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宋明理学_第1页
第2课宋明理学_第2页
第2课宋明理学_第3页
第2课宋明理学_第4页
第2课宋明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第3课宋明理学 儒学产生 初步发展 春秋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理学在什么背景下创立的 一 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1 必要性 1 儒学的困境 信仰危机 东汉末年 长期战乱 儒学自身局限凸显 权威性被削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佛教 道教的严重挑战 内因 外因 合作探究 传统儒学的局限性是什么 任何时代 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对暴政反抗 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 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 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 没有从事战争的人 如妇女 儿童和老年人 大都投入宗教 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在宋明儒学家看来 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 不备 要么是 不明 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尤其是政治腐败 王朝更革代起 军阀割据 战争颇兴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等观念也开始受到怀疑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 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 缺乏治心的手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 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 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于是 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佛教的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 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同时 当时南北对峙 王朝更迭频繁 兵戈不息 剥削残酷 压迫深重 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 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 僧尼不入国家户籍 可以逃避赋役 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 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 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 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 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 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 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 道教开始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 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 黄巾起义失败后 太平道遭到镇压 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 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 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 东晋时道教日盛 不仅有皇帝 大臣信奉 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材料一 如唐代诗人杜牧所描述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提出了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 对现世的思考和关怀的理念 如宣扬 天堂地狱 因果报应 六道轮回 的观念 道教提出修炼养身 长生不老等 道教 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材料二 伴随社会动荡不安 王朝更迭 君臣等级观念 受到质疑 而儒家不但不能解释 反而赤裸裸的恐吓人们 材料三 儒学传统中 有一个最薄弱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 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的形而上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 为自己的思想理路找到终极的立足点 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 道德与政治的思路 于是 当人们不断追问这一思路的起源以及其合理性依据时 它就有些捉襟见肘 儒门对追问终极问题的回避 给思想史留下了新的话题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传统儒学局限性 理论上 最大缺陷在于过多关注 现世实际 问题 而回避了对终极问题的追问 社会功能上 无法为政权提供合法解释 道教 东汉末年产生 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宗教 道教讲求 神仙方术 修炼养生 长生不老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佛教 西汉末年 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其基本教义 因果报应 生死轮回 禁欲苦行等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一 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魏晋以来道教 佛教广泛传播对儒学的冲击 另类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 自幼饱读儒家经书 一度又信奉道教 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 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 山中宰相 后梁武帝又 舍道释佛 以皇帝之身出家 舍身 同泰寺 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李白 曾隐居深山 一心炼丹 信道 王维 亦官亦隐 信儒信道又信佛 白居易 既学炼丹 又虔诚佛事 信道并信佛 柳宗元 刘禹锡 公开宣扬自己 援佛入儒 先佛后儒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儒释道三教合流的潮流弥漫社会 三教图 清丁云鹏 周道衰 孔子没 火于秦 黄老于汉 佛于晋 魏 梁 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者 不入于老 则归于佛 入于彼 必出于此 韩愈 原道 社会的动荡不安 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 儒学信仰出现危机 而道教的修炼丹药长生不老 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来世的思想在社会迅速传播 但三教彼此在反复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唐宋时期 调和之风尤盛 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 佛或三教并修 出现了 三教合一 的趋势 它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1 必要性 1 儒学的困境 东汉末以来 长期战乱 儒学自身局限凸显 权威性严重削弱 遭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 三教合一 相互吸收 融合 潮流的出现 一 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唐有天下 如贞观 开元间 虽号治平 然亦有夷狄之风 三纲不正 无父子 君臣 夫妇 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孙 皆不可使 玄宗才使肃宗 便叛 肃宗才使永王璘 便反 君不君 臣不臣 故藩镇不宾 权臣跋扈 陵夷有五代之乱 汉之治过于唐矣 汉有纲正 程颐 程颐认为 汉之治过于唐 的理由是什么 由此理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1 必要性 1 儒学的困境 东汉末以来 长期战乱 儒学自身局限凸显 权威性严重削弱 遭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2 三教合一 相互吸收 融合 潮流的出现 3 社会政治根源 