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端砚石品花纹知识专贴水帘洞为了让大家对端砚有更深的了解,结合了刘演良老师研究和前辈们的经验,推出这篇石品专贴,之前在书法江湖网也贴出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天青 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上品天青。说得更具体更明白一点,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出现,即以天青作地色,这样的浮云冻就显得更名贵。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微乎其微的现象)。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鱼脑冻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端溪砚史。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等。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蕉叶白蕉叶白又称蕉白。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古人曾在一块有蕉叶白和青花的端溪老坑砚(因砚形体小,称袖珍砚)背镌上诗云:“蕉白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清黄莘田甚爱端石中的蕉叶白,他干脆把自己珍藏的有蕉白的端砚称为蕉白研,铭之曰:“羚羊峡里秋月高,彩云一片沉红皋;欲散不散能坚牢,风纹水纹相周遭。穷渊蕴结而甄陶,石工下缒斤斧操;深求窟宅驱鲸,羊肝鲜割微腥臊。附不溜手濡其膏,白叶芭蕉青蒲萄”。此外还有:“蕉白清,碧盖倾;求净友,逢石卿;心泉涌,滋华英; 风雨骤,打叶声。”又有:“蕉白隐现朱螺纹,大璞不雕含其芬”等等。青花 端溪砚石中的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宝砚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青花,石之细纹也。”古人曾说,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这是有根据的。砚赋:“占领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古人对青花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所谓:“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而以“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无可否认,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青花是砚石之精华,是衫与欣赏的统一体。因此有这样之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为此,古人将有青花的端溪砚称为青花砚:“李贺青花紫石砚,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锦留遗样,点点轻沤见古春。”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分述如下:(1)微尘青花这种青花点微细如尘土,必以水湿砚石方能显现,最好以盆盛水,将砚沉于水中,便能隐约浮现出来。微尘青花自古以来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称,它的色彩天然,浓淡与疏密相间,多数是聚集在砚石某一部位上,也有疏落地散布在其它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现在鱼脑冻或蕉叶白的砚石中,在“冻”内和“白”内的微尘青花就更为名贵和罕见,可算是稀世绝品。 (2)鹅毛绒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3) 蚁脚青花其形状如蚂蚁脚般细小的青花。一般是疏落地散布在砚石的某一部位,或与其它青花混合在一起出现,却甚少像鹅毛氄青花或微尘青花那样聚集一处。蚁脚青花一般是青黑色,偶然也有白色,横向在砚石中。 (4) 萍藻青花 这种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动,时隐时现地连成一串,沉入水中观看,萍藻青花会变得更加活跃。朱竹说砚中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这种青花色青蓝而带淡紫,往往像重叠起来似的。 (5) 雨霖墙青花又称点滴青花,其样像雨中从屋檐往下滴的士雨水,有时似风吹骤雨般,点点滴滴横斜在砚中;有时似连绵不断的小雨点。后者是雨淋墙青花的上品,如果这种雨霖墙青花在砚面上全面出现,算是特级绝品砚石。由于这种青花能给人带来安谧的气氛,很使人喜爱。 (6)鱼仔队青花这种青花像一群细小的鱼在结队游玩,但亦有不同的花样,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离群脱伍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还会与萍藻青花同时出现,活像一幅鱼乐图。 (7) 子母青花大小青斑点像母子般相伴在一起,有时互相靠贴,有时互相分离,偶然也有同样大小的斑点并列在一起,如苍蝇的两只眼,因而又称它蝇眼青花。 (8) 蛤肚纹青花看上去像青蛙肚皮般的色泽,青白黄色,还有白璧色的圆圈。这种青花不算太名贵,即无数白色班点密集一处,沉下水中仿佛会浮动。 (9) 玫瑰紫青花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它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如果在其它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此外还有所谓青花结,鹅毛氄青花结等。