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遗传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学名词解释-Lyang1、 同源染色体:指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2、 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之外的其他染色体统称为常染色体3、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构成一个细胞周期4、 二价体:减数分裂偶线期,每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5、 交换(互换):联会复合体形成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应的部位发生断裂、重接的现象6、 交叉端化:双线期,同源染色体分开,交换部位形成交叉,且向两极移动的现象7、 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遗传物质的总量8、 配子发生:产生成熟配子或孢子的整个过程9、 孢子体世代(无性世代):在植物界,一个合子(2n)发育成一个二倍体个体的过程 配子体世代(有性世代):孢子体进一步进行生殖形成一个配子体,并产生配子的过程10、 世代交替:植物生活史中,产生孢子的时代(2n)与产生配子的世代(n)相互交替的现象11、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12、 性对性状:不同品种之间表现出相对差异的一对性状13、 杂交:不同遗传型的个体进行有性交配14、 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F1所表现出的其中一个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另一亲本的性状为隐形性状15、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同一基因的两种不同形式的基因16、 基因型: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肉眼看不到的,通过杂交试验测定 表现型:生物所表现的性状,肉眼可见,可以用物理、化学方法测定17、 纯合体:体细胞所含控制某一性状的两个基因(等位基因)是相同的个体 杂合体:体细胞所含控制某一性状的两个基因(等位基因)是不同的个体18、 纯系: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一群个体19、 完全显性: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其亲本之一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的性状介于两亲本之间的表型20、 测交:被测验的个体与基因型为隐性纯合的个体进行杂交 回交:F1个体与亲本之一进行杂交21、 携带者:携带有害性基因,但其表现被正常显性等位基因掩盖的杂合体22、 多因一效:指某性状在代谢上由很多基因决定 一因多效:指一个基因可影响若干性状的现象23、 表现度:基因表达的变异方式之一,是指个体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 外显率:基因表达的另一变异方式之一,是指某一基因型个体显示预期表型的比例24、 致死基因:生物体中具有致死作用的基因25、 隐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只在纯合体时表现 显性致死:基因的致死作用在杂合体时就能表现26、 配子致死:发生在配子期的致死作用,称为配子致死 合子致死:发生在胚胎期或成体阶段的致死作用,称为合子致死 条件致死:有些基因在某一环境中致死,在另一环境中具有正常的生活力的现象27、 复等位基因:一个基因座位存在两个以上的等位形式的现象28、 完全显性:指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在杂合体(Aa)的表型和显性纯合体(AA)的表型相同 不完全显性:指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间缺少显隐性关系,杂合体的表型介于两亲本之间 并显性:指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间缺少显隐性关系,杂合体的表型与两纯合亲本都不同,但每一等位基因效应在杂合状态下都可以观察到 镶嵌显性:两纯合亲本杂交,杂合体的表型与亲本都不同,而在各自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出显性29、 互作作用:两对非等位基因相互作用决定一个性状 抑制作用:一对基因本身不表现性状,但当其处于显性纯合或杂合状态时,能够使另一对显性基因不发挥作用的现象 叠加作用:两队非等位基因的作用相同,本身为完全显性,非等位基因间互为完全显性 互加作用:两队非等位基因的显性状态具有同等效应,且同时存在时又具有叠加效应 上位作用:某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因受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而改变的现象30、 同配性别: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的性别 异配性别:性母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两种不同类型的配子的性别31、 