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THICAS 伦理学概论一、释义中文伦(倫):类、美、等、辈的意思,指人在家庭、社会中的“区分”“关系”、“等级”、“秩序”中国古代把人类称为“人伦”,人伦亦称五伦:群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理:本训为治玉之纹理,引申之,为“区分”、“条理”、“秩序”之意“伦理”:人伦之理。做人的原则(秩序、规则)。“伦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也。”郑玄注:“伦,类也;理,分也。”泛指伦类条理,不是今日所说的伦理。中国古代的伦理以“人义”代表之:“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礼记礼运)(十义:中国古代的伦理)西文()拉丁文:Mos, mores风俗习惯(名词)“伦理”译自Moralis(Morale; moral)“伦理哲学”译自:philosophia Moralis(Moral Philosophy),原始的意义为“风俗习惯”()“伦理”一词的西文演变希腊文Ethikos(爱道司);拉丁文Ethica(爱悌加);英文Ethic(Ethics)Ethica与Moralis在字义上表示合乎风俗习惯的行为。伦理学或道德哲学是一种专门研究人类行为的学问(善与恶、是与非等)二、界说以哲学思考推论的方法研究人的行为品行善恶的学问(研究人生规律的学问)三、范围(与其它学科的比较)以人或人的活动为研究资料伦理学:基本目标在于阐明人类行为道德的标准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知、情、意社会学:研究人类合群的性格及社会组织、意义、价值。不但研究人类的个人行为(Individual behavior ),比较不同民族的行为方式(Behavior Pattern),而且要研究社会的组织、制度、发展以及群体生活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和共有的认同。此外,人类的基本的生活条件(衣食住行、环境)也在研究范围之内。社会学研究这些问题时,如果发生缺点和弊端,可加以纠正和遣责,但只是建设性的。人类学:研究人类生活、习惯、风尚、文物、宗教、文化的科学,但只在发现和叙述事实,不作任何道德上的批判。伦理学的责任是要说明伦理的原则,指出行为的标准。伦理学不分民族,不分畛域,对于整个人类一视同仁。政治学:研究国家政治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制度、政治团体、权利组织、权利施行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所发生的关系。而人的一切不同面的生活,都涵盖在伦理生活之内,因而政治生活实是人的伦理生活的一部分。中国的政治思想以伦理道德作为基础,如大学提出三纲要:明明德、亲(新)民、止於至善(发扬光明人心、革新民心、达到最高善境)5、法律:两者相似,都是以人的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都为人的行为建立原则标准。但法律多强调明文(以法律为准绳,强调守法与不守法);伦理学不但看外表,而要看人心一位好人(善人)不仅守法,而且存心正直。所以法律认为的好人,伦理学可能认为是一个不道德的人;法律所判的罪犯,伦理学可能认为是一个无辜者。6、Philosophy of life:综论人生,对整个人生作概括的根源的探求,与伦理学最相近的科学。Philosophy of life:研究人生的来源、意义、价值、目的;人对于人、对于物、对于神的关系。其目的是给人在人生指出一个正确的道路来。伦理学的任务:阐明为人之道,所以又称之为:Normative Science or Practical Science主要任务探讨人的行为本质,分析人的善恶,指出人行为的标准伦理与道德异同?四、伦理学研究的依据事实依据伦理研究必须依据伦理事实或道德事实。什么是伦理事实:人类普遍流行的道德感觉、道德观念。人类(不论受教育程度如何),都有以下道德事实依据。善恶是非感觉知道人类社会中有权利与义务的存在在家庭或在社会团体中有应尽的义务及应遵守的规法人与人(包括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同与条约应当履行、遵守理论依据“设定之原则”或“设定之原理”人的认知过程包括4个层次经验层次(Empirical level)留心相关的资料与经验;了解层次(Intellectual level):了解资料与经验。并提出充足的解释、假定、意见等;理性层次(Rational level):在众多的解释与假定中,进行判断,选择答案;负责层次(Responsible level):人要对自己所做的决定负责,并执行自己所选定的结论认识的设定原理(就是承认人的理知能认识真理)研究方法:Data of experience :取材于实际生活的各种事象Principles of reason:用理知的原则来衡量、判断人的品行方面的各种特殊的事实。推论出指导人生的规范。五、伦理学的分类伦理学分为两部分:总论人的行为性质、终极目的、善恶分别、道德标准的基础等。分论:个人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公民道德、国际道德等。六、伦理模式与伦理判断标准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目的是为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并以此目的作为行为的选择;效果论(Consequentialism):行动的对错,要看能否产生良好的效果目的论(Teleolgy):认为衡量行为时,必须考虑可能的结果或目的(三者相近)义务论(Deontology):承认很多行为的道德性是由目的或效果去断定,但有些行为不管环境、目的、效果如何,总是不道德的。(举例:说谎、自杀、绝育等)。这些行为违反人性中的道德律,总是不道德的。康德是义务论的代表伦理判断标准:以大自然为本?以人为本?以神为本?(3)荣誉(honour):指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履行社会义务的道德行为的肯定或褒奖。“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荣誉的分类:个人荣誉;集体荣誉(4)幸福(well-being):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感受到的一种内心满足。中国古代的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5)正义(justice):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们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做“应当”做的事,同时也指社会对人们的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做出的评价。古希腊:“置于直线上的东西。”(6)节操(moralintegrit1y):亦称“气节”、“德操”一个人在任何社会条件处境下,都笃守某种誉为高尚纯正的道德品质的行为表现。