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观察物体-11.doc_第1页
四 观察物体-11.doc_第2页
四 观察物体-11.doc_第3页
四 观察物体-11.doc_第4页
四 观察物体-1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 观察物体 1节日礼物(教材5657页)教材知识全解【知识点一】由低到高,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问题导入 奇奇家的桌上放满了朋友们送来的节日礼物,小狗贝贝好奇地想看个究竟。(教材56页例题) 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然后抬起了前腿看; 唉,还是站到凳子上看吧; 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 请你按贝贝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四个画面下的( )里标出来。 过程讲解1观察与分析 (l)小狗贝贝先是站在地面上看,它的个子矮,观察点低,想看桌上的节日礼物只能抬头看(即仰视),所以只能看到桌子的底面及桌上较大礼物的一角,即第二幅图。 (2)贝贝抬起前腿,个子稍高一点,但还是够不到桌子,它看到桌上较大礼物的面积增大,却仍看不到小礼物,即第四幅图。 (3)贝贝站到凳子上,它和桌子高度差不多,相当于平着看,能够看到桌子的侧面和桌子上的所有礼物,即第三幅图。 (4)最后,贝贝爬上了桌子,看礼物时是从上往下(即俯视),它能看到大大的桌面及桌面上摆放的各种节日礼物,即第一幅图。 重点提示 观察对象形状的变化,与观察点位置的高低有关。2正确解答贝贝四次看礼物的正确顺序应是。 归纳总结 观察者所观察的对象处在另一个物体的上面(或后面)时,观察者处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物体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观察点的位置越低,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越小,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越大。【知识点二】由远及近,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问题(1)导入 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教材57页“说一说”) 过程讲解 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可以知道,眼睛看到景物的时候都是近大远小。由此可知,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他先经过A点,后经过B点,在A点看到的房子小,在B点看到的房子大,所以第一幅图是在A点看到的。 问题(2)导入 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教材57页“试一试”)过程讲解 1明确小明站在A位置看到的树的范围 画小明站在A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应该以A点为端点,过小屋前面的左、右两端C点和D点分别引出两条射线,如果用DAC表示这两条射线组成的角,那么,DAC两边外的树木都在A点所能看到的范围内。 难点点拨 离观察物体近时,看到的物体大,但观察到的物体后面的范围小;反之,观察到的物体后面的范围大。2明确小明站在B位置看到的范围同理CBD两边外的树木都在B点所能看到的范围内(如下图)。归纳总结 观察物体的时候,观察点距离被观察物体越近,观察到的物体越大,观察景物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距离被观察物体越远,观察到的物体越小,观察景物的范围越大。【误区一】判断:观察点的位置高低发生改变,被观察对象本身的大小也改变。 ()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真正理解被观察对象的含义。观察点的位置高低发生改变,不会使被观察对象本身的大小发生改变。 正确解答 温馨提示 由低到高观察物体的时候,观察点的位置高低发生改变,观察到的画面中各对象的大小改变了,是观察位置发生了变化的结果,而被观察对象本身的大小没有变化。【误区二】 判断:离观察物体越远时,看到的物体就越小,看到的景物范围也越小。 ()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真正理解在观察物体时,远近发生变化,看到的景物范围的变化是与物体大小变化相反的。离观察物体越远时,看到的物体就越小,看到的景物范围却越大。 正确解答 温馨提示离观察物体越远时,看到的物体就越小,但是视觉中所对应的景物范围扩大了,所以观察到的景物会越多。综合能力全解【能力点】运用对应法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例 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写过一首题西林壁,其中有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你知道作者写的是哪座山吗?试着根据诗中作者看山的角度,用你手中的画笔描绘一下作者当时所看到的山的形态吧!分析 给诗词配画,一定要深入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密切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题西林壁一诗描写的是江西庐山的景色。“横看成岭侧成峰”意思是说:从横向看庐山,它是一座岭,从侧面看庐山,它则是险峻的奇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庐山更是千姿百态,气势各不相同。画图时可以从横向、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6种不同的角度出发,联系诗句内容和生活经验。解答 题西林壁一诗写的是江西庐山(如下图)。提示 根据诗句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从横向、侧面、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画面。