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体育测量与评价 串讲 是对体育范畴内身体综合能力及运动健康相关因素进行测量与价值判断的一门应用课程 它为运动实践提供了各种测量和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测量评价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与其关系密切的学科有统计学 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等 绪论 体格 身体各环节的长度 宽度 维度 厚度 体姿 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身体成分 身体中的脂肪含量和瘦体重 体型 对人体某个阶段形态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整体性 协调 在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调节整合下 人体在运动中流畅 准确 协调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体育测量基本理论 测量量表 测量所获数据属性的表述规则 如 队员号码 比赛名次 跳高成绩 温度等 测量量表是对数据属性的测量工具 这个规则由实数列的诸特征决定 实数列有三个特征 顺序 距离 原点 名称量表 无序 无距 无原点 量表中的数据只起标志符的作用 如队员号码 顺序量表 有顺序 无距离和原点 量表中的数字可以反映事物属性上的差别 但不能反映差别程度 如比赛名次 多用于定性指标的描述 区间量表 有顺序和距离 无绝对原点 如温度 关节角度等 比例量表 具实数列顺序距离和原点 可以用所有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如跳高成绩 重量 时间 长度 连续测量 物理测量 非物理测 横断面测 直接测量 间接测量 指在标准使用条件下 测量仪器和方法本身具有的误差 指在测量仪器和方法外产生的误差 基本误差 附加误差 按照误差的产生源可以划分为 1 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2 指绝对误差与一个单位相同的参考值的比值 以百分数表示 按照误差的表达形式可以划分为 绝对误差 相对误差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过失误差 抽样误差 实测过程中 由于测量仪器 设备等未能校正至测试要求 或对测量条件掌握得过宽或过严 使得测量结果出现规律性的偏大或偏小而产生的一种误差 指在测量中有一些主观或客观偶然因素引起 又不易控制测量误差 由于测试者的疏忽或不负责任造成的误差 由样本的随机性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按照误差的性质可以划分为 3 测量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自身的误差 受试者的具体情况 生理 心理状态和配合程 测试环境 温度 湿度 海拔 噪音 天气变化 4 测试工具和仪器 仪器精度不够或不正确使用 5 1 1 测试人员状态 身心状态 熟练程度 知识水平 责任心 习惯 2 样本 样本含量 抽样方法 样本的代表性 6 XT1T2T X 指标测量值 T1 现象真值 T2 指标真值 T 待测属性真值 体育测量过程分解 客观性概念 指不同测试者或同一测试者对同一批受试者同时测量时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 用来衡量测试者误差的大小 也称为评价者的客观性 客观性常用于评分项目 如体操 跳水 武术等 2 测试者水平 测验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 测量的指标特征 测量的尺度 1 3 4 影响因素 测量的可靠性是指 在受试者机能能力没有发生改变的情况下 由同一测试者对同一对象进行相同内容的测量时 能够取得一致测量结果的程度 通俗地讲就是 测验结果的一贯性 一致性 再现性 稳定性 如果多次测量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说明测量误差小 因而测量的可靠性高 用来衡量测量结果可靠程度大小的指标 称为可靠性系数 又称信度 信度是测量过程中所存在的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 信度低 测量随机误差大 测量结果就会与真分数发生较大偏离 统计学定义为真实分数 truescore 的方差与测验实得分数 observedscore 的方差之比 一 可靠性系数 信度 