(7)自律(autonomy ; heteronomy):从主体内的道德观念中引申出道德原则,以强调道德原则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个人最后一道防线)公共利益原则关于自律:海德格尔的启示:在无力与魔鬼抗争时,也决不把灵魂抵押给魔鬼。、 道德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道德原则和规范是普遍性的、永恒的”能否成立?(1)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道德社会公共道德与阶级道德谁发生在前?(2)共同利益公共生活规范、 道德的社会效应恩格斯:“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恶的历史作用:善恶观的转化;没有转化仍然能够引起社会变化第三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基本形势1、伦理思想的特点(1)人在天地之间的重要地位:三才说、四大说(2)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3)道德不仅是知识问题,也是行动问题2、基本问题(1)人性(2)道德的最高原则与道德的规范:仁、兼、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3)礼义与衣食(物质与精神)(4)义、利与理、欲(5)力命与义命:客观必然性与主观意志自由命客观必然性;义道德的自觉能动性力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自觉能动性与客观必然的关系问题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张载:“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恤,惟义所在。”意志自由(自由与必然)孔孟关于道德自觉能动性的学说影响最大(6)志功志行为的动机;功行为的效果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标准孟子主张“食功”、“尚志”(具有崇高理想)(7) 道德在天地之间的意义(8)道德的层次序列知与行纲领与条目(原则与规范)孔子:圣仁忠、信、恕、义、恭、宽、敏、惠孟子的三个序列:孝、悌、忠、信;五伦;仁、义、礼、智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纲领,基督教伦理称之为“枢德” Cardinal Virtues ,内容:智义勇节Cardinal来源于拉丁文Cardo,指门的构纽,引申为“连接”、“有重要意义”)(9)修养方法孟子:养性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荀子:养心 中庸:慎独大学:正心、诚意庄子心斋:“无听之耳而听之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一直觉主义的修养方法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理学:涵养:心中涵泳义理以培养自己的品德近代以来,重点1(受西方影响):动机与效果;意志自由;自由与必然;重点2(受唯物主义影响)道德与利益;道德与社会经济2、学派更替基本派别:道义论与功利论二、问题评述n 人性(human nature )学说n 告子:生之谓性;食色性也。n 孟子:恻隐之心n 荀子:“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生而有”孟子:“见孺子将入于井”,一般人都会施以援手(逻辑性全理性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比较n 儒家:性善或可以为善,可以自我转化,成贤成圣n 基督教:性恶或有欠缺,难以自致成圣,须待救赎n 马克思主义人性学说的内容主要有:n 人的特点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n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人都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都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n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n 在阶级社会中,人都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n 人类历史是人类本性不断改变的过程。n 人性在历史过程中如何形成?n “不管是人们的内在本性,或者是人们对这种本性的意识即他们的理性,向来都是历史的产物。”n 德意志意识形态n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特点:n 自为性;n 社会性;n 可变性;n 复杂性;n 可选择性2、仁爱( kindheartedness )说n (1)“仁”与“兼爱”n 儒家圣:“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n 墨家兼爱:不分亲疏、远近的普遍之爱n 道家菲薄仁义,对儒、墨批评n 三宝说:慈、俭、不敢为天下先n 庄子:大仁不仁,以鱼为比喻:“泉涸,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内篇)n 博爱与“民胞物与”比较n “儒家的仁爱不过是自然生命状态及其血亲关系的延伸,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 “当一群人面临致死的饥饿时,我只有一块面包,究竟给谁吃?牟宗三说:基督教讲分给每个人吃,儒家讲首先给我母亲吃。”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东西方不同的进路n 仁爱n 由己及人,向外推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较强的情境性n 神爱n 在上帝中,降临普遍的命令,较强的观念性n 3、义利(理欲 justice and interest )n 内容: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人生价值n 义利问题讨论n 孔、孟:义利对立n 孔子:强调“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义n 荀子:“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n 墨家:义利统一。墨经上:“义,利也。”(利:公共利益)n 董仲舒:区分公利与私利:“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以义正我”n 儒墨道德比较:n 相同点:都反对私利n 不同点:墨家认为道德的最高原则就是公利,儒家认为道德原则不仅是公利,而且高于公利。