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本朝民族矛盾尖锐 农民起义引起 不重纲常 的历史教训 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以巩固中央集权 一 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1 必要性 1 儒学复兴运动 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唐中后期 韩愈提出了儒家的 道统 思想 李翱提出从 性命之源 的高度理解孔子之道 影响 成为了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大规模的儒学复兴运动 2 可能性 一 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道统 指的是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 孟子认为孔子的学说是承接尧 舜 汤 周文王等先代圣王的 并自命是继承孔子思想的正统 韩愈作 原道 正式提出所谓 尧 舜 禹 汤 文 武 周公 孔 孟 关于道的传授系统的论说 称自己继承了真正的孔孟之道 是儒学的正宗 地位 理论 1 必要性 1 儒学复兴运动 奠定了理学兴起的基础 2 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重文轻武 使儒学复兴运动高涨 3 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科学文化的进步 重要条件 4 儒学兼容并蓄 吸收佛 道精华 更为理性化 思辨化 和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 开展复兴儒学 抨击佛道的运动 2 可能性 一 宋明理学创立的背景 课堂探究石介的 中国论 说 乃有巨人名曰佛 自西来入我中国 有庞眉名曰聃 自胡来入我中国 各以其人易中国之人 以其道易中国之道 老聃是中国人 为什么石介说他 自胡来入我中国 老聃像 提示 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 战争不断 民族矛盾尖锐 把佛教和道教说成夷狄之教 激发人民对佛道的排斥厌恶心理 从而提高儒学的独尊地位 石介的说法反映了当时的一些儒家学者有意将在文化渊源上原本属于中原文化的道家之学和道教归于与中原文化有本质区别的蛮夷文化的范畴 以贬低道家文化 抬高儒学地位 二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 北宋五子的思想 结合 周易 解释 太极图 建构万事万物衍生规律 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 重新排列 周易 的六十四卦 试图揭示宇宙规律 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开 气学 解释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 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 仁 修养最高境界也是 仁 孔颜之乐 理 或 天理 的含义 理 是宋明理学的核心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 是离开事物而能独立存在的一种东西 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宰 是天下万物永恒的普遍法则 它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 三纲五常 的伦理道德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天理 息息相关 理生万物 遵循天理 理 是世界的本源 遵循天理 理生万物 儒家思想 天地万物 人 核心 仁 二程思想的影响 将儒家的忠 孝 节 义提升到了 天理 的高度 开创了理学 为重建儒学信仰打下理论基础 二 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它是以 理 或 天理 为核心 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佛 道 儒 根本 目的 特点 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2 理学的含义 理论 社会功能 眼珠子 鼻孔子 朱子高于孔子 眉先生 胡后生 后生长于先生 朱熹 三 理学的成熟 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 莫先于读书 三 理学的成熟 朱熹的学说 1 地位 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是理学集大成者 在儒学地位上仅次于孔孟 2 观点 1 本体论未有天地之先 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 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 都无该载了 有理 便有气流行 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 理先于气 理 是世界的本源 理学核心思想 为学之道 莫先于穷理 穷理之要 莫先于读书 三 理学的成熟 朱熹的学说 2 理学的修养论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方法论 格物致知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修养的最高境界 仁 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礼记 大学 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的区别格物 探究事物 致知 获得知识 通过探究世间万事万物 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 理 是先天存在的 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 最终贯通明理 两者区别主要在于 理 或 真知 是否先天存在 怎么才能通达 理 三 理学的成熟 朱熹的学说 3 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 天理即 三纲五常 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其 理 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存天理 灭人欲 材料二人之一心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去其气质之偏 物欲之蔽 以复其性 以尽其伦 朱子语类 正君心 2 思想 本体论 理气论 理先而气后 理比气更根本 客观唯心主义 理 是世界的本原 修养 功夫 论 格物致知 强调社会责任感 社会政治理论 正君心 存天理 灭人欲 3 著述 编著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理学经典 元朝将其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思考 朱熹的理学思想 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 伪学 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为什么 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 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提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而且干预政治的关键是 正君心 他的这些观点不能为当时的统治者接受 所以被斥为 伪学 但是理学主张 存天理 灭人欲 压抑人们的自然欲求 消磨人们的反抗意识和不满情绪 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 维系专制统治 从根本上说他的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4 影响提出了利于维护统治统治的道德规范 适应了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1 适应统治需要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成为南宋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四书章句集注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 3 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4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4 程朱理学的影响 朱熹的主张和贡献是 著有 四书章句集注 提出 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 提出 致良知 学说A B C D A 陆九渊南宋思想家 人称象山先生 心学创始人 王守仁明思想家 世称阳明先生 心学集大成者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 号称 心学 四 陆王心学 理学的发展 走向极端 1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 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 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 同我心有何相关 王守仁回答 你不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 