分半信度 重测信度 复本信度 评分者信度 同质信度 信度分类 是指间隔一定时间 使用相同测量手段 对同一批受试者重复测量 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重测信度用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r公式计算 如果重复测量次数是1次 采用皮尔逊级差相关系数 如果是多次则要用方差分析法进行检验 注意事项 信度系数受测验间隔时间影响 间隔时间长 环境影响 如果间隔时间短 记忆影响 1 稳定可靠性 重测信度 当同一测验的一种形式不适合实施两次时 就需要采用该测验的另一平行测验 复本 其测验结果的相关程度 复本在测量内容 难度 平均数 标准差等方面应与原测验一样 例如 两份题目不同 测验难度相似和目的相同的考试试卷 否则估计的可靠性系数就会出现较大误差 检验方法同重测信度 缺点 1 如复本编制不容易 易出现顺序效应 受练习的影响 2 复本信度只能反应问卷内容所造成的误差 无法反应答卷者本身所造成的误差等 2 等价可靠性 复本信度 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 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得分的一致性 也叫内部一致性系数 分半的方法 按题号奇偶性分半 按题目难度分半 按题目内容分半等 检验方法为裂半法 3 分半信度 分半信度使用的前提条件和范围 分半信度通常是在只能施测一次或没有复本的情况下使用 其中使用斯皮尔曼 布朗公式时要求全体被试在两半测验分数的变异数相等 当测验无法分成对等的两半时 无法使用 4 评分者信度 指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受试者评分时结果的一致程度 也称为测量的客观性 检验的方法有 肯德尔等级相关法 裂半法 方差分析法 案例1 根据比赛中4名裁判员对8名运动员所得等级数据 试计算测验的客观性系数 3 测量的长度 受试者个体差异及能力水平 测量指标的类型 4 测试细则 5 1 1 2 估价可靠性时使用的方法 6 重复测量的间隔时间 测试人员的水平 责任心等 7 影响测量可靠性的因素 操作定义 效度概念 理论定义 1 2 有效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可靠性是有效性的必要条件 即要想有效性高 可靠性必需高 有效性是可靠性的充分条件 即有效性高 可靠性一定高 同一测验的信度系数高于其效度系数 内容效度 ContentValidity 是指 所选择的测量内容反映总体属性的准确程度 常用于理论知识的测验 结构效度 ConstructValidity 是指 一组测量所包含的各种属性与总体属性的各种拟测成分在结构上的一致性程度 即可以实际操作的测验与理论上的构想的符合程度 常用于心理与运动能力的成套测验 有效性影响因素 一 评价的概念 评价 按照一定的标准 对测量结果赋予实际意义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二 评价的基本形式 诊断性评价 初始水平 形成性评价 总目标分解 终结性评价 反馈全面信息 个体或者群体比较 t 评价标准 指对被测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 比较标准 用于同一总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群体之间的水平比较使用的标准 理想标准 是指个体或群体经过努力可能达到的标准 以身体发育为例 具有理想性质的标准是指在没有任何身心障碍的情况下 人体应该发育的理想水平或者标准水平等 个体标准 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 不同状态下的测量结果制订的评价标准 例如100米成绩提高 三 评价标准 依据参照标准的不同 可将评价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相对评价 根据比较标准判断评价对象在某一群体中成绩的优劣 绝对评价 根据理想标准判断个体或群体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 个体评价 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 不同状况的相互比较 四 评价分类 五 评价量表 评价量表 将实测数据 原始成绩 转换成分数的规则 六 分类 分值量表和等级量表 标准分量表 以标准差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或分数区间的量表 百分位量表 以百分位数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或分数区间的量表 