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doc_第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doc_第2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doc_第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doc_第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汇编一、指导思想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以及语文中考说明的要求,立足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制定本计划。二、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初中阶段的语文基本知识有一个明确的、系统的了解,强化学生对各册教材内容的了解,熟悉课本知识,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争取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佳绩。复习重点古诗文的识记、理解和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和语言实际运用。重点词语的识记和理解。现代文的阅读和理解。名著的学习和讲解。写作训练。四、复习宗旨:夯实基础 提升能力 整体推进 力求突破五、具体措施全体参与,分层达标复习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复习时不能把目光只盯在少数“尖子生”身上,而应该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尽量让班级中各个层次的学生能自领“军令状”,清楚意识到自己复习中的弱势环节,一步步进行训练完善,争取在教师的指导之下逐步得到改善与提高。理清头绪,突出重点针对中考试题基础性强的特点,对于新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基本篇目,在复习时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只有理清了头绪,学生才能思路清晰,复习才会有更佳的效果。阅读理解特别是课外阅读理解文章与作文是语文复习的“重头戏”,在复习中应加强指导。比如在进行阅读理解训练时,应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之以渔”,并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作文训练要做到每周至少一篇,而且是利用课堂时间当堂完成,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和训练。讲练结合,夯实基础复习时先讲后练侧重于练。讲,主要是这几个方面:一是重点字词,二是综合性学习里的相关知识点,三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四是文学名著和常识。练,侧重让学生通过课堂回答和书面训练以达到熟练掌握。具体做法是:(1)重点字词,先带领学生一起梳理,然后采用听写的方式,让学生上台训练,每册用一课时左右时间。(2)文言文复习先让学生明确哪些课文是重点篇目,然后做重点指导,指导完毕后侧重检查学生掌握情况,让他们背诵、默写,做个人人过关。课时以考纲所指定的篇目多少而定。(3)古诗词,侧重于让学生背诵和默写,训练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连续性默写,二是理解性默写,三是运用性默写。复习完一册就利用课堂和早读时间让学生背或默写,背,要尽量做倒背如流。(4)综合性活动和口语交际主要是依据活动主题内容让学生积累这方面的知识。(5)作文训练,每周至少讲练一次,先评讲上次作文,再指导本次作文,最后利用课堂40分钟让学生当堂训练。(6)名著导读的讲练,主要依据考纲中指定的篇目,以问带讲。六、复习步骤第一轮复习:回归课本、系统归纳、重抓基础。复习要点:归纳六册课本内的生字词(音、形、义的归纳)。课内外古诗词过关:理解 背诵 默写。课内外文言文过关:规定篇目的背诵、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包括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第二轮复习:专题分讲、精讲精练、提升能力。复习要点:积累与运用(默写、语言应用题的方法指导及训练)古代诗词赏析(诗词赏析的方法指导及训练) 文言文阅读(文言阅读方法的指导及训练) 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指导及训练强化) 写作(各种文体的写作指导及训练) 第三轮复习:综合训练、查缺补漏、巩固提高。复习要点:吃透课标及中考说明,收集筛选中考信息,精选模拟试题。精练精讲,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模拟练习,反馈复习情况,及时调整复习方向和方式方法。考前一星期,学生自主学习,查漏补缺,整理消化知识点,梳理知识结构。做好考前学生心理辅导,缓解紧张情绪,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进入考场,考出最佳成绩。七、注意事项指导学生多收集和整理作文素材。在最后阶段要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开拓自己视野、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并学习别人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为写作积累素材,补充新鲜血液。虽学习比较紧张,但仍要每天“挤”出十到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书读报。在写作中,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题化小,以小见大,学会“一滴水里见阳光”“半瓣花上说人情”;善于联想,张扬个性。让文章体现出真挚的感情,丰厚的文学积淀,做到文质兼美,富有生活气息。在复习中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历年的答卷中都存在着一些考生不认真看原文,不能认真审题的毛病。平时做阅读练习,一定要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抓准题眼、抓住关键词句,再作答。另外,书写也应重视,若平时书写潦草,则会在积累中出现错别字,在写作中丢掉书写分。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若平时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书写的习惯,考试时也就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丢分。八、教学过程:七年级上册:1、世说新语两则咏 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雪骤,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 )可拟( )。”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 )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 )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 )之。元方入门不顾(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太傅( )雪骤( )柳絮( )无奕( )在不( )解释文中括号后的加点字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理解其多种含义:A、元方时年七岁 ( )B、雪寒日内集( )故时有物外之趣( ) 能张目对日( )C、未若柳絮因风起( )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惭,下车引之填空:世说新语是 朝宋人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咏雪中用了两个比喻句:一个是 ,一个是 。相比之下,更好的是 ,理由是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待君久不至,已去。七、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比,比拟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比不上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离开。 乃:才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 。 委:舍弃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拉 。 顾:回头看7、尊君在不? “不”通“否”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集会 八、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答: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九、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答案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答:“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 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答: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 答: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罔:迷惑。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答: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答: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6、温故而知新 答:故,旧的知识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而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填空。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3、子曰:“ ,可以为师矣。”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七年级上册:3、山市一、解释加点词语义。答案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 恒,经常。2、层层指数 数,数数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坊,像坊一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4、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5、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6、或凭或立,不一状 不一状,形态不一样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二、翻译句子。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答: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2、或凭或立,不一状 答: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3、然数年恒不一见 答: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天雨墙坏 雨:下雨 坏:毁坏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3、不筑 筑:修补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6、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答: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答案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2、人皆吊之 吊:慰问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 为:是。4、居数月 居:过,经过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二、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世隶耕 隶:属于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6、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9、不使学 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11、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12、贤于材人远矣 于:比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于:被14、伤仲永 伤:哀伤、伤感15、养父母 养:赡养16、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人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19、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20、固众人 固:本来21、即书诗四句 书:写二、翻译下列句子答案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答: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答: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答: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4、泯然众人矣。答: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5、余闻之也久。答: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答: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三、回答下列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七年级下册:3、孙权劝学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 当:掌管。 当涂:当权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只。 当:应当。 见:了解4、孰若孤 孰:谁5、蒙乃始就学 乃:于是6、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见事:认清事物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答: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答: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答: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答: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5、蒙辞以军中多务答: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三、写出自本课的成语:答: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四、回答下列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劝学。