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昨日今日明日.doc_第1页
SPC昨日今日明日.doc_第2页
SPC昨日今日明日.doc_第3页
SPC昨日今日明日.doc_第4页
SPC昨日今日明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PC的昨日、今日、明日、結論作者 官生平 教授SPC在本世紀的工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19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工業社會意識到品質復興的必要性,在戴明思想的主導下,SPC的推廣應用已經是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代名詞之一。以下簡單介紹SPC的發展過程及未來展望。SPC的昨日1920年代隨著Shewhart的 管制圖(註1)及Dodge & Roming抽樣表(註2)的發表,一批Bell Lab.的品管先驅就嚐試將這些方法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管制,統計檢驗部門於焉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期間,美國國防部由民間採購大量的軍需物資及裝備,而應用這些方法於供應商的生產過程及驗收。隨著戰後,有些戰時使用的標準及教育訓練的教材亦延續在民間的企業使用。這些標準包括:(1) 品質管制指南(Guide for Quality Control) AWS Z1.1(1941) ASA Z1.1(1958) ASQC STD B1 (1958) CNS 2311 Z45 (1964) ANSI Z1.1 (1969)(2) 分析數據用的管制圖法(Control Chart Method of Analyzing Data) AWS Z1.2 (1941) ASA Z1.2 (1958) ASQC STD B2 (1958) CNS 2312 Z46 (1965) ANSI Z1.2 (1969)(3) 管制品質用的管制圖法(Control Chart Method of Controlling Quality During Production) AWS Z1.3 (1941) ASA Z1.3 (1958) ASQC STD B3 (1958) CNS 2579 Z79 (1966) ANSI Z1.3 (1969)(4) MIL-STD-414, Sampling Procedures and Tables for Inspection by Variables for Percent Defectives.(1957)(5) MIL-STD-105D, Sampling Procedures and Tables for Inspection by Attributes.(1963) 戰後美國主導西方社會的經濟,大量供應品管有關的知識技術給日本及盟約國。尤其對日本工業的革命有直接的貢獻,台灣亦隨著軍方及民間企業的推行品管而引進SPC。學術界亦新增了工業工程與管理的新領域,尤其數理統計的應用學者投入SPC的理論研究而逐漸成一風潮。以下略記一些SPC的有關事件。 1950年日本JUSE邀請W.E.Deming舉辦講習,其對日本工業發展之影響與貢獻,無與倫比,舉國景從,幾已成為日本品管界之偶像,故JUSE特設置戴明獎,以示崇敬。劉振譯:品管九講。 1951年J.M.Juran出版品質管制手冊(Quality Control Handbook,爾後促使Juarn從事品管的顧問生涯,其思想的影響就等於本世紀的品質故事。林公孚譯:第20世紀的故事,品質月刊第三十卷第八期。 1961年A.V.Feigenbaum出版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以系統科學的方法首次論述品管的思想、原理、理論及方法,而運用於全世界的企業。楊文士、廖永平等譯:全面質量管理,大陸機械工業出版社。 1962年日本石川馨主持的JUSE正式出版QCC的月刊,此後QCC活動在日本快速推廣。因為QCC是符合人性的活動而普及至全世界。Ishikawa: What is TQC? The Japanese Way。 1962年日本田口玄一以工程技術與統計方法的結合,應用於產品設計及製程設計的改善技術。日本工業界普遍採用目前所謂田口氏品質工程於產品及製程的設計階段,以降低成本及改善品質,而獲得實際的利益。 美國的工業統計學者A.J.Duncan,E.R.Ott,E.L.Grant,I.W.Burr,等出版統計品管的書籍而流傳至今。 