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I模块综合测评四(附答案).doc_第1页
语文必修I模块综合测评四(附答案).doc_第2页
语文必修I模块综合测评四(附答案).doc_第3页
语文必修I模块综合测评四(附答案).doc_第4页
语文必修I模块综合测评四(附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或期末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卷(共39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韶华(sho)订正(dng)倔强(ju) 爱憎分明(zng)B.诘问(ji) 毗邻(p)符合(f) 不足齿数(sh)C.熨帖(y) 摈弃(bng)痉挛(jng) 怙恶不悛(qun)D.下载(zi) 啁啾(zhu)滂沱(png) 卷帙浩繁(zh)解析:B项“数”应读“sh”;C项“摈”应读“bn”;D项“载”应读“zi”。答案: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旖旎惹事生非毛骨悚然愚者千虑,必有一得B.安详 明火执仗 开门揖盗 有则改之,无则加冕C.树阴 如梗在喉 徇私舞弊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D.渎职 墨守成规 厉行节约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解析:A项“事”应为“是”;B项“冕”应为“勉”;C项“梗”应为“鲠”。答案: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这篇社论指出:要得到人民群众的和支持,不是发出几个号召就能解决的,必须有正确的政策。(2)扮演屈原的那个演员,无论表情还是服装都很屈原的身份。(3)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近日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切实加强瓦斯治理,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4)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就不能接收,对国家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A.拥护契合遏制对于/否则B.拥戴 吻合 遏止 关于/因为C.拥戴 契合 遏制 关于/因为D.拥护 吻合 遏止 对于/否则解析:拥护,对领袖、党派、政策、措施等表示赞成并全力支持;拥戴,拥护推戴某人做领袖。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遏制,制止;遏止,用力阻止。答案:A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国庆节的夜晚,空中各色礼花绽放,争奇斗艳;广场上欢歌笑语,歌舞升平,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出来,老师一定鼎力相助。C.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古钱的斑驳陆离,这些颇值得我们欣赏研究。D.阿拉法特虽然在法国由专家组会诊治疗,但毕竟积重难返,日前逝世。解析:A项,“歌舞升平”多指粉饰太平,贬义。B项,“鼎力相助”是敬辞,多用于感谢别人照顾自己,自己表达时不能用。C项,“斑驳”,一种颜色杂有别种颜色;“陆离”,色彩繁杂。D项,“积重难返”:长期形成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适用对象不能是疾病。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1日,空难事件发生后,有关方面对此作出妥善处理,正在查明事故原因,坚决防止类似事故不再发生。B.当年有些科技人员在某些人眼里成了不可救药的人,把他们打入另册,可是这位老师并不嫌弃他们,仍然听取他们的意见。C.分析家指出,美国之所以敢在没有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悍然向伊拉克发动进攻,是因为这样做符合美国的利益,并符合布什再次竞选总统的需要。D.第57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11日在这里作出决定,拒绝将冈比亚等少数国家提出的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的问题纳入本届联大议程。这是台湾参与联合国的图谋连续遭到的第10次挫败。解析:A项不合逻辑;B项缺少主语;C项搭配不当,“符合”不能与“需要”搭配。答案:D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天上下得分不清是雨,是雪,还是雪粒子?B.“璧由环状石斧演变而来,其名为璧(璧的初文为辟),因为环状石斧是劈削器,即取义为它的功效劈。”(古史新探351页)C.“我们的社会没有训练人怎样抚养孩子,”他为此痛心疾首:“这或许是个悲剧。”D.要有意思才有话说;没有意思硬要说,就是瞎说;意思没想清楚随便说,就是乱说:那都是没有把话说好。解析:A项问号改为句号;C项冒号改为逗号;D项第一个分号改为句号。答案:B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狗是怎样成为人类朋友的在与人类的关系上,没有哪种动物能比狗更亲密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狗一般都比较温顺。但仅仅温顺不足以说明人类为什么喜欢把狗养在家中。羊也很温顺,但是很少有人把它们当宠物喂养。美国哈佛大学的布赖恩黑尔认为,狗对人的社会暗示极其敏感,这使得它们能和谐地融入人类社会。