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利施工技术及施工原理论文 1.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原理 灌注桩是建筑最基础的部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的原理是首先要将首批混凝土准备好,其次,孔底的水和泥浆被排开后,要在混凝土中埋设导管的出料口,需要注意一定要有足够的深度,目的是将后来浇灌进去的混凝土与孔里的水和泥浆隔开。再次,关于高流态的混凝土,将其从出料口输送进导管,形成桩孔。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孔内混凝土的增多,导管要不断地提升,但是一定要注意导管不论怎样提升,出料口都要埋在混凝土中,确保其深度。后来输送进去的混凝土能够挤进已经浇筑好的混凝土里,原因是出料口和入料口之间有密封导管,导管由于高差产生了压力。 2.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 2.1关于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施工前要做好工程中各种材料的检索与收集工作,对现场地质进行分析。第二,认真阅读了解施工的方案以及施工图,掌握好全部信息。第三,现场地基必须保持平坦,施工现场的水电必须正常供应,必须要有软土处理技术,这三个方面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第四,关于桩位以及基准线等,要在施工开始前对它们进行测量、核实。第五,除了上述的准备工作之外,还要有系列指控方案保证施工的高水平。 2.2关于钻机的就位工作 在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开始进入正式的施工阶段。如果在深水区发现有大量的淤泥存在,那么就需要建立子控制网络,目的有三个,一是全面测量整个工程施工中的各种参数,二是对施工桩的位置进行观察,三是核查施工桩的方位。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意报纸施工桩位置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顺利进行下去。 2.3关于对护筒的埋设工作 护筒的埋设不仅能对桩位起到有效的固定作用,还能对钻井钻头的向下深入起到指导作用。在这一阶段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护筒的直径不能比桩孔的直径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钻头能够在施工桩的孔隙中有效开展施工工作。二是护筒的埋设位置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和桩位之间保持相应的距离,还要注意不同的土质中,对护筒进行埋设的深度不同。一定要保证护筒安装牢靠,防止水泄露现象的发生。 2.4关于护壁的泥浆 泥浆在施工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它能渗入到孔壁的底部,有效防漏。它能将孔壁的底部进行固定,另外由于在钻井时会有很多残渣悬浮,泥浆能够对其进行清除。 2.5关于混凝土的浇筑工作 首先,要根据施工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选择具有相应的强度的混凝土。其次,对于选择好的混凝土,在施工之前,还要做好严格的检测工作。再次,用选择好的混凝土灌注施工桩,在这一过程中要时刻观察浇筑的情况,一定要使其符合相关的要求。 2.6关于钢筋笼 关于钢筋笼的制作。一方面钢筋笼主要是由钢筋组成的,因此,要确保钢筋的质量以及钢筋的处理如焊接以及去锈还有调直等都要符合施工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在对钢筋笼的外部进行浇筑时要注意混凝土的厚度一定要适当,还要将钢筋笼分成上中下三层,在这些层面上都要放上混凝土块。关于钢筋笼的安装。第一,在安装之前,必须要对孔内的状况进行检测,使钢筋笼的安装工作顺利进行。第二,在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安装的位置一定要和钻孔保持一致,其次,还要注意安装的速度,不能太快,有些施工人员遇到障碍,不管不顾,强行吊装,还有的直接把钢筋笼从高处直接落到钻孔处,导致钻孔壁出现了坍塌的现象。 3.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关于导管渗水 施工中不对接头的部分采取好的措施,就会导致渗水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导管发生上升的现象,混凝土发生离析,给成桩工作带来困难。这是因为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对导管的接头部位进行严格的密封,再加上初期没有足够的灌量,导致导管在混凝土的上面暴露出来,从而使导管底部的泥浆进入了导管内部,导管上升,加之导管埋设的深度不够,最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针对这一现象,解决的措施有:检查导管,要么是对导管进行更换要么是将其提出后进行重新设置,对灌进导管中的混凝土进行清除后再重新灌注。如果灌注的混凝土比较多,就必须要停止灌注的工作,并将导管提出来,再用钻头进行开钻,使用的钻头比原来的孔径要小,还要使混凝土的深度足够才行,将钻孔进行重新清理之后,再将导管插进中间的小孔里,进行重新的灌注工作。 