硫和氧在水中溶解度与其气相平衡压力之间的关系。图中的关系线称为溶解度曲线。将图3-7(a)、(b)、(c)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温度、压力一定时,氨的溶解度最大、二氧化硫其次、氧溶解度最小。这说明氨易溶解于水、氧难溶解于水。我们都知道如果要使一种气体在溶液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必须在溶液上方维持较高的平衡压力,由图可见,温度一定时,同样质量的氨、二氧化硫、氧各溶解于一定量的水,氨在其溶液上方的平衡压力最小,二氧化硫的平衡压力居中,氧在其溶液上方的平衡压力最大。图3-7 氨、二氧化硫、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显然:对应于同样浓度的气体溶液,易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平衡压力小,而难溶气体溶液上方的平衡压力大。换言之,如欲获得一定浓度的气体溶液,对于易溶气体所需的平衡压力较低,而对于难溶气体所需的平衡压力则很高。由图3-7还可发现,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趋势:当压力一定时,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大;当温度一定时,压力越高,溶解度越大。这说明加大压力和降低温度可以提高溶解度,对吸收操作有利;反之,升温和减小压力则降低溶解度,对吸收操作不利。溶解度是分析吸收操作过程的基础,关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至今已发表了许多数据,这些实测值载于有关手册之中以供查用。(2)亨利定律随着对气液间相平衡关系大量实验数据的积累,人们发现当总压力不高时,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上方的气体溶质平衡分压与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关系:p*= Ex (3-3)式中:p* 溶质在气相中平衡分压,kN/m2 x 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 E 亨利系数,其单位与压力单位一致。图3-8 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氨在水中的溶解度式3-3称为亨利定律。此式表明稀溶液上方的溶质分压与溶质在液相的摩尔分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亨利系数。E值的大小表示气体溶于液体中的难易程度。由于同一种气体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所以E不同;同样不同气体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不同,E也就不同。E值愈大,表示该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即愈难溶,E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各种气体的E值皆由实验测得,书末附寻中列出若干种气体水溶液的亨利系数值。亨利定律是一个稀溶液定律,因此它对常压或接近于常压下的难溶气体较为适合,对于易溶气体适用于低浓度的较小范围,如图3-8所示NH3-H2O系统的平衡线的直线部分是很短的,而对于难溶气体如CO2,则在较广的平衡压力范围内符合亨利定律。在实际生产中被吸收的气体,往往是气体混合物的某组分,而不是单一的纯气体。当混合气体总压力不超过5标准大气压的情况下,被吸收组分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可以认为与总压无关,而只取决于溶质气体的分压和温度。由于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组成各可采用不同的表示法,因而亨利定律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若溶质在液相和气相中的组成分别用摩尔分率x及y表示,亨利定律可写成如下形式,即: y* = mx (3-4)式中 x 液相中溶质的摩尔分率y 与该液相成平衡的气相中溶质的摩尔分率 m 相平衡常数若系统的总压为P,则依道尔顿分压定律可知溶质在混合气体中的分压为 p = Py同理 p* = Py* 将上式代入式3-3中可得 Py* = Ex将此式与式3-4相比较可知m = E/P (3-5)相平衡常数m也是依实验结果计算出来的数值。对于一定物系,它是温度和压力的函数。由m值的大小同样可以比较不同气体溶解度的大小,m值愈大,则表明该气体的溶解度愈小。由式3-5可以看出,温度升高、总压下降则m值增大,不利于吸收操作。若溶质在液相和气相中的组成分别用比摩尔X及Y表示时,则可知x = (a)y = (b)将式(a)和式(b)代入式(3-4)可得: = m 整理后得 Y* = (3-6)式中 Y* 气、液相平衡时,每kmol惰性组分中含有气体溶质的kmol数 X 气、液相平衡时,每kmol吸收剂中含有气体溶质的kmol数 m 相平衡常数式3-6是用比摩尔分率表示亨利定律的一种形式。