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可改变气质.doc_第1页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doc_第2页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doc_第3页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doc_第4页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经典可改变气质 刘梦溪 选择什么书来读,不是毫无讲究。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来读一读,这就是本民族的那些文化经典。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文明体国家”之一,文化典籍多。但是作为一般阅读而不是从事专业研究,需要读、应该读、可能读的经典,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多。哲学,无非是先秦时期的诸子,而且主要是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荀子、墨子、韩非子、公孙龙子等,都可以暂时不读,甚至孟子,也不一定全部都读。但汉代的礼记里有两篇著作,却不能不读:一是中庸,一是大学。这两篇著作是谁写的?据说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就是这样讲的。大学的作者据说是孔子的好学生曾参,但也有说两篇都是子思所作。不管是谁作的,反正这两篇著作对儒家学说的基本理念的阐述,提纲挈领,最见精要。因为篇幅小,如果能背诵,也是不错的主意。 当然宋明儒的书,还是要读一些的,特别是朱熹、王阳明的著作。朱熹把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合为“四子书”,并精心注释,成为传统社会流传最广的儒家经典。如果嫌朱注太繁(从研究的角度看,他注释得其实非常好,不仅是注释,还有他自己的思想发挥),也可以读白文(不带注释的)四书,一遍一遍慢慢地读,甚至背下其中一些段落,即使在今天,也不失为阅读中国经典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史学方面,文史从业人员讲究“前四史”,即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一般阅读,光读史记就可以。史记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文学著作,人物写得好,文字也优美。熟读史记,容易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制度这一套东西,真可收以一当十的效果。如嫌篇幅大,可选取其中的传和本纪阅读。文学方面,诗经楚辞不可不选择一些来读。楚辞可选屈原的离骚,诗经不可忽略小雅。另外晋的陶渊明,唐的李白、杜甫的诗,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宋的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元的关汉卿、王实甫,明的汤显祖及三国水浒,清的红楼梦等,都是不能不读的。汉代王充写的论衡,是一部奇特的书,读起来会打开你的思想,而不会被传统所束缚。还有清末民初以来20世纪文史大家的著作,不少都堪称经典,如严复、章太炎、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陈寅恪、马一浮等人的书,如果不读,未免太可惜。20世纪学术大师的著作,实际上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 不过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做六经。由于乐经不传,便只剩下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按照马一浮的说法,“六艺”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说开来主要是“五经”、“四书”、前四史,是一般的中国国民都应该熟读必读的基本经典。至于道家,老庄足矣。佛学可读弘明集广弘明集出三藏记集,获得佛学的可靠知识,坛经金刚经心经则能够引导进入佛理的信仰层面。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 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融解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 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造成全民族的阅读风气,首先是造成阅读经久不衰的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国学最低书目:列出一国学最低书目,或者说列出适合喜欢国学者的国学书目,许有必要。 关于国学知识系统论述,有钱穆先生国学概论、章太炎先生国学演讲录(章太炎先生国学概论一书因篇幅短小,且有重复之处,故不提)二书,但国学演讲录是以文言文书写的,国学概论好读一些,但是繁体竖版。现代版白话有两本书应较适合我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荟要(吉林人民出版社),一是国学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较不错。上面四本只是国学的总体大致轮廓,真正深入还需读古书原著。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书目已在国学定义及四库全书中提到,在此便不再赘叙。 如果要将四库全书中书目一一读遍,实在较为困难。 也因此,近代梁启超先生曾将国学入门书目最低限度列为经部: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史部: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子部: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梁任公并认为: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为中国学人矣。 只是如今现代快节奏式的生活潮流,要一一去阅读这些古文,恐也不是易事。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钱穆先生所说前五书,是为国人学子必读书,深表赞成,想来这也便是国学最低书目吧。 有鉴于欣赏国学而被古书之浩瀚惊呆的朋友,我觉得有必要将国学入门书目再调整一下,浓缩到底。把一些对我们来说苦涩死板又诘屈聱牙的古书(如尚书、易经、诗经)先放一边,先选读一些较富趣味性的古书。 经部:一般来说,现代政界与学术界反孔非儒的神经已经疲软,因而现在通行的四书五经里很少再有扭曲儒学的歪解,四书五经的版本很多,都还可以。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与孟子旁通(这两本较有意思,在领悟圣人微言大义时,或犹能会心一笑)当足一读。宋代学者兼儒家大师二程曾说:学者须先读论、孟,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其它经则省力也(近思录)。二程甚至认为,论语和孟子学好了,其它经也可以不学。在此,姑不论学好论、孟是否便不必再学其它儒家经典这一问题,于中可见论、孟之要。史部:太史公的史记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读过。其他史籍凭各人爱好,我们要是喜欢历史,大可读遍二十四史。不过便是不喜欢历史,那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还是要读的吧?子部:庄子一书走笔峋丽,其文恣肆,应可助长我们的文采,五四前后,著名教授兼作家施蛰存还建议青年读庄子(和文选),可见其要;墨子虽也有点难懂,不过墨子是位杰出的思想家,要了解墨家学说,请读墨子;读韩非子一书,可以了解法家之八九;当然还有道家著作老子。 集部:首推文选;其次所谓文尊韩柳,诗推李杜,所以韩昌黎集、柳河东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自当读读。但既是国学最低书目,那韩、柳、李、杜任选两本也便是了。 一言以蔽之,论语(必读)、孟子(必读)、史记(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汉书(不可不读,但可选读章节)、后汉书(不可不读,但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