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总.doc_第1页
土壤学复习总.doc_第2页
土壤学复习总.doc_第3页
土壤学复习总.doc_第4页
土壤学复习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名词:1. 土壤形成过程:地表岩石逐渐风化,形成风化壳,风化壳表生物,活动多,有机质不断积累而形成土壤。2. 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综合体,大自然的结构功能单位,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3. 生态平衡:相对稳定状态,物质和能量的输出与输入近等。4. 肥力:土壤满足作物生长所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5. 原生矿物:原始成岩矿物。6. 次生矿物:在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的矿物。7. 同晶置换: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保持不变的现象。8. 土壤质地剖面:土壤在垂直方向上质地层次的厚度与排列状况。9. 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的组合比例。10. 矿质化过程:有机物进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CO2,水和能量,所含的营养元素释放成为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的过程。11. 腐殖化过程:有机物通过微生物的合成或者在原植物组织中聚合转变为组成和结构比原来有机物复杂的新的有机物的过程。12. 菌根:真菌和植物根的共生联合体。13. 土壤胶体:土壤中最微细的颗粒部分。14. 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每百克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量。 cmol(+)/kg mmol(+)/100g ,质地越粘,胶粒越多,CEC越大。15. 动电性质:土壤胶体微粒作为分散相,分散于分散介质 (土壤溶液) 中,形成土壤胶体分散体系,在土壤溶液中,土壤胶体是带电的,并在固定液界面上存在着双电层 (DDL: Diffuse Electrical Double Layer),在电场的作用下,土壤胶体颗粒性对于液相作向移动,此为动电性质。16. 胶粒:土壤胶体的固体粘土部分。由粘粒,腐殖质,蛋白质,有机酸的分子群组成。17. 扩散双电层:带电胶粒在土壤溶液(电解质)中时,由于静电吸引力,在胶粒周围形成一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胶粒表面的电荷层与其周围的离子层,就构成了胶体粒子的双电层。18. 决定电位离子层:双电层的内层,固定在胶粒表面决定其表面电位的离子层。胶体的带电性即指该层离子所带电荷的总和。19. 补偿电荷离子层:双电层的外层,电荷符号与前相反,带电量相等。这层离子距胶粒表面的远近不同,所受静电引力也不同,故活动能力也有差异,可分为2个亚层。20. 比表面积(SSA):单位重量物质的总表面积 (cm2/g)。土壤矿物胶体SSA巨大,粒径小,颗粒细,吸附(比表面积越大,表面能也越大,吸附能力也越强)。21. 等电点 (IEP: Iso-Electrical Point): 土壤胶体所带正电荷与负电荷相等时,其净电荷为0 此时胶体溶液的pH称为等电点 (IEP) 。pHIEP时,带负电,吸附阳离子,缓慢凝聚。pH2mm),粗砂粒(d=0.22mm),细沙粒(d=0.020.2mm),粉粒(d=0.0020.02mm)粘粒(d20%),矿质土壤(分子引力 (双电层排斥);70. 凝聚作用:溶胶凝胶,静电斥力 Al3+ Ca2+ Mg2+ H+ K+ NH3 Na+,价数越高,凝聚力越大 (正电荷量),水化度越小,凝聚力越大 (水化膜厚度)。71. 可逆凝聚:1价阳离子,形成土壤结构不稳定;72. 不可逆凝聚:2、3价阳离子,形成水稳性团聚体。73. 与土壤吸附性有关的性质:保肥性(养分的保存 积累)、供肥性(及时、持续地供应养分)、化学性(酸碱性、缓冲性)、物理性(机械性、耕作性、结构性)。74. 土壤吸附性的种类:机械吸附、物理吸附、理化吸附、化学吸附、生物吸附。75. 正吸附:可降低土壤表面张力的分子态物质(有机酸 醇 醚 碱等),易吸附在土粒表面,表面浓度溶液浓度,因此而保持部分养分 (弱)。76. 负吸附:能增加土壤表面张力的物质(无机酸 盐等),距表面越远浓度越大,即表面浓度 Al3+ H+ Ca2+ Mg2+ K+ = NH4+ Na+。电荷越多,所受吸持力越大,交换能力强。80. 阳离子分类:致酸离子(H+、Al3+ )和盐基离子(Ca2+ 、Mg2+ 、K+ 、Na+ 、NH4+)81. 阴离子吸附力顺序:F-C2O42-H2PO4-HCO3-H2BO3-Ac-SO42-Cl-NO3-,H2PO4易被吸附,可形成难溶物,在土壤中有效度低;Cl-.NO3-难被吸附 (负吸附),易于淋失。