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_第1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_第2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_第3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_第4页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文 本邵阳市人民政府二一七年四月25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区域概况1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1第二节 自然条件1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1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2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点2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3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3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3第二节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4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5第一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5第二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5第三节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6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6第一节 基本农田布局6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7第三节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8第四节 旅游用地布局9第五节 生态用地布局9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10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10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10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12第七章 加强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13第一节 严格耕地保护13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14第三节 提高耕地质量14第四节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14第八章 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15第一节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15第二节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配置16第三节 保障基础设施用地16第九章 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17第一节 加强生态用地保护17第二节 推进土地生态治理17第三节 改善土地生态环境18第十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与控制18第一节 规划控制范围18第二节 主要控制目标18第三节 中心城区用地总体布局结构18第十一章 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20第一节 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重点20第二节 县(市、区)土地利用调控目标20第十二章 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23第一节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23第二节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23第三节土地生态建设工程23第四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3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24第一节 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24第二节 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24第三节 规划实施的利益调节机制24第四节 规划实施的技术手段25第五节 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25第十四章 附 则25附表:26前 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重要依据,是土地参与宏观调控和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基本手段,在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发挥着龙头作用。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以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增强依法用地意识等方面的成效尤为显著。然而,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等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为落实这些新要求,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447号)、湖南省国土资源厅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01446号)及相关文件精神,邵阳市人民政府组织对现行规划进行调整完善,编制邵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6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规划)。本次调整完善是依据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全面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基于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新形势和新背景,从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引导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要求出发,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进多规合一,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第一章 区域概况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资水上游,北与娄底毗邻,南与永州、广西桂林交界,西与怀化相连,东与衡阳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25582740,东经1094911205。邵阳是湘中南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有娄邵铁路与湘黔、京广线相连,沪昆高速、320国道横贯东西,二广高速、207国道纵贯南北,资江水运可达洞庭湖,交通条件便利。全市土地总面积20824.37平方公里,辖邵东县、邵阳县、新邵县、隆回县、洞口县、武冈市、新宁县、城步县、绥宁县及大祥区、双清区、北塔区十二个县(市、区)。 第二节 自然条件邵阳市地处江南丘陵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总趋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间低。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117.1,10年积温为50005400,无霜期271309天,年降水量10001300毫米之间,光、热、水资源丰富。境内水系发达,河涌交织。全市有5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663条,总长度为1199.7公里,分属资江水系、沅江水系、湘江水系、西江水系四大水系。市域植被繁茂,生物资源丰富,土壤以水稻土、红壤、黄壤为主,土壤肥沃,适宜性广。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以石膏、煤、锰为主。