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货币) 2.ppt_第1页
金融(货币) 2.ppt_第2页
金融(货币) 2.ppt_第3页
金融(货币) 2.ppt_第4页
金融(货币) 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元朝钱币的铸行及特点元朝是以行钞为主 相传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 曾想仿效宋朝以铜钱为主要流通货币 但有大臣劝阻道 铜钱乃华夏阳明政权之用 我们起于北方草原地区 属于幽阴之地 不能和华夏阳明之区相比 我国适用纸币 忽必烈认为有理 便决定用纸钞而不用铜钱了 中统元宝交钞至元通行宝钞元朝币制的特点是长期 广泛 大量地发行和流通纸币 用这些纸币 可以买卖任何东西 同样可以持纸币换取金条 元朝纸币的形状为长方形 一般长25 26厘米 宽16 18厘米 版面的四周是花边 上方从右到左印有 通行宝钞 正中为数额 有一贯 贰贯 十文 二十文 五十文 一百文不等 下方印有印钞的单位 职官名称 发行年 月 日及伪造者处死等警告语 元朝的纸币流通主要经历了中统钞 至元钞 至正钞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中币值最稳定的是中统钞 流通时间最长的是至元钞 前后超过了36年 而发行量最多 贬值最严重的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公元1351年 时开始流通的至正钞 这种新钞一贯权铜钱1000枚 是以前的至元钞的二倍 过去的交钞或以丝为本 或以金银为本 而这种至正交钞是以纸为母 本 铜钱为子 本末倒置 同时发行 至正之宝 铜钱 来配合发行纸钞 让铜钱来代表纸钞 目的是印制交钞 以虚代实 大量印刷交钞的结果是使物价上涨10余倍 人民不愿使用 以至于有人用纸币糊墙铺地者 交钞最后形同废纸 元朝政府自始至终是以政府强制手段发行不兑换纸币为基本货币制度的 元朝的纸币制度即是我国自宋金以来纸币制度的沿续 也是纸币制度的发展 且制定了 至元宝钞通行条例 其中详细规定了纸币的制作 发行 流通以及伪造的处理方法 例如伪造纸币是以伪造纸币的数量 规模来定罪轻重的 钱币元朝虽以行钞为主 但也铸钱 史书多有失载 在早期蒙古国时期的 大朝通宝 有铜银两种 到元世祖忽必烈时 在中统年间 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 公元1260 1263年 铸行了 中统元宝 钱文为汉文篆书 楷书两体 是小平钱 但此钱不符合对钱的要求 因为篆书为旋读 楷书为顺 直 读 篆楷皆背无文 但楷书有背四星的 极罕见 至元二十二年 公元1285年 时铸有 至元通宝 至正之宝传世有两种 一种为汉文楷书小平钱 另一种为八思巴文 俗称蒙文 大小似折二钱 元成宗在元贞年间 公元1295 1297年 铸有 元贞通宝 小平钱 元贞元宝 折二钱 皆汉文楷书 又有八思巴文 元贞通宝 似折三钱 大德年间 公元1297 1307年 有 大德通宝 有汉文楷书钱 八思巴文钱两种 汉文楷书钱有小平 折二 折三等 八思巴文钱只有大钱 大小在折二 折三之间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 公元1310年 曾铸有两种钱 一种为 至大通宝 汉文楷书小平钱 另一种为 大元通宝 用八思巴文 为当十大钱 当时山东 河东 辽阳等地都设有泉货监铸钱 所以至大通宝钱传世较多 此外 另有两种大元通宝钱 一种为小平钱 背无文 另一种为大钱 正面 大 通 宝 三个字为瘦金体 是仿北宋徽宗大观钱的字体所铸 但 元 字则极拙劣 这种写法为元人所特有 至大以后 各朝年号也都有铸钱 元仁宗铸有 皇庆元宝 汉文楷书小平钱 还有 延祐元宝 延祐通宝 延祐贞宝 元英宗铸有 至治元宝 至治通宝 等钱 又有一大钱面文由三个少数民族文字组成 分别为八思巴文 察合台文 西夏文 四个字由三种文字组成的 至治通宝 极少见 元泰帝铸有 泰定元宝 泰定通宝 以及 泰定元年 等钱 致和元年铸有 致和元宝 元文宗铸 天历元宝 至顺元宝 至顺通宝 又铸有至顺壬申钱 背有 太已 护圣 等字 元顺帝则铸有 元统元宝 小钱 至元通宝 至元元宝 至元七年铸有至元七年钱 以上背文中 太已 护圣 和钱文年号为年数的是供养钱 此外为了恢复纸币的信用 元顺帝铸行了 权钞钱 以钱权钞 面文为 至正之宝 钱文为楷书 顺读 钱背穿上有 吉 字 系江西吉安道监制 背穿右 权钱 二字作当银钞 穿左记币值 分别有伍分 壹钱 壹钱五分 贰钱伍分 伍钱共五种 直径依次为42 50 60 70 80毫米 权钞钱面值均比纸币小 如伍钱仅值银半两 至正十年时铸行 至正通宝 有小平 折二 折三 折五及当十共五种 面文皆楷书 钱文顺读 其背文有四种 一为背穿上八思巴文 地支 小平 折二 折三背文有 寅 字 二为背穿上穿下八思巴文 三 字和穿下汉字楷书 三 字 三为背穿上八思巴文 戌 亥 字和穿下汉字楷书 三 字 三为背穿上八思巴文 戌 亥 字 穿下汉字楷书 十 字上着星文 以上元朝各钱除 至正通宝 