1970年代起,日本松下電子零件公司與松下電器產業公司電視事業部之間長期的信賴關係,每年為了提高電子零件之品質而努力,終於達成了ppm的品質水準。經由日本QC大會的對外發表,ppm品質水準的觀念逐漸普及於日本及國際工業先進國家。 我國品管專家自美、日引進統計品管及品管相關的新知技術,並於1964年成立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當時國內尚處於農產品加工及輕工業生產的階段,產量因素往往優先於品質的考量。然而,品質學會一群前輩深深相信,提升品質才能發展經濟。他們本身以傳教士的精神傳揚品質福音,播種品管的種子,歷經30年以上而達成目前的成果。王晃三:第三十屆年會講話。 在此階段SPC在工業界的應用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理論與實際利益的矛盾,造成現場人員對統計的排斥。而且在學術界的投入後,SPC變成艱澀難嚥的怪東西。統計理論在工業界的應用,應該著重於解決問題的立場,而問題本身是存在於專業上(固有技術),統計理論(共同技術)提供一個模式,再由它來把問題用統計的共同語言表達,以客觀的數據佐證引起問題的原因,據以採取對策。在解決問題的本末地位,專業方法為本,統計方法為輔,這應該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 SPC的今日1980年美國NBC電視台播放了一個電視影片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戴明在這節目中以顯著的地位出現。結論是:日本的企業有今天的地位,是戴明教他們如何提昇品質。當時美國的企業已經知道,日本的企業在各種工業領域已經取得支配地位,包括消費性電器產品、機車、汽車、手錶、照相機、半導體。此電視節目在美國的產、官、學、研界引起推波助瀾的功效,在戴明思想的帶領下,SPC重登舞台,企業界與學術界再度出發。國內產、官、學、研界也因此重拾新瓶裝老酒,對SPC的重視亦被動地以落後510年間的差距永遠追隨著先進國家的脈動。在此階段SPC的有關事件略述如下。 1983年福特汽車向戴明請教提昇品質的方法,福特汽車整個高階管理都參加戴明舉辦的課程而就此徹底改變了福特,1986年福特汽車自1920年來總收入超過通用汽車。國內福特六和於1984年亦隨著總公司投入SPC的導入及推廣到供應商的生產。福特Q1品質水準的評審制度,涵蓋著SPC影子,強烈地表現出在體制內施行SPC的意願。 約在同時期,資訊電子業的龍頭老大IBM及MOTOROLA提出6 品質水準提昇運動。據當時在國內推動6 運動的IBM IPO的專員翁田山先生所說:1992年後IBM的供應商,品質水準達不到6 的水準,將不能列為IBM的正式供應商。從此,SPC在國內高科技產業被視為必要的管理工具。本人在此階段並沒有在SPC推廣活動中缺席,鑑於SPC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及儲存的繁瑣,於1990年4月率先推出國人適用的SPC軟體Q1-SPC,經國內市場的肯定,目前仍在業界流通使用。在這些年間利用Q1-SPC軟體辦過上百場的SPC教育訓練,並於1996年8月由學會出版一本SPC的教材SPC統計製程管制電腦化、自動化、即時化、整合化(註3),希望藉此在國內SPC的推廣過程中,盡點棉薄之力。同時也因國內PC的普及,各類SPC的軟體充斥於市場,1999年7月Q1-SPC的視窗版亦正式上市。 再說1980年田口玄一將其在日本發展成功的田口氏品質工程與我國品管專家吳玉印先生推廣至美國。首度在AT&T Bell Lab.、福特汽車及全錄等知名企業成功導入,並經由ASI的協助廣泛推廣至上百家企業。美國學術界不得不正視田口氏品質工程的影響,而引起廣泛的討論批判,但是在品質改善的領域中田口方法逐漸取代傳統的實驗設計而變成主流的應用工具。1985年我國亦由鍾清章教授領導下成立田口氏品質工程推行委員會,持續推廣至今。 品質系統的第三者認証在1987年ISO-9000系列標準公佈之後,國內約在1992年起遭到波及。品質的問題逐漸在業界形成前所未有的熱門話題,政府機構、學術團體、企管顧問公司迅速轉向參與ISO-9000認証及輔導的行列。SPC拜此之賜亦逐漸被業界納入品質系統,雖然祇有在第20項中指定應該在品質環圈的各階段中應用統計方法,但已經讓申請認証的公司正式在品質系統中以制度化的方式引進SPC。更有甚者,1994年FORD、GM、CHRYSLER三大汽車廠公佈QS-9000的品質系統要求,更將SPC的應用提昇到實際的生產活動中。 SPC的推廣歷經50年以上,至今歷久不衰而更加被重視。若SPC祇是品質系統的要求或是客戶規定的交付文件,SPC勢必如1980年代以前一樣遭到工程及管理人員的排斥。SPC若祇是如戴明等備之品管大師口說的有利工具,無法讓業界實際在其中得到利益,SPC是無法紮根於企業體系內。