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的中医治疗.doc_第1页
痛风的中医治疗.doc_第2页
痛风的中医治疗.doc_第3页
痛风的中医治疗.doc_第4页
痛风的中医治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痛风的中医治疗全网发布:2011-06-23 20:29 发表者:王均友 (访问人次:8303)痛风是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由于脾肾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致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的功能失调,则湿浊排泄障碍。此时若又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促使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造成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痹痛,也就是痛风关节炎。如湿浊之邪进一步伤于肾则可导致肾损害,就是痛风性肾病甚至慢性肾衰。 辨证施治:济宁市中医院男科王均友 根据不同的征候特点分为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肾虚湿热证、肾虚石淋证、阴阳两虚证等证型。痛风以急性关节炎发作期为主要表现时多属于湿热痹阻证,慢性期多为瘀血痹阻证;以尿路感染为主要表现时,多为肾虚湿热证;以尿路结石为主要表现时,属肾虚石淋证;病情发展至痛风性肾病或肾功能衰竭,多属于肾虚水湿证或肾之阴阳两虚证等。三妙汤、石苇散、身痛逐瘀汤、知柏八味汤、六味地黄汤、肾气丸等是常用的处方。若关节僵硬、畸形,可加活血化瘀通络之药,如蜈蚣、乌梢蛇、穿山甲、桃仁、红花、络石藤、宽筋藤、鸡血藤等。痛风结节溃破加法半夏、猫爪草、穿破石、海藻、山慈菇等祛痰软坚,散结通络之品。若单纯血尿酸高或处于静止期病人多表现为脾肾不足,湿浊内盛,可用健脾补肾降浊之法治疗。 现代中药治疗痛风研究: 血中尿酸增高是形成痛风的基础,因此降低血中尿酸水平十分重要。尿酸的排泄三分之一由胃肠道排出,三分之二从肾排出。选用中药除了按辨证原则之外还可以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结果选用。芫花所含的芫花素、芹菜素及大黄所含的大黄素对黄嘌呤氧化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减少尿酸的合成。泽兰、桃仁、当归、地龙也有抑制尿酸合成作用。秦皮、车前草、车前子、大腹皮、土茯苓、薏苡仁、苍术、地龙等可以促进尿酸从肾排出;大黄等通便药可以促进尿酸从大便排出。急发痛风发作时大多表现为“热痹”,因此原则上应该选用有清热作用的中药,例如:黄柏、防己、忍冬藤等。在寒冷地区或因受寒等,病者可表现为外寒内热,此时应用散寒通痹的中药,如:羌活、独活、秦艽、香附之类。百合、山慈菇等有秋水仙碱样作用,抑制白细胞趋化,从而减轻痛风性关节炎的炎症。威灵仙、秦艽能溶解尿酸并减轻尿酸疼痛。对于初次发现血尿酸升高的患者,平时采用车前草15克,薏苡30克,土茯苓20克、芦根15克煎水饮,每周饮二至三次对降尿酸有一定帮助。 饮食治疗 避免高嘌呤饮食宜食物品牛奶、鸡蛋、粳米、白面、水果、蔬菜、藕粉、咖啡、可可和油类是相对安全的食物,痛风患者可以从中适量选择。芹菜 有水芹与旱芹之分,水芹性凉,味甘辛,有清热、利水作用。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基本上不含嘌呤;这对痛风病人血尿酸偏高者有益。 黄瓜 属于一种碱性瓜菜食品,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钾盐和多量的水分。中医认为黄瓜有除热、利水、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本草求真曾说:“黄瓜气味甘寒,服此能利热利水。”这对痛风之人血尿酸偏高者,通过“利热利水”作用而排泄出多余的尿酸,颇有益处。可吃生黄瓜,或作凉拌菜食用。 青菜 俗称白菜、菘菜,它是一种基本上不含嘌呤的四季常青蔬菜,它不仅含较多的维生素C和钾盐,而且还属一种碱性食物。滇南本草说它能“利小便”,认为青菜还有解热除烦,通利肠胃的功效。所以,痛风之人一年四季均可常吃多吃。 茄子 有活血消肿、祛风通络、清热止痛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碱性食品,同时几乎不含有嘌呤物质,现代研究还发现它有一定的利尿功效,适宜痛风病人经常食用。 卷心菜 俗称包菜,又名甘蓝,是一种基本上不含嘌呤的蔬菜,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具有排泄体内有害物质的作用。本草纲目拾遗称它“补骨髓,利五脏六腑,利关节,通经络中结气”。因此,卷心菜亦属痛风之人宜食之物。 萝卜性凉,味辛甘。属碱性食品,含有多量的水分和维生素,而含嘌呤成分很少。唐孟诜说:萝卜“甚利关节。”食性本草认为萝卜能“行风气,去邪热。”萝卜可生食、凉拌、煮食或煨汤均可。 马铃薯 是一种碱性食品,基本上不含嘌呤,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丰富的钾盐,这样就可起到碱化尿液并有利尿作用。 甘薯 基本不含嘌呤的食物,故痛风之人适宜以之代粮,常吃多吃。 南瓜 性温,味甘,是一种碱性食物。滇南本草载:“南瓜横行经络,利小便。”所以,慢性痛风者可食用南瓜。不仅如此,南瓜是低热量饮食,这对肥胖的痛风病人更为适宜。 冬瓜 性凉,味甘淡,有利小便的作用。本草再新中还说它能“利湿去风”。不仅如此,冬瓜本身又含多量的水分和丰富的营养,特别是维生素C的含量特别丰富,这对痛风病人的尿酸偏高者,有促进尿酸的排泄作用,故痛风之人可常食之。 赤小豆 是一种利尿食品,而且所含嘌呤也极少。