旅游资源有包括崀山、南山、法相岩云山、虎形山花瑶等在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第三节 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21.94万人,城镇化水平39.92%;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1.6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7475元;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67.7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完成财政总收入1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5:38.9:38.6调整为21.8:38.2:40.0,已形成以机械、纺织、食品、医药、建材、造纸、能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结构。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社会日益进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1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4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86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6%和12.3%。第二章 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2014年末,全市土地总面积208243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8697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89.79 %;建设用地面积13348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41 %;其他土地面积7916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0 %(见附表1)。第二节 土地利用特点一、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小,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邵阳市土地总面积居全省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0.25公顷,人均耕地0.054公顷(0.81亩),人均占有各种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率为96.20%,土地垦殖率为21.42%,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二、土地利用类型以农用地为主,建设用地所占比重小,但增长速度较快全市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9.79%,建设用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6.41%,但随着邵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2014年间,全市建设用地年均增加925公顷,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三、土地利用地域差异明显市域东部和中部地区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占较大比重,土地利用率高,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突出;西部和南部地区山地资源丰富,林地面积大,城镇化水平较低,土地利用相对粗放,投入产出率低。第三节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一、耕地保护形势严峻,土地供需矛盾突出2014年邵阳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81亩,已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警戒线。20062014年间,全市新增建设占用耕地4550公顷,年均占用耕地506公顷,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持续增加,各项建设对耕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加上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等原因造成的耕地减少,耕地保护形势日益严峻,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二、城乡土地利用缺乏统筹,二元用地结构问题突出近年来,邵阳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促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像预期那样使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迅速减少。城乡缺乏互动的用地结构,不仅导致对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使农村建设用地闲置低效利用的状况无法改变,同时也制约着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三、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2014年,全市单位城镇工矿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445万元/公顷,与全省平均水平592万元/公顷,尤其是与长株潭等省内相对发达地区相比,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全市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202平方米,远高于国家140平方米/人的规划上限,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较低。第三章 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第一节 土地利用战略一、战略目标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原则和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武陵山区扶贫开发、湖南省“一带一部”、大湘西开发、邵阳市娄邵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及东部城镇群建设等为主要背景,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区、湘中湘西南经济中心、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精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节约与集约用地为核心,统筹区域和城乡土地利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土地利用新格局。二、战略重点(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把提高耕地质量和严格基本农田保护放在首位。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坚持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积极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探索城镇与农村平等互利、良性互动的用地机制。城镇采取点轴发展模式,重点保障中心城市、有发展潜力的次中心城市和重点建制镇用地。调整村镇空间布局,有序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实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居民点缩减相挂钩。促进城乡居民点网络体系的协调与完善,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中心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农村居住区用地空间布局。(三)节约集约用地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效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控制建设用地盲目扩张;加强废弃地复垦和工业污染用地整治,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优化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内用地布局;积极推进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加强土地生态建设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建设土地生态安全屏障,鼓励城镇组团发展,实行组团间农田与绿色隔离带有机结合,发挥耕地的生产、生态功能。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积极防治土地污染,综合整治土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第二节 土地利用调控目标一、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2798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3070公顷。