近年來鍾漢清先生以其豐富的學經歷在企業實務領域如日中天之時,突然引退而積極籌畫成立華人戴明學院,推廣戴明的淵博知識體系。SPC是否會因戴明思想逐漸成為經營管理的主流而更廣泛的被應用於各界,有待大家拭目以待。 SPC的明日SPC不是處理品質問題的萬靈丹,他是解析製程問題及管制製程變異的有效工具之一,昨日是,今日是,明日也是。因此,處理品質問題不能局限於SPC或其他如ISO-9000的品質系統、方針管理、田口方法、等等,而是公司全員由上而下確知品質的重要影響;如品質與銷售量、品質與生產力、品質與利潤、品質與競爭力是有直接關係的。這些觀念或許就是現在最熱門的主題TQM吧。但是SPC永遠會伴隨著TQM的需求去適應各種問題解析原因的分析工具。以下以個人的淺見表達SPC未來發展的方向。 SPC將成為全員應知應會的方法,工程及管理人員的共同語言,因此簡易通俗的SPC將是最大市場課題。 SPC的研究及推廣將會以專業領域的問題為主導,統計的深入研究將會因市場的需求而區隔於學術領域本身。 因應專業領域的需求,自動化即時化的數據收集及分析監控將是說服專業技術人員使用SPC的重要關鍵。 因應自動化即時化的分析監控需求,SPC的技術將會結合人工智慧及專家系統的應用中。 因應國際網際網路的普及,SPC的數據會因客戶的需求而傳輸於網路的空間。 最重要的還是持續不斷改善的觀念、態度、行動、習慣的養成。結論國內大部份的產業,若市場祗局限於台灣地區,則將面臨經濟規模太小而自相殘殺,最後導至產業的未落或獨控於一大財團。假設將品質經營、品質系統及品質技術的發展及推廣活動視為一產業,由產、官、學、研界投入經營,若不將服務對象往外擴充,勢必造成惡性競爭而導至小鼻子小眼睛的內需產業。而要將國內品質的發展及推廣能力往外擴張,首先要在國內先行紮根而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及技術,才能談到品質產業的外銷。雖然我們不敢想能如日本的品質產業回銷到西方世界,起碼對華人世界或東南亞各國的推廣應該是國內有志之士首先設定的目標。以SPC的技術發展及推廣,個人的看法亦是如此,先落實國內的推廣再發展到華人社會。符合華人思維及習慣的SPC理念、案例及技術,在國內企業導入成功而獲得利益的事件愈多,愈可引起國際的重視。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卓越品質展望中,我們勢必能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註1) W.A.Shewhart(1931) The 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註2) H.F.Dodge and H.G.Roming(1929):Dodge & Roming Sampling Inspection Tables.(註3) 官生平(1996):SPC統計製程管制電腦化、自動化、即時化、整合化,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出版。SPC的昨日、今日、明日、結論作者 官生平 教授SPC在本世紀的工業發展過程中,一直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在19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工業社會意識到品質復興的必要性,在戴明思想的主導下,SPC的推廣應用已經是現代化工業生產的代名詞之一。以下簡單介紹SPC的發展過程及未來展望。SPC的昨日1920年代隨著Shewhart的 管制圖(註1)及Dodge & Roming抽樣表(註2)的發表,一批Bell Lab.的品管先驅就嚐試將這些方法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管制,統計檢驗部門於焉誕生。 第二次世界大期間,美國國防部由民間採購大量的軍需物資及裝備,而應用這些方法於供應商的生產過程及驗收。隨著戰後,有些戰時使用的標準及教育訓練的教材亦延續在民間的企業使用。這些標準包括:(1) 品質管制指南(Guide for Quality Control) AWS Z1.1(1941) ASA Z1.1(1958) ASQC STD B1 (1958) CNS 2311 Z45 (1964) ANSI Z1.1 (1969)(2) 分析數據用的管制圖法(Control Chart Method of Analyzing Data) AWS Z1.2 (1941) ASA Z1.2 (1958) ASQC STD B2 (1958) CNS 2312 Z46 (1965) ANSI Z1.2 (1969)(3) 管制品質用的管制圖法(Control Chart Method of Controlling Quality During Production) AWS Z1.3 (1941) ASA Z1.3 (1958) ASQC STD B3 (1958) CNS 2579 Z79 (1966) ANSI Z1.3 (1969)(4) MIL-STD-414, Sampling Procedures and Tables for Inspection by Variables for Percent Defectives.