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第六讲沈从文与 京派 文学临夏分校武元明 导学 1 了解 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沈从文及主要京派作家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以及主要作品 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2 掌握 京派的共性特征及废名 萧乾 芦焚等主要作家 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 3 分析 构成 湘西世界 的题材 人性描写 人生形式想象等基本元素 湘西世界 与现代都市病态文明的对照 边城 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自学 自学教材 阅读作品 上三级电大在线平台学习关于沈从文的专题辅导 学生通过中国现代 当代文学视频资源链接网址阅读沈从文的作品及相关评论章节 辅导 说明 教学内容包括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 沈从文及主要京派作家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以及主要作品 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京派的共性特征及废名 萧乾 芦焚等主要作家 京派与现实保持距离及偏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 构成 湘西世界 的题材 人性描写 人生形式等基本的元素 湘西世界 与现代都市病态文明的对照 边城 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京派 作家及创作概况 1 关于 京派 1 京派 的概念 京派 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京派 的成员一是二十年代末期语丝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 趣味的作家 如周作人 废名 冯文炳 俞平伯等 二是 文学研究会 未曾南下的成员和新月社留下的或与 新月 月刊有较密切联系的作家 如梁实秋 凌叔华 沈从文等 三是清华 北大 燕京大学 南开大学等学校的教授学者 包括一部分崭露头角的青年作家 如朱光潜 何其芳 李健吾 萧乾 李广田等人 京派的主要阵地 骆驼草 废名 冯至编辑 1931年创刊 大公报 文艺副刊 沈从文编辑 1933年接编 水星 卞之琳 沈从文 李健吾编辑 1934年10月编辑 文学杂志 朱光潜编辑 1937年5月 京派形成的文化背景第一 成为文化边缘的北京虽然比较沉闷 但北京毕竟是文化古都 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特别是在经过了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 浓重的文化氛围为那些志趣相投的作家重新集结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第二 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 远离时代的中心 加上这里的作家大多生活在大学的校园里 较少沾染上商业和党别的味道 所以 比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 恬静的创作心态 此外 这些知名高校里的著名学者教授 大多拥有雍容高贵的气质 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 因此 在对时代和社会的态度上也大多趋于保守 第三 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的作家 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 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 对于那些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 党派性和商业性的倾向 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 有意识地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京派文学的共同特点题材的乡土化和平民性题材上 他们大多倾向于对 乡土中国 和 平民现实 的描写 表现在对淳朴 原始人性 人情的赞美 人生态度 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热衷于以自己童年生活为背景的乡土题材与快速时髦的都市文明的疏离和与缓慢古雅的乡土生活的亲近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水平的向往 京派偏重于古典审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泛指描写农村田园生活的抒情诗 特别是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 因此 又译为 田园诗 田园诗最主要的特征 并不是主观理想 而是对现实的回避态度 是因为不满现实而产生的对古代单纯简朴生活的幻想 在艺术上 牧歌或田园诗则强调抒情性手法的运用 具有悠长 舒缓 优美的特点 文体上创造出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抒情体小说把写实 记 梦 象征结合在一起 使小说具有抒情写意的特点语言的简约 古朴 活泼 明净 京派的作家小说 沈从文 废名 萧乾 芦焚 师陀 凌叔华 林徽因 汪曾祺等 散文 废名 何其芳 李广田 沈从文 芦焚吴伯萧等 诗歌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广田 汉园三诗人 林庚等 戏剧 李健吾 林徽因等 理论 朱光潜 李健吾 刘西渭 等 京派的鼻祖 废名废名的五篇小说 纺纸记 和 菱荡 桥 莫须有先生传 以及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理趣 禅趣 和 涩味 平和与讽刺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鼻祖 但他不是京派的作家 海派的构成广义的海派 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 