累进量表 依据一定的数学方程将实测数据转换成分数的规则 提高运动成绩的难度与分数增加的幅度相对应 回归量表 以回归方程的标准估计误差为单位划分评价等级或分数区间的一种量表 1 标准Z分 反映了实测值离总体均值的距离 也反映了x在总体中的位置 Z值作为x的得分 叫标准Z分 一般取值在 3至 3之间 对于高优指标而言 测得的值越大成绩越好 如田赛成绩 对于低优指标而言 测得的值越小成绩越好 如径赛成绩 标准Z分在实际应用中常制成成绩 分数对照表 种是以一定的运动成绩为间隔 算出相应的分数 另一种是以一定的分数为间隔 算出相应的运动成绩 然后制成表格 便于查对 所谓标准分法 是以正态变量进行标准化变换后的值作为得分 离差法 2 标准百分 T分 Z分量表存在负数 实践中不便应用 一般将其转化为T分量表 对于高优指标而言 对于低优指标而言 计分范围是 举例 据抽样调查 某市18岁男生身高均值173 96厘米 标准差5 58厘米 体重均值为61 40公斤 标准差为6 16公斤 某学生身高180 5厘米 体重70 4公斤 求该学生身高 体重的标准百分 一测验编制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 鉴别性原则 相关性原则 二 测验编制的基本程序 1 确定测验的目的和拟测属性 2 分析拟测属性及其结构成分 3 选择有效的测验手段 6 修改测验 5 预备试验 a 检验测验的可靠性 有效性和客观性 b 检验测验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4 编制测验的实施细则 三 有关测验编制的一些问题 测验对象 与测验目的密切相关 在编制测验时也要考虑样本量 测量形式a 测量目的 1 教学性测验 随教学和训练进行 简单 具体 2 研究性测验 详细 周密 完整 b 测验项目 单项测验和成套测验c 测验手段 1 计时型测验 2 计数型测验 3 丈量型测验 4 专家评分 5 操作仪器型测验 6 理论测验 7 临场观测d 时间延续长短 横向测验和纵向测验 标准观测值 根据测验的属性确定的反映受试者真实水平的一种数据 它可以是 1 最大值 2 最小值 3 多次测量的平均值 4 多次测量值之和 5 多次测量的众数 测验次数 1 强度大且需要受试者做极限强度的测验 2 观测和操作难度大的测验 3 强度大而持续持续时间短及非极限负荷的测验 4 一变 敏感 波动较大的测验 5 无需受试者操作和直接量度的测验 6 理论测验 成套测验是指由若干单项测验组成的一组有特征的 具有完整属性的测验 主要用于测量综合属性 如体质水平 体能状况 成套测验的特点 a 总体属性与各结构成分之间高相关 b 各结构成分之间低相关 c 综合评价 成套测验编制的注意事项 a 遵循测验编制原则和程序 并对成套测验进行科学性检验 b 以3 5个项目组合成套测验为宜 c 必须考虑综合评价的问题 如各测验的权重 观测值转换以及综合评价的方法 四 成套测验编制的相关问题 五 成套测验的实施 A测验前的准备工作1 组建测试队伍2 学习测试细则并练习测试3 准备测试仪器4 准备测试卡片B实施测验1 组织受试者2 必要的练习3 正式测试4 测试现场的组织协调C测验后的工作1 整理测试现场 2 检查测试记录卡片 3 处理数据 身体形态组成 体格 身体各环节的长度 宽度 围度和量度 体型 对人体某个阶段形态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整体性描述 身体成分 身体中的脂肪含量和瘦体重 体姿 身体各部分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形态测量常用测量点 主要根据骨性标志 即骨的隆凸 结节 骨骺的边等 皮肤皱褶 皮肤特殊结构和肌性标志确定 头顶点 头部正中矢状面上最高点 身高测点 肩峰点 肩胛骨肩峰外侧缘上最向外突出的点 肩宽测点 脐点 桡骨点 上肢下垂时桡骨小头上缘的最高点 上臂长测点 桡骨茎突点 上肢下垂时桡骨桡骨茎突的最下点 尺骨茎突点 尺骨茎突最下点 桡侧掌骨点 第二掌骨小头向桡侧最突出的点 手宽测点 尺侧掌骨点 第五掌骨小头向桡侧最突出的点 手宽测点 指尖点 中指尖端最突出的点 手长 上肢长 中指间距测点 髂嵴点 髂嵴最向外突出的点 骨盆宽测点 髂前上嵴点 髂前上嵴最向前下方突出的点 大转子 股骨大转子的最高点 下肢长和大腿长测点 胫骨点 股骨内侧踝内侧缘上最高点 下肢长 小腿长的测点 内踝点 胫骨下端内侧面的最突出点 小腿长测点 外踝点 腓骨下端的突起 外踝向外最突出点 跟点 直立时足跟最向后突出的点 足长测点 内侧趾骨点 直立时第一跖骨小头向外侧最突出点 足宽测点 外侧趾骨点 直立时第五跖骨小头向外侧最突出点 足宽测点 趾尖点 最长足跖的跖端 足长测点 身体形态测量注意事项 一 受试者须知1 身体形态测量时除头部及坐高取坐姿外 其余均取直立姿势 并注意保持耳眼水平面 左右耳屏点与眶下点在同一水平面 2 受试者男性上身赤裸 下身短裤 赤足 