(1957)(5) MIL-STD-105D, Sampling Procedures and Tables for Inspection by Attributes.(1963) 戰後美國主導西方社會的經濟,大量供應品管有關的知識技術給日本及盟約國。尤其對日本工業的革命有直接的貢獻,台灣亦隨著軍方及民間企業的推行品管而引進SPC。學術界亦新增了工業工程與管理的新領域,尤其數理統計的應用學者投入SPC的理論研究而逐漸成一風潮。以下略記一些SPC的有關事件。 1950年日本JUSE邀請W.E.Deming舉辦講習,其對日本工業發展之影響與貢獻,無與倫比,舉國景從,幾已成為日本品管界之偶像,故JUSE特設置戴明獎,以示崇敬。劉振譯:品管九講。 1951年J.M.Juran出版品質管制手冊(Quality Control Handbook,爾後促使Juarn從事品管的顧問生涯,其思想的影響就等於本世紀的品質故事。林公孚譯:第20世紀的故事,品質月刊第三十卷第八期。 1961年A.V.Feigenbaum出版全面品質管制(Total Quality Control) ,以系統科學的方法首次論述品管的思想、原理、理論及方法,而運用於全世界的企業。楊文士、廖永平等譯:全面質量管理,大陸機械工業出版社。 1962年日本石川馨主持的JUSE正式出版QCC的月刊,此後QCC活動在日本快速推廣。因為QCC是符合人性的活動而普及至全世界。Ishikawa: What is TQC? The Japanese Way。 1962年日本田口玄一以工程技術與統計方法的結合,應用於產品設計及製程設計的改善技術。日本工業界普遍採用目前所謂田口氏品質工程於產品及製程的設計階段,以降低成本及改善品質,而獲得實際的利益。 美國的工業統計學者A.J.Duncan,E.R.Ott,E.L.Grant,I.W.Burr,等出版統計品管的書籍而流傳至今。 1970年代起,日本松下電子零件公司與松下電器產業公司電視事業部之間長期的信賴關係,每年為了提高電子零件之品質而努力,終於達成了ppm的品質水準。經由日本QC大會的對外發表,ppm品質水準的觀念逐漸普及於日本及國際工業先進國家。 我國品管專家自美、日引進統計品管及品管相關的新知技術,並於1964年成立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當時國內尚處於農產品加工及輕工業生產的階段,產量因素往往優先於品質的考量。然而,品質學會一群前輩深深相信,提升品質才能發展經濟。他們本身以傳教士的精神傳揚品質福音,播種品管的種子,歷經30年以上而達成目前的成果。王晃三:第三十屆年會講話。 在此階段SPC在工業界的應用處於可有可無的狀態,理論與實際利益的矛盾,造成現場人員對統計的排斥。而且在學術界的投入後,SPC變成艱澀難嚥的怪東西。統計理論在工業界的應用,應該著重於解決問題的立場,而問題本身是存在於專業上(固有技術),統計理論(共同技術)提供一個模式,再由它來把問題用統計的共同語言表達,以客觀的數據佐證引起問題的原因,據以採取對策。在解決問題的本末地位,專業方法為本,統計方法為輔,這應該是很容易接受的道理。 SPC的今日1980年美國NBC電視台播放了一個電視影片日本能,我們為什麼不能?,戴明在這節目中以顯著的地位出現。結論是:日本的企業有今天的地位,是戴明教他們如何提昇品質。當時美國的企業已經知道,日本的企業在各種工業領域已經取得支配地位,包括消費性電器產品、機車、汽車、手錶、照相機、半導體。此電視節目在美國的產、官、學、研界引起推波助瀾的功效,在戴明思想的帶領下,SPC重登舞台,企業界與學術界再度出發。國內產、官、學、研界也因此重拾新瓶裝老酒,對SPC的重視亦被動地以落後510年間的差距永遠追隨著先進國家的脈動。在此階段SPC的有關事件略述如下。 1983年福特汽車向戴明請教提昇品質的方法,福特汽車整個高階管理都參加戴明舉辦的課程而就此徹底改變了福特,1986年福特汽車自1920年來總收入超過通用汽車。國內福特六和於1984年亦隨著總公司投入SPC的導入及推廣到供應商的生產。福特Q1品質水準的評審制度,涵蓋著SPC影子,強烈地表現出在體制內施行SPC的意願。 約在同時期,資訊電子業的龍頭老大IBM及MOTOROLA提出6 品質水準提昇運動。據當時在國內推動6 運動的IBM IPO的專員翁田山先生所說:1992年後IBM的供應商,品質水準達不到6 的水準,將不能列為IBM的正式供應商。