青花常见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石中,在冚罗蕉及清代以前开采的宣德岩中亦偶有发现,当然,尽管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的砚石,出现青花的还是居少数。为此自古人对青花均非常赞许,有诗云:“温于蕴玉腻于脂,出水青花墨满池。”又:“白石青花出水鲜,羚羊峡口两生烟。”另有砚铭:“绝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气重花,青花灼灼。”金线与银线 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火捺火捺又称“火烙”,古人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聚而为轮谓之金线”。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无能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火捺的类别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1) 胭脂火捺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页岩。(2) 金钱火捺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外形像古时候的铜钱,中心部呈圆形,从内向外一圈圈成轮状(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渐变淡),这种火捺谓金钱火捺或金钱冻。金钱火捺比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其成因是铁质围绕粘土碎屑为中心发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结核,在成岩过程中形成这种石品花纹。铁质即赤欣矿,呈粉末状及微点,含量7%10%,粒径0.11毫米左右,赤铁矿自核心向外逐渐减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泽较外围要深。(3)猪肝冻色泽如猪肝色,形体带圆或椭圆,中心部位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些,人们往往称之为猪肝冻。猪肝冻的色泽与其他火捺相似,它是火捺成熟和完成阶段,较一般火捺高级,成为名贵难得的“冻”。猪肝冻也是一种含赤铁矿的泥质粉砂质组成的结核体,赤铁矿含量约为7%,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并埋藏起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铁质转移,不断聚集了周围的铁质,形成数重晕圈,它属同生型铁质结核。(4) 马尾纹火捺所谓马尾纹火捺,是在端石上分散如马尾巴纹状的火捺,条纹呈紫红色,或横或斜或成水波纹。马尾火捺线条流畅,形态自然,粗细相间,别具一格。这是端石中赤铁矿呈条纹状分布所致。马尾纹火捺多出现在宋坑砚石中(其中以盘古坑、陈坑、全坑尤佳)。(5)铁捺 铁捺像烧焦的铁。它的颜色较深,苍黑色略带紫色。砚堂中有铁捺的部位石质比其他部位坚硬、耐研磨。(6)火焰青这种称火焰青的火捺,赤紫色稍带青白色。 另:凡是鱼脑冻、蕉叶白外围的火捺,一般都属胭脂晕火捺,而且颜色有变化,不像其他火捺那样单调,质地也较娇嫩,与“冻”和“白”混合一起色泽更显鲜艳。冰纹与冰纹冻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而不像金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有时更像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如注。冰纹有纯洁朴素之感,它是砚石形成后,产生的两组剪切裂隙,被碳酸盐充填而成的花纹,质地细嫩,形态自然。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在外围有火捺环绕的是非常难得的名贵冰纹冻,唯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翡翠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石眼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也有述:“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为世之珍。”前人十分重视对端砚石眼的研究和评述,除上述所提及外,还有宋叶樾的端溪砚谱,唐询的砚录,清屈大均和吴绳年的端溪砚志,计楠的端溪砚坑考,何传瑶的宝砚堂砚辨,陈龄的端石拟等等。有关端砚石眼的诗文和砚铭就更多了,如余甸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活眼端溪砚铭:“不学无术谁能假借,何为结邻消此闲暇;日就月将观而化活眼,晶莹看破天下。”又张叔未端溪砚铭:“碧眼黄瞳烂中央,勘书群擅长。”总之,前人多认为“端砚贵有眼”。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腻而晶莹,十分名贵。石眼品类名目繁多,为了方便辨别和鉴赏,试从几方面分述:一是从形态上来分辨,一般以其形似而定名,而又多以鸟兽类之眼来定名。二是从神态上来区分。三是从石眼的位置来划分。(1)鸲鹄眼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鹦哥眼、了哥眼色泽亦以翠绿为上,中有瞳子、瞳子为黄黑相间,眼晕作数重,比鸲鹄眼要小些。 (3)珊瑚鸟眼眼的周围色泽青绿,其瞳子稍带赤色,形体较小,大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小的只有0.30.5厘米,有时会密集地聚在砚石的某一部位。 (4)鸡公眼像雄鸡眼般大小,有黄晕、绿晕相间,中间的黑点较为明显。 (5)雀眼圆正,形如雀之眼,晕作数重,以黄绿色为主要色素,直径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猫眼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其它石眼没有的)。 (7)象牙眼主要特征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一般见于三大名坑。(8)象眼眼的形状细长(不圆正),有时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泽均为黄绿色。 (9)绿豆眼其颜色与绿豆非常相似,青绿加一点土黄的混合色,形体如绿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眼的外围形状不清晰,有点模糊,眼中无瞳 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层次,端石中常见于梅花坑和蕉园坑(即有眼宋坑)。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发现。 (11)怒眼像兽类发怒时的眼睛,眼睁大,而瞳孔小。 (12)泪眼 石眼像流泪一样下沿呈滴水状,下沿的边线模糊。 (13)死眼 没有瞳子、没有晕,更没有层次的石眼。 (14)活眼端溪砚史转引李之彦砚谱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活眼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像鸟兽的眼睛。两般秋雨()随笔云:“水岩石按外层有淡墨晕,眼嵌石中,其圆如珠,初磨见淡墨圆晕,即眼皮也。愈磨愈大,层亦愈多,睛见而眼适中矣。故宜眼处见睛而止,不宜眼处见皮而止,毋再磨也。”实践证明如此。 (15)高眼所谓高眼,唐询在砚录云:“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清掩,常可睹于前也。”唐询以墨池作界定,我认为不够完善和准确,石眼凡在墨池上给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条件,使雕刻(艺术加工)与石眼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将“眼”作珠,刻制成“龙吐珠”;或将“眼”作星光,刻制成“吉星高照”。这亲的石眼叫作高眼。 (16)低眼 石眼生长在砚堂中或砚堂的下端,或砚边者,谓低眼。另有所谓“底眼”,即石眼在砚背者。 其实,低眼和高眼如经过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转化的。坑仔岩近水楼台先得月砚,原石有二颗名贵佳眼,其生长位置恰好在砚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将其设计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关于端砚石眼的形成,前人也曾作过探讨和研究,他们认为砚石中有青脉者,必有眼,前人的说法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同时又是反复实践得出的结论。但这种说法缺乏科学根据,不一定准确。随着科学的发展,矿石地质学的勃兴,于是端石眼形成的论述逐渐成熟。最早见于日本著名学者坂东贯三在其所著的中国古砚与文艺(胡一臧译)一书:“石眼之质为石连虫,而其本体杂有辉缘岩,石连虫开似蛆虫或如蚯蚓状,此虫体为石灰质,冲去石灰质而于其中渗入辉绿岩以凝洁成之物也。”浙江有一位对端砚颇有研究的刘雪樵先生,曾写过略谈端石眼一文,则认为:“至于1961年有人初步判断端石是一种泥质变质岩其中眼便是彩泥形成的结核。此说较符合实际,但是板东说石眼是像蛆虫或蚯蚓的石连虫变成,现在我们不管梨看,石眼毫无一点像蛆虫或蚯蚓形状的化石痕迹,如能说他是虫变?至于端石的眼对实用上是否还有关系呢?我认为是没有的。”刘文对端石眼的看法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其对石眼形成的观点有一定的根据。我们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石眼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得到地质部门的支持,实地勘察和研究大量资料,并先后将100多颗不同的石眼(包括各坑洞的)切片化验,证实了端砚石眼是一种含铁质的结核体。 石眼产于砚石这类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与铁质有着密切关系。常分布于小侵蚀面上,条纹状构造、小型斜交层理发育的砚石内。形态成球形、椭圆形、卵形、扁豆形。按内部结构可分实心和空心结核以及单体和复体结核等类型。按其开头及各种结核与围岩的关系,表明这些结核均是在成岩的不同阶段形成的。大体成岩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应商PCN控制指南
- 知识题库-水泥干法生产工艺基本知识考试题目及答案
- 生产支持管理办法解读
- 营造安全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 第三节分子的对称性与点群
- 皮肤擦伤诊疗与护理教学
- UI界面设计课件
- 现代医院护理技能体系与岗位职责
- 日本老年护理技术
- 实义动词趣味解析
- 2025规范家居装修协议
- 2025年广西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考试试题及答案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
- 2025年兵团职工考试试题及答案
- 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题-数学好玩 图形中的规律|北师大版 含答案
- 《活着》读书分享优秀课件
- 微型桩施工方案
- 《一站到底》答题库大全之一(共800题)
- 管理学原理英文版版教学课件第10章
- 石油天然气建设公司HSE费用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及会计核算办法
- MAU控制逻辑检讨
- AB股有限公司章程律师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