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一)总量目标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9625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15053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42024公顷以内。(二)增量目标20062020年,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32365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控制在30449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16703公顷以内。(三)效率目标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04平方米/人以内。三、土地整治补充耕地目标20062020年,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16703公顷。四、土地生态保护目标到2020年,全市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不低于59.38%;各类生态保护用地规模达到2694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2.94%。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一节 农用地结构调整严守耕地保护目标,加大农用地整理力度;用好现有丘岗林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造林,扩大有林地面积;稳定园地面积,促进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的提高。农用地由2014年的1869786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866756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3030公顷,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89.79 %调整为2020年的89.64%。一、耕地耕地由2014年的446095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446570公顷,比2014年净增加475公顷,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21.42%调整为2020年的21.44%。二、园地园地由2014年的71304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70391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913公顷,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3.42%调整为2020年的3.38%。三、林地林地由2014年的1238292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236545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1747 公顷,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59.46%调整为2020年的59.38%。四、牧草地牧草地由2014年的9100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8923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177公顷,牧草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0.44%调整为2020年的0.43%。五、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由2014年的104995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04327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668公顷,其他农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5.04%调整为2020年的5.01 %。第二节 建设用地结构调整适应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优先保障基础设施用地,适度增加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缩减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建设用地由2014年的133482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139625公顷,净增加6143公顷,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6.41%调整为2020年的6.70%。一、城镇用地城镇用地由2014年的17684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36336公顷,比2014年净增加18652公顷,城镇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0.85%调整为2020年的1.74%。二、农村居民点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014年的87703 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73029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14674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4.21%调整为2020年的3.51%。三、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由2014年的4486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5688公顷,比2014年净增加1202公顷,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0.22%调整为2020年的0.27%。四、交通水利用地交通水利用地由2014年的19244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20012公顷,比2014年净增加768公顷,交通水利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0.92%调整为2020年的0.96%。五、其他建设用地其他建设用地由2014年的4365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4560公顷,比2014年净增加195公顷,其他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0.21 %调整为2020年的0.22%。第三节 其他土地结构调整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适度开发其他土地。其他土地由2014年的79168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76055公顷,净减少3113公顷,其他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3.80%调整为2020年的3.65%。一、水域水域由2014年的23878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23641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237公顷,水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1.15 %调整为2020年的1.14 %。 二、自然保留地自然保留地由2014年的55290公顷调整为2020年的52414公顷,比2014年净减少2876公顷,自然保留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2014年的2.66%调整为2020年的2.52%。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第一节 基本农田布局严格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保护目标,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合理调整基本农田布局。减少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部分受污染地区的基本农田,此外将部分低等别、质量较差、田面坡度大于25、生态脆弱区、污染区、零星破碎、区位偏僻、不易管理、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调出。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围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为基本农田。将基本农田集中区内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零星农用地优先整理、复垦或调整为基本农田。