從此,SPC在國內高科技產業被視為必要的管理工具。本人在此階段並沒有在SPC推廣活動中缺席,鑑於SPC數據收集、整理、分析及儲存的繁瑣,於1990年4月率先推出國人適用的SPC軟體Q1-SPC,經國內市場的肯定,目前仍在業界流通使用。在這些年間利用Q1-SPC軟體辦過上百場的SPC教育訓練,並於1996年8月由學會出版一本SPC的教材SPC統計製程管制電腦化、自動化、即時化、整合化(註3),希望藉此在國內SPC的推廣過程中,盡點棉薄之力。同時也因國內PC的普及,各類SPC的軟體充斥於市場,1999年7月Q1-SPC的視窗版亦正式上市。 再說1980年田口玄一將其在日本發展成功的田口氏品質工程與我國品管專家吳玉印先生推廣至美國。首度在AT&T Bell Lab.、福特汽車及全錄等知名企業成功導入,並經由ASI的協助廣泛推廣至上百家企業。美國學術界不得不正視田口氏品質工程的影響,而引起廣泛的討論批判,但是在品質改善的領域中田口方法逐漸取代傳統的實驗設計而變成主流的應用工具。1985年我國亦由鍾清章教授領導下成立田口氏品質工程推行委員會,持續推廣至今。 品質系統的第三者認証在1987年ISO-9000系列標準公佈之後,國內約在1992年起遭到波及。品質的問題逐漸在業界形成前所未有的熱門話題,政府機構、學術團體、企管顧問公司迅速轉向參與ISO-9000認証及輔導的行列。SPC拜此之賜亦逐漸被業界納入品質系統,雖然祇有在第20項中指定應該在品質環圈的各階段中應用統計方法,但已經讓申請認証的公司正式在品質系統中以制度化的方式引進SPC。更有甚者,1994年FORD、GM、CHRYSLER三大汽車廠公佈QS-9000的品質系統要求,更將SPC的應用提昇到實際的生產活動中。 SPC的推廣歷經50年以上,至今歷久不衰而更加被重視。若SPC祇是品質系統的要求或是客戶規定的交付文件,SPC勢必如1980年代以前一樣遭到工程及管理人員的排斥。SPC若祇是如戴明等備之品管大師口說的有利工具,無法讓業界實際在其中得到利益,SPC是無法紮根於企業體系內。近年來鍾漢清先生以其豐富的學經歷在企業實務領域如日中天之時,突然引退而積極籌畫成立華人戴明學院,推廣戴明的淵博知識體系。SPC是否會因戴明思想逐漸成為經營管理的主流而更廣泛的被應用於各界,有待大家拭目以待。 SPC的明日SPC不是處理品質問題的萬靈丹,他是解析製程問題及管制製程變異的有效工具之一,昨日是,今日是,明日也是。因此,處理品質問題不能局限於SPC或其他如ISO-9000的品質系統、方針管理、田口方法、等等,而是公司全員由上而下確知品質的重要影響;如品質與銷售量、品質與生產力、品質與利潤、品質與競爭力是有直接關係的。這些觀念或許就是現在最熱門的主題TQM吧。但是SPC永遠會伴隨著TQM的需求去適應各種問題解析原因的分析工具。以下以個人的淺見表達SPC未來發展的方向。 SPC將成為全員應知應會的方法,工程及管理人員的共同語言,因此簡易通俗的SPC將是最大市場課題。 SPC的研究及推廣將會以專業領域的問題為主導,統計的深入研究將會因市場的需求而區隔於學術領域本身。 因應專業領域的需求,自動化即時化的數據收集及分析監控將是說服專業技術人員使用SPC的重要關鍵。 因應自動化即時化的分析監控需求,SPC的技術將會結合人工智慧及專家系統的應用中。 因應國際網際網路的普及,SPC的數據會因客戶的需求而傳輸於網路的空間。 最重要的還是持續不斷改善的觀念、態度、行動、習慣的養成。結論國內大部份的產業,若市場祗局限於台灣地區,則將面臨經濟規模太小而自相殘殺,最後導至產業的未落或獨控於一大財團。假設將品質經營、品質系統及品質技術的發展及推廣活動視為一產業,由產、官、學、研界投入經營,若不將服務對象往外擴充,勢必造成惡性競爭而導至小鼻子小眼睛的內需產業。而要將國內品質的發展及推廣能力往外擴張,首先要在國內先行紮根而培養出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及技術,才能談到品質產業的外銷。雖然我們不敢想能如日本的品質產業回銷到西方世界,起碼對華人世界或東南亞各國的推廣應該是國內有志之士首先設定的目標。以SPC的技術發展及推廣,個人的看法亦是如此,先落實國內的推廣再發展到華人社會。符合華人思維及習慣的SPC理念、案例及技術,在國內企業導入成功而獲得利益的事件愈多,愈可引起國際的重視。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卓越品質展望中,我們勢必能扮演一個重要角色。(註1) W.A.Shewhart(1931) The Economic Control of Quality of Manufactured Product.(註2) H.F.Dodge and H.G.Roming(1929):Dodge & Roming Sampling Inspection Tables.