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doc_第1页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doc_第2页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doc_第3页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doc_第4页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导学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届高一年级历史导学案 编制人: 王起义 审核人: 秦 琴 日期 编号: 03 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1列举汉、唐、元三朝中央机构变化的史实。2了解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3了解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4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及特点。【基础知识梳理】一、君主专制的演进1. 汉、唐、元三朝限制相权的措施(1)西汉武帝: 破格选用人才。设立“ ”对抗“ ”。(2)唐代:在隋朝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主要内容:中央设立 、 、 三省,分别负责诏令的草拟、审核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意义: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3)宋代:设 ,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 ”分割行政权;设 分割军权;设 分割财政权。(4)元朝:设中书省,代替三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演变特点: 不断加强, 不断削弱。二、中央集权的发展1郡国并行制(P10)(1)概况: (2)结果: (3)影响: 2行省制度(1)目的:加强对辽阔区域的管辖(2)内容: (3)意义: 3演变特点: 不断加强, 不断削弱。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概况选官制度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实行时间特 点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品评人才,分成9等,被豪门士族垄断,士族势力空前强大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标 准方 法举荐评定授官2演变特点: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史料探究】一、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材料二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材料三 李世民认为:“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政体材料四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据所学知识,说明解决措施。(2)材料二表明,元初地方行政设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从材料一、二说明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什么?(3)据材料三、四概括李世民和朱元璋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各自的目的?【矫正反馈】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2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4“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5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探究一1.“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措施:实行“推恩令”,分割诸侯领地。2实行行省制度。意义: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3李世民: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画,皇帝决策;目的: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朱元璋:主张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目的:解决相权威胁。1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古代王朝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控制地方政府的日益严密 3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4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 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5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 )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 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6图1和图2反映我国西汉时期与元朝分别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行省制 B分封制、郡县制C郡县制、行省制 D分封制、行省制7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8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对古代某一地方制度作出了如下评价:“(它)就是一个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10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11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视及创动管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利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在由朝廷任命 D权利不再受到中央节制12“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13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14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5十七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6.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17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统治中国的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入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这一制度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18. “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小事则署而颁之。”该材料所述中国古代机构应该是( )A唐朝门下省 B宋朝中书门下 C元朝中书省 D明朝内阁探究2 (1) 注重道德修养、分科选人做官、地方推荐。作用: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扩大了官吏来源,为汉统治提供官吏人才:开创中国古代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先例。(2)不足:被选者不具备德行和才能。演变:发展成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把持,以门第标准。(3) 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4) 察举制以“德行”为主,科举重才;察举制地方官有一定权力,科举制完全收归中央;察举是地方举荐,科举是自由投考。二、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日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葛洪抢朴子审举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