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春走向高考】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第28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2014自贡一模)下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它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正确的是()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彼此有影响b推动了宋代新儒学体系的诞生c“三教合归佛”为其核心内容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人合一说明的是儒、释、道的三教合一的历史信息,这是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之一,b项正确;a项“隋唐时期”的时间信息与“初露端倪”的阶段特征描述不一致,表述错误;c项“合归佛”说法错误;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题干材料也无从说明。答案b2(2014开封一模)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的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解析抓住材料关键句“理学原则进入人的生活世界相当注意”“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表明朱熹重视理学原则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的运用,理学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符合材料关键句的意思,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理学的生活化而非政治化,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哲学化,故d项错误。答案c3(2014潍坊一模)“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万物源于“天理”b心即理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可知材料的观点与心学一致。故选b项。答案b4(2014杭州一模)“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依据所学可知,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他所谓的理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故选d项。答案d5(2014荆州质检)明代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有人主张“须从静中养出个端倪来”,王阳明龙场悟道通过静坐后“忽大悟”。这一现象反映出()a心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自觉b静坐是心学致良知的根本途径 c心学具有神秘主义的特征d心学突破了理学方法论的藩篱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理学思想以及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心学学者多有通过静坐的方式获得内心体验,以求达到自我与宇宙合一的境界”信息并联系所学心学的特点可以判断出a项正确。答案a6(2014延边质检)“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道: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大一统”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d君权神授和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对国家发展所起的作用。材料中“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说明“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对实现国家统一和避免长期分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c项表述最符合题意,a 、b两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文化心理的认同作用不符,d项出现在明清时期与题意时间特征不符,排除。故选c项。答案c7(2014江苏百校联考)王夫之在批评某位思想家时说:“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而招致亡国之祸!”省略处为()a程颢 b王阳明c董仲舒 d黄宗羲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材料中“窃佛老之旨,游心于虚无”属于心学的特点,故选b项。答案b8(2014临沂一模)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其主张是()a清谈误国,倡导精研心性b弘扬理学,恢复孔孟之道c实行仁政,反对君主专制d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以及学生从材料中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观点是顾炎武批驳明末知识分子不切实际的学风,即“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他主张经世致用。“明心见性”是宋明理学的主张。故选d项。答案d9(2014潍坊一模) “中国本身还具有任何一个帝国都无法与它相比的一种内聚性。这种内聚性,从数千年前中国文明的早期阶段就有了。”导致这种“内聚性”形成的因素是()小农经济商品经济中央集权儒家思想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能够长期保持统一的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能够保持统一的重要的政治因素,而小农经济是这一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c10(2014潍坊一模)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200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其“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君主专制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倡导言论自由主张民主共和abc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比较。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限制君权的主张,并未提出民主共和思想,排除含的各项即可选a项。答案a11(2014襄阳一模)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解析材料中描述了即使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明清思想家,在思想和行动上也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未到全面崩溃的阶段,故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是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的原因,但与材料所述现象不符,故b项错误;“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虽然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中体现的是顾炎武等人的“继承”而没有显示“批判”,故c 项错误;“李贽挑战理学权威”虽然有道理,但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顾炎武等人不同程度的存在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地方,并非都是针对李贽,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4黄山一模)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答案b解析黄宗羲指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更重要的是改变民间旧的习俗,蛊惑奢侈不革除,民众仍然不能够富裕,黄宗羲强调了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黄宗羲倡导工商皆本,但材料中没有反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吏治问题,故c项错误;黄宗羲认为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但他强调的是改变民间旧有习俗,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4东城区联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被赋予新的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恭、宽、信、敏、惠惠则足以使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材料二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何以知其然也?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贵齐,阳生贵己,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有金鼓,所以一耳也;同法令,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得后,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而成)材料三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四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李贽焚书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从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国古代思想界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推动这一趋势的历史因素有哪些?(3)据材料四指出李贽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解析第(1)问,关键信息:克己复礼为仁。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仁、礼思想。第(2)问,材料二中流派众多的现象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而材料三中的“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反映的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故第一小问趋势是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第二小问的原因应从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两个方面分析。第(3)问,关键信息:李贽、“若必取待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从历史人物思想的特点,依据材料三,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材料三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一小问回答李贽对孔子权威的挑战;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分析归纳。答案(1)核心:“仁”、“礼”。(2)趋势: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汉武帝为强化中央集权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态度:李贽反对迷信孔子,认为不应以儒家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特征:封建制度日趋衰落,商品经济发展,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14(2014盐城期中)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但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新气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材料三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请回答:(1)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据材料二分析其特点。(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这一表现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解析第(1)问,审题关键抓住“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史实分明清两朝叙述,明朝主要是废丞相,权分六部,建内侍机构内阁;清朝皇帝独裁表现则主要表现在军机处的设立。第(2)问,材料二“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古徽州,即今安徽黄山市),江北则推山右(今山西)”表明明朝时出现了商帮,最著名的就是徽商和晋商。特点要结合材料归纳即可。首先第一句表明徽商和晋商是典型代表;材料“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钱)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表明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并且实力雄厚;材料“新安奢而山右俭也”表明徽商相对奢侈而晋商节俭。第(3)问,材料三是要突出强调明清时期并非倒退而是正常发展进步,只不过没有西方神速而已。题干问题是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革新与发展”,结合所学当属明清之交的启蒙思想。结合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材料一讲政治,材料二将经济,启蒙思想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不言自明,政治的君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气基础课考试题及答案
- XX集团董事会2025年度工作报告
- 铂族元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锌合金水龙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阿奇霉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高温尼龙项目投资策划方案范文
- 魔芋种植及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2026蓝色简约风冬季行车安全教育模板
- 2020-2025年国家电网招聘之财务会计类通关提分题库及完整答案
- 2025年反假货币测试题库及答案
- DB61∕T 1897-2024 高速公路机电设施设备信息描述及联网规范
- 盆腔脏器脱垂诊断与治疗
- 医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西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事业单位真题2024
- 矿山生态修复方案
- 融媒体保密管理制度
- 公司员工应酬管理制度
- 【安全经验分享】100例事故案例
- 汽车美容安全管理制度
- 2025见证取样员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