主要有三个流派 一是左翼文学 二是新感觉派文学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鸳鸯蝴蝶派 当时也有新旧两派之分 狭义的海派 则主要指鸳鸯蝴蝶派 京派 与 海派 的论争 年代 京派 和 海派 的论争 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 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最初两派的争论多有文人相轻的情绪 彼此互不相让 沈从文在 文学者的态度 中 指责 海派 作家对创作缺乏尊严感 是 名士才情 商业竞卖 是 文学的票友 和 白相人 沈从文强调的是文学创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海派 作家指责 京派 作家 独揽风雅 优美 不能实实在在反映普通人的生活 应当说 沈从文对所谓 海派 浮泛作风的批评不无中肯 但也有他的偏狭 此次论争对维护文学的纯洁性和阻止文学的商业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鲁迅对 京派 和 海派 的评价 鲁迅的观点北京是明清的帝都 上海乃各国之租界 帝都多官 租界多商 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 没海者近商 近官者在使官得名 近商者在使商获利 而自己也赖以糊口 要而言之 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 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鲁迅 鲁迅似乎在各打五十大板 其实是从地域文化角度为两派文人 看病 对当时文坛弊病的批评可谓入木三分 年代 京派 作家的小说与 年代左翼社会派小说的差异 与京派同期出现的 年代左翼社会剖析派的农村创作 象茅盾的 春蚕 叶紫的 丰收 等作品 展示了城乡冲突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命运 但是 这中间也淡化了广阔而丰富的农村生存状态 京派作家 恰恰填补了这个淡化的生存状态 集中写乡村自在 自足的社会 赞颂一种 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与左翼作家 新感觉派的都市题材小说在创作上各有什么特点 沈从文是用 乡下人 的眼光来看待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 常用讥讽和调侃来刻写城市的各色人等 是作为他憧憬的 湘西世界 的对立面 陪衬物出现的 左翼文学的都市题材小说主要有茅盾的 子夜 等 其作品也带有批判性和揭露性 但更偏重于社会分析和阶级批判 新感觉派以都市题材为特色 主要作品有施蛰存 春阳 穆时英的 上海的狐步舞 刘呐鸥的 都市风景线 等 其作品的 新 在于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都市 用一种新的现代的形式和意识流手法来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 沈从文研究在历史上的不同情况 对于30年代的情况 重点掌握苏雪林和刘西渭的研究 苏雪林的文学批评素以刻薄著称 但她的 沈从文论 很敏锐地看到了作家的理想 她因不屑作家 玩手法 而对沈从文评价不高 主要还在于她与作家的距离太近 既无法看到作家的创作全貌 也很难预测到那种富有单纯的美的文体会由此形成一个抒情小说的创作潮流 而刘西渭 李健吾 与沈从文同是京派作家 对沈从文的创作风格以及各种套路都一清二楚 因此 即使是随意点评也八九不离十 对于40年代的情况 重点掌握郭沫若的观点 郭沫若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自己的个人观点 因此 当他在 斥反动文艺 中把沈从文 定性 为 桃红色的 反动作家后 沈从文也就在劫难逃了 而他的这一观点 不仅影响了沈从文的前程 而且也影响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史研究 对于50年代的情况 重点掌握王瑶的文学史研究 王瑶在 中国新文学史稿 中的观点虽然现在看来已经陈腐不堪 但在当时仅仅是提一提沈从文的名字也是要冒很大的风险的 更何况他竟然还敢于肯定他的 文字是优美的 其实 即使是其他的一些批判性的话语 也是很有一点技巧的 特别是诸如 以趣味为中心 原始性的野蛮的力量 幻想 对过去的时代寄予了一些怀恋 等 对于钟爱文学的读者来说 都是具有诱惑力的字眼 对于60 70年代的情况 重点掌握夏志清的评价对后来形成 沈从文热 的影响 夏志清的评价似乎成了80年代现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个集体科研课题 一方面他们必须正视沈从文 另一方面 他们还必须回答 夏志清为什么会得出这个评价 对于80年代的情况 重点掌握凌宇对沈从文文体研究的意义 凌宇的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人生内容的审美选择 不仅结束了人们在沈从文研究中过于纠缠于作家的思想价值的倾向 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发掘了沈从文作品的审美价值 而且 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那些在现代文学史上一直处于边缘地位的作家和流派的认识 对于90年代的情况 重点掌握王晓明的研究 王晓明的 沈从文 乡下人 的文体与 土绅士 的理想 不再像80年代的沈从文研究那样一味地惊喜或截然地反感 而是将倍受人们称赞的沈从文文体与常常被人们遗漏的沈从文的创作心态结合在一起来研究 不仅有助于理解沈从文作品的艺术得失 而且也有助于理解沈从文的 两个世界 的矛盾统一 正是90年代沈从文研究进入一种沉稳状态的代表 沈从文的生平及创作概况 一 生平与创作1 沈从文生平这个内容 我们在专科的学习阶段基本上没有太多的涉及 因此 在学习中 无论专科阶段是否学过现代文学史 都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 特别是与沈从文创作道路和创作思想有关的内容 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1 简历 生于1902年12月28日 比鲁迅小21岁 比老舍小3岁 比巴金大2岁 比曹禺大8岁 卒于1988年 终年86岁 湖南省凤凰县 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人 原名沈岳焕 父亲为当地中医 湘西偏僻的地域特点和他身上独有的苗 汉 土家三个民族的血统 对他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2 