大猩猩的智力通常被认为仅次于人类,黑尔博士因此决定通过实验比较一下狗和大猩猩的各种能力,以此验证自己的观点。他在受试的动物面前摆放两只倒扣的杯子,接着把杯子藏到屏壁后面,在其中一只杯子的下面放了一小块食物,然后把屏壁拿走。受试动物必须选择看哪只杯子的下面放有食物。如果实验者不给任何暗示,这两种动物正确发现食物的比例都是50,与预期的一样。但是,如果实验者以某种方式暗示哪只杯子下面有食物,狗每次都能正确地找到那只杯子,而大猩猩不论重复多少次这种试验,都无法明白人的暗示。黑尔博士对此感到满意,因为这至少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接着他又提出了下一个逻辑问题,即狗对暗示的敏感能力是如何形成的。他提出了三种假说:第一,这种技能是从狗的祖先狼身上遗传下来的。不过实验又证明,在发现食物藏在哪只杯子下面这一点上,狼的能力并不比大猩猩强。第二,这种社会敏感性是狗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学来的。黑尔博士选择那些在狗房里长大且与人类接触极少的狗和爱狗族家里养大的狗进行同样的试验,结果发现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差别。第三,这种对人类暗示的敏感性是后来形成的遗传特性,这种特性是为了使狗进入新的生活环境,与人类共同生活。在新几内亚岛生活着一种名叫“唱狗”的狗,因为这种狗不会吠叫,只会像人唱歌一样地嚎叫。唱狗的身材与普通的狗一样,而不像狼的身材,这表明它们被驯化过。但是新几内亚的唱狗现在完全是野生的,历史资料证明它们处于这种状态已经长达几千年了。黑尔博士推断,这么长的时间足以使这种动物淘汰掉对它们不再有价值的特性。黑尔博士的这种推断得到了证实。即使那些从小被人驯养的唱狗,也同狼和大猩猩一样无法明白人类的暗示。因此可以下这样的结论:长期的野生环境从唱狗身上夺去了原先赋予它们祖先的能力像理解同类那样准确理解人类的意图。(节选自自然与人2005年11、12月号)7.下面是关于狗“对暗示的敏感能力”形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种能力是狗为了适应新环境而形成的遗传特性。B.这种能力不可能在完全野生的生活状态之下形成。C.这种能力的形成与狗的生活环境需要有密切关系。D.这种能力不是遗传而是在和人类共同生活中形成。解析:文末说“长期的野生环境从唱狗身上夺去了原先赋予它们祖先的能力”,可见,狗对人暗示的敏感性是一种遗传,原文只是说不是“从狗的祖先狼身上遗传下来的”。答案:D8.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实验证明,大猩猩的智力及对暗示的敏感能力比不上狗。B.狗与人类特别亲密不是因为温顺而是因为对暗示的敏感。C.动物与人类关系的亲密程度,并不与动物的智力成正比。D.实验结果否定了黑尔博士前一个假说,证实了后两个假说。解析:A项,文中的实验只是就狗与大猩猩对人类暗示的敏感能力进行比较,并未涉及智力方面;B项,对暗示的敏感只是狗与人类特别亲密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排除“温顺”这个原因;D项,否定的是前两个假设。答案:C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羊也像狗那样很温顺,但是很少有人把羊当作宠物来饲养,可见,“温顺”并不是人类选择宠物的条件。B.狗由于对人的暗示极其敏感而成为人类的宠物,因此,动物成为人类的宠物,必须具有对暗示的敏感能力。C.敏感性是狗为了与人共同生活而形成的遗传特性,因此,为与人类更和谐地相处,狗必然产生新的生活特性。D.长期的野生环境使唱狗丧失了准确理解人类意图的能力,可见,环境是影响狗对人类暗示的敏感性的重要因素。解析:A项,温顺是动物成为人类宠物的条件之一,只不过不是最主要的条件;B项,狗因其对人类的社会暗示极其敏感而成为人类的宠物,但不能据此推出动物必须具备这一条件才能成为人类的宠物;C项“必然”太绝对,不合理。答案:D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讳世民,高祖第二子也。母曰太穆顺圣皇后窦氏。及高祖之守太原,太宗时年十八。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及义兵起,乃率兵略徇西河,克之。大军西上贾胡堡,隋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义师。会久雨粮尽,高祖与裴寂议,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太宗曰:“本兴大义以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将恐从义之徒一朝解休。还守太原一城之地,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八月己卯,雨霁,高祖引师趣霍邑。太宗自南原率二骑驰下峻坂,冲断其军,引兵奋击,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遂斩之,平霍邑。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高祖称善。寻与大军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义宁元年十二月,复为右元帅,总兵十万徇东都。及将旋,谓左右曰:“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俄而隋将段达率万余人自后而至,度三王陵,发伏击之,段达大败。高祖受禅,拜尚书令,进封秦王。武德元年九月,太宗又为元帅以击仁杲,仁杲请降。既而诸将奉贺,因问曰:“始大王野战破贼,其主尚保坚城,王无攻具,轻骑腾逐,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太宗曰:“此以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若不急蹑,还走投城,仁杲收而抚之,则便未可得矣。