性指数:性别取决于性染色体(X)与常染色体组数(A)的比值,即为性指数32、 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方式上通常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33、 从性遗传:其所涉及的性状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由于内分泌等因素的影响,基因在不同性别中表达不同,在一性别中为显性,而另一性别中为隐性的遗传现象34、 限性遗传(限制遗传):指只在某一性别中表现性状的遗传,即该基因在另一个性别中外显率为035、 剂量补偿效应:使具有两份活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具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现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36、 嵌合体:非整倍体出现是由于配子形成时染色体不分开造成,若出现在卵裂期或以后,就有可能形成由不同基因型细胞所组成的个体,即为嵌合体37、 巴氏小体:又称性染色质体,是一种在间期细胞核内贴近核膜边缘着色较深的染色小体,是由一条失活的X染色体形成的38、 连锁基因: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时,其形成配子的过程中较少分离39、 相引相:两个连锁的基因,若两个显性等位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而相应两隐性等位基因在其同源染色体上(AB/ab)的连锁关系 相斥相:当一位点等位基因和另一位点的隐性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时(Ab/aB)的连锁关系40、 图距:指两个基因在染色体图上距离的数量单位,常用两相关基因间的交换率表示41、 完全连锁:连锁的基因间不发生交换,即交换值=0 不完全连锁:连锁的基因间能发生交换,0交换值50%42、 两点测交:利用两个连锁基因进行的测交分析 三点实验:利用三个连锁基因进行测交的分析43、 干涉:某同源染色体形成一个交叉,结果减少其邻近区域第二个交叉形成的概率的现象 正干涉:以及交换抑制了另一次交换的发生 负干涉:一次交换促进了另一次交换的发生44、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的所有基因构成一个连锁群45、 四分子:真菌类减数分裂的4个产物停留在一起,构成四分子46、 有序四分子分析:对具特定排列顺序的四分子的遗传分析 无序四分子分析:对无特定排列顺序的四分子的遗传分析47、 细菌染色体:位于细菌细胞内拟核区域中的一个裸露的环状DNA分子,其不进行减数分裂48、 质粒:一些细菌细胞除其细菌染色体外,还具有小的可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分子49、 附加体:指除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其能够以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分子的形式存在,又能成为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的DNA序列50、 转化:一个细菌品系的裸露DNA分子或其片段,进入另一细菌品系的细胞内,而使该细菌产生新的(重组)表现型的方式51、 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宿主DNA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新遗传性状的现象52、 转导:以缺陷型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53、 转导子:由转导作用而获得部分新性状的重组细胞54、 高频重组子(Hfr):染色体上整合有F质粒的细胞,具有高效转移其他遗传物质的潜在能力55、 外基因子与内基因子:在细菌接合中,进入受体的染色体片段称为外基因子;受体染色体为内基因子56、 部分二倍体:由于外基因子伟染色体片段,其与受体染色体形成的二倍体57、 性导:Hfr通过交换,可形成带有部分细菌染色体的F因子,通过F因子进行的细菌重组称为性导58、 重组作图:根据基因间的重组率进行基因定位并确定基因间的相对距离的方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基因组DNA产生的多态性DNA片段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其用于PCR扩增的引物是随机的,是利用一些列碱基顺序随机排列的寡聚核苷酸单链引物,对所研究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DNA片段的多态性反映出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59、 缺失:染色体丢失了某一区段 顶端缺失:指缺失的区段为某臂的外端 中间缺失:指缺失的区段为某臂的内段60、 缺失杂合体:某个体的体细胞内有正常染色体及其缺失染色体 缺失纯合体:某个体的缺失染色体是成对的61、 重复: 指细胞的染色体组中,存在两段或两段以上相同的染色体片段,即染色体多了自己的某一区段62、 顺接重复:某区段按照自己在染色体上正常直线顺序重复 反接重复:某区段在重复时颠倒了自己在染色体上正常直线顺序63、 剂量效应:指细胞内某基因出现的次数越多,表型效应就越显著64、 位置效应:重复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其表现型效应也不同65、 