少年时代 1917年 15岁 从凤凰县第一小学毕业 这是他的最后学历 同年8月 即按照当地的风习进入地方行伍 先后当过士兵 班长 司书 文书 书记等 在部队活动的沅水流域各县 见识了 湘军 的强悍和杀人如麻的残忍 也见识了地处川 湘 鄂 黔四省交界的湘西这方土地上的人民的美好人性 3 进京求学 1922年 20岁 在接触新文学后 出于内心的憧憬 独自闯荡北京 升学失败后 住在 酉西会馆 半年后迁入银闸胡同一公寓 窄而霉斋 自学 并开始文学创作 这时期 主要用 沈从文 休芸芸 等笔名在 晨报副刊 现代评论 小说月报 和 新月 等刊物上发表作品 并与胡也频编辑 京报 副刊和 民众文艺 周刊 郁达夫那篇著名的 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就是在1923年收到沈从文的求助信后给他的回信 4 初露锋芒 1926年 24岁 出版第一部作品集 鸭子 包括散文 小说 戏剧和诗歌 1927年又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蜜柑 在文坛上开始崭露头角 5 登堂入室 1928年1月 到上海 8月应胡适之邀 以小学毕业的资历担任上海 中国公学 的讲师 讲授写作 这一年 他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 入伍 长篇小说 阿丽丝中国游记 第一卷和第二卷 篁君日记 短篇小说集 好管闲事的人 不死日记 以及 老实人 雨后及其他 等 1929年1月 开始与胡也频 丁玲夫妇一起创办文学杂志 红黑 和 人间 并参加新月社 1930年夏 任武汉大学国文系讲师 1931年1月 胡也频被捕入狱 2月7日与柔石 殷夫 李伟森 冯铿 并称 左联五烈士 被枪杀于上海龙华 4月 沈从文冒险护送丁玲及孩子回家乡湖南常德 这年秋天 应杨振声之邀赴山东 进入青岛大学任教 1932年秋天 又应杨振声之邀到北京 进入教育部的 中小学教材编选委员会 在这期间 沈从文每年都出版有多部作品 主要有长篇小说 呆官日记 旧梦 一个女演员的生活 中篇小说 神巫之爱 一个天才的通信 泥涂 短篇小说集 男子须知 十四夜间及其他 沈从文甲集 沈从文子集 石子船 龙朱 虎雏 都市一妇人 长篇传记 记胡也频 以及散文集 旅店及其他 等 6 锋芒毕露 1933年5月 丁玲被捕后失踪 引起文坛瞩目 两个月后 当人们快要忘记丁玲时 沈从文发表了 记丁玲女士 一文 同年9月 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 同年10月 沈从文发表 文学者的态度 引起著名的 京海之争 这一年他还出版有中篇小说 一个母亲 短篇小说集 阿黑小史 慷慨的王子 和 月下小景 等 并在北京主编 大公报 副刊 文艺 1934年是沈从文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年 写出了他的小说代表作 边城 并写出了他散文代表作 湘行散记 1936 和 湘西 1939 中的许多篇章 出版了短篇小说集 游园集 如蕤集 以及他的第一部自传 从文自传 还执编了天津 大公报 的文艺副刊 成为了北方 京派 作家群体的组织者 在随后的两年里 沈从文对自己的创作作了初步的总结 出版了一系列小说选集 如 从文小说集 从文小说习作选 沈从文选集 沈从文小说集 新与旧 等 7 辗转流徙 与茅盾等许多作家一样 沈从文的生活也在1937年抗战爆发后发生急剧的动荡 1937年8月 随清华 北大 南开等大学南下 经天津 烟台 济南 南京 武汉 长沙 又回到湘西 再经沅陵 贵州到昆明 先后任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副教授 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直到1946年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京 继续任北大教授 并参加编辑了 大公报 益世报 平明日报 等四种报刊的文学副刊 在这期间 仍然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 一个妇人的日记 长河 短篇小说集 主妇集 绅士的太太 春灯集 黑凤集 散文集 湘行散记 湘西 昆明冬景 以及杂文集 烛虚 云南看云集 等 8 离开文坛 由于沈从文在文坛上多次发表文章引起论争 从抗战开始 他与左翼作家的关系继续恶化 在左翼作家发动的对 与抗战无关论 战国策派 反对作家从政论 自由主义文学 等一系列论争中 他几乎每次都被列为反叛对象 他在这时期创作 的小说也屡遭批判 1948年郭沫若在 斥反动文艺 一文中以不容置疑的口气断言 他 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 的 于是 在1949年7月召开的 第一次文代会 期间 他与京派的理论家朱光潜 沦陷区女作家张爱玲 国统区著名作家无名氏 卜宁 等都排除在外 而且 还被赶下了北大的讲台 从此 离开文坛 1949年秋 被送入中央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 后改行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 1963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 参与了 中国历史图谱 的编写 1964年完成文化研究专著 古代服饰研究 1969年被送入湖北咸宁 五七干校 看菜园子 1971的获准回京 1978年 文革 结束后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1980年曾赴美讲学 1988年逝世于北京 沈从文故居 图片说明 凤凰古城凤凰 了解凤凰 是从沈从文开始的 1902年12月28日 我国著名作家 历史学家 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 四合院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 1866年 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 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 四合院分前后两进 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 两边是厢房 大小共11间 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 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 马头墙装饰的鳌头 镂花的门窗 小巧别致 古色古香 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 