此式在YX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总是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如图3-9所示,此图线称为气、液相平衡线或吸收平衡线。但是,当溶液浓度很低时,式3-6分母趋近于1,于是该式可简化为式3-7是亨利定律又一形式,它表明当液相中溶质溶解度足够低时,气液相平衡关系在YX图中,也可近似地表示成通过原点的直线。其斜率为m,如图3-10所示。 Y* = mX (3-7)若气相组成用分压,液相组成用物质的量浓度时,亨利定律为: p*= (3-8)式中: C 液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kmol/m3 H 溶解度系数 kmol/(kNm)溶解度系数H也是温度的函数,对一定的溶质和吸收剂而言,H值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易溶性气体H值很大,难溶性气体H值很小。溶解度系数H与亨利系数E的关系为: H = (3-9)式中: 溶液的密度 kg/m3 MS 吸收剂的摩尔质量 kg/kmol图3-9 吸收平衡线 图3-10 稀溶液吸收平衡线上述亨利定律的各种表达式所表示的都是互成平衡的气、液两相组成间的关系,利用它们即可根据液相组成计算平衡的气相组成,同样也可根据气相组成计算平衡的液相组成。从这种意义上讲,上述亨利定律的几种表达形式也可改写如下: x *= C* = x *= X *= 根据吸收操作的特点,我们常用比摩尔浓度来表示相组成,因此在表示气液相平衡关系时,也就常常采用式3-6或式3-7。【例3-1】某矿石焙烧炉送出来的气体,经冷却后将温度降到20,然后送入填料吸收塔中用水洗涤以除去其中SO2,已知平均操作压力为1标准大气压,20时SO2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数据如本例附表1例3-1 附表1SO2溶解度kgSO2/100kgH2O0.020.050.100.150.20.30.50.71.01.5SO2平衡分压kN/m20.0670.164.260.7731.131.883.465.27.8612.3试按以上数据标绘Y*X曲线。解:;现以第1组数据为例计算如下:各组数据计算结果列于本例附表2例3-1 附表2SO2溶液浓度X气相中SO2平衡浓度YSO2溶液浓度X气相中SO2平衡浓度Y0.00005620.0006620.000840.0190.000140.001580.00140.0350.000280.00420.001970.0540.000420.00770.00280.0840.000560.01130.00420.138将以上数据关系标绘于本题附图中,为通过原点O的曲线。例3-1 附图(3)相平衡与吸收操作当不平衡的气液两相接触时,溶质是被吸收,还是被解吸,这要由相平衡关系来决定。人们可以依据物系的气液平衡关系来判明吸收过程进行的方向、限度和难易程度。根据气液相平衡关系判明过程进行的方向和限度在吸收塔的计算中通常以气液两相的实际状态与相应的平衡状态的偏离程度来表示吸收推动力的大小。如果气液两相处于平衡状态,则两相的实际状态与平衡状态无偏离,吸收推动力为0,吸收速率也为0。实际状态与平衡状态偏离越大,则吸收推动力也越大,吸收推动力可用气相浓度差Y=Y-Y*表示,也可用液相浓度差X=X*-X表示。若YY*或X*X,从图3-9或3-10上可看出,实际物系点位于平衡曲线上方,此时溶质由气相向液相传递,这就是吸收。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气相中被吸收组分的含量不断降低,溶液浓度不断上升,直到Y=Y*或X*=X,此时实际物系点与平衡曲线重合,吸收达到了极限。若YY*或X*0吸收Y-Y*0解吸Y-Y*=0平衡【例3-2】已知常压、20时稀氨水的相平衡关系为Y*=0.94X,今使含氨6%(比摩尔分率)的混合气体与X=0.05的氨水接触,则将发生什么过程呢?解:Y*=0.94X=0.940.05=0.0470.06=Y 即Y- Y*=0.06-0.047=0.0130 所以发生吸收过程或者X*=Y/0.94=0.06/0.94=0.064X*-X=0.064-0.04=0.0140所以发生吸收过程判断吸收操作的难易程度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对于一定浓度的溶液,被溶解气体在气相中平衡分压的大小,反映了气体溶解度的大小即气体被吸收的难易程度。平衡分压越小,则溶解度越大气体越容易被吸收。气体吸收的难易程度还可从亨利系数E或相平衡常数m的值的大小来判断。E或m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吸收就越困难。根据气液平衡关系选择操作条件对于同一物系,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和压力而改变。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因此,吸收操作在较低温度下进行较为有利,对于热效应较大的物系,可以在吸收过程中采取冷却措施,为此通常要设置中间冷却器以降低吸收温度。但要注意的是操作时如果温度太低,除了消耗大量冷冻物外,还会增大吸收剂的粘度,甚至会有固体结晶析出,影响吸收操作顺利进行。因此应综合考虑不同因素,选择一个最适宜的温度。提高操作压力可以提高混合气中被吸收组分的分压,增大吸收的推动力,有利于吸收。但在压力增高的同时,动力消耗就会随之增大,对设备的强度要求也随之提高,使设备投资的经常性生产费用加大。因此一般能在常压下进行的吸收操作不必在高压下进行。