倒位:指染色体某一区段的正常直线顺序颠倒66、 臂内倒位:即一侧倒位,倒位区段在染色体的某一个臂的范围内 臂间倒位:即两侧倒位,倒位区段内有着丝粒,亦即倒位区段涉及染色体的两个臂67、 易位: 指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节段转移的现象,即某染色体的一个区段移接在非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上68、 相互易位:两条非同源染色体都折断,而且这两条折断的染色体及其片段交换重接,较为常见 简单易位(转移):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区段,嵌入非同源染色体的一个臂内,较为少见69、 四重体:相互易位杂合体的两对同源染色体由于发生节段互换不能正常联会成两个二价体,而是 4条染色体联会成一个配对的构型70、 罗伯逊易位:一种涉及两条近端着丝粒或端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的易位类型71、 平衡易位:凡发生罗伯逊易位后,主要遗传物质没有丢失,个体表现仍是正常的类型 不平衡易位:易位后,个体遗传物质的缺失影响个体的发育的易位类型72、 C1B测定:利用C1B/X雌蝇测定X染色体上基因的隐性突变频率73、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中配子所具有的全部染色体74、 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以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基数为单位成倍性增加或 减少,形成的变异个体的染色体数目是基数的整数倍 非整倍体:染色体数在正常个体染色体数2n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的个体75、 单倍体:含有性细胞的染色体数的个体 76、 同源多倍体:指所有染色体由同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组加倍而成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一般由不同种、属的杂交种染色体加倍形成77、 同源异源多倍体:指体细胞中有不同的染色体组,且至少有一类染色体组的数目在3个或3个以 上的变异类型 节段异源多倍体:指异源多倍体中不同染色体组间具有同源性的变异类型78、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一个座位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使一个基因突变为它的等位基因79、 形态突变型:突变主要影响生物外型的突变型,外观可见,故又称为可见突变 生化突变型:突变主要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致死突变型:突变主要影响生活力,造成个体死亡或生活力明显下降 显性致死:杂合态即有致死效应 隐性致死:纯合态时才有致死效应80、 条件致死突变型:某些条件下能成活,另一些条件下是致死的突变81、 碱基替换(碱基置换):因碱基被替换所引起的突变,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代替,分颠换和转换82、 移码突变:增加或减少一个或几个碱基造成的突变,造成编码框的移动83、 同义突变:碱基发生变化后,编码的氨基酸未发生变化 错义突变:碱基发生变化后,编码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化 无义突变:碱基发生变化后,导致了蛋白质合成的终止(终止密码子的出现) 抑制突变: 由于tRNA基因突变引起了反密码子的改变,当它参与进行转译某些无义突变或错义突变的改变了的信息时,有时却“以错就错”地转译出某种氨基酸,表现出抑制突变的效应84、 启动子上升突变: 基因突变位点存在于负责基因调控的DNA序列中时,如启动子区域中,能够增强启动子对于转录的发动作用的突变类型 启动子下降突变: 启动子区域中,能够降低启动子对于转录的效能的突变类型85、 组成性突变:若突变位点在操纵基因,其位点不能被阻遏蛋白所识别,或由于调节基因发生突变,不能产生阻遏蛋白,使结构基因失去了负向控制,产生不依赖于需要而在细胞中产生固定数量的蛋白质的基因突变86、 突变的重演性:同种生物种同一基因突变可在不同个体间重复出现的性质87、 突变的平行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遗传基础比较近似,往往发生相似基因突变88、 自发突变: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诱发突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89、 照射强度(剂量率):指被照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接受射线能量的多少90、 增变基因:某些基因的唯一效应是增加其他基因的突变频率,具有这种效应的基因称增变基因91、 母性影响:个体的表型受其母亲的核基因组中基因控制的现象92、 核外遗传(细胞质遗传):染色体外的遗传因子所决定的遗传现象93、 三套遗传系统:即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遗传系统94、 核不育型: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95、 