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主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 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 精神 意志等 1 心是万物的本源 心即理 理在心中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便是世界 四 陆王心学 理学的发展 走向极端 2 本心体悟 发明本心 求 理 的方法 内心反省 1 南宋 陆九渊 心学的开创者 核心命题 心即理 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 发明本心 求 理 的方法 内心反省 认为 物欲 和 意见 是人心之弊 所以要将其剥落 扫除 四 理学的发展 陆王心学 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 此次 鹅湖之会 双方争议了三天 陆氏兄弟略占上风 最终结果却是不欢而散 这次集会影响深远 被称为 中国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南宋 1175 年江西上饶鹅湖寺的论战 朱熹 为学应格物致知 循序渐进 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陆九渊 学问需求易简功夫 从本心上着力 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 教人之法 认识论 2 明中后期 王守仁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集大成者 人人可为圣贤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 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 就以写字问王守仁 王问 你嘴巴不能说话 耳朵也听不到声音 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 杨答 分得清是非 王说 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 存在天理 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 这体现了 心即理 的思想 小故事 致良知的故事 王守仁的门人 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 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 贼大笑 问他 请告诉我 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是大热天 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 又说 还太热了 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 贼犹豫了 说 这 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贼大喝 这就是你的良知 2 明中后期 王守仁 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集大成者 心即理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致良知 人固有的善性 格物 之 格 是 去其心之不正 以全其本体之正 知 是人心本有的 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 阳明思想体系的核心良知即本心 即理 乃天生 不必外求 知行合一 知行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知是心之本体的良知 良知充塞流行 发而为客观具体的行动或事物 就是行 特点 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功夫 本不可离 王文成公全书 3 意义 儒学 关注现实实际 回避终极问题 信仰危机 二程 理 不系统 寻理 途径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发明本心 普罗大众 知识精英 信众有限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 新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理 是万物的本源 理在心外 心 是万物的本源 理在心中 格物致知 通过外物求理 主观唯心主义 发明本心 致良知 通过内心的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二者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 相同点 都承认理的存在 理学 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人们 维护专制统治 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 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 仁 礼 的思想 都认为世界本原是 理 2 实质相同 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 影响相同 A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都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B 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 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 理 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心 认为本心是 理 2 把握 理 的途径不同 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 理学主张用 格物致知 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 理 心学提出 发明本心 内心的反省 以求理的方法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思辨化 哲学化 的儒学 把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儒学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 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融合佛道的儒学 五 宋明理学的特点 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 有哪些重大发展 完成了理论化 思辨化的过程 倡导 经世致用 学说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 B C D A 贞节牌坊 翻开历史一查 每一页上都写着 仁义道德 仔细看了半夜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鲁迅 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三从四德 六 宋明理学的评价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 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 戴震 清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 林则徐 2006年温家宝总理哈佛演讲时 深情地引用了北宋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总理引张载此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是要为真理 为学术 为天下担起重担 名校校训清华大学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四川大学 精韧不怠日近有功南京大学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山东大学 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的 中国文化概论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 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其影响至深至巨 理学家将 天理 和 人欲 对立起来 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 约束带有自我色彩 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 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 应该看到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 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 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中国文化概论 六 评价宋明理学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 注重气节道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 消极 三纲五常维系专制 压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