此可谓成算,诸君尽不见耶!”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节选自旧唐书太宗本纪)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治之时。(北宋曾巩唐论)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引师趣霍邑趣:开往。B.贼众大败,各舍仗而走 仗:兵器。C.悬门发,老生引绳欲上 发:拿出。D.及将旋,谓左右曰 旋:凯旋。解析:C项,发:应为“放下”。悬门是城门外层的闸门,平时悬起,敌人攻城时放下,以加强防御。答案:C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解析:A项,乃:副词,就。B项,何:疑问代词“什么”。C项,即:副词,就;动词,靠近。D项,以:连词,表目的,“来”。答案:C12.下列各项都能表明李世民“政治远见”的一组是()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关中豪杰争走赴义此为贼耳,何以自全冲断其军,引兵奋击为元帅以击仁杲,仁杲请降贼见吾还,必相追蹑,设三伏以待之诸将曰:“此非凡人所能及也。”A.B.C.D.解析:句从侧面表现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句都是表现其军事才能的。答案:B1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李世民善于收买人心,18岁时就领导了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卓越的才能。B.在战斗中,李世民善于分析敌情,恰当部署,抓住敌人的要害,速战速决,出奇制胜,凭借突出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和钦佩。C.选文赞美了李世民青年时期的英雄事迹。曾巩的评论强调了唐太宗是唐朝所有的皇帝中最突出的,其治国状况也是最隆盛清明的。D.曾巩在评论中对李世民推崇备至,认为古代的帝王是圣明的,而唐太宗的功绩与他们相比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解析:D项不合原意,应为“唐太宗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答案:D第卷(共111分)四、简答题(21分)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2)不待步兵,径薄城下,咸疑不克,而竟下之,何也?(3)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之为君也。(1)解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做题时应结合语境分析,应特别关注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采分点。如本句中的“折节”“下”和“推”等。参考答案:经常纡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来给门客,(因此)无论是盗贼还是侠士,没有谁不愿意为他效死力的。(2)解析:翻译时应将“待”“径”“克”“下”准确译出。参考答案:不依靠步兵,就一直迫近城下,大家都怀疑您不能攻破,可是您竟然攻下了那城池,是为什么呢?(3)解析:翻译时应将“垂”“治”“于”准确译出。参考答案:统治将近三百年,治理清明的没有比得上太宗做君主的时候。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3)题。天末怀李白 杜甫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注:天末:天尽头。这里指夜郎。时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过:经过。此据说山林鬼怪喜欢有人经过成为它们的食物。汨罗:汨罗江。屈原投汨罗江而死。(1)唐代是唐诗发展的高峰,其中诗人,有“大李杜”之称的分别是盛唐的李白、杜甫,有“小李杜”之称的分别是晚唐的和。(2分)(2)前四句怎样具体表现怀念李白的殷切情意?(2分)(3)结合本诗,可知颈联的深层含意是什么?我们从中可悟出什么普遍性的道理?(4分)(1)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平时应注意积累。答案:李商隐杜牧(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一定注意做到具体分析。参考答案:首句写萧瑟凉风起于远方,以起兴的手法为全诗奠定凄凉、悲苦的感情基调;风自远方而来,自然引出诗人对远方友人的询问、怀念。虽亟盼音讯,但“江湖秋水多”,说明对收到书信(“鸿雁”)的不抱希望;因为“秋水多”隐喻山高水阔,风波险阻,而且隐喻暗示了李白前途坎坷,引出了以下议论。这几句话结合眼前事物和李白的处境,具体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3)解析:应结合作者的经历理解诗歌的深层含意。参考答案:颈联隐喻道出,李白流放夜郎是遭小人陷害,表现出对其身世的同情。从中可悟出如下普遍性道理:自古以来才华出众者往往命途多舛(或:坎坷命运多数有助于成就事业)。16.名句名篇默写。(7分)(1)鹰击长空,。(毛泽东沁园春长沙)(2)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郑愁予错误)(3)是日也,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王羲之兰亭集序)(4),渺沧海之一粟。,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苏轼赤壁赋)(5)北涉玄灞,寒山远火,。