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中学《短文两篇》导学案.doc_第1页
北川中学《短文两篇》导学案.doc_第2页
北川中学《短文两篇》导学案.doc_第3页
北川中学《短文两篇》导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的课堂我做主 时间: 年 月 日北川中学短文两篇导学案科目:语文 九 年级 主备人:吕敏航 审批:课题短文两篇课时两课时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难点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驳论等方法的运用。教学流程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思测评达成目标教师活动(环节、措施、心得)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1)怡情( )(2)诘难( )( )(3)滞碍( )(4)吹毛求疵( )2、填空。(1)培根,_国哲学家、_家,著有_、_等。(2)马南邨,原名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3、阅读下面一段话,说说这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法阐述这一观点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_【合作探究】谈读书4、课文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指出人们常常存在那几种不同类型的求知目的?重点是分析哪一种目的?5、课文第二部分中讲到求知就要读书,对于不同的书如何读,课文提出了怎样的的看法?不求甚解6、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7、“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8、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展示交流】教师活动第二课时【反馈达标】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1)狡黠( )(2)藻饰( )(3)诘难( )(4)滞碍( )(5)味同嚼蜡( )(6)吹毛求疵( )(7)矫( )(8)睾( )肾 (9)阐证( )(10)要诀( )2. 将下列的成语及其解释连线味同嚼蜡 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吹毛求疵 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寻章摘句 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豁然贯通 比喻故意挑毛病,找缺点。因小失大 指读书只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3. 文学常识填空(1)谈读书一课选自 ,作者 , 国 家、家。著有 、 等。 (2)不求甚解一课选自 ,作者 ,家。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在谈读书中,作者的论述思路是什么?_(2)在谈读书中,作者所表明读书的作用是什么?_(3)不求甚解一文的文章结构是什么?_(4)“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是什么?_5. 根据句意依次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2)太阳被闷在厚密的云层里,拼命挣扎着想舒一口大气。然后有一天,“嘭”的一声,天空裂了,太阳了乌云。夏天来了。(3)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 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萌生春天的温床(4)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 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A. 明朗 钻出 延长 盖B. 朗润 迸穿 延续 卧C. 明朗 跳出 延伸 积D. 朗润 挤出 延展 铺 6. 依次填写关联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一株植物少则有几十颗种子,多则几万颗种子, 它们不以各种方式把种子迁移到别处安家,而是挤在一堆生活,它们 不能很轻松地生长,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很容易遭到灭绝的危险。A. 即使也 既 又B. 虽然但是不但还C. 如果那么 不但 而且 D. 既然那么虽然但是7. 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竹筏在湍急的河流中,就像一只漂浮于水面的甲虫,船工小心翼翼地撑着筏子,惟恐它被巨浪打翻。B. 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C. 上课时,他不偏不倚,端正地坐在座位上,认真听老师讲课。D. 虽然班上尖子运动员不多,但是同学们众志成城,最终还是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8、“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中本体和喻体分是什么?这两个比喻句配合得是否恰当?9、谈读书第三部分讲到求知会产生哪些影响?作者怎样论证这两方面的内容的?10、不求甚解一文是怎样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进而反驳对方的?【拓展提升】1、课上交流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2、交流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好(ho)读书时不好(ho)读书,好(ho)读书时不好(h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