除非在常压下溶解度太小,才采用加压吸收。若吸收后气体需进行高压反应,则可采用高压下吸收操作,既有利于吸收,又增大吸收塔的生产能力。根据二氧化碳-水的平衡关系,引言工作任务中操作条件选择常温(25C),10个标准大气压(1.013106 Pa)。项目任务解决操作条件的选择四、吸收剂用量的确定吸收剂用量是通过对吸收过程进行物料衡算和操作分析得到的。为完成工作任务,吸收剂水的用量最小为多少?化工实际生产中通常用量为多少?知识链接:1、吸收塔的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图3-11 逆流吸收塔操作示意图(1)物料衡算如图3-11所示为一处于稳定操作状态下,气、液两相逆流接触的吸收塔,混合气体自下而上流动;吸收剂则自上而下流动。在吸收过程中,混合气体通过吸收塔的过程中,可溶组分不断被吸收,在气相中的浓度逐渐减小,气体总量沿塔高而变;液体因其中不断溶入可溶组分,液相中可溶组分的浓度是逐渐增大的,液体总量也沿塔高而变。但V和L的量却没有变化,假设无物料损失,对单位时间内进、出吸收塔的吸收质进行衡算则得:VB Y1 + LS X2 = VB Y2 + LS X1 (3-10)式中:VB 单位时间内通过吸收塔惰性气体量 kmolB/ sLS 单位时间内通过吸收塔的吸收剂 kmolS/ sY1、Y2 分别为进塔及出塔气体中吸收质的比摩尔分率 kmol吸收质/ kmol惰性组分X1、X2 分别为出塔及进塔液中吸收质的比摩尔分率 kmol吸收质/ kmol吸收剂式3-10可改写为: VB (Y1-Y2)= LS(X1-X2)= GA (3-11)式中:GA 吸收塔的吸收负荷(单位时间内的传质量)kmolA/s则可得: (3-12) LS / VB称为“液气比”,即在吸收操作中吸收剂与惰性气体摩尔流量的比值,亦称吸收剂的单位耗用量。在吸收操作中,气相中吸收质被吸收的质量与气相中原有的吸收质质量之比,称为吸收率。用符号表示。 = = = (3-13) 式(3-11)可改写成:Y2 = Y1(1- ) (3-14)在吸收塔的计算中,已知VB 、LS、X1、X2、Y1及Y2中的任何5项,即可求出其余的一项。如:已知VB、LS、X2、Y1及Y2即可依式(3-10)求得塔底排出的溶液浓度X1;已知VB、LS、X1、X2、Y1即可依式(3-10)求出Y2,后依式(3-13)而求算吸收塔的吸收率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指标;已知Y1及可依式(3-14)计算吸收塔的尾气浓度Y2。(2)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与操作线参照图3-11,取任一截面M-M,在M-M与塔底端之间做吸收质的物料衡算。设截面M-M上气、液两相浓度分别为Y、X,则得: VB Y1 + LS X = VB Y + LS X1 (3-15)将上式可改写成: Y = X +(Y1-X1)=(X - X1 )+ Y1 (3-15a) 图3-12 逆流吸收塔的操作线式(3-15a)即为逆流吸收塔的操作线方程,它反映了吸收操作过程中吸收塔内任一截面上气相浓度Y与液相浓度X之间的关系。在稳定操作中,式中X1、Y1、LS /VB都是定值,所以该操作线方程为一直线方程,其斜率为LS /VB。由式(3-15)可得: 同理可得: 而由前知: 因此: 这说明逆流吸收操作的操作线方程过吸收塔的塔顶、塔底截面所对应的状态点A(X1、Y1)、B(X2、Y2),因此只要找出A、B两点即可绘制出逆流吸收操作的操作线。依此方法绘出逆流吸收操作的操作线,如图3-12所示。此操作线上任一点C代表着塔内相应截面上的气、液相浓度Y、X之间的对应关系。端点A代表塔底的气、液相浓度Y、X的对应关系;端点B则代表着塔顶的气、液相浓度Y、X的对应关系。在进行吸收操作时,在塔内任一截面上,吸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总是要高于与其接触的液相平衡分压的,所以吸收操作线的位置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上方。与之相应的是在解吸操作中,吸收质在气相中的分压小于与其接触的液相平衡分压,因此解吸操作线总是位于平衡线的下方。2、吸收剂的用量在吸收塔的计算中,需要处理的气体流量以及气相的初浓度和终浓度均由生产任务所规定。吸收剂的入塔浓度则常由工艺条件决定或由设计者选定,因此吸收剂的用量仍需选择。吸收剂的用量通常是根据分离要求和相平衡关系先确定最小吸收剂用量再乘以一个经验系数得到。由前知,当VB、Y1、Y2及X2已知的情况下,吸收塔操作线的一个端点B已经固定,而另一个端点A在Y=Y1的水平线上移动,且点A的横坐标X1将取决于操作线的斜率LS /VB。如图3-13所示。图3-13 吸收塔的最小液气比若增大吸收剂用量,则操作线的斜率LS /VB将增大,点A将沿Y=Y1的水平线左移,塔底出口溶液的浓度X1减小,操作线远离平衡线,从而过程推动力X1*-X1增大,减小设备尺寸、节约设备费用(主要是塔的造价)。但超过一定限度后,则使吸收剂输送及回收等项操作费用急剧增加。反之,若减少吸收剂用量,则操作线的斜率LS /VB将减小,点A将沿Y=Y1的水平线右移,塔底出口溶液的浓度X1增大,操作线靠近平衡线,从而过程推动力X1*-X1减小,要在单位时间内吸收同量的溶质,设备也就要大一些,以致设备费用增大。若吸收剂用量减少到恰好使点A移到水平线Y=Y1与平衡线的交点A*时,则X1* = X1即塔底流出的溶液与刚进塔的混合气体这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