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宁海古建筑.doc_第1页
宁波宁海古建筑.doc_第2页
宁波宁海古建筑.doc_第3页
宁波宁海古建筑.doc_第4页
宁波宁海古建筑.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宁海古建筑分析 建筑121 王泽云 1120540018 宁海古建筑构件 宁海古民居 宁海古戏台根据文献记载,宁海的建县史已有1700余年。唐永昌元年(689)迁广度里为县城。南宋时期,应该是宁海建筑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可惜无完整的木构架建筑遗存至今。宁海的明代建筑共发现3处,其中宗祠一处,民居两处。目前留下的多为清代与民国建筑。在清中后期,是宁海建筑的第二个高峰。清代古民居黄坦下溪村是严氏祖居的地方,清初至道光年间,是严氏筑砌豪宅的高峰时期,有“东乡大湖谷,西乡黄坦屋”的民谣流传。这个时期中,贡生严廷巽(阆泉)的小四房更见建筑成就,长子严奕濡(群治)为乾隆六十年例监生,次子晋升奕步(辅堂),为道光三年贡生,授宁海县儒学候补训导,长孙严德纯(植南)又是道光十年例监生。这爷孙三代为建筑严氏民居作出了贡献。保存到近年的“黄坛四堂”就是他们的杰作。厚诒堂为四堂之一,为清代四合院民居,系严廷巽于乾隆44年(1799)动土建筑,因年老体衰,由其次子严奕步接替,于嘉庆十年(1805)完工。为“金、石、丝、竹”中的“金”,并奉为小四房的“祖堂”。厚诒堂的文物价值主要在于它的艺术性,而它的艺术价值着重体现在石、砖、木三雕中。石雕在厚诒堂中不多,但质量很高,如台门上的青石雀替,主体为一狮子,采用镂空雕刻的手法,造型生动,工艺精巧,几条彩带线条流畅,圆浑。砖雕是厚诒堂工艺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台门和照墙上。木雕是厚诒堂最精彩之笔,院落内共有暖窗24片,暖窗的腰板和棂心盘、眉板雕刻是工匠下功夫最深的,采用深浮雕手法,精工细雕。木雕的内容丰富多彩。益善堂为清代四合院民居,属“石”。它的特色为外观高大雄伟,布局复杂而合理。小书房面对前天井和大天井各有一茧形小门,给人以院中院的感觉。克绍堂俗称花车门。为清代四合院建筑,称“下座”,属“丝”。克绍堂的主要特色是将灵巧精细的园林特点通过巧妙的布局,将其融入民居之中。居易堂主要特色是台门的两边是五花卷草山墙,造型高大,气势雄伟,保存完整,烘托出宅院的气派,可惜2002年毁于火灾。前童村现为国家级文保古镇,水渠环绕,古宅毗连,它们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上堂屋,位于前童书院巷中,坐北朝南,初建于明末清初。因院内藏有清代嘉庆24年(1819)颁发的圣旨一道及三幅清代童氏祖宗“容像”,故又称“圣旨楼”;职思其居宅,位于前童镇南大街,坐西面东,系清代嘉庆年间举人童桂林长子童汝宽之宅。从铺筑于天井的梅花鹿来看,宅主的求吉心理也是比较明显的,鹿与禄同音,再加鹿是比较温顺的动物,历来受我国老百姓的喜爱。“金钱铺地”图案,作为天井地面的辅助文饰,它的含义与鹿(禄)相同,不过是更直观地表明了民间的求财、求吉心理。宁海城关内原有许多古院落,现存已不多,从中也可发现其不同的特色。如王家道地,位于城关东门道义坊,为三合院两层木结构楼房,建于清早期。正厅深广而峻深;元戎第:位于城关中大街,为清乾隆武举人、广东提督钱梦虎第宅。因是武将宅,故称“元戎”。坐北朝南,为三合院落。钱梦虎是一品武将,为宁海历来军界中的最高官阶,武将之宅并无太多的刻饰,留下几个当年练武用的石鼎、石墩。司马第,位于跃龙街道司马巷内,巷因宅名,系清乾隆江苏松江青浦知州黄映庚住宅。司马第的檐柱上留有太平天国士兵砍斫的刀痕。梦园四穿堂:位于城关梦园东侧,四院相连,规模宏大,为宁海县最为庞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建于清代中期。正厅明间挂有清乾隆大学士齐召南赠题的匾额“鱼跃龙津”,楼顶窗口挂有“赐书楼”小匾。宁海还有非常封闭的庄院式民居建筑群,可防匪患。如位于麻山村的陈家三台,建于清中期。平面布局相似于为“九宫格”式,从东到西分为3排,每排3个院落。当地人称“三台九明堂”,并匝以围墙。