(註3) 官生平(1996):SPC統計製程管制電腦化、自動化、即時化、整合化,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出版。回SPC專區製程在管制狀態下的實際利益 以高血壓的防治為實例作者 官生平 教授1、前言天下之事變化多端,有些事情是可以用直覺去感受的;譬如,天氣的冷暖,交通的擁塞,生理的疼痛等等。但有很多是無法感覺到的,像人的血壓高低大部份時間是無法感覺的。本文要談的是以數據衡量變異的科學方法。學過管制圖的人,多少都知道管制圖是用來判斷製程在生產過程中,品質的變異是否顯著。若變異顯著,則指製程有特殊原因存在,應該加以鑑定及矯正。若變異不顯著,則指製程祗有共同原因,無須調查及調整,製程在此狀況下稱為在統計的管制狀態下。管制狀態下的製程到底有何實際的利益,一般都是如此說法各單位產品品質的變異會較小。且隨著時間的不同,產品品質的分配會有一致的變化,因此產品品質可以加以預測。如(圖1),(註1)。 (圖1)製程在管制狀態下2、高血壓的製程管制近幾年來,電視廣告常出現總統府資政孫運璿先生坐在輪椅上一面量血壓一面說的鏡頭,說到:.經常量量血壓,保持血壓的穩定,高血壓是可以預防的。這句廣告詞對SPC的推廣是具有相當正面的,如何以血壓的量測數據分析血壓是否穩定而進行體質改善。高血壓是很普通的成人病,一般來講,收縮壓在160mmHg,舒張壓在95mmHg以上時,便視為高血壓。由於高血壓是慢慢逐漸升高的,因此身體很容易就習慣,而很難出現自覺症狀。在美國高血壓又稱為沈默的殺手,原因就在此。另外,有些人認為要治療高血壓就必須終身服藥,其實是大錯特錯的觀念。輕微高血壓的患者只要慎重檢查和診斷,從飲食和運動等非藥物療法著手,就可控制住。預防高膽固醇,高血壓的4條戒律為:(1) 不可攝取過多的鹽分和脂肪。(2) 平常多攝取促膽固醇排泄的食物纖維。(3) 消除肥胖。(4) 持續適度的運動。血壓是經常變動,光測定一次無法正確診斷。診斷後如果是輕微高血壓,先別急著吃藥,利用飲食和運動等非藥物加以改善,如果仍未改善,再加強非藥物療法。如果還是沒有改善,才開始藥物療法和非藥物療法雙管齊下。其步驟如(圖2),(註2)。治療高血壓的步驟(圖2):治療高血壓的步驟下面的實例是一位年紀約50歲的男性高血壓患者,經醫生診斷後,每天必須定時服藥。他為了了解血壓的變化,每天早上起床、中午、晚餐前各量一次血壓,經一個月的記錄如下表。收縮壓 單位:mmHg舒張壓 單位:mmHg日期早上中午晚上平均數全距日期早上中午晚上平均數全距11月1日11月2日11月3日11月4日11月5日11月6日11月7日11月8日11月9日11月10日141138150138147139143137150139135145130140142145139143130145128136145130132144141139141128134.7139.7141.7136.0140.3142.7141.0139.7140.3137.3139201015646201711月1日11月2日11月3日11月4日11月5日11月6日11月7日11月8日11月9日11月10日91901008810089989010087858885939595859485958286958085938990938486.088.093.387.093.392.390.791.392.788.7941513156134151111月11日11月12日11月13日11月14日11月15日11月16日11月17日11月18日11月19日11月20日135160140152138139139150145140141150135145145141145128139135147142125128142128132138148125141.0150.4133.3141.7141.7136.0138.7138.7144.0133.312181524713132291511月11日11月12日11月13日11月14日11月15日11月16日11月17日11月18日11月19日11月20日851059010085888810096939010085959592958288889595808290838088958090.0100.085.092.390.087.787.790.093.087.010101018109151881311月21日11月22日11月23日11月24日11月25日11月26日11月27日11月28日11月29日11月30日130140150130160145142130130145140132145145150135130145150130138145140130145138140140145140136.0139.0145.0135.0151.7139.3137.3138.3141.7138.31013101515101215201511月21日11月22日11月23日11月24日11月25日11月26日11月27日11月28日11月29日11月30日859010284105989284869695809595100838596100858593948595859090969088.387.797.088.0100.088.789.090.094.090.3101381110157121411=139.8R = 13.4=90.6R = 11.2縮收壓 139.8,縮收壓 R 13.4 縮收壓 X 管制圖UCLX A2R 139.81.02313.4 153.5CLX 139.8LCLX A2R 139.81.02313.4 126.1 縮收壓管制圖UCLR D4R 2.57413.4 34.5CLR R 13.4LCLR D3R *舒張壓 90.6,舒張壓 R11.2 舒張壓 X 管制圖UCLX A2R 90.61.02311.2 102.1CLX 90.6LCLX A2R 90.61.02311.2 79.1 舒張壓管制圖UCLR D4R 2.1143.30 6.98CLR R 3.30LCLR D3R *經 X 管制圖的分析如(圖3)及(圖4)。(圖3):收縮壓的X 管制圖(圖4):舒張壓的 管制圖(圖3)及(圖4)其中的小點是每天各量3次的血壓值,大點是其平均數 。以管制圖的解析,此位高血壓患者同一天的血壓變化(R管制圖)為穩定,而不同天的血壓變化( 管制圖)亦穩定。因此,可以判斷此位患者血壓的變化是在管制狀態下。但是以直方圖分析(圖5)及(圖6),收縮壓較少超過160 mmHg,但是舒張壓較常超過95 mmHg。(圖5):收縮壓的直方圖(圖6):舒張壓的直方圖以上的數據分析顯示此位患者血壓值的變化穩定,但是仍有偏高的現象。對引起高血壓的共同原因有年紀、遺傳、長期工作壓力、飲食習慣、長期抽煙喝酒等,有些是可以進行改善的,但有些是無法改變的。而對引起高血壓不穩定的特殊原因有熬夜、過勞、忘記吃藥、酗酒、情緒、等。假如避免這些特殊原因的發生,要維持血壓值的穩定應不難辦到,但是要改善共同原因就有很大的困難。血壓值的變化在管制狀態下確實有很多好處,以下說明其實際利益。(1) 血壓在管制狀態,其變異將會較小。變異小可使血壓不會大幅升高,造成併發症的危險。如以上的數據收縮壓平均約140mmHg,標準差8mmHg。舒張壓平均約90mmHg,標準差約7mmHg。因此在管制狀態下收縮壓超過160mmHg及舒張壓要超過110mmHg之機率很小。(2) 血壓在管制狀態下,可以証明患者實際的變異狀況,提供醫生診斷的依據。如以上的數據舒張壓平均數較高,可以提供醫生下藥的依據,不會依當場的血壓量測來判斷血壓的變化狀況。(3) 血壓在管制狀態,患者實際了解自己的狀況以藥物及非藥物的治療,有計劃的進行飲食的改善計劃,戒煙戒酒的計劃,保持適量運動的習慣。心情就能保持愉快,不會患得患失擔心自己血壓突然提高。3、結論管制狀態的存在,使顧客及供應商可以得到下列實際利益:(註3) 1. 在管制狀態下,生產製程中各單位間的變異將為最小。 2. 在管制狀態下,從產品樣本中所得到的數據,可以作為判斷品質的基礎,並具有最大的可信度。因此抽樣及試驗所需的檢驗費用,可以減至最低。其結果為顧客與供應商均感抽樣檢驗適於應用。 3. 在管制狀態下,品質在任何一規格界限內的產品良率,可以加以預測,並有最大的準確度。 4. 在管制狀態,可有一個用來決定是否改變規格界限以獲得實際利益的依據。 5. 在管制狀態下,顧客接收產品時,可以供應商的管制証明作為根據,而不必由顧客每批抽驗。如果供應商同意將管制圖記錄提供顧客時,則顧客只須偶爾抽驗,以核對供應商所提供的品質記錄。本文以血壓的數據量測分析血壓的變異,驗証血壓管制狀態的存在,以能管制血壓的變化。若能提出很多SPC的生活化實例,將對SPC的推廣普及有很大助益,本人拋磚引玉,希望有志之士提供更多生活化的應用實例讓大家來分享。(註4)。(註1) 福特六和汽車品質保証部(1987):連續製程管制及製程力改進。(註2) 鴨下一郎(日比谷國際臨床學院院長)(1992):小處多關心,大病不上 身,戰略生產力雜誌,1992年9月號,p.143,中國生產力中心發行。(註3) CNS 2311 Z45 (1964):品質管制指南,中央標準局出版。(註4) 本文祗是利用高血壓的數據說明製程在管制狀態下的實際利益,有關高血壓的防治請依專業醫師的指示。規格界限與管制界限 從一封怪罪的傳真談起 1. 前言1995年 5月 30日本接到一份來自國內某大公司傳真,其中是抱怨本人所開發的軟體Q1-SPC提供的X - R 管制圖有嚴重的錯誤;即該產品 CNS 標準為0.41 0.03A,而經X - R管制圖計算出來的管制界限為0.4100 0.0095A,兩者不能配合,ISO 9000 認證時列為重大缺點不能通過。為了要討好評審,該公司負責此項作業的工程師拜託我是否能使兩者相同,於是我提出下列公式幫助他。假設規格界限要與管制界限相同,則 (1) 式成立。 