女性上身背心 下身短裤 赤足 3 测试前受试者应排便排尿 二 测试者须知1 测试者一般测量受试者的右侧肢体 除特殊情况外 2 测量前校正仪器 以确保测量精度 3 掌握测量方法 熟悉测量点 注意对受时间因素影响的指标如身高和体重的测量一般选择在上午十点左右 4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测量仪器上的标度部分 不可斜视 5 长 宽 围度时以cm为单位 皮质厚度以mm为单位 体重以kg为单位 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6 测量中应注意尽量减少测量误差 身高 立正姿势时头顶点与站立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测试仪器 身高坐高计或马丁尺测试方法要点 三点一面 1 耳眼平面水平 2 两肩胛间 骶骨和足跟靠立柱 1 身高 受试者取自然立正姿势站在底板上 两臂自然下垂 足跟靠拢 足尖分开约30 40度 足跟 骶骨和两肩胛骨与立柱相接触 注意保持耳眼水平面 测量者将水平压板下滑 轻压其头定点 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 5cm 2 坐高坐高 坐位时头顶点到坐板平面的垂直距离仪器 身高坐高计或马丁尺测试方法要点 1 耳眼平面水平 2 两肩胛间 骶骨靠立柱 3 大小腿呈直角 受试者坐于身高坐高计的坐板上 使骶骨部 两肩胛间靠立柱 躯干自然挺直 头部正直 两眼平视前方 保持耳眼水平 上肢自然下垂 双手不得撑压坐板 两腿并拢 双足平踏在地面上 大腿与地面平行并与小腿呈直角 4 上肢长 肩峰点 中指指尖点 3 指距 两侧指尖点之间距离 5 上臂长 肩峰点 桡骨点 6 前臂长 桡骨点 桡骨茎突点 7 手长 指尖点 第一腕横纹中点 8 下肢长 大转子点 站立面 大转子高 a 髂嵴点 站立面 称为下肢长H 髂嵴高 b 髂前上棘点 站立面 称为下肢长A 髂前上嵴高 c 臀纹线 站立面 称为下肢长C 臀纹线高 d 身高 坐高 9 大腿长 髂前上棘 髌骨中点 10 小腿长 胫骨点 内踝点 11 小腿长 足高 胫骨点 站立面 12 跟腱长 腓肠肌内侧肌腹最低点 跟点 13 足长 趾尖点 跟点 体格测量 宽度指标 1 肩宽 左右肩峰点之间距离 5 骨盆宽 左右髂嵴点之间距离 4 髋宽 左右大转子点之间距离 2 胸宽 胸中点高度左右腋中线之间距离 3 胸厚 胸中点到相应脊椎之间水平距离 6 手宽 桡侧掌骨点至尺侧掌骨点之间的距离 7 足宽 内外侧跖骨点之间的距离 1 胸围平静呼吸时 测试者面对受试者 双手将带尺上缘置于背部肩胛骨下角点 经腋窝水平绕至胸前 男性和未发育的女性 带尺下缘在胸前沿乳头上缘 已发育的女性 带尺通过胸中点水平绕行一周 2 腰围 受试者自然站立 两肩放松 双臂手交叉抱于胸前 测试人员面对受试者 将带尺经脐上0 5 1厘米处 髂嵴上方3 4横指 水平绕一周 松紧度应适宜 带尺上与 0 点相交的数值即为测量值 3 臀围 受试者自然站立 两肩放松 双臂交叉抱于胸前 测试人员立于受试者侧前方 将带尺沿臀大肌最突起处水平围绕一周 松紧度应适宜 带尺上与 0 点相交的数值即为测量值 4 上臂紧张围 握拳屈肘 肱二头肌收缩时最粗处围度 9 踝围 胫骨内踝上方最细处的围度 5 上臂放松围 测量部位不变 前臂下垂放松时的围度 6 前臂围 肘关节下方最粗处绕行一周的周长 7 大腿围 臀纹线最低点水平绕行一周的周长 8 小腿围 小腿三头肌最粗处水平围度 10 颈围 经喉结点的水平围度 体重是反映人体发育程度和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注意事项 测试时 受试者尽量减少着装 上 下体重秤时 动作要轻缓 仪器 杠杆式体重计利用体重判断肥胖 中国成人 北方 标准体重 身高 150 0 6 50南方 标准体重 身高 150 0 6 48超过标准体重10 以上为轻度肥胖 超过标准体重25 以上为中度肥胖 超过标准体重50 以上为重度肥胖 形态指数是考虑人体各部分比例和相互内在关系 把两项或者两项以上的指标的测量值按照一定的数学方法计算得出相对值 用形态指数进行身体发育水平的评价时 可以使不同年龄 性别 地区和种族的个体或者群体之间的评价对等 使得评价更具科学性 体格发育水平指数 1 身体质量指数 体块指数bodymassindex BMI BMI 体重 kg 身高2 m2 其它体格指数 2 坐高 身高 1003 下肢长 身高 1004 指距 身高 1005 上肢长 身高 1006 足长 身高 1007 肩宽 身高 1008 骨盆宽 身高 1009 腰宽 身高 10010 手宽 身高 10011足宽 身高 10012 胸围 身高 10013 腰围 身高 10014 大腿围 身高 10015 小腿围 身高 100 充实度指数 营养指数 1 克托莱指数 肥瘦指数 克托莱指数 体重 身高 1000该指数作为相对体重或者等长体重来反映人体的围度 宽度 