82. 土壤酸度: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 (潜在酸) 是土壤酸性的根源。H+的来源有风化作用、酸性淋溶、呼吸作用、施酸性肥、灌溉。土壤算分为活性酸度、潜在酸度和土壤PH三种类型。83. 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肥力、作物生长:酸性土易板结、碱性无结构、中性土结构好。pH 6.5-7.0 的土壤的养分有效度最大。84. 影响土壤氧还性的因素:微生物活动(耗氧 Eh)、易分解有机质含量(有机质分解耗氧Eh)、易氧还无机物含量、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根系代谢根系分泌氧Eh)、土壤pH(pH Eh)、土壤干湿通气状况(干燥 疏松 通气O2含量Eh)85. 土壤孔隙:是反映土壤三相物质的存在状态;协调土壤的水肥气热及扎根条件;是容纳水分、空气的空间;是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是植物根系伸展的地方;是土壤动物、微生物活动的环境。粗孔隙可以通气、透水,细孔隙可以蓄水、保水。86. 当量孔径(有效孔径):与一定的土壤水吸力 (S) 相当的孔径,d (mm) =3/S (mbar/cm)。87. 孔隙分级: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最细的孔隙,S 1,500 mbar d0.02mm S80%)、耕作、灌溉、降水、地下水位升降、重力作用。89. 良好的团粒结构应具备以下3个条件:一定的结构、形状、大小;多级孔径的孔隙(大孔隙可通气、 透水,小孔隙可保蓄、 供给水分);一定的稳定性(水稳性:短时间浸水而不散开;机械稳定性(力稳性):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不被破坏;生物学稳定性:抵抗微生物破碎的能力)。90. 团粒结构在肥力上的作用: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协调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积累的矛盾;稳定土壤温度;改良土壤耕作层、利于作物根系伸展;土壤肥力的基础。91. 团粒结构的形成:单粒复粒初级微粒次级微粒初级团粒次级团粒。92. 团粒结构形成的条件:胶结物质(可把土粒胶结在一起形成团粒结构的物质,对土粒具有胶结作用)、成型动力(促进土粒相互靠近,塑造团粒结构)。93. 土壤粘结性的影响因素:比表面积、含水量。94. 土壤粘着性的影响因素:比表面积、含水量、外物性质。95. 土壤塑性范围:可塑上限是最大含水量,可塑下限是最小含水量,塑性指数是上下间的差值。96. 土壤水分的类型:吸湿水(土壤颗粒从大气(土壤空气)中吸持的气态水)、膜状水(吸持在吸湿水外围的连续液状水膜)、毛管水(由毛管引力保持在毛管孔隙中的水)、重力水(暂时存在于空气孔隙,不被土壤吸持,在重力作用可向下渗漏的水分)。97. 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可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98. 液态水的运动:导水性、饱和水流、不饱和流。99. 气态水的运动:扩散、蒸发、水汽移动可为植物吸收利用的土壤水。100. 土壤空气的存在形态与大气不同:自由态(孔隙中)、吸附态(表面上)、溶解态(溶液里)。101. 土壤通气性的机制:气体扩散(主要方式,缓慢,推动力为分压梯度)、气体对流(次要方式,迅速,驱动力为总气压梯度,交换方式为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气体的整体交换)。102. 土壤热量的来源:太阳辐射热、生物热、地热。103. 土壤温度影响土壤肥力:化学反应速度、物质的溶解、水气运动形态、微生物活动。104.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土壤矿物质的构成材料,植物矿质营养元素的最初来源。105. 土壤养分循环: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养分,再次利用养分。106. 土壤营养元素:大量元素(N P K)、中量元素(Ca Mg S)、微量元素(Fe Mn Zn Cu Mo B Cl)、结构元素(C H O)。107. 土壤中的N:来源(生物固氮、大气降水、灌溉水、N肥)、形态(有机态N(迟效)、无机态N(速效)、固定态N(迟效)、游离态N(不能被利用)、速效态(水溶性、交换性)、迟效态(有机性、难溶性、缓效性、闭锁性)、有效化过程 (速效化:迟效态速效态,包括硝化过程)、无效化过程 (迟效化:速效态迟效态,包括反硝化过程)。在成土过程中从无到有。108. 土壤中的P:形态(有机态、无机态)。在成土过程中基本不变。109. 土壤中的K:来源(施肥、含K矿物的分解)、形态(矿质态、缓效态(粘土矿物吸附的非交换性K)、速效态(交换性K和水溶性K)。