部分铜钱和至大通宝钱较多外 甚余皆罕见 元初时 由于军事掠夺和租税榨取以及强制流通纸币 国家集中了大量的金银财物 但是自元世祖忽必烈以后的皇帝都是 败家子 他们骄奢淫逸 挥金如土 国家财政日渐不足 自元英宗以后的天子们更是变本加厉 挥霍无度 后来皇帝们甚至以卖官职来维持他们荒淫无道的生活 当时的官场如市场 明码标价 公开买卖 见面要 拜见钱 过生日要 生日钱 逢年过节要 追节钱 补得好职位叫 好窝窟 连没事白要曰 撒花钱 等等 官场上的人敛财有花样 寺院里的僧侣巧用 供养钱 来掠夺财物 供养钱 也称 寺庙钱 供佛钱 是寺庙里专门用来放在佛像前供奉的钱币 不是流通货币 由于元朝的喇嘛僧位为职官 且贪得无厌 经常以供养钱的名义勒索香客 于是乎供养钱就成了不是货币的货币了 至正之宝 元朝的寺院不光香火鼎盛 而且铸钱的炉火熊熊燃烧 热闹非凡 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铸钱炉 和尚们殿前顶礼膜拜 殿后燃火铸钱 好不忙碌 寺院里的自铸钱当然比不上国家正规钱监出的钱 所以元朝传世的供养钱大都铸作粗糙 文字草率 且比一般铜钱小 但传世不多 皆较罕见 2 元未农民军钱币元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是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几经劫难才登上帝位的 元未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 开河变钞 主要原因是元顺帝荒淫无道的统治 王室的纷争 权臣误国 而根本原因在于元朝统治者的种族歧视政策 人为地把臣民分为四等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敌视和欺压汉人和南人 激起民变 甚至最后有元朝大臣疯狂地提出要把汉人中的 张 王 赵 李 刘 等大姓人杀光的想法 正是在上述的这些原因下 最终爆发了农民起义 起义军在与元朝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 还进行了经济斗争 起义军所铸的钱币有很多都流传下来了 这些钱币大都铸造精美 铜质优良 钱体厚重 书法水平较高 在元朝以纸币为主要流通手段的情况下 起义军钱币在流通中肯定是要受到欢迎的 因而能够在经济斗争中起到压倒对方的作用 元末的各支重要起义军 都铸有自己的钱币 分别为韩林儿龙风政权的 龙风通宝 徐寿辉政权的 太平通宝 天启通宝 天定通宝 陈友谅政权的 大义通宝 张士诚政权的 天佑通宝 以及朱元璋政权的 大中通宝 其中徐寿辉的 天启通宝 被称为 徐天启 它同明朝天启年所铸的 明天启 是两种钱币 各其有特点 天佑通宝是由元未农民起军领袖之一的张士诚所建立的政权所铸 张士诚 江苏省泰州人 是元末义军首领 但也是割据势力的头目 天佑通宝 据说是张士诚率部攻下平江城后用承天寺的铜佛铸成的 张士诚铸行的 天佑通宝 沿用了当时的至正钱的形制 边廓齐整 面文楷书 背文用篆书 篆文有 一 贰 叁 五 等记值字样 钱分小平 折二 折三 折五等 天佑通宝铜钱发红 可能跟用铜佛所铸有关 天佑通宝钱本身发行就少 再加上朱元璋的搜缴销毁 所以传世不多 尤其是背穿上有 贰 天佑通宝 字者就更难见了 属极罕见品 我国历史上帝王年号作 天祐 者还有一个人 是唐朝末期唐昭宗李晔 他的最后一个年号就是 天佑 李晔的年号 右 字左偏旁是 衤 而不是 亻 所以有人在鉴定古币时不够细心 把 天佑通宝 当成了唐代钱币 这是错误的 元朝末年 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残酷的剥削压迫 纷纷揭竿而起 韩林儿称帝下诏曰 虎贲三千 直捣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 重开大宋天下 龙凤 体现了他们反元复宋的宏大志愿 龙凤通宝 铸于元至正十五年 公元1355年 该钱铜料赤黄 灿灿如金 钱文秀美 制作精致 钱分小平 折二 折三等 小平钱钱径2 5厘米左右 折三钱直径大约3 3厘米 体态浑厚 作工优精 清代张端木称其 字文遒美 铜质如黄金 大义通宝是在大义元年 元至正二十年 公元1360年 时所铸 该钱小平 折二 折三 钱文为楷书 钱背无文 此钱铜色发红 铸作一般 铸量较多 传世也较多 陈友谅是湖北人 生于公元1320年 出身渔家 粗通文字 曾在官府内混事 后进入起义军队伍 投身徐寿辉帐下 在徐寿辉部将倪文俊的手下任职 陈友谅挟徐称汉王 到了第二年 索性杀了徐寿辉 自立为汉帝 并改元大义 大义通宝 就是在徐寿辉杀陈友谅后铸的 大义通宝 大义不义 的陈友谅为求成功不惜杀害战友 至正二十三年 朱元境与陈友谅鄱阳湖决战 陈友谅战败 在湖口突围时被乱箭射死了 大义通宝 是在大义元年 元至正二十年 公元1360年 时所铸 该钱小平 折二 折三 钱文为楷书 钱背无文 此钱铜色发红 铸作一般 铸量较多 传世也较多 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时铸过 洪武通宝 但其实朱元璋铸行的第一种钱是他在元末称雄时铸造的 