厚度以及机体的组织密度 指数越大 相对体重越大 一般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男性21岁 女性19岁基本稳定 2 维尔威克指数维尔威克指数 体重 胸围 身高 1001920年维尔威克提出 反映人体长度 宽度 围度 厚度和密度 并与心肺呼吸机能和呼吸机能密切相关 身高 体重 胸围是衡量体格发育状况和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者的结合可以说明人体的充实度好发育发达程度 它不仅是一个反映人体体格 体质水平方面指数指标 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营养指数 3 劳雷尔指数劳雷尔指数 体重 身高3 1071908年德国学者劳雷尔设计发表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立方体 身高是立方体的一个边 用身高的三次方去除体重 意味着人体每立方厘米体积的重量 它反映了肌肉 骨骼 内脏器官及脂肪组织的发育状态 作为显示人体充实度和营养状态的指数被广泛采用 同年龄和性别 该指数随身高增长而减小 3 利维指数利维指数 1886年意大利军医利维提出 他认为体重是代表一个体积的重量 因而将体重的开放作为体积的一个边长 然后将它与身高进行比较 用以判断人体的充实度好营养状况 身体成分 通常指身体中的脂肪含量和瘦体重 在形体测量中主要对身体中的脂肪进行测量和评价 体成分测量的方法主要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 1 皮褶厚度法 1 测量部位 a 上臂部 上臂后面肩峰与鹰嘴连线中点 皮褶走向与肱骨平行 卡钳的卡口连线与皮褶走向垂直 测量皮褶提捏点下方1cm处的厚度 b 肩胛部 肩胛骨下角点约1cm处 皮褶走向与脊柱成45度角 c 腹部 脐水平线与锁骨中线 乳头线 相交处 皮脂走向与脊柱纵垂线平行 d 骼部 髂嵴上缘与腋中线相交处上方约lcm处 皮褶走向稍向前下方 2 计算方法 a 计算身体密度 D 将测得皮褶厚度数值带入人体密度推算回归方程式 b 计算体脂百分比 F c 计算体脂重 F d 计算瘦体重 LBW LWB W F 体密度推算回归方程式 D 体密度 g Ml x1 为肩胛部和上臂部皮褶厚度之和 x2 为腹部皮褶厚度 X3 为髂部皮褶厚度 3 体脂百分比和体脂重的推算 人体密度计算 公式中 Wa 人体空气中体重 kg Ww 人体水中体重 kg Dw 测量时水温所对应的水密度 kg L Rv 肺残气量 L 男子Rv 肺活量 0 24 女子Rv 肺活量 0 28 L 0 1 肠残气量 L 2 测量仪器与方法 见课本 4 计算体脂百分比 F 5 计算体脂重 F 6 计算瘦体重 LBW LWB W F 体型体型 bodytype somatotype 是指人体在某个阶段形态结构及组成成分的描述 肌肉与骨骼的发达程度以及脂肪的积蓄程度是判断体型的主要依据 测量体型的意义通过对体型的研究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个体发育的特征 可以估计身体的结构和组成 估计健康状况及免疫功能 体型肥胖者易患高血压和高血脂 细长型易患结核病 为运动员选材提供依据 体型的分类体型分类的依据是人体脂肪 肌肉 骨骼发育发达的程度 根据其发育程度可分为7个等级 用1 7数字表示 目前较为流行的体型分类法是根据来自胚胎的内胚层 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组织成分的比例进行分类 体型三联数第一位数 内胚叶成分 脂肪的堆积程度第二位数 中胚叶成分 肌肉 骨骼的发达程度第三位数 外胚叶成分 身体的瘦高程度 希斯 卡特分类法美国学者 Health 和 Carter 于1967年首创的一种体型分类法 1 指标测量 1 身高 2 体重 3 皮褶厚度 上臂部 肩胛部 髂部 4 肌肉围度 上臂紧张围 小腿围 5 骨径 肱骨径 肱骨远端内 外上髁之间水平距离 股骨径 股骨远端内 外上髁之间水平距离 2 依据测量结果查找各胚叶对应分值 第一成分 内胚叶 分值 三部位皮褶厚度和 第二成分 中胚叶 分值 骨径 肌肉围度四个分值相加除以2 减去身高的分值 第三成分 外胚叶 分值 公式中H代表身高 W代表体重 差分方法 根据 希思 卡特 评分表 找出第一个大于该成分测量值对应的分值就是该成分测量值得分 3 体型命名法选两种占优势的成分 其中以数字小为修饰词 以数字大者为主要成分 如3 4 5 可命名为中胚性外胚型 4 5 3 可命名为内胚性中胚型 均衡型3 3 3内胚层型5 2 2中胚层型2 5 2外胚层型2 2 5中内型5 3 2 中外型2 3 5外内型5 2 3外中型2 5 3内中型3 5 2内外型3 2 5 4 绘制体型分布图 首先绘制直角坐标系 使X轴与Y轴的比例为X Y 1 3 1 2 然后依据下列公式求出X与Y的坐标值 