核-质互作不育:由细胞质和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的不育类型96、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受到质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97、 异胞质体:菌丝体接合导致两个有区别的胞质系统混合98、 异核体:细胞含有来自两亲本的细胞核99、 二倍体菌株:少数细胞单倍体细胞核融合成为二倍体细胞核,含有这样细胞核的菌株100、 分离子:是重组体和非整倍体或单倍体的总称101、 单倍体化:产生非整倍体或单倍体的过程102、 体细胞交换:有丝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间发生染色体交换产生重组体的过程103、 培养细胞突变型的建立:利用体外培养单个哺乳动物细胞的技术,在体外培养和克隆特定的突变型细胞,保证细胞在遗传背景上的均一性,为进一步在体外对这些动物细胞进行体细胞杂交、基因定位等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104、 正向选择: 利用HGPRT与嘌呤类似物之间的特殊关系,通过嘌呤类似物来筛选HGPRT-细胞的选择方法105、 染色体定位:将某个基因定位于某一条染色体上106、 区域定位:将某个基因定位于某一染色体的具体位置上107、 同线分析:连锁分析的原理用于体细胞杂种染色体分析的方法108、 最小重叠区(SRO):将有关基因区域定位的资料汇集起来,得出一个定位一致的区域109、 动物克隆技术(核移植技术):将动物早起胚胎或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受精卵中,重新构建新的胚胎,使重构胚发育为与供核细胞基因型相同的后代的技术过程110、 连续细胞核移植:早期胚胎细胞为核供体,经核移植获得的早期胚胎再作为供核体进行多代克隆111、 胚胎分割:通过对胚胎的显微操作,人工制造同卵双胞胎或多胞胎的技术112、 细胞克隆:指由单个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无性繁殖)形成的一个细胞群体113、 克隆化:分离单一细胞并使其繁殖成为细胞群体的方法114、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通过克隆单个分泌抗体的B淋巴细胞,使之分泌大量的均一抗体115、 单克隆抗体: 是单一的B淋巴细胞的产物,是由一群同样的抗体分子组成的,每个抗体分子带116、 “级联”反应:指一些基因的产物可激活另一些基因的活性,这些被激活的基因的产物,又调控另外一些基因的表达的反应117、 基因的差异表达: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或是在不同的组织或细胞中发生的不同基因按时间、空间进行有序的表达方式118、 细胞全能性:指个体的体细胞中都含有该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即具有一套完整的基因组119、 巴氏小体:根据Lyon假说,在女人的体细胞中,成对的X染色体中有一个是失活的,此失活的X染色体因固缩而可被染深,在非分裂细胞核内缘被辨认出来的结构120、 质量性状:在相对性状间具有界限分明的差异,呈非连续变异状态,能进行分类的性状121、 数量性状:许多性状的表现为连续的变异,界限不分明的性状122、 微效基因:控制数量性状作用微小的基因123、 有效基因(A):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效应相等,而等位基因之间的效应不同,故把作用大的称为有效基因124、 无效基因(a):相对,把作用小的基因或无作用的称为无效基因125、 方差: 变数与平均数的偏差的平均平方和,其意义在于反映某一群体的离散程度,值越大,离散程度越大126、 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127、 标准误:平均数方差的平方根,表示平均数可能的变异范围128、 变异系数(CV):标准差除以平均数所得到的与测量单位无关的数值129、 遗传率(遗传力):遗传方差在总的表型方差中所占的比例,是遗传方差与总方差(表型方差)的比值130、 显性方差(VD):由等位基因之间的显隐性造成的方差(不完全显性或有部分显性)131、 加性方差(VA):群体里不同个体所含有有效基因多少不同而造成的方差132、 互作方差(VI):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造成的不同个体表现不同所造成的方差133、 近交(近亲繁殖):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相互交配、繁殖后代,其结果会增加纯合体的比例134、 近交系数(F):指一个个体从某一祖先得到一对纯合的、而且遗传上等同的基因的概率135、 同合子:在一近交个体中某位点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其可能在血缘上是相同的,即它们是由一祖先的单个等位基因复制出来的,这时的近交个体为同合子136、 异合子:两个等位基因也能能在血缘上是不相同的,即它们不是一个等位基因的复制品,这时的近交个体为异合子137、 回交:指后代与某一亲本交配138、 轮回亲本:用于回交的亲本称为轮回亲本,另一亲本则称非轮回亲本139、 基因代换:通过连续回交,其后代细胞核内基因将逐渐被轮回亲本的核内基因所取代,后代性状的表现将趋于轮回亲本140、 定向纯合:在回交中,后代基因的纯合是定向的,逐渐趋于轮回亲本的基因型141、 杂种优势:广义的杂种优势定义为杂交产生的后代在抗逆性、繁殖力、生长势等方面优于纯种亲本的现象,同时也指近交系间杂交时,因近交导致的适合度和生活力的丧失可因杂交而得到恢复的现象142、 正杂种优势:杂种优势超过亲本均值143、 负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