大中通宝 朱元璋是濠州钟离 今安徽省风阳东 人 少年时家境贫寒 为富人家放牧 17岁那年父母兄长相继死于饥荒和疾病 为了活命 他出家当了和尚 过了三年 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军 加入起义军后 由于他英勇善战 屡建奇功 颇得郭子兴的赏识 郭子兴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 大中通宝是朱元璋在称吴国公时所铸 当时朱元璋一路取金陵 得皖南等地 并有江西 浙江等地 东南局势渐稳 遂于金陵设宝源局 铸大中通宝 大中通宝分五等 有小平 折二 折三 当五及当十 一 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货币流通我国元朝时期 是一个幅员广阔的多民族国家 统治集团以蒙古贵族为核心 被统治的人民以汉族为主体 在经济上 北方草原的蒙古族以畜牧业 渔猎业为主 西北各族也经营畜牧业和农业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吐蕃藏族 也有自己的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 云南大理白族等各族人民 以从事农业为主 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统治者 他懂得只有保持汉民族原有的经济制度 才能成为统治全国的皇帝 只有恢复和发展经济 才能安定社会秩序 保证国库充实 使元王朝得以巩固 他当政后在诏书中说 国家以人民为本 人民以衣食为本 衣食以农桑为本 因此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首先是发展农业 建立管理农业的政府机构 由劝农司指导 督促全国各地的农业生产 并以 户口增 田野辟 作为考核 选用官吏的标准 政府还编辑出版 农桑辑要 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术 保护农业劳力和农民耕地 禁止占民田为牧地 招集逃亡 鼓励垦荒 储备种子 兴修水利 使全国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到了元世祖时 关中小麦已盛于天下 产量年年增加 元至元二十六年 公元1289年 在浙东 江东 江西 湖广 福建等地 大种经济作物棉花 设木棉提举司 岁输木棉布10万匹 然后是发展手工业 元朝时期有官办手工业 官办手工业分属工部 武备寺 大都留守司 地方政府等部门 私营手工业经营纺织 陶瓷 酿酒等 官私手工业主要有丝织业 棉织业和毡纺业等 元泰定元年 公元1324年 一次送纳入库的白厚毡2772尺 青毡8112尺 品种主要有剪绒花毡 脱罗毡 雀白毡 半青红芽毡 红毡 染青毡 等等 丝织业主要产地在建康 平江 杭州 庆元 泉州等地 产量很高 比如镇江府一年造缎5901匹 建康4527匹 花色也很多 有暗花 丝绸 胸背花等 棉织业在元朝中期已有搅车 弹弓 纺车 拔车 线架 织机等工具 黄道婆还传授错纱 配色 综钱等方法 产品很多 印染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 其余像麻织业 兵器业 制盐业 制瓷业都有很大发展 元朝在商业的发展上也很重视 元朝的商业主要控制在政府和贵族 官僚 色目商人手里 政府对许多商品进行垄断 垄断形式不同 部分金 银 铜 铁 盐由政府直接经营 茶 铅 锡由政府卖给商人经营 酒 醋 农具 竹木等 由商人 手工业主经营 政府抽分 贵族 官吏和寺院依靠手中的特权 也从事经商活动 色目商人资金雄厚 善于经营 出现了许多大商贾 政府直接控制对外贸易 元至元十四年 公元1277年 在泉州 上海 温州 杭州 广州设立市舶司 外国商船返航 由市舶司发给公验 公凭 由于蒙古族当时统治的地域幅员辽阔 也就造成元朝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交往 是继唐朝之后又一个比较频繁的时期 对当时整个当时亚洲的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元朝是我国领土面积最大的时期 这都是我国任何一个朝代不可比拟的 和唐朝一样 我国元朝的货币也随着经济的交往 大量流出到海外各国 我国元朝的货币主要借助于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往东流出到高丽和日本 在经济上 元朝与高丽可通过互市进行物资交流和钱币交换 韩国曾发现沉没在海底的装有大批元代的货物中国船只 这艘沉船有12个船舱 装有上千件瓷器 7万枚钱币 元朝时期 日本商人经常到闽浙海口来做生意 中国的海船也常常去日本 带去一批财物和钱币 货币往南主要流出到东南亚各国 岛夷志略 记载 元朝商人从海路到安南 占城 今越南 经商 带出一批财物和钱币 元代旅行家周达观写的 真腊 柬埔寨 风土记 写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