将分布相对集中、面积较大、坡度较缓、未划入基本农田的部分耕地划为基本农田整备区。基本农田布局调整后,将其划定为16个基本农田集中区:邵东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邵东县东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大祥区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新邵县西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新邵县东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邵阳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邵阳县东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隆回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隆回县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洞口县东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武冈市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武冈市东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新宁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新宁县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绥宁县东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城步县北部基本农田集中区。第二节 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按照点轴发展的规律,形成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县城和重点镇紧凑发展、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集聚发展的土地利用格局。城镇新增用地,尽量依托已有城镇设施,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危险区、泄洪滞洪区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园区控制在城镇工矿用地规模内,危险性、污染性用地,要与人口密集区保持安全距离,避让基本农田保护区;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并与旧村缩并相挂钩,控制自然村的无序扩张。一、城镇用地布局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集中发展重点城镇,适度发展一般建制镇,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城镇发展模式和人口分布格局。基于邵阳市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期间形成“一群一区、一主两副多节点、轴线拓展” 的城镇用地空间布局。一群一区:东部地区构建以邵阳市区、新邵县、邵东县为核心区,隆回县和邵阳县为拓展区的网络型城镇群;西部地区以武冈市区为城镇空间组织的中心,洞口县城、绥宁县城、城步县城、新宁县城四个门户型城市为支点的城镇点轴发展区;一主两副多节点:构建以邵阳市区为主中心,武冈市区、邵东县城为副中心,其他7个县城为次区域中心的城镇等级结构;轴线拓展:依托交通通道形成三主、两次、一环的城镇发展轴。 二、工业园区用地布局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和产业集聚的原则合理布局各类园区,所有工业园区(含工业小区)发展用地纳入相应的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统一安排规划用地,并与周边其他用地布局相协调。规划期内,形成“一核一带多点”工业用地布局。在双清、大祥、北塔三区和邵东县、新邵县,以邵阳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积极打造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东起邵东廉桥和水东江镇,西至洞口县江口镇,北到新邵坪上镇,隆回金石桥镇和虎形山乡,南至武冈司马冲镇的范围内,以沪昆高速公路为纽带,以320国道为依托,串联起湖南邵东经济开发区、湖南新邵经济开发区、隆回工业集中区、湖南洞口经济开发区,形成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工业走廊;以湖南武冈经济开发区、绥宁工业集中区、城步工业集中区、新宁工业集中区为节点,突出园区提质升级,引导特色优势产业入园和集聚发展,形成多个基础扎实、实力雄厚、特色明显的工业经济新增长点。三、采矿及其他独立建设用地布局新增采矿用地以集中布局为主,原有必须保留的采矿用地改扩建及拥有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项目、高新技术项目适量安排。重点开发新邵县巨口铺龙山以金为主的开发重点区、洞口县江口铁、锰开发利用重点区、洞口县石下江武冈市龙江煤、水泥灰岩开发利用重点区、邵阳县长乐邵东县廉桥煤、石膏、灰岩开发利用重点区、邵东县皇帝岭石岭桥铅锌开发利用重点区、城步县苏家冲清源锰、非金属开发利用重点区、洞口绥宁铁矿开发利用重点区、洞口城步沉积锰开发利用重点区。同时鼓励依靠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发展坑口深加工开发利用重点区。四、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的总体思路,依据布局紧凑、形态美观、用地集约的总体目标,结合特殊的丘岗地形和交通条件,尽量选择在25度以下低山丘陵地区建设中心村和中心集镇,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中心集镇集中;撤并部分无特色、用地分散、距离较近的村庄,适当扩大撤并后中心村的规模,减少农村宅基地数量,控制自然村落的无序扩张,逐步形成中心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规划期间实施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好100个中心村,同时每个县(市)选择35个条件较好的中心村,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第三节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配套建设、节约用地的原则,优化各类基础设施用地配置,着力提升现有设施等级,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防止盲目重复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一、交通用地布局加快推进铁路、公路、机场、内河航运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公路等为支线,干支相连、衔接顺畅、城乡通达、安全高效的立体综合交通网。规划期间,构筑和完善“三纵三横一连”的铁路运输网、“三纵三横两连”的高速公路网、“一东一西”两支线机场的航空运输网,以资水高等级航道为重点的水路运输网,基本建成东部城镇群和西部生态圈交通网,提升农村运输通达能力,形成覆盖城乡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二、水利设施用地布局保障流域治理、城市防洪、水资源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工程建设用地。规划期内,完成大圳、六都寨2处大型灌区和尧虞塘、威溪、超美等48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灌区9处(其中大型灌区1处,中型灌区8处),实施小型抗旱水源工程,稳步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建犬木塘水库、山门水库、太芝庙水库、秀水水库等控制性枢纽工程,扩建木瓜山水库;加快完善城区及各县城防洪堤体系,开展山丘区治涝工程,推进中小河流、山洪沟治理;继续实施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工程;规划新建犬木塘、江子田等2座大中型水电站,新建水电站90个;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三、能源用地布局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优化能源布局结构,创新能源体制机制,基本稳定水电、适度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新能源,着力构建安全、稳定、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规划期间,适度发展火电,启动宝庆电厂二期建设;有度开发水电,规划新建犬木塘、江子田等2座大中型水电站;继续大力发展风电,建设牛排山、长安营、五团、大界头、宝鼎山、大高包、红岩坝、高登山等40家风电场;积极发展光伏发电,新建武冈市双牌、邓元泰、大祥区面铺、洞口县益智、城步苗族自治县天源以及新宁县、新邵县、隆回县等12个光伏电站,新建分布式光伏电站100个;有序发展生物质能,在绥宁县、城步苗族自治县修建生物质发电厂两座,在市区、邵东县、洞口县、武冈市和隆回县新建5座垃圾发电厂;推进余热(气)、余压利用,建设大祥区海螺云峰水泥厂余热发电项目和武冈云峰水泥厂二期工程余热发电项目。第四节 旅游用地布局打造“一核两带五区”旅游用地布局。