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文浅析姜枣草的应用.docx_第1页
伤寒论文浅析姜枣草的应用.docx_第2页
伤寒论文浅析姜枣草的应用.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伤寒论中“姜枣草”的使用浅析仲景组方规律解博文 SX14017伤寒论中载方共113条,用药91味。在现存113方中含有甘草者 69 方。大枣40方次。姜使用52方次。其中甘草分为生甘草和炙甘草,姜分为生姜、炮姜、干姜、姜皮,其使用均根据不同病症而改变。本文根据姜枣草的不同使用方法及其不同的作用对其进行总结及归纳,从而初步得出并讨论仲景的用药规律及其特点。为临床更好的使用经方提供一个参考标准。1 姜的使用及其特点 生姜:用于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葬塞等表证;用于多种呕吐,常捣烂取汁冲服或切片细嚼,或擦干舌部;常与其他散寒止咳药同用以治疗风寒客肺的咳嗽;解鱼蟹之毒,治疗由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解生半夏、生南星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麻木等中毒。干姜: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均适用;回阳救逆。用于大吐、大汗、大泻而导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干姜能温散肺寒而化痰饮(小青龙汤)。精血不足,内有热邪者不宜用;炮姜功用介于生姜与干姜之间,比干姜而不燥,比生姜而不散,临床多用于调和脾胃,如逍遥散炮姜炮姜又名黑姜或姜炭,炮姜善走血分,能祛血中之寒,且能下行,常用于虚寒性吐血下血,崩中漏下,产后恶露不止或产后恶露不行,少腹疼痛等症;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或坐卧湿地而引起经行腹痛,或经行不畅,色紫有块。2 大枣的使用及其特点 大枣在神农本草经中是这样记载的:“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现代认为甘味药有下列作用:缓和药性;延长作用时间;药效作用时间延后。中国传统的历法是以天干配地支计年、月、日、时的,天干有十,地支十二,说明十二这个数字和地气的关系密切。“天为阳,地为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阴阳应象大论),可见张仲景用十二枚大枣不仅是养脾胃(五行属土)十二经,更有养阴、助地气以利于发汗的作用。阳加于阴谓之汗,阳强阴弱必然汗出不畅。所以大枣在桂枝汤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助地气以利发汗。 甘草的使用及其特点伤寒论中甘草的作用:益气和中、养正补虚,代表方:桂枝汤、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白虎汤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与外界正常情况下是处于正邪平衡,阴阳调和的状态,当阴阳失和,邪气处于上风,人体的正气无力抵抗,就出现了疾病,邪气在伤人过程中,必然竭夺人体精气,“精气夺则虚”,无疑雪上加霜。因甘“能补、能和、能缓”,在伤寒论中含有甘草的方子,甘草在方中大多被冠以益气和中、养正补虚之作用。如桂枝汤证,其病机为营卫失和,卫强营弱,在以桂枝解肌发表的同时,佐以甘平之甘草,调阴阳,和中洲,安内以攘外;补气通阳,代表方:炙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茯苓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素问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在伤寒论中与甘草合为辛甘化阳药对的有桂枝、干姜等。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外感病出现脉结代,系外邪累及心,炙甘草汤用治屡试不爽。清代喻嘉言曰:“炙甘草汤,仲景伤寒门治邪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方中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通肠经脉,而行气血,与人参、大枣相配,则补益中焦,以强气血生化之源;缓急止痛,代表方: 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张仲景根据“急者缓之”的原则,用芍药甘草汤治伤寒汗出伤阴出现脚挛急之症,酸甘化阴,柔筋缓急。后世临床用此方为缓急止痛之基础方,用于多种痛证及筋脉拘挛诸症。小建中汤治疗气血两虚,腹中肌肉失养引起的腹中拘急疼痛,甘草在里面同样是与芍药相配伍,起到酸甘化阴,缓急止痛的作用;调和诸药,代表方:麻黄汤、附子甘草汤、四逆汤、调胃承气汤等。甘草还具有调和药性的作用,首先最基本的是表现在调和药味上,甘草的甘既和药性有关,也和药味有关,甘草吃起来本身就有甘甜的味道在里面,相当于在药里加了糖,古方纯解表或攻里之剂每加入炙甘草,甘草补益可固护中焦,使诸药留连于胃,可缓攻伐之势。另一方面,它可以缓和药物的偏性或者毒性,孙思邈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比如说大黄,攻下作用很强,加一点甘草缓和一些;麻黄发汗的作用比较强,加一点甘草减缓强度; 附子辛温燥烈,加一点甘草,使其受到一定制约。它有很好的调和药性的作用。在峻烈的方药之中加上甘缓的药物可以使药效作用时间延长,使药物作用温和;清热解毒,止咳祛痰,代表方:甘草汤、甘草桔梗汤、半夏散及汤。仲景用甘草治咳嗽的方剂甚多,如甘草干姜汤治“肺痿吐涎沫”,麦门冬汤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治邪热壅肺咳逆气急,小青龙汤治外寒内饮之咳喘,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表实之咳喘等。后世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三拗汤、二陈汤,温病条辨有桑菊饮、沙参麦冬汤等,皆续仲景之绪余。综上,甘草药证发挥以形体赢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蔽瘦)、痉挛性(肌肉痉挛)、刺激性(咽喉,粘膜病)、躁动性(心悸,脏躁)为特点。现代临床断然不能全权将其作为合和之佐使之药,亦可用其补益之君臣之功,在其位则谋其职,则“国老”之谓,实至名归。4 总结归纳生姜、大枣同用,应用广泛,均为病证中阴阳错杂而设,或调和营卫,或调和表里,或调和寒热,或调和脏腑,或调和枢机,从而调和阴阳,用法之巧,诚为一大特色,很是值得后世揣摩总结,以提高疗效。姜枣草在伤寒论中第一次集体出现于桂枝汤中,其中桂枝芍药等量佐以生姜大枣甘草,虽简单五位药却集中体现了张仲景顾护中焦之义,用大枣合芍药不仅能够调和营卫更能够防止病邪深入,更与生姜甘草共济,使人体正气充盛,以达到固本培元,邪不可干之效。张仲景用药少而精,每一位药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我们通过对于伤寒论组方的学习不仅可以学会如何辨证论治更可以熟练掌握各种证型用药的加减变化。伤寒论中虽仅包含113方91味药,但却包含无数的变化及用法。一味药的改变乃至剂型的改变均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这对于我们学习应用中医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提示我们应该在临床的处方过程中对于方药的应用上需要深思熟虑,辨证论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