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 被誉为 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 仅次于鲁迅 金介甫JeffereyC KinKley著 沈从文论 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 沈从文故居于1991年被列为省人民政府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拨款进行了整修 故居现陈列有沈老的遗墨 遗稿 遗物和遗像 成为凤凰最吸引人的人文景观之一 每天来瞻仰者络绎不绝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沈从文墓 图片说明 湖南 沱江之畔 听涛山下 一块高近两米的天然五彩玛瑙墓石刻着一行小字 照我思索 能理解 我 照我思索 可认识 人 长眠在这野菊兰蕙之间的 便是寂寞一生却无怨无悔的沈从文 今天 沈从文墓碑上刻的 不折不从 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清晰如昨 他的朋友 著名画家黄永玉在其墓碑上写下的 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 便是回到故乡 也正是大师真实的人生写照 年 月 因心脏病猝发 沈从文在北京家中去世 享年 岁 他的一部分骨灰就撒在沱江里 离乡背井的 赤子 结束了一生的奔波 终于魂兮归来 人以地灵 地以人传 过去不为人知的凤凰古城由于沈从文的传世之笔声名日噪 现在已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沈从文作品湘西题材与都市题材的特点 沈从文的 两个世界 沈从文虽然创作的数量很大 仅结集的作品就有80多部 但最有影响也最有成就的主要是城乡两个作品系列 两个世界 即 湘西世界 和 现代都市世界 在这两个世界中 作家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 对湘西世界 作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在进行回忆和憧憬 充满热情和理想 而对现代都市世界 作家则总也忘不了自己 乡下人 身份 总是冷嘲热讽甚至鄙视 由于在他的湘西世界中 也有两种不同的题材 因此 实际上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色彩 在 边城 龙朱 月下小景 等怀旧题材中 大多表现出一种 暖色 而在 丈夫 柏子 萧萧 等现实题材中 则大多表现出一种 冷色 与他的都市题材不同是没有了嘲讽 但仍然保留了一种客观的分析态度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 生动地表现出极具地域特色的湘西及沅水流域的民风 民俗 柏子 作于1928年5月 发表于1937年8月的 小说月报 是沈从文小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柏子常常花两个月的时间在辰河的船上辛劳 然后来跟相好的妇人团聚一次 将赚的钱及买的东西交给她 而相好的妇人也总是掐算着时日 有情有意地等着柏子的归来 形同夫妇 在这里 作者不是要描写一个劳动者的性格 也不是要粉饰愚昧的人生 而是通过对人性的富于诗意的发现 表现人的生存状态 自然欲望和生命活力 萧萧 是沈从文最为写实的作品之一 小说从萧萧12岁嫁给3岁的小丈夫开始 以较多笔墨描写了萧萧的勤劳 纯朴以及作为一个少女所有的天真 幼稚 单纯的情状 故事慢慢走向高潮 到萧萧被花狗用山歌唱开心窍 并怀有身孕 情节出现急剧转折 充满诗意的浪漫变成生死攸关的人生现实 作品的自由结构和风俗描写 爱情歌谣 使小说融入散文和诗的因素 而在他的 龙朱 媚金 豹子和那羊 月下小景 等作品 更是从民间故事 苗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汲取营养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地方文化特色 此同时 沈从文的作品也展现与 湘西世界 相对照的现代都市的病态文明景观 沈从文在 湘西世界 和都市题材中的人性描写 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性爱内容的不同态度上 我们知道 沈从文等京派作家虽然生活在大都市里 而且还进入了都市的上流社会 是受人尊重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却始终把自己看作是 乡下人 不愿与都市的上层人士为伍 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里的人生 因此 沈从文总是用讥讽的口吻去调侃城市里的各色人等 特别是上层社会的 高等人 两性关系的虚假性 八骏图 写的是八位教授的丑态 而 绅士的太太 则主要写绅士和淑女们的丑行 但在 边城 等作品中 他却完全采取一种赞美的态度 她们对性爱的要求越是大胆 他越是认为她们纯真而美丽 究其原因 除了有怀乡和怀旧的因素外 主要还在于理性的作用 因为在沈从文是把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 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的 探讨不同的人的性爱观念 正是观察不同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角度 由此更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文化制约下人性的不同表现形式 但沈从文凭什么一定就认为 在现代文明制约下的都市人的人性就是病态的 而在原始生态中的湘西人的人性就是健全的呢 或许我们还可以问 既然湘西的山水和少女都那么美好 他当时为什么一定要跑到丑陋的大都市里来呢 答案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他是在到了大都市之后 特别是在发现了大都市里的高等人都患有 阉寺病 之后 才懂得了自己所失去的是多么美好 阉 即 阉人 阉党 所谓 阉寺 就是宦官 都市人想爱而不敢爱 甚至连说都不敢说 因此 沈从文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乡下人 也宁可称自己是乡下人 于是 在他的描写中 面对性爱的或隐或显的涌动 乡下人总是能返朴归真 求得人性的谐和 而都市的 智者 却用由 文明 制造的种种绳索捆绑住自己 跌入更加不文明的轮回圈中 也正如苏雪林女士所说 沈从文的创作是 想借文字的力量 