UCL = = USL CL = (1) LCL = = LSL因此 = (2) =以製程已知的平均數 及標準差 ,即 (2) 式,代回 (1) 式即可。該公司所提的規格為0.41 0.03A,則 = (0.44 + 0.38)/2 = 0.41 = 代回 (1)式,規格界限就等於管制界限。當我回傳此份計算公式給他之後,他很滿意的感謝我,而我感到啼笑皆非。 SPC 在國內推行多年,在實務界應用時仍有許多格格不入的感覺,造成許多是是而非的問題。當我們在大談 TQM 的宏觀哲理時,實在有必要檢討基層品管訓練的落實。 本文擬就推廣 SPC 時,常常被問到的問題作一些詮釋,希望讀者能忍受這些簡單的題目。 1. 規格界限與管制界限有何不同? 2. 要達到6 的品質水準,3管制圖能否再用? 3. 管制圖上的點很穩定,Cp 值為何會很小? 4. 管制圖上的點很不穩定,Cp值為何會很大? 5. 製程管制時,要先要求符合規格,還是先要求在管制狀態下? 2. 規格界限與管制界限有何不同?在品質管制指引 (CNS 2311 Z45) (註 1) 中的定義,規格界限是用以說明品質特性的最大許可值,來保証各別單位產品的正確性能。它是製造者在工廠中使用的,或者是購買者在接收時作為檢驗各別單位產品品質的依據。管制圖上的管制界限,其含義較規格界限為多。它不是用來核對各別單位產品的品質,而是作為判斷樣本與樣本、批與批、時間與時間之間品質變異的顯著性。簡言之,規格界限是判定一單位產品合格與否的準則,管制界限是用來決定一個製程是否受到值得加以鑑定的變異原因所干擾。下面以實際的數據來說明。假設規格為 的個別產品品質特性(如位置偏差)X,其分配為;即平均數,標準差 的標準常態分配。茲自其中隨機取樣 n=4 個,X1,X2,X3,X4 計算平均數。如此重複 30 次,共有 120 個數據,30 個 。依理論可知的分配為常態且平均數 ,標準差。 管制圖的管制界限為 UCL = = CL = = 0 LCL = = 以管制圖描繪這 30 組數並將各組數據之個別值點繪出來比較,如圖 1。個別產品品質特性 X 的變異是以規格界限,平均數的變異是以為界限。圖 1 中的虛點為產品品質特性X,其散佈較大,實點為每組平均數,其散佈較小。 圖 1 規格界限與管制界限由此可知規格界限是對產品的合格與否為判定依據,管制界限是對每組平均數的超限與否進行管制。 3. 要達到 6 的品質水準,3管制圖能否再用? 如上節所述品質水準是對產品規格而言;即產品規格的寬度是製程標準差的 6倍。工業界習慣用幾個標準差 () 代表產品品質水準,其與製程能力指數 Cp、製程良率及不良率之關係如表1及圖2。假設產品規格寬度,製程平均數正好等於規格中心,且產品特性分配為常態。 圖 2 產品特性分配為常態 表 1 Cp、製程良率及不良率之關係Sigma 水準 Cp Cpk良率 %不良率 ppm10.3368.27%317,40020.6795.45% 45,60031.0099.73% 2,70041.3399.9937% 6351.6799.999943% 0.5762.0099.9999998% 0.0023管制圖是W.A.Shewhart發明管制圖時,建議以 為管制界限較為經濟。T代表描點時使用的統計量;如或 p 等,為該統計量的平均數,T 為該統計量的標準差。管制界限是用統計量 T 的變異來判斷製程是否在管制狀態下或提供一個矯正準則以達成品質的管制。以3為界限的考量是為了平衡兩種矯正準則誤判造成的經濟損失;一是停機尋找不存在的故障,另一是故障確實存在而沒停機尋找。工業標準為了簡單而清楚,習慣使用3為界限。 由以上的說明可知6品質水準是要求供應商改善品質,使得變異小到規格寬度為(USL - LSL) / 2製程標準差的 6倍。而3管制圖是以為界限,用來判斷製程是否在管制狀態下或提供一個矯正準則以監控製程。下面再兩例說明製程在管制狀態與否,與規格界限無關。4. 製程在管制狀態下,而 Cp 值又很小的例子 供應商提供中心廠的精密零件,由於直徑的精度 3.0000.030m/m 不合格而常遭退貨。為此三個月前就開始採用管制圖對製程進行管制。上個月之數據如表,繪製成解析用之管制圖。以該圖顯示圖在管制狀態下,平均數圖也在管制界限內。但與規格比較就有些在界限外。為何製程在管制狀態下,而又有不合格之情況?是否管制圖繪錯了。 登錄數據如下: 繪製管制圖如下: 繪製直方圖如下: XBAR = 2.9952 S = 0.01341 Cp = 0.746 5. 製程不在管制狀態下,而 Cp 值又很大的例子 某種紙在生產中需要控制其厚度。厚度的規格值為 0.500.03 m/m,製程中規定每 2 小時抽取 5 個樣本採用管制圖對製程進行管制。最近的數據如表,繪製成解析用之管制圖。以該圖顯示不在管制狀態下,品管單位要求製造單位採取處置措施,但製造單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