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上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doc_第1页
二上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doc_第2页
二上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doc_第3页
二上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doc_第4页
二上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情景,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3.学情调查分析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加法之后,利用相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这样编排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学习目标:认识乘号,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学习重、难点:理解乘法的含义学习过程:口算1018 820 8010 2579390 797 139 167256 4045 5530 9818320 5940 624 6983043 591 794 3027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46-47页的例1,回答下面的问题: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吗?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吗? 3、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这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你能把这个加法算式写出乘法算式吗?4、我发现:( )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5、你会读出这些乘法算式吗?课堂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当堂检测:1、完成课本第48页的做一做2、3题2、完成课本第49页的1、4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1、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情景,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3.学情调查分析例2的设计,采用了实物图、加法算式、乘法算式相对照的方式,将实物图和相同数连加的算式作基础,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例2的编排提高了学生对乘法认识的要求。首先例题中不再出现“几个几”,学生直接看图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其次是介绍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分散了学生认识乘法的难点。学习目标:1、会列出乘法算式2、知道乘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学习重、难点: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学习过程:口算1018 820 8010 2579390 797 139 167256 4045 5530 9818320 5940 624 6983043 591 794 3027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48页的例2,回答下面的问题:1、图中有几捆气球?每捆几个?2、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3、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4、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当堂检测: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个( )相加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2、完成课本第49页的3题 3、完成课本第50页的5、7、9 4 、画 ,再写算式(1)每组画2个,画3组 (2)每组画4个,画5组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3、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三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情景,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3.学情调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出的图形准确的说出是几个几相加,进而列出乘法算式,或给出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说出几个几相加,画图。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意义。学习目标:1、会列出乘法算式。2、用不同的图形画出表示出乘法的含义。学习重、难点:用不同的图形画出表示出乘法的含义学习过程:1、口算847 528 654 705677 378 595 738626 754 3460 274560 296 768 658 586 305 676 5572、( )的加法可以用乘法表示。自主学习: 1 、根据图意填空。( )个5 5个( )用加法算: 或 。用乘法算: 或 。2、根据算式,用不同的图形画出表示出乘法的含义。32,可以表示( )个( )相加。画图:也可以表示( )个( )相加。画图: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当堂检测:1、根据算式,用不同的图形画出表示出乘法的含义。25 52 23 34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2222 11111 5555 3333 3、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2个4相加 乘法算式: 读作: 10个3相加 乘法算式: 读作: 2和3相乘 乘法算式: 读作: 2和6相乘 乘法算式: 读作: 4、填空1.一个乘数是3,另一个乘数是2, 写作 。 2.两个乘数都是2,积是( )。写作 。 3、3个8相加,和是( )。 4、一个乘数是8,另一个乘数是3,积是( )。5、有几个草莓? 横着看,是( )个( )相加。( )( )( )( )竖着看,是( )个( )相加。( )( )( )( )( )( )( )写成乘法算式:( )( )( ) ( )( ) ( )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2、26的乘法口诀第4课时 5的乘法口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情景,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3.学情调查分析由于学生有5个5个数的经验,而且得数的特点比较突出,因此先安排了例1的教学5的乘法口诀。教材呈现了生动形象的实物图形,并提出数学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几个5相加的问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感受所学内容的价值,也为编制乘法口诀提供了实物模型。学习目标:1、掌握5的乘法口诀。2、运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学习重、难点:掌握并运用5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口算1018 820 8010 2579390 797 139 167256 4045 5530 9818320 5940 624 6983043 591 794 3027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52页的例1,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个盒子中有几个福娃?是几个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2、2个盒子中有几个福娃,这是( )个( ),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列?3个?4个?5个呢?3、请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写乘法口诀。4、背口诀,对口令。