3.2关于缩颈 这是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对桩体进行浇筑时,桩的四周产生土体膨胀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在失水现象发生时及时使用质量良好的泥浆进行控制。如果在成孔的时候发生,就要使泵量加大,使成孔的速度加快,这样在成孔完成以后孔壁就会有泥皮出现,这样孔壁不会有渗水或者是膨胀现象的发生。另一种解决的方法是在导正器的外面焊接上一些合金刀片,这样就能在起钻和钻进的时候都能对钻孔进行清扫。 3.3关于断桩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一是灌注时,导管的提升太高,从而导致导管的底部和混凝土层分离开来。二是,管道发生拥堵现象时没有进行及时的清理。三是,关于混凝土,其灌注的时间太长或者是质量不合格。四是,关于灌注的过程。表层的混凝土流量比较小,但是这时混凝土还在不停地进行灌注,这样就导致了位于表层下面的混凝土冲破顶面,形成断桩。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在施工中,机械使用操作不恰当或者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故障,这时有可能导致导管提空或者是卡管等现象,必须要及时对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灌注的初期阶段遇到这种现象要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这个时候孔内的混凝土小于3米,那么就可以用气举法,进行吸渣,目的是将孔内没有开始凝结的混凝土打扫干净,这样之后再重新进行混凝土的灌注。如果这个时候灌注的混凝土小于20米,首先,要用牙轮钻将混凝土的部分表层进行清除,这部分的厚度为1.5米,然后要使用一种内套的钢护筒,它的直径小于护筒,大于钢筋笼,将其对准设计桩,在钢护筒和钢筋笼之间的小孔的地方直接插入。如果这个时候灌注的混凝土已经达到了20米,凝结已经开始,但是孔内的混凝土还小于50米。这时就要对一部分的钢筋笼进行切除,然后再将全部的碎块进行清除,重新开始灌注工作。 3.4关于钢筋笼的上浮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成孔之后的浇筑工作中。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清孔时孔内部会有很多的泥块和泥皮,由于它们的不断上升,使泥块在钢筋笼的底部形成堵塞。针对钢筋笼上浮的现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粗骨料在套管的内壁和箍筋之间存在,会使套管的内壁与钢筋笼的外径有太小的距离,最终导致钢筋笼上浮,这时需要保证套管内壁和箍筋两者之间的距离为粗骨料的两倍。由于套管的底部内壁上有大量的砂浆以及土粒等,导致套管变形,使之被拔掉后钢筋笼被随之带上来。这时就要在成孔之前对套管的内壁进行检查,及时对粘着物进行清理。如果已经造成了套管的变形,就要采取修补的措施。如果钢筋笼本身发生了弯曲,就有可能是由于不同的钢筋笼之间存在接点的问题或者是弯曲变形的问题或者是套管发生了倾斜等问题导致的。在此时,就要首先,加强钢筋笼制作与安装的质量,防止变形现象的发生,还要在放笼时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 2025年全国英语等级考试(PETS)四级试卷:英语四级口语考试模拟试题
- 2025年大学警卫学专业题库- 大型活动警卫与安保
- 2025年大学融合教育专业题库- 大学融合教育与社会时事讨论
- 2025年大学劳动教育专业题库- 劳动教育与学生情感管理能力
- 2025年大学工会学专业题库- 工会在提高员工薪酬方面的作用
- 2025年大学融合教育专业题库- 跨文化视角下大学融合教育的实践
- 2025年大学人文教育专业题库-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
- 2025年大学警卫学专业题库- 地震灾害防范与应对技巧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社区护理学专项)-社区护理伦理试题型
- GB/T 5008.2-2023起动用铅酸蓄电池第2部分:产品品种规格和端子尺寸、标记
- Unit3+Understanding+ideas+The+New+Age+of+Invention外研版(2019)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
- 锻造操作机安全检查表模版
- 钢结构深化设计工作流程
- 落地式钢管脚手架验收记录表
- GA 1814.2-2023铁路系统反恐怖防范要求第2部分:旅客列车
- 个人养老保险重复缴费退费申请表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 车间除尘系统设计说明书1
- YY 9706.240-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2-40部分:肌电及诱发反应设备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专用要求
- JJF 1059.2-2012用蒙特卡洛法评定测量不确定度
- GA/T 1788.3-202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安全技术要求第3部分:安全交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