建设以大崀山(新宁)旅游片区为核心的西部生态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打通与张家界、桂林及周边省市的交通大动脉,建设贯穿全市主要旅游景点的交通环线,构筑邵阳市区新邵隆回洞口绥宁城步武冈新宁邵阳县邵阳市区精品旅游带、神农架张家界花瑶崀山南山桂林黄金旅游带;建设以市区、邵东县、邵阳县、新邵县等为主的度假娱乐休闲旅游区,以武冈古王城等为主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以城步苗族自治县国家公园、绥宁黄桑、新宁舜皇山等为主的生态康养旅游区,以洞口县、隆回县为主的生态文化风情体验区,以魏源故居、蔡锷故居等为主的历史名人文化旅游区。建成新宁崀山、城步南山2个5A景区和绥宁黄桑寨市、武冈古城云山、隆回花瑶、洞口罗溪、湘窖生态文化酿酒城、紫薇博览园、新邵白水洞、隆回望云山、蔡锷故居、新宁舜皇山黄金牧场等10个4A景区。第五节 生态用地布局依托市域重要山体水系,加强生态保护,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保障生态安全。按照“串点成线,连线扩面”的路径,构筑“以人为本、以山为脉、以水为系、以绿为韵”的“一屏四边”生态空间格局。一、建设雪峰山南岭山区生态屏障加强雪峰山、南岭山区的自然生态屏障功能,完善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实施重大生态保育修复工程,推进舜皇山、虎形山、云山、罗溪、崀山、花园阁等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构筑雪峰山区生物多样性及水土保持区、南岭水源涵养林区、湘中丘陵盆地防护林与森林经营区、中心城区城市森林与生态景观区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屏障。二、构筑“四边”绿色通道推进“四边五年”绿色行动,大力开展路边、水边、城边、村边造林绿化工作。建设骨干道路沿线绿色通道。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道绿化,实现骨干道路绿化全覆盖。建设重点水系绿色水道。全面组织实施对河道、渠系等水系植树造林,快速推进绿色水道工程建设。加快中心城区资江、邵水沿岸风光带建设。建设城市绿色屏障,以城市周边山、水、路为依托,以河边林带、滨湖绿带、防护林带、道路绿带为纽带,将城市公园与近郊片林及大型风景林地有机串联,实现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节点景观化、庭院花园化。建设美丽乡村绿色走廊。推进乡村道路及周边的绿化美化,实现村、山、水、田环境的自然和谐。第六章 土地利用分区第一节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根据邵阳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经济社会发展差异等条件,由东向西将全市土地利用划分为三个综合区,并提出分区土地利用调控方向和土地利用的差别化政策。一、东部岗平农业、城镇工矿土地利用区该区包括邵阳市区、邵东县、新邵南部、邵阳县东部等地区,区域面积3941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93%,是邵阳市经济较发达的国土综合开发重点区。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是:处理好非农建设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不断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以东部城镇群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进程,合理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无序扩张,重点保障交通、能源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各类建设用地发展空间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转变,充分利用闲置和存量土地;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矿废弃地,加强对污染土地综合治理。二、中部丘岗平农林土地利用区该区包括武冈市、洞口县东南部、隆回县南部、邵阳县西部、新宁县中部和北部等地区,区域面积6088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23%,是全市粮食、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娄邵盆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加强林业综合开发,提高林地产出效益;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好商品粮、水果、经济作物、牲猪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合理布局,严格控制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面积稳定;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西、北部中低山林牧土地利用区。该区包括绥宁县、城步县、新宁县东部和西部、洞口县西北部、隆回县北部、新邵县北部和邵阳县南部等地区,区域面积10794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1.84%,是林产品和牛、羊等草食动物的主产区。土地利用方向和重点是: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的管理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优化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大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粮食产量;以林为主,农、林、牧结合,开展富有山区特色的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比重,提高林地经济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旅游业,缩小与中、东部城市的差距。第二节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根据土地利用的主导用途、限制条件,按照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将邵阳市土地划分为八个土地功能区,包括基本农田集中区、一般农业发展区、城镇村发展区、独立工矿区、林业发展区、牧业发展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一、基本农田集中区将全市基本农田分布集中度较高、优质基本农田所占比例相对较大,需要重点保护和整治的区域,划为基本农田集中区。全市划定基本农田集中区62078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9.81%,主要分布在邵东县的中北部、邵阳县的东北部、新邵县的南部、隆回县南部、洞口县的东南部及武冈市的中部。主要管制规则:鼓励区内的农田整理和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配套设施建设,增加有效耕种面积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产出水平;提倡区域范围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单位和个人保持和培肥基本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基本农田集中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国家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重点项目选址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涉及农用地转用或征用土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经国务院批准占用基本农田的,当地人民政府应按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划数量与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加大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区内基本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二、一般农业发展区将基本农田集中区以外,以发展种植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区域划为一般农业发展区,全市划定一般农业发展区210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01%。主要管制规则:区内的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及其服务设施;控制区内的耕地转变用途,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该区内的耕地,实行“占一补一”;加强对有林地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对该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整理,逐步整治空心村,增加区内的有效耕地面积;完善区内农用地承包责任制,明确责、权、利;增加对区内土地的投入,促进其持续发展。三、城镇村发展区将产业与人口集聚的城镇和开发区建设用地区域及重点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区域纳入城镇村发展区,全市划定城镇村发展区427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05%。