(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6)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7)渡头馀落日,。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答案:(1)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帏不揭(3)天朗气清俯察品类之盛(4)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抱明月而长终(5)清月映郭明灭林外(6)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7)墟里上孤烟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天地苍茫一根骨 庞进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祠内有他的塑像: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你们还有什么话说?”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现在看来,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在刘彻的心目中,做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好一根骨头啊!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17.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解析:描写内容可明显分为两个方面“眼神”和“胡须”,再借助作者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分析,然后作答。参考答案: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司马迁的形象。18.文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作者对这件事的评析,结合文章第段可以得出准确答案。参考答案:因为作者认为一个专制强权的社会是不允许人们说公道话的,而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有社会良知的人,他面对专制强权,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因此遭灾祸就是必然的。19.文段“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一句中的“提升精神”和“一根骨头”分别指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文章第段“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来理解。参考答案:司马迁由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在对理想与事业的执著追求中挺立起来的独立人格。20.本文以“天地苍茫一根骨”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解析:理解标题的作用,一般结合文章的主旨、内容、结构三方面作答。本文标题以借喻的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参考答案: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手法,既体现了司马迁命运的悲剧色彩,又突出了他的不屈精神。21.鲁迅曾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联系本文可以看出,这句话中“中国脊梁”比喻的是什么?解析:结合司马迁的历史贡献和文学贡献以及本文所赞颂的他的人格回答。参考答案:指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人,在国家民族处于危急时刻挺身而起的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六、语言运用(15分)22.下面一段文字,有的地方表意不够准确,请指出并加以改正。(4分)在生活中,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而且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沉湎于“下次”的懊悔是必要的懊悔,着眼于既往的懊悔是无谓的浪费。解析:应注意把握句间关系,“懊悔不仅能消耗我们的精神,磨灭我们的意志,而且能促使我们反思,帮助我们总结”分句间是转折关系,而不是递进关系。另外,应注意表达应该符合逻辑关系。“沉湎于下次的懊悔是必要的懊悔,着眼于既往的懊悔是无谓的浪费”不符合逻辑关系,故应将“沉湎”与“着眼”对调。参考答案:(1)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2)将“沉湎”与“着眼”对调。2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先在(1)处为上文补写一个结论,然后在(2)、(3)两处填入恰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6分)一位伟人说:“喜欢聆听的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征服,他们的傲慢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只喜欢沾沾自喜,他们坐井观天,妨碍了他们的见识。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