2.天安门广场(教材5860页)教材知识全解【知识点一】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问题导入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教材58页例题)下面四幅照片分别是在哪个位置拍摄的?把拍摄位置的编号填在照片下面的括号里。 过程讲解 1 看图分析 (1)看图。 照片中,天安门广场上的主要建筑物有毛主席纪念堂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2)分析。 号位置拍摄:号位置正对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所以在(1)号位置拍摄的是第二幅照片。 号位置拍摄:在号和号位置都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前面和左面,看不到右面,但在号位置看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左面要比在号位置看到的范围更大些,所以在号位置拍摄的是第四幅照片: 号位置拍摄:在号位置拍摄的是第三幅照片。 号位置拍摄:在号位置能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的前面和右面,看不到左面,所以在号位置拍摄的是第一幅照片。 方法提示 观察画面,直接辨认有困难时,可以用相似的实物摆一摆,再进行观察。2解答根据上面的分析,正确的编号顺序是:。归纳总结 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时,可以假设自己在拍摄地点,根据照片中景物的特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想究竟能看到什么,再下结论。【知识点二】照片拍摄的先后顺序问题导入 下面是小明在一次乘船游览中先后看到岸边景物的一组图片。(教材60页“试一试”) 下面四幅图片按看到时间的先后顺序是: b , , , 。过程讲解 1 看图分析 (1)A点所见:观察原图,小明乘船游览到A点,他正好看见纪念碑的左面以及远处的塔和方楼,此时纪念碑在塔和方楼之间,所以他先看到的是图b。 (2)然后所见:船继续前进,小明渐渐看见纪念碑的正面(写有碑文),此时塔在纪念碑和方楼之间,但离纪念碑较近,所以这时他看到的是图c。 (3)接着所见:随后,小明看见了纪念碑的右面,但仍能看见正面,说明此时他看到的是图d,在图d中塔在纪念碑和方楼之间,但离纪念碑越来越远。 (4)最后所见:最后,小明看见了纪念碑的整个右面及正面的一小部分,塔被方楼遮住了一部分,说明此时他看到的是图a。 重点提示 首先要学会看懂图片,然后看清物体的相对位置,最后进行判断。2解答根据上面的分析,这四幅图片按看到时间的先后顺序是:b,c,d,a。归纳总结 判断连续拍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时,可以假设自己随着拍摄者的行走路线游览,想象自己先看到哪些景物,再看到哪些景物,从而判断出拍摄照片的先后顺序。【误区一】 判断:四个人在动物园里给熊猫拍照。小强和爸爸拍出的照片应该是一样的。 ()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正确掌握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小强拍出的照片是 ,而爸爸拍出昀照片是 。正确解答 温馨提示在物体相对的两侧进行拍摄,拍出的照片也是相对的。【误区二】 判断:摄影师从一头羊的正面开始沿着逆时针方向走一圈,拍摄了三张照片,如图:, ,这是摄影师按先后顺序拍摄的。 ()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正确判断拍摄的先后顺序。摄影师从这头羊的正面开始,沿逆时针方向走一圈拍摄的先后顺序是 ,。 正确解答 温馨提示判断拍摄照片的先后顺序,一定要清楚拍摄者行走的路线。综合能力全解【能力点】 运用有序观察法解决骰子滚动后的结果问题例 在百行百列的方格棋盛上,沿骰子的某条棱翻动骰子,骰子在棋盘上只能向它所在格的前、后、左、右格翻动。开始时骰子在(C,3)处,如右图所示如果将骰子从(C,3)处翻到(B,3)处,再从(B,3)处翻到(B,2)处,那么朝上的点数是多少? 分析 骰子在(C,3)处,1点朝上,5点朝前,4点朝右。把骰子翻到(B,3)处,是向左翻动,此时骰子1点朝左,5点仍朝前,4点朝上;再把骰子从( B,3)处翻到(13,2)处,是向后翻动,此时骰子1点仍朝左,5点朝上,4点朝后。解答 朝上的点数是5。提示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骰子每翻动一次,骰子上每个面的位置所发生的变化。 第四单元整理与复习(教材5660页)单元基础知识整理知识模块具体内容要点提示节日礼物观察者所观察的对象处在另一个物体的上面(或后面)时,观察者处在不同的位置,所观察到物体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观察点的位置越低,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越小;观察点的位置越高,观察到的物体的范围越大。观察物体的时候,观察点距离被观察物体越近,观察到的物体越大,观察景物的范围越小;观察点距离被观察物体越远,观察到的物体越小,观察景物的范围越大。观察物体时,观察点的位置距被观察物体的远近、高低发生变化时,所观察到的画面及范围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天安门广场1判断拍摄地点与照片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可假设自己在拍摄地点,根据照片中景物的特点,联系生活经验判断。2判断连续拍摄的一组照片的先后顺序的方法:可以假设自己随拍摄者的行走路线游览,从而判断出所拍摄的照片的先后顺序。要综合从不同方向看到的所有平面图形,才能确定原来的立体图形是什么形状。 单元基本方法复习【基本方法】分析综合法 有些问题,单独用分析法或综合法都很难解答,需要把两种方法联系起来,协同运用,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也有分析。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分析综合法。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