主要管制规则: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应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优化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在城区形成分工明确、协调合理的产业圈层结构和功能分区,引导产业由内向外梯度转移;城镇村发展区内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和空闲地,挖掘建设用地潜力,提高区内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城镇空间体系的生态走廊。四、独立工矿区将独立于城镇村发展区以外的重大采矿、能源、化工、环保等建设用地划入独立工矿区,全市划定独立工矿区1783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9 %。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独立建设的重大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应及时复垦,宜农土地应优先复垦为耕地;鼓励其他零散分布的工矿企业向本区集中;严禁擅自占用区内的农用地,保护和改善区内土地生态环境。五、林业发展区将市域内以林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划入林业发展区,全市划定林业发展区11760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48 %,主要分布在市域北、西、南部山区。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功能为林业生产与生态保护;规划期内在保护好现有林地的基础上,优化林地利用结构,逐步提高生态林地、经济林地、防护林地和特殊林地的比例;充分发挥林地的生态和旅游功能,提高林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六、牧业用地区将市域内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区域划入牧业发展区,包括现有的人工、改良和天然牧草地和确定为畜牧业使用的宜牧后备土地资源,以及区内其他类型的零星土地。全市划定牧业发展区面积94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6%。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要用于牧业生产,以及直接为牧业生产和生态建设服务的牧业设施;保护优良草场,开垦牧草地的,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避免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并依照有关规定批准后实行。七、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将主要河湖及其泄洪滞洪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危险区等基于生态环境安全目的需要进行土地利用特殊控制的区域划入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全市划定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4568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22%,主要包括六都寨水库、木瓜山水库、白云水库、威溪水库、枫树坑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资江、夫夷水、郝水、邵水等滨河保护区。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导用途,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相关规划;区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区内土地严禁进行与生态环境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八、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将依法认定的各类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其他具有重要自然与文化价值的区域,划入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全市划定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1755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3%,主要包括: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童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江峡谷森林公园、云山森林公园、龙山森林公园、白云湖湿地公园、魏源湖湿地公园、天子湖湿地公园等。主要管制规则:本区内土地主要用于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土地使用应符合经批准的保护区规划;影响景观保护的土地,应在规划期间调整为适宜的用途;严禁占用区内土地进行破坏景观、污染环境的开发建设活动;不得占用保护区核心区的土地进行新的生产建设活动,原有的各种生产、开发活动应逐步退出。第三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市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土地利用和城镇化格局,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统筹存量与增量建设用地,划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扩展边界和禁止边界,确定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一、允许建设区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全市规划允许建设区面积445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14%,包括城镇、村庄、工矿等不同类型。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城、镇、村或工矿建设发展空间,具体土地利用安排应与依法批准的相关规划相衔接;区内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受规划指标和年度计划指标约束,应统筹增量与存量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实施过程中,在允许建设区面积不改变的前提下,其空间布局形态可依程序进行调整,但不得突破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允许建设区边界(规模边界)的调整,须报规划审批机关同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批准。二、有条件建设区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内的范围。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在满足特定条件后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全市规划有条件建设区64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1%。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在不突破允许建设区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前提下,可用于规划建设用地的布局调整,依程序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同时相应核减允许建设区用地规模;规划期内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原则上不得调整,如需调整按规划修改处理,严格论证,报规划审批机关批准。三、限制建设区指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以外的其他区域,是城、镇、村、工矿的合理隔离带。全市规划限制建设区面积18513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90%。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主导用途为农业生产空间,是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基本农田建设的主要区域;区内禁止城、镇、村建设,严格控制线性基础设施和独立建设项目用地。四、禁止建设区指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全市规划禁止建设区面积1800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65%。主要管制规则:区内土地的主导用途为生态与环境保护空间,严格禁止与主导功能不相符的建设与开发活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规划期内禁止建设用地边界不得调整。