X Y 2 其中 表示第一成分 内胚叶 分值 表示第二成分 中胚叶 分值 表示第三成分 外胚叶 分值 身体姿势 身体姿势 posture 是指身体各部在空间的相对位置 它反映人体骨骼 肌肉 内脏器官 神经系统等各组织间的力学关系 姿势并不单指形态 也指一定的气质 所以姿势是精神和躯体外表的统一 姿势分为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 正确的身体姿势应具备如下条件 具有能使机体处于稳定状态的力学条件 肌肉为维持正常姿势所承受的负荷不大 不妨碍内脏器官功能 表现出人体的美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1 正常姿势静态姿势和动态姿势2 静态姿势 直立姿势评定 1 前面观双眼应平视前方 两侧耳屏上缘和眶下缘中点应处同一水平面上 左 右髂前上棘应处同一水平面上 2 后面观头后枕部 脊柱和两足跟夹缝线都应处于一条垂直线上 与脊柱相邻的两肩和两侧髂嵴 对称地处于垂直脊柱的水平线上 正常姿势及其评定 3 侧面观从侧向看 耳屏 肩峰 股骨大转子 膝 踝应五点一线 位于一条垂直线上 同时可见脊柱的4个正常生理弯曲 即向前曲凸的颈曲 腰曲 向后曲凸的胸曲 骶曲 颈曲和腰曲最大 胸曲次之 骶曲最小 具体见右图 第一节循环机能的测量 循环系统是指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闭锁管道 体育运动中常用的测评指标是心率和血压 测量指标1 心率 脉搏 心脏搏动所产生的压力变化使主动脉管壁发生振动 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传播形成脉搏 1 安静状态 基础状态 下心率 脉搏触摸法 桡动脉 颈动脉 测量前先连续测量三个10s的脉搏数 以判断是否处于相对安静状态 当三个值相同或者其中两个值相差不超过1次 正式测量30s的脉搏数 后换算为1min的脉搏数 2 运动中心率 一般情况下运动时的心率与运动强度的增加成正比 在定量负荷实验中 运动中的心率较安静时心率增加不多 表明心血管机能较好 在递增负荷实验中 同一心率水平负荷强度越高 负荷量越大 则心血管机能越好 负荷强度心率次 分 男女低强度130以下135以下中强度131 155136 160大强度156 175161 180亚极限强度176以上180以上极限强度 220 220 3 运动后即刻心率与运动中心率比较接近 一般来说 恢复期心率下降的速度越快 恢复时间越短 心血管机能越好 目前常采用测量运动后即刻30次心搏所用时间来计算心率 计算公式为 hr 1800 t30hr为运动后即刻心率 t30为运动后即刻30次心搏所用时间 心率潜力 220 年龄 运动后即刻心率 4 立卧位脉搏差 桡动脉触摸法 等于立位脉搏数减去卧位脉搏数 差值越小 心脏机能越好 2 血压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 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一般测量血压是肱动脉血压 1 安静状态下正常人血压变动范围收缩压90 120毫米汞柱 舒张压为60 90毫米汞柱 安静状态下收缩压高于130或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 称为高血压 收缩压低于90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为低血压 2 运动后血压运动后即刻血压以收缩压升高比较明显 心功指数反映收缩压与心率的关系 收缩压越高代表心脏收缩有力 心率越快 心脏功能越差 每博输出量 外周阻力 大动脉管的弹性 3 立卧位血压差 差值越大 循环机能越好 无负荷时心血管机能测评 1 布兰奇测量测量方法 让受试者采取坐位 待完全安静后 测1分钟的心率 然后测量血压 将数据代入公式 布兰奇心功指数 心率 收缩压 舒张压 100布兰奇指数考虑了心率的同时还考虑了血压 能较全面反映心血管机能 2 体位平均血压测量 1 卧位血压差卧位血压差 收缩压 舒张压 3 舒张压 2 立位血压差立位血压差 收缩压 舒张压 3 舒张压 3 体位平均血压差体位平均血压指数 立位血压差 卧位血压差 立位血压差再 100 4 评价0 0以上为上等 0 0 18为中等 18以下为下等 3 克兰普顿测量克兰普顿测量是根据姿势改变引起脉搏和血压的变化来评价循环机能的方法 测试方法如下 1 受试者仰卧至脉搏安定 测量仰卧状态受试者1 分钟脉搏 并测量收缩压 2 受试者站立至脉搏安定 测量站立状态受试者1 分钟脉搏 并测量收缩压 3 计算评价指数 脉搏差 站位1分钟脉搏数 卧位1分脉搏数血压差 站位收缩压 卧位收缩压脉搏差越小 血压差越大表明循环环机能越好 1 30秒钟30次蹲起2 哈佛式 改良型 台阶实验3 PWC170机能实验 采用负荷手段的心血管机能测验 