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迈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兴奋起来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既可以说 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 实际上对于沈从文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 它总是作为整个 乡村叙述体 即 湘西世界 的一个陪衬物或一种批判性的观照而存在的 也可以说 这些描写都市人生的小说 对于沈从文的意义 正在于它唤起了沈从文对湘西人生的美好回忆和向往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还可以说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的人生形式 既带有很大的理性成份 也带有很大的想象成份 翠翠的形象原型 这在沈从文的散文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 应该说 沈从文的许多小说都是有现实依据的 但地处湘 黔 川三省交界的湘西 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老 少 边 穷 地区 它真的就像作者所描写的那样如同世外桃园般的美丽 当然不是 这只是文学的创造 也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 因此 我们在教材中这样说 在这个世界 即 湘西世界 里 沈从文正面提取了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这种人生形式的极致 便是对 神性 的赞美 而这种 神性 就是 爱 与 美 的结合 也就是说 神 爱 美 三者是一体的 是不可分割的 翠翠是沈从文的 理想人物 是他崇拜的爱神和美神 从作品到理论 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 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 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 的 本于自然 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 所能代表的健康 完善的人性 一种 优美 健康 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湘西 人间仙居 6666 yw 03 1 htm 电影 边城 沈从文 边城 分析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 边城 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 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 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 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 人物命运 人物形象三者完美和谐 浑然一体的境界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 但风格深远自然 清灵纯朴 和谐隽永 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让读者低徊沉醉 流连忘返 边城 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边城依山傍水 远离尘嚣 和平安详 如世外之境 白塔下的老人 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 溪流如弓背 清澈透明 这座小小的山城 鸟语花香 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 耸立的小白塔 一脉清流相伴随 花自开来水自流 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 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 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沈从文在渲染大自然的美的同时 更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纯朴的人们 人性美在 边城 中发挥到了极致 这也是文章的一大魅力所在 这儿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 没有尔虞我诈 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 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 真挚的关爱 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 重义轻利 一副古道热肠 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 不计报酬 不贪图便宜 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 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 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 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 水手们送红枣给他 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 这种超越阶级关系 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 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船总顺顺尽管有财却不吝财 他为人明事明理 正直和平 老船夫死后 不计前嫌 依然一片盛情邀请那分明与他的两个儿子不幸遭遇有密切干系的孤女翠翠到家里安住 他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在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中 