第七章 加强耕地保护与基本农田建设按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要求,严格保护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大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努力提高邵阳市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第一节 严格耕地保护一、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划控制和引导,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协调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计划指标之内。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导城乡建设用地向丘岗山地扩展,挖掘建设用地潜力。到202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16703公顷以内。二、切实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项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确需占用耕地的,必须在“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原则下在全市范围内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加大补充耕地力度,确保全市耕地保护目标实现。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不低于16703公顷。三、合理引导农用地结构调整在种植业内部合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粮食、油料、柑橘、中药材等优势产业,重点保障优势产业对农产品生产用地的需求。确保农业结构调整不破坏土地耕作层,不因农业结构调整降低耕地保有量。各类防护林、绿化带等生态建设应尽量避免占用耕地,确需占用的,必须依据数量质量相当的原则履行补充耕地义务。第二节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一、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依据划定标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并落实到地块和农户。参照农用地分等定级和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成果,将1公顷以上、集中连片、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现有的易被占用的,等级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将现状非耕地、坡度大于25度、零散破碎、质量等级较差的耕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质量有所提高、数量不减少。按照城镇由大到小、空间由近及远、耕地质量等别和地力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优先划定重点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市级中心城区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面积不低于1722公顷,划定比例不低于29.40%。二、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城市、村庄和集镇建设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项目因选址特殊,无法避让基本农田的,必须报国务院批准,并按照“先补后占、占优补优”的原则,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禁止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绿化隔离带和防护林建设,禁止改变基本农田土壤性状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禁止对基本农田耕作层造成永久性破坏的临时工程用地和其他各项活动。三、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扶持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加强基本农田整理、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稳步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到2020年,全市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189600公顷。第三节 提高耕地质量一、加大耕地管护力度实施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按耕地等级实施差别化管理。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管理制度,明确保护耕地的责任人、面积、耕地等级等基本情况。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坡改梯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推广节水抗旱技术,大力实施“沃土工程”、“移土培肥”等重大工程,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二、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开展对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评价,从数量和产能两方面严格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实施耕作层剥离工程,鼓励剥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并在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前提下,用于新开垦耕地的建设。三、加大污染及灾毁耕地防治力度加强耕地抗污染和抗灾能力建设,减少人为污染及自然灾害损毁耕地数量。严格界定污染、灾毁耕地标准,强化耕地污染、灾毁情况监测。积极采取各类工程、生物措施,对污染、灾毁耕地及时治理复垦,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第四节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一、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用地整理,完善农业生产配套设施,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积极响应湖南省“万村整治”工程,整村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强中心村建设,对废弃、闲置、布局分散的农村居点进行整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探索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全市通过农用地整理增加耕地5607公顷,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增加耕地1687公顷。二、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用途适宜、经济可行”的要求,加快闭坑矿山、采煤塌陷、挖损压占等废弃土地的复垦,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复垦土地的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复垦增加耕地325公顷。三、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加强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原则,确定土地开发规模和用途。结合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的前提下,有组织、有步骤地适度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严禁占用有林地、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和坡度25度以上的林地进行土地开发。到2020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增加耕地9084公顷。第八章 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充分发挥土地宏观调控作用,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盘活建设用地存量,用好建设用地增量,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第一节 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一、合理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按照城乡统筹和“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引导和调整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增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