n 道家不看重利,也不推崇义n 功利学派:“世有耕种而不谋收获者乎?世有荷网持钩而不计得鱼者乎这不谋不计两个字,便是老无释空之谈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n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颜元)n 分析:n 儒家:重义轻利,主要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破坏社会秩序,一定条件下符合社会的整体利益(公共利益)。n 物质需要与人格价值(除公利、私利外,涉及提升人格价值的精神)n 礼记檀弓的故事n 心理的选择,人饿了要食,但为了一份尊严,“不食嗟来之食”,这种选择是一份心理的自由。n 孟子讨论了“生”与“义”的关系,二者不可得兼时,“舍生取义”n 4、意志自由n 自由与必然n 孔子肯定人有独立意志;“由己”n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n 荀子:志意n 道家不重视意志n 孔孟关于道德自觉能动性的学说影响最大,后儒较有影响的人物是陆九渊n 5、力命与义命:客观必然性与主观意志自由n 命客观必然性;n 义道德的自觉能动性n 力人的主观能动作用n 自觉能动性与客观必然的关系问题n 儒家:孔子五十而知天命;n 承认有命,但仍积极有所作为n 墨家:力命对立,“非命论”,强调力(主观能动作用)n 孟子:既遵守义(道德原则),又顺从命n 张载:“当生则生,当死则死,今日万钟,明日弃之;今日富贵,明日饥饿,亦不恤,惟义所在。”n 义命合一,“惟义所在”不论命运如何,最重要的是践行自己的道德义务。n 6、志与功(motive and effect )n (“志”可以译为will, keep in mind, volition)n 关于道德行为的判断标准。n 志行为的动机;功行为的n 墨子:“合其志功而观。”n 孟子主张“食功”、“尚志”(具有崇高理想)n 儒墨兼重志功,两家在这一观点上相近n 志功涉及义利n 两个例证:n 7、五伦观念的反省n A五伦观念包含三层意义:重人;五常;等差之爱(非等差的类型:兼爱、专爱、躐等)n (五伦:包含不对等的权威服从关系,但这种服从关系又受到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的限制:n 举例:父慈之孝n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里仁第四)n B与三纲的关系:五伦说进展为三纲说的逻辑必然性n (1)五伦相对关系进展为三纲的绝对关系;(2)五常之伦进展为五常之德(行为所止的极限,“理念”,“范型”,“道德律”n 效果:由自然的人、人世间的道德进展为不可侵犯的有宗教意味的礼教;由一学派的学说进展为全国、全民族共同的信条n C基本要素:注重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永久关系;以等差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常德为准而皆尽单方面之爱或单方面的义务。n D六伦的建构n 五伦的消积意义:保守、内向、封闭;个休不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需要用六伦补充三、中国伦理道德的特点n 1、情理合一n 2、孝伦理:n 孝道的几个要素:n (1)爱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受之父母,要孝顺,先得保存自己的身体n (2)养亲、敬亲:“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篇)敬养父母之道,必求发于至诚,深体父母之心,然后孝道之真精神方见实现n (3)继志、不辱:“夫孝,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中庸光大父母之言行事业n (4)传承生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尽心篇n (5)推恩,推至所有的人际关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n 善推由己及远,由亲及疏,进而敬爱他人之父母特点n “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一种具有绝对约束力的关系n 3、社会性道德与宗教性道德相互区分又相互补充四、儒家道德的几种弊病n 1、德目的阶层性n 儒家的君子与小人之分n Descriptive terms; valuative termsn 2、重男轻女n 3、为愚民政策张本(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n 4、独断精神(攻击异端,斯害也已)n 5、泛孝主义n 6、轻视实务n 7、儒学与现实权力的粘合中国近代伦理的变化:社会转型与道德重建n 一、什么是“Social Transformation”?n 社会结构、制度发生变动的特殊时期。n 转型以“市场转换”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度为核心和主轴展开。社会机构的变化会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引发与市场经济相关的道德评价和道德事实的急剧变换。n 中国的近代社会转型从1840年开始,分为3个阶段:n 18401949 低速转型期n 19491978 中速转型期n 1978现在 高速转型期n 三个阶段分别在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向度存在着差异n 二、 转型与社会风气的变迁n 1、社会由静态而动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全日制劳动合同书样本
- 法医病理考试题库及答案
- 环保公益及绿色生活推广方案
- 25秋新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2 Section B同步练习(含答案)
- 日常生活垃圾清运合同书5篇
- 办公室装修设计与施工合同书条款内容
- 档案法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贵溪市市直事业单位公开遴选工作人员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
- 合同履行与诚信履约承诺书8篇
- 日语公司笔试题库及答案
- 高校实验室安全基础课(实验室准入教育)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
- 2025年山东省安全员C证(专职安全员)考试题库
- GB 17840-1999防弹玻璃
- 文学鉴赏-课件
- 小军师面试万能绝杀模板-组织管理
- midasCivil斜拉桥分析课件
- 应急响应程序流程图
- 牡蛎在肾病科的应用总结
- 腧穴定位法课件
- 社会体育导论PTPPT课件讲义
-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质量通病以及防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