质疑再探:仔细观察5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当堂检测:1、52页做一做1、22、完成课本第53页的练习十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2、26的乘法口诀第5课时 2、3的乘法口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情景,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3.学情调查分析本节主要学习2、3的乘法口诀,其编排特点与5的乘法口诀基本相同,同样呈现了实物图,并将电子图与相应的乘法算式、乘法口诀对照编排。学生会根据图形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会准确的说出是几个几相加,熟练的背诵2、3的乘法口诀及运用是重点。学习目标:1、掌握2和3的乘法口诀。2、运用2和3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学习重、难点:掌握并运用2和3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口算1018 820 8010 2579390 797 139 16735 52 51 55 333 5555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54页的例2,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组有几个乒乓球拍?是几个几?你能对照点子图写出乘法算式吗?2、2组呢?这是( )个( ),加法算式怎样列?对照点子图列出乘法算式吗?3、请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写乘法口诀。自学课本第54页的例3,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组有几个气球?是几个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2、2组呢?这是( )个( ),加法算式怎样列?对照点子图列出乘法算式。3组呢?3、请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写乘法口诀。4、背口诀,对口令。质疑再探:仔细观察2、3的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当堂检测:1、54页做一做1、22、完成课本第56页的练习十1、2、3、4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2、26的乘法口诀第6课时 4的乘法口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教材在编排上紧紧抓住新旧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具体的情景,呈现出几个相同加数求和的情况,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3.学情调查分析经历了前面学习5、2、3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有了编制乘法口诀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上,会准确地编制4的乘法口诀,但是由一句口诀写出乘法算式,是难点。学习目标:1、掌握4的乘法口诀。2、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学习重、难点:掌握并运用4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口算35 52 31 55 333 5555256 4045 5530 9818320 5940 624 6983043 591 794 3027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55页的例4,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排有几个汤圆?是几个几?你能对照点子图写出乘法算式吗?2、2排有几个汤圆?这是( )个( ),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列?3排?4排?5排呢? 3、请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写乘法口诀。4、背口诀,对口令,开火车。质疑再探:如果将学过的乘法口诀排列起来是否完整,还应补充几的口诀?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当堂检测:1、55页做一做1、22、完成课本第56页的4题,57页5、6、7、8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2、26的乘法口诀第7课时 乘加 乘减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在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之后,教材编排了乘加、乘减式题,使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对前面所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练习,并在计算乘加、乘减式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运用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另外,学生掌握了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可以为今后依据乘法口诀间的关系记忆乘法口诀作好方法上的准备。3.学情调查分析学生会根据情境图找出其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加法、减法或加减混合的算式,乘加、乘减的问题是新知识,和以前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学习目标: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及解决问题。学习重、难点: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1、口算35 52 31 55 333 55552、看图列乘法算式。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58页的例5,回答下面的问题: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2、根据每个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怎么算? 3、前3个木马上的人数一样,列乘法算式及加上后面的2人,怎样算? 4、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5、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算式计算有什么规律?质疑再探:课堂小结:谈一谈你的收获。运用:1、58页做一做1、22、完成课本第59页的1、2、3、4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表内乘法2、26的乘法口诀第8课时 6的乘法口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2.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编排与2-5的乘法口诀略有不同,实物图中相同加数6作为隐蔽条件。这样的编排可以突出相同加数的个数以及累加过程中的得数,为归纳乘法口诀奠定基础,同时渗透了函数、对应思想。3.学情调查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理解了乘法口诀的意义和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因此在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中,不再给出点子图模型,而是让学生结合表格中的数据计算乘法算式的得数和编制6的乘法口诀。学习目标:1、掌握6的乘法口诀。2、运用6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学习重、难点:掌握并运用6的乘法口诀。学习过程:1、口算(先说口诀再说得数)24= 34= 55= 23= 44= 25=54= 14= 41= 53= 45= 51=2、看口诀,说算式一一得一 三三得九 五五二十五 三四十二二二得四 四五二十 三六十八 三五十五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第52页的例6,回答下面的问题:1、一个豆荚中有几颗豆子?是几个几?你能写出乘法算式吗?2、2个豆荚有( )颗豆子,这是( )个( ),加法算式怎样列?乘法算式怎样列?3个?4个?5个?6个呢?3、请根据乘法算式试着编写乘法口诀。 4、说出每句乘法口诀是根据哪些乘法算式编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