第二节呼吸机能的测量呼吸是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要不断摄取和消耗氧气 产生和排除二氧化碳 这种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叫做呼吸 1 肺活量的测量与评价肺活量是一次呼吸时的最大通气量 安静时肺活量五次肺活量实验 洛金塔里实验 75秒内测量5次 5次结果基本接近或逐次增加为良好 逐次下降为不良 定量负荷后五次肺活量实验立即测量5次 每分钟1次 肺活量逐次增加或保持安静水平为良好 逐次下降或经5分钟仍不能恢复至安静时的水平为不良 2 最大摄氧量的测量与评价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的呼吸循环等机能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可作为测定有氧耐力的重要指标 如何判断实验是否达到最大摄氧量的水平 直接关系到所得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般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来判断 a 当负荷不断增加 而摄氧量保持不变 运动强度与摄氧量不再保持线性关系 b 呼吸商大于或等于1 c 负荷时心率每分钟高于180次 d 血乳酸的浓度超过70 80毫克 100毫升血液 或者是8 9毫克分子浓度 e 主观感觉已精疲力竭 经一再激励仍不能保持原运动负荷强度 测量最大摄氧量应注意的基本要求 1 运动负荷应有大肌肉群参加 完成的是动力性的工作 2 运动负荷量必须能够计算 3 摄氧量测定应当在运动开始几分钟后 生理机能达到稳定状态 多数学者认为 以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作为耐力运动的特征较为合适 一般而言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大约在1500 2000米左右 因此 评价运动员的耐力负荷 所选的距离应不少于2000米 奎因 QUEENS 台阶测验本实验评价大学生最大摄氧量 即有氧耐力能力 适用于男女大学生 测量仪器 台阶 高度41厘米 秒表 录音机或节拍器 测量方法 略奎因台阶测验评价最大摄氧量的回归方程式为 女生 y 65 81 0 1847X男生 y 111 38 0 42Xy为最大摄氧量 毫升 千克 分 X为负荷后心率 次 分 体育运动中人体完成各种动作或改变身体姿势 都是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产生兴奋 经传人神经到大脑皮层引起的运动感觉 再经传出神经到效应器引起肌肉运动 运动感觉机能通过身体练习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通过感觉机能的测量 可使受试者体验到在身体练习中如何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 并可以为改善某种感觉机能状况提供参考信息 第三节感觉机能的测量 柔韧素质 速度素质 灵敏素质 协调素质 力量素质 耐力素质 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速度 力量 耐力 灵敏及柔韧等方面的机能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与人体解剖 生理特点有关 而且与训练程度 营养状况也密切相关 它是掌握运动技术 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身体素质的测量与评价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情况 诊断与评价学生身体素质水平 预测学生的运动能力 为运动选材提供依据 评价体育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为改进和提高教学训练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 速度测量 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一种能力 影响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肌肉的收缩速度 力量 以及年龄 性别 体型 柔韧性及协调性等 一 速度属性的分类 位移速度 是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快速移动的能力 如30米跑和50米跑等 动作速度 是指人体快速完成某个动作的能力 如短跑运动员的步频 乒乓球运动员的连续击球等 踏跳速度 旋转速度 