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doc_第1页
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doc_第2页
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8 年 10 月第 4 期松辽学刊 (自然科学版)So ngliao Jo ur nal ( Nat ural Science Editio n)14Oct .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李霞(四平师范学院四平136000)摘要 本文报道了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论述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介绍了硝化作用的机理 1关键词微生物 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 ,广泛分布 1 它们当中有能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而有些却能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 1 自然界中正因为有微生物的存在而保持了物质的平衡 ,其 中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在自然界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1反硝化作用凡能直接引起硝酸还原为 N2 的细菌称为反硝化细菌 1 反硝化作用是指在土壤中 ,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 ,使硝酸还原为分子态氮的过程 1 反硝化细菌的种类很多 ,重要的有 , 脱氮微球菌 ( Microco ccus denit rificans) 、脱氮假单胞菌 ( Pscudo mo nas denitificans) 、脱氮色杆菌 ( Chro mo bacterium denit rificans) 、紫色色杆菌 ( Chro mo bacterium violaceun) 、荧光假单 胞菌 ( Pseudo mo ns fluo rescens) 、伊氏螺菌 ( Spirillum Herso nii) 等 1 这些菌在有氧情况下 ,进1行有氧呼吸 ,以氧为最终电子受体 ,没有反硝化作用 1 但在缺氧条件下 ,则可以 No2 为最3终电子受体 ,并能将 No2 还原为 No2 、最终还原为 N ,使土壤中的氮素遭受到损失 1 所以322说 ,反硝化细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类群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能生长 ,这是由于在菌内 ,具两套酶系统 ,在不同的外界条件下 ,不同的酶系统发挥作用的结果 1反硝化作用是造成土壤中氮素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1 在通气情况不好时 ,反硝化作 用旺盛 ,大量的硝酸盐被还原为游离的氮气挥发至空中 ,并且在还原过程中形成 N2 O 会污染大气 1 因此需要设法防止反硝化作用 1 但是从自然界氮循环上来说 ,它又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如果没有反硝化作用 ,大气中氮气就会减少 ,而 NO2 大量溶于水 ,随水流失 ,造3成在海洋中的积累 ,从而使氮循环中断 ,这样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 1硝化作用2211硝化作用的含义在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作用下 ,氨被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为细菌的硝化作用 1至今仍未发现有一类菌能直接把氨转化为硝酸 ,而是必须通过两类菌的共同作用 ,才能完收稿日期 :1997 - 12 - 15亚硝酸细菌第一阶段 ,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 , 氨被氧化成亚硝酸 , 即 2N H3 + 3O23 HNO2 + 3 H2 O 这类茵的形态多样 ,包括有亚硝化单胞菌属 ( Nit ro so mo no s) ,亚硝化球菌属 ( Nit ro sococcus) ,亚硝化螺菌属 ( Nit ro so spira) ,亚硝化叶菌属 ( Nit ro soLo bus) 等等 1第二阶段 ,在硝化细菌作用下 ,亚硝酸被氧化为硝酸 ,即硝化细菌3 HNO2 + O23 HNO3这类菌的形态也多样 ,包括有硝化杆菌属 ( Nit ro bacter) ,硝化球菌属 ( Nit rococcus) ,硝化囊菌属 ( Nit rocystis) 等等 1在土壤中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常常相伴生长 1 前者的代谢产物亚硝酸 ,是后者生 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1 我们知道 ,亚硝酸对生物是有害的 ,亚硝酸与一些金属离子可形成亚硝酸盐 ,而亚硝酸盐又可和胺类物质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1 相反 ,亚硝酸转变成硝酸后 ,在土壤中极易形成硝酸盐 ,而成为可被植物利用的营养物质 1 科学家们发 现 ,土壤中一般没有亚硝酸的积累 ,那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 ,硝化细菌的活性比较强的缘 故 1212 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特点两类菌虽然形态多样 ,但均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菌 ,在它们生长周期中均不形成芽孢 1 它们分布虽广 ,但生长缓慢 ,平均繁殖一代需 10 小时以上 1 这些菌的细胞菌结构较复杂 , 大多数均有复杂的膜内褶结构 (即细胞膜向细胞质内陷形成片层状 ,囊泡状或管状结构) 1 有人认为 ,这种结构可能起着增大膜面积 、增多呼吸活性中心的作用 1因为这两类菌的生长均严格需氧 ,无氧则不能生活 ,故称为好气性微生物 1 又因为它 们在生长过程中不需要有机物 ,只需无机物 (如氨或亚硝酸) 和 CO2 ,通过氧化无机物获得 能量 ,以同化 CO2 构成细胞物质 ,所以它们均属于化能自氧菌 1213 硝化作用的机理自从 1890 年俄国微生物学家维诺格拉斯基发现了硝化细菌以来 ,人们对硝化作用进 行了不断的研究 1 关于它的作用机理简述如下 :21311 细菌的硝化作用存在中间体在亚硝化细菌的作用下 ,氨转变为亚硝酸的氧化过程中 ,氮原子价从23 变至 + 3 ,电 子的移动达 6 个 ,故必然会有中间产物 ,但中间产物究竟有几个 ,现仍不大清楚 1 现已证 明 ,其中一种中间体是羟胺 ( N H2 O H) ,认为由羟胺进一步氧化成亚硝酸必需经过两个阶 段 ,即羟胺脱氢形成像硝酰 ( NO H) 那样的氧化态中间体 ,然后在酶的作用下由硝酰转变成亚硝酸 1 而亚硝酸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可直接氧化成 NO2 1321312细菌获得能量的方式我们知道 ,生物体的全部生命过程必需耗费能量 1 任何一种生物其能量的直接来源 ,均 是营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氧化 ,它们氧化所得来的能量大部分均用来产生 ATP ,并以 TAP水解时所失去的一个高能磷的链提供的能量的进行生命活动 1 那么这些菌的 ATP 是如何 形成的 ? 一般生物体中 ATP 的产生 ,概括地说 ,代谢物在氧化过程中脱下的氢 (3 H 3 H + 2e2) 进入呼吸链 ,通过一系列呼吸链传递体 ,最后把质子和电子传递(下转第 36 页)此较大的提高了测量精度 , 可达 10 24 1度的因素 , 而且硅光电池只做比较平衡 , 因参考文献1 张国玉 ,李凤春 1 杂光测试装置的研究及改进 1 光学技术 ,1994 ,108 :21272 刘迎春编著 1 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 1 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119893 高伯龙 1D F 透反仪 1 激光科技 ,1980 ,20 :124APP RICATIO N OF D IFFERENTIAL CIRCUITIN TESTING VEIL ING GL AREDon g Zha n w en( Siping No r mal College Siping 136000)Abstract The veiling glare of an op tical system is t he majo r specificatio n fo r opp rasing it simaging qualit y. Black - spot met ho d fo r testing t he veiling glare is a currently co mo n - used technique. In t he let ter ,t he met ho d is p ut fo rwerd t hat is t he met ho d of co mparing t he t wo beams f ro m a same so urce of light ,using a bridge diff rential circuit . It is p roved t hat t he test2ing p recisio n is as high as 1024 by t he calculatio n and experiment s.Key wordsveiling glareblack - spot mot ho ddiff rential circuit(上接第 31 页) 给分子氧 ,与其结合成水 ,如果代谢物脱下的氢是从头到尾通过了一个完整的呼吸链 ,就会产生 3 个 ATP ,因为整个呼吸链中有三个部位与 ADP 的磷酸化相偶联 1参考文献1 林婉莲等 1 四种浮游生物的碎硝形成过程 1 全国海洋湖泊生态学述讨论会论文汇编 11983 ,153154THE ROL E OF MICROBIC IN THE CIRCL E OF NIFRO GENL i X i a( Siping No r mal College ,Siping ,136000)A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