都 结实如老虎 却又和气亲人 不骄惰 不浮华 不倚势凌人 傩送为了纯真的爱情 宁愿放弃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选择渡船 天保则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 希望成全弟弟的爱情 他们都胸怀宽广 光明磊落 女主人公翠翠是 边城 魂之所在 她成长于重义轻利 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 又得山川灵秀 秀外慧中 自然分外绰约动人 作者没有着意地描写她的外貌 而是用 小兽物 山头黄麂 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 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 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 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 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 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其自然的状态 翠翠的爱情故事 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 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 若有若无的心境 似梦似幻的氛围 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 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 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 成为 边城 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通过这一系列人物 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间美好 善良和友爱的愿望 自然美与人性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 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 掩卷后 我们都不会忘记有这么一处 风俗淳朴 的地方 那里的人 便是作妓女 也永远那么浑厚 作者常说 美丽总是愁人的 边城 的基调是忧郁的 这种忧郁不是作者故意用笔写出来的 而是自然而然从作品中流淌出来的 读完之后 只感到遍布于全身的怅惘 却找不到它的痕迹 借用赵园的话 既是 中国式的忧伤 无迹可求却又无所不在 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 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因得不到翠翠的爱而葬身鱼腹 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与老船夫产生隔膜 误会 后终远走他乡 老船夫因担忧翠翠的命运 以致身心交瘁 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气绝身亡 象征着当地风水的白塔倾塌了 只剩下翠翠这只 孤雏 无望地等待着情人的归来 然而 作品的忧郁色彩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 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 通过人物的种种悲剧 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寄托 他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把握人生命运 一代又一代承继着悲凉人生命运发出深深的感叹 与此同时 作者本人也抒发出一种从自在到自为路途中受到种种压抑的内心感慨 在 边城 里化为一种美丽凄凉的乐音 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弹奏出来 令人回味 边城 结尾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 也许明天回来 包含着多少令人心痛的迷惘 沈从文以极其恬然的语调渲染出最美的田园牧歌 而往往又以那不动声色的无常之手 使一切美丽转瞬消失 沈从文就是这样以虔敬的心情描写和歌颂人性美 用湘西小说供奉他心中的神 沈从文的 神 即是人性 在他那里 人性 与 神性 相通 神 爱 美 三者一体 中篇小说 边城 是他的代表作 寄寓着沈从文 美 与 爱 的美学理想 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 通过湘西儿女翠翠与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 反映出湘西在 自然 人事 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的人生 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沈从文的 边城 等作品的牧歌田园诗风格 德国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叔本华曾制订一张诗歌体制级别表 即将各种基本的文体按等级分类 依次是 歌谣 田园诗 长篇小说 史诗和戏剧 他认为戏剧最具客观性 那么田园诗显然比较接近纯诗 田园诗最大的特征是牧歌情调 牧歌 pastoral 最早指古希腊人描写西西里岛牧羊人生活之诗 后来维吉尔写了著名的作品 牧歌 也带典型的田园诗风格 后来人们便习惯用 牧歌 来称谓这一风格文类 指的是一种传统的诗歌 表达都市人对理想化的农牧生活的向往 文艺复兴后 出现一些专写古代田园生活的田园诗或散文 也是牧歌一类文体的引申 现代批评家常把那种偏于表现单纯 素朴生活 并常与现代繁复生活相对照的作品 都称作 牧歌式 田园诗式 的作品 边城 与沈从文的文学理想 沈从文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 但也并不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他是有自己的文学的道德理想的 所以他有一部分作品对现代都市文明的非人性的弊害 保持了尖锐的批判和讽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