3、孙权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答: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4、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侧面描写。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七年级下册:2、口技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1、京口有善口技者 善:擅长2、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施:设置:安放4、少顷 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只 闻:听见6、其夫呓语 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 “坐”同“座”8、妇抚儿乳 抚:抚摸 。乳:喂奶9、众妙毕备 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稍稍:渐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 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 。 走:跑15、群响毕绝 毕:全 。 绝:尽、消失二、翻译下列各句答案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出。答: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答: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三、回答以下问题答案1、归纳文章的主旨?答: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答: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4、夸父逐日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夸父逐日赛跑2、河、渭不足黄河3、弃其杖自己的、他的。4、化为邓林成为二、中心思想本文曲折地反映了远古时人们同大自然竞胜的精神。三、本文为我们编织造就了一个怎样的既悲壮又辉煌的结局?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夸父逐日这则神话故事的内容要点。谈谈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夸父逐日渴死杖化邓林。夸父是个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七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以:认为。去:距离。2、及日中则如盘盂及:到。3、及其日中如探汤汤:热水。4、孔子不能决也。决:判断。5、孰为汝多知乎。孰:谁。为:认为。汝:你。知:通“智”,聪明。二、译句1、孔子不能决也。1、孔子不能判断谁对谁错。2、孰为汝多知乎。2、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三、两小儿“辩斗”的是什么事?他们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争辩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什么时候离人远这件事。因为他们判断太阳远近的标准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一个从肌肤感觉出发,所以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四、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2、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3、反映出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4、反映出古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可贵精神。5、人类认识事物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有时标准、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 七年级下册:5、狼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止有剩骨 止:通“只”2、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3、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5、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隧:钻洞。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8、意暇甚 意:神情。9、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10、止增笑耳 止:通“只”。耳:罢了。二、译句1、投以骨。答:把骨头投向(狼)。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答: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答: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答: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1、阐述本文主旨。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答: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答:是议论。它告诉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14、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 缘:沿着落英缤纷 落英:落花甚异之,豁然开朗 异:诧异 豁然:开阔的样子俨然 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具答之,咸来问讯 具:详尽 咸:都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无论魏晋 复:再 无论:更不必说延至其家,处处志之 延:邀请 志:作标记欣然前往,无问津者 欣然:高兴的样子 津:渡口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答: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答: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答: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答: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答: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答:这里的人告诉他说:“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答: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9、后遂无问津者。答: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答: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答: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1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答:(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三、课文分析: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四、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答: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答:甚异之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答: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7、表现 “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答: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答: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答: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答: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6、陋室铭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出名 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这3、惟吾德馨 德馨:美好的品德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 何:什么。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答: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三、回答下列问题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答:何陋之有。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7、爱莲说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答案1、可爱者甚蕃 蕃:多。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 妖:美丽而不端庄。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6、宜乎众矣。 宜:应当。二、译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答: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2、莲,花之君子者也。答:莲是花中的君子。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答: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答: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三、回答以下问题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答:莲,花之君子者也。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答:出淤泥而不染。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4、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 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9、大道之行也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2、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 亲:亲人、父母3、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4、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5、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6、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7、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8、女有归 归:女子出嫁二、译句答案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答: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答: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3、男有分,女有归答: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答: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八年级上册:三峡一、解释答案1、重岩叠嶂 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 襄:上3、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绿潭 湍:急流的水5、不见曦月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霜旦 下霜的早晨7、飞漱 冲刷8、属引凄异 属引:接连不断9、或王命急宣 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即使11、良多趣味 良:真,实在二、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答: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用原文回答: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答: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答: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三、翻译句子的意思: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答: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答: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答: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答: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答: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答: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答: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八年级上册:10、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俱:都2、晓雾将歇 歇:消散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