反应速度 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 声 光 触觉等 的快速应答能力 如径赛运动员在出发时对枪声的反应等 二 速度素质的测量形式速度测量通常采用定距计时 定时计距或速率等方法来测定 三 测量与评价方法 1 短跑 30 50 60 100米跑 2 定时跑 10秒钟25米往返跑 3 30米行进跑 秒 4 手指扣打频率 次 5 双手快速敲击 次 6 踏足频率 次 7 选择反应时 毫秒 力量是肌肉在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 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是一项影响最广泛的素质 一 力量素质的分类根据肌肉的收缩形式 力量可分为两类 a 动力性力量 当肌肉的一端被固定进行收缩时 其长度缩短 而张力不变 这种收缩称为等张性收缩 或动力性收缩 如推铅球 举重等 b 静力性力量 当肌肉处于两端被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收缩时 其长度不变 而张力增大 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性收缩 或静力性收缩 如体操的支撑 悬垂 倒立等 二 力量测量 根据力量的训练特征 力量可分为两类 a 绝对力量 肌肉在工作时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 b 相对力量 人体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c 速度力量 肌肉快速克服阻力能力 爆发力 F V d 力量耐力 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 二 测量方法略 三 力量的测量形式力量测量一般分为相对力量和绝对力量两种测量形式 相对力量是以受试者在测验中所承受的负荷质量与其自身体重之比作为成绩的一种测量方法 如背肌力测验等 绝对力量是以受试者在测验中所承受的最大负荷量作为成绩的一种测量形式 如竞技举重测验等 四 力量测量的注意事项 进行负重测量时 要根据受试者的身体情况 选择适当的重量 避免负荷过重或过轻而导致测验无效 测验前 受试者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加强安全保护措施 要经常检查器械 以免损伤 三 耐力测量 耐力是指人体在长时间内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也可解释为对抗疲劳或疲劳后恢复的能力 一 耐力素质的分类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说 耐力可分为如下四类 一般耐力 泛指人体进行一般工作的抗疲劳能力 如1500米跑 12分钟跑等 速度耐力 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快速运动的能力 如400米跑 力量耐力 是指肌肉长时间对抗疲劳的能力 即肌肉在长时间内进行收缩活动的能力 如俯卧撑 引体向上等测验 静力性耐力 是指肌肉在长时间内进行静力性收缩的能力 如手倒立 屈臂悬垂测验等 二 耐力的测量形式根据耐力素质的特点 通常有以下几种测量形式 定量计时 是以受试者完成特定动作 或距离 的时间作为观测数的测验 400米 800米 12分钟跑 往返跑等 定时计量 是以受试者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规定动作的次数来区分优劣的测验 极限式 是以受试者竭力完成规定动作或距离的测验 三 测量内容和方法 略 灵敏性是指人体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 快速 准确 协调地改变身体姿势 运动方向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它不仅与速度 力量等素质有关 而且也与年龄 性别 体型 肥胖 疲劳和神经类型等因素有关 灵敏性在许多技巧性强 技术复杂 动作多变和无固定动作组合的运动项目中 显得尤为测量方法 1 反复横跨5 15秒钟往返跑2 立卧撑 次 6 十字变向跑3 10米 4往返跑7 各种变换方向跑4 曲线运球 四 灵敏测量 柔韧性是指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幅度 即关节的肌肉 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人体各关节活动幅度的大小 不仅与关节本身的结构有关 而且也受到跨关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