在成土过程中趋于减少。110. 土壤中的S:形态(封闭态(岩浆岩中的各种硫化物)、游离态(易溶硫酸盐、硫化物)、有机态(多为蛋白质)、交换态(土壤胶体正电荷含量较多时存在)、来源(矿物质、自然降水、肥料、农药)。111. Ca+与Mg2+:来源(矿物、钙盐、镁盐),一般植物需Ca量需Mg量,土壤含Ca量含Mg量。112. 土壤中的Mn和Mo:Mn的形态(矿质态、水溶态、交换态、还原态)、Mn2+含量随酸性增加而增加。Mo的形态(水溶态、交换态、难溶态、有机态),酸性环境下,Mo易被矿物,氧化物吸附固定,有效性,故当pH 时,土壤吸附Mo,酸性土易缺Mo,pH,植物Mo吸收。113. 土壤中的Cu:形态(水溶态、交换态、矿质态、有机态)114. 土壤退化类型:侵蚀、沙化、潜育化、酸化、碱化、盐渍化。115. 污染:大气烟尘、废水、废渣;农药、化肥等。116. 污染物种类: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放射性污染。117. 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Hg、Cd、Zn、Cr、Pb、As、Ni、Co、Se)、放射性元素(Sr、Cs、U)、营养元素(N、P、S、B)、其他元素(F、酸、碱、盐)。118. 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农药(有机氯(DDT)、有机磷(敌敌畏)、氨基甲酸酯(杀虫剂)、苯氧羧酸(除草剂)、苯酰胺类(除草剂)、有害微生物(肠细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肠寄生虫)、其他(石油、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甲烷、洗涤剂)。119. 土壤污染的产生过程:大气污染型(以沉降或者降水的方式,污染物有SO2、NOx、颗粒物、飘尘、重金属、非金属有毒有害物、放射性物质)、水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方式为肥料施用、堆放施用、堆放时淋滤、扩散过程)、农业污染型(污染物为化肥、农药)120. 有机Cl类农药:性质稳定、易溶于脂肪,易积累、残留期长。121. 有机P类农药:毒性强、易分解、残留期短、难蓄积。122.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低残留、易分解、易代谢。123. 除草剂类农药:应用广泛,种类繁多;选择性强、渐分解、毒性小。124. 农药的降解作用: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农药参与水解、氧化反应)、微生物降解(农药在土壤微生物参与下所发生的生化分解过程。)、脱Cl降解。125. 重金属:Hg(种类包括金属Hg、有机Hg和无机Hg,在嫌气条件及微生物作用下,无机Hg转变为甲基汞),Cd(酸性条件下溶解度提高,氧还电位升高时水溶性Cd含量增大),As(与P近似,残留量高,难为微生物所分解。As多为胶体吸附、交换态(1/3)、固定态As ),Cr(多为不溶性的Cr的氧化物、可给性低;稳定性 Cr3+ Cr6+;)126. 污染土壤的修复:物理改良法(排土、客土),生物改良法(作物、动物、微生物),化学改良剂(抑制剂)。3、 判断:1. 土壤资源是一种具有可再生性的自然资源。2. 粘粒主要由次生矿物组成。3. 土壤的固液气三相组成中,液气两相是由固相的特性和组合决定的。即决定于土壤质地状况。4. 土壤质地是土壤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常常是土壤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导湿耕性等决定性因素。5. 土壤质地是判断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6. 通气良好,氧气充足,好气微生物活动简单无机物;通气不良,氧气不足,氧化分解很慢还原性物质。7. N是组成微生物体细胞的要素。C是微生物活动的能源,构成体细胞的主要成分。C/N25:1 利于微生物的分解活动,速度也快,C/N比大的有机质,矿化作用慢,且腐殖化系数也小。8. 腐殖质一般不溶于水,绝大部分易溶于稀碱,有些部分可溶于酸液。9. 富啡酸分子量最小,可溶于酸碱和水,胡敏酸分子量中等,可溶于碱,不溶于酸和水,胡敏素分子量最大,酸碱和水都不溶。10. CEC是土壤保肥能力的主要指标。CEC越大,保肥性越强。11. 从北往南BSP逐渐变小,BSP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依据。若CEC大,BSP小,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少,但蓄积潜能大,可通过施肥或石灰来改良。12. 土壤氧还性可作为土壤通气性的指标,也可作为土壤生物活度的指标。13. 氧化态养分易为植物吸收利用,还原态养分难为植物吸收利用。14. 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