庄院内还有专门为氏族子女设立的镜古楼别业书院,说明他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陈家三台,似乎是一个独立于世外的小社会,是在动荡的世道中寻求到的一方平安的净土,是农耕社会中一处“耕读传家”的实物例证。以上这些古民居有这么几个特色,一是建筑本身有悠久的历史性;二是装饰有着较高的艺术性;三是包含着求仕求吉的民俗心理。这不但反映在清代民居上,在宁海已拆除的两座明代王氏民居上也有发现。第一座全用黄桧木建造,黄桧,谐音“王贵”也;第二座,在它的覆盆下发现“万历通宝”,虽是普通钱币,但它的含义却想建筑永存,子孙绵衍。民国建筑和宗法建筑特色民国早期,西风东渐,建筑风格也为之一变。如跑马楼,一字形、燕窝形、“稻桶扑”(六阿顶)屋顶皆可指证这一时代。如位于城关解放南路的顾宅。民国初年,顾鸿章到南洋买卖宁海的白木雕刻小件而颇有积蓄,用7年时间(19181924),建造了宁海第一座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名日“吉庆堂”。此宅在外观与布局上借鉴了西洋建筑的风格,在内部用材及装修上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原理,使之成为款式新颖,牢固稳实的中西式民居。在这个时期,宁海建造的民居还有华巨熔小洋房、燕窝楼柏树院、五份头、谢家大院、栅下三院等。宗祠系一个宗族祭祀祖宗和重大事件的集结地,在宁海,几乎每一个宗姓都建有祠堂。因支派繁衍,大宗祠下分建有小宗祠。如旧时的前童,仅一村就有大小宗祠32座,宁海城关的宗祠有近50座。目前,宗祠庙宇内附属建筑的古戏台就有120座。其中有10个精美配套三联贯、二联贯藻井的古戏台被公布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魏氏宗祠系封闭式宗法建筑。坐西朝东,平面布局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戏台、内天井、正厅。照壁翼角起翘,匝以围墙,旁设二门。仪门面阔5间,重檐硬山顶,五花山墙。设门3洞,柱头各有白象狮子牛腿。如意网拱,出3跳,用大小卷棚,中隔以轩桁2根。实木拼合的门扇上各彩绘有程咬金、尉迟恭等门神。用“劈作做”手法。戏台为硬山顶,呈S形递升。纵向勾连廊一间,置八卦台阶式藻井一个,南稍间檐柱头牛腿刻“风送香辇”、“凤穿牡丹”。明间正中二檐柱为倒挂狮子。北稍间为牛腿刻作“醉卧东风”、“凤穿牡丹”。弧形大板雕刻件,上刻“空城计”、“华容道”、“煮酒论英雄”等历史戏曲故事。魏氏宗祠分别于清早期、中期和晚期建成,设计者强调了外观的雄伟之势,前后共用阶梯式五花山墙四支,远远望去,即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此外,宁海还有比较完整且有特色的宗祠,有名人参加设计的,如前童大宗祠;有的原汁原味,如徐氏宗祠、梁坑潘氏宗祠、金家宗祠;有的布局别致,如潘家岙潘氏宗祠、陈氏宗祠、王家宗祠;有的有名人效应,如林氏宗祠;有的曾是一个氏族在宗祠建造前的祭祀集结地,如徐氏祖堂。历史街区长街古称长亭。长亭老街沿香花山麓构筑,长二里许,后因商贸繁荣,店铺增多,商街延伸,故又称长街。原逢农历一、六为市。西为花香山,北为巡检司城。至今,有的店铺墙头上留有墨书店号的痕迹。有的则在石匾石碑中依稀可见。如布店和杂物店的老字号“长风号”、“顺泰号”、“张顺号”、“老春城杂货店”;老字号药店有“隆顺药店”、“万寿康药号协记”。除老字号店铺外,街北还有私人开办的西式医院,现存平房4间,旧址石匾上刻有“宁东医院”四字,为王姓开设,对面为教堂,另外,沿街还建有多处宗法与宗教建筑。入街口,就见一座王家宗祠,后因办文化站,仅留正厅一座,三开间,七架梁,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彩绘依稀可辨,雕刻繁缛而华丽。墙体为五花山墙,门口立石狮一只。街北的一座张家祠堂,现存硬山顶正厅3间。门口立颊却为“光绪戊子科贡元王恩峻”的旗杆石改建。石料宽厚,字迹深峻,有残损。祠堂正厅为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简洁。后额枋上有描绘,写有“乙亥桃月”字样。街北有“振英庙”一座,街的最北首,有座名人纪念建筑“留云亭”。前童老街又称南大街,东西走向,卵石路面,长约200米,宽约3至4米。清末民初,经济重心移向前童,出现了集市,形成十天两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