元代医家王好古就曾说过:“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本草纲目亦云:“赤小豆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通利小便作用,就可增加痛风病人血尿酸的排泄,所以,无论急慢性痛风患者,用赤小豆煨汤食用,既增加饮水量,又加强利尿排泄作用。 梨子 性凉,味甘,有生津、清热、化痰的作用。梨子不仅是多汁多水分的水果,而且基本不含嘌呤,同时又属一种碱性食物。急性和慢性痛风患者均宜。 苹果 性凉,味甘,能生津、润肺、除烦、解暑。凡食物在体内代谢后的产物是碱性的,就称为碱性食物,苹果是碱性水果,含较多的钾盐,又含水分,基本不含嘌呤,这些都有利于人体内的尿酸排泄。所以,凡痛风患者,无论急性期或慢性病人,皆宜食用。 葡萄 性平,有补气血、强筋骨、利小便的作用。早在名医别录中就记载:“逐水,利小便。”百草镜还说:葡萄“治筋骨湿痛,利水甚捷”。滇南本草又称它“大补气血,舒筋活络”。葡萄是一种碱性水果,含嘌呤极少,又有较多的果汁水分,这些都有利于痛风之人血尿酸的排除。 牛奶 是一种高蛋白、多水分、基本不含嘌呤的滋补佳品,最宜痛风患者饮用。无论急性期或慢性痛风病人,均宜长期服食。 玉米 是一种基本上不含嘌呤的食物,所以,痛风患者尽管食用。本草推陈中还说它“为健胃剂,煎服亦有利尿之功。”将玉米磨成细粉,调入粳米粥内,煮成稀薄的玉米粥,适宜痛风之人作主食长久服食。 芦根 性寒,味甘,有利尿解毒的作用。芦根能溶石,适宜于尿酸性疾患及痛风者食用。 此外,痛风病人还宜食用胡萝卜、西红柿、瓠子、丝瓜、菜瓜、荠菜、大白菜、菊花脑、茼蒿、洋葱、蕹菜、甘蔗、香蕉、柑橘、杏于、桃子、樱桃、栗子等。痛风偏方大全 浏览: 984 | 更新: 2013-04-04 16:11 0 有用+1已投票0 收藏+1已收藏 痛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但是却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很多患者面对众多无效的治疗方法,将目光转向了代代相传的偏方上。 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上,偏方不仅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疗效确切,对疑难杂症以及危重急症也有奇效,因此历代流传不衰。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治疗痛风的偏方。 方法/解析1. 饮食偏方 1.木瓜汤:木瓜100克,薏苡仁30克,将木瓜和薏苡仁煎煮后滤掉残渣即可饮用,可经常食用。清热,利湿,止痛,适用于急性痛风所引起的关节疼痛。 2.鸡藤木瓜豆芽汤:鸡血藤20克,木瓜10克,黄豆芽250克,油、盐少许。将鸡血藤、木瓜洗净,同放入沙锅内,煎汁去渣。放入黄豆芽、猪油同煮汤,熟后再加食盐。要注意随量食用。 3.芦笋橘子汁:用绿芦笋,胡萝卜,橘子,苹果适量上料切块榨汁,加蜂蜜适量饮用,适用于痛风,可利尿降低血尿酸。2. 中药偏方 偏方1.采用车前子30g、赤芍25g、露峰房10g,甘草15g,黄柏30g克,将上述药物加入到砂锅中,中药熬制,2小时以后,即可服用。该偏方能够缓解关节炎的症状。 偏方2.薏苡仁、虎杖、桑沙、玄参、败酱草、特茯苓、黄柏、苍术将该组偏方中药熬制,患者每日一剂,三日即可缓解关节症状。 爱心提示 偏方虽然是代代相传的,对某些疾病的治疗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却没有一定的科学根据,不一定对每一位患者都有很好的疗效。因此,患者还是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治。痛风偏方百科名片痛风偏方汇集痛风病治疗的内服偏方、外治妙方、日常食疗方,详述痛风病预防和康复的注意事项。防病、治病、食疗、保健书。书名:痛风偏方作者:袁立霞页数:206页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第1版 (2011年8月1日)装帧:平装开本:16目录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内容摘录痛风食疗偏方 1. 偏方一、葡萄粥2. 偏方二、薏仁粥3. 偏方三、木瓜粥痛风治疗 1. 痛风偏方2. 针灸治疗饮食禁忌展开图书信息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内容摘录痛风食疗偏方 1. 偏方一、葡萄粥2. 偏方二、薏仁粥3. 偏方三、木瓜粥痛风治疗 1. 痛风偏方2. 针灸治疗饮食禁忌展开编辑本段图书信息图书名称:痛风偏方 作者:袁立霞(作者, 编者)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平装:206页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产品尺寸及重量:23.8 x 16.8 x 1.6 cm; 358 g编辑本段内容简介在我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偏方秘方不仅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疗效确切,对疑难杂症以及危重急症也有奇效,因此历代流传不衰。编辑本段编辑推荐痛风偏方汇集痛风病治疗的内服偏方、外治妙方、日常食疗方,详述痛风病预防和康复的注意事项。防病、治病、食疗、保健书。 痛风偏方(6张)编辑本段内容摘录中药治疗痛风: 中医学也有“痛风”的病名,历代医学家都有所论述。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本病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养,造成脏腑功能失调为发病基础,以外感邪气、跌打损伤为发病外因,湿热、痰浊、瘀血互结为发病特点,辨证应注意辨其虚实,初则属于实证,久则正虚邪实,或虚实夹杂。痰瘀阻滞是造成痛风的主要原因,镇风贴具有消肿止痛,泻火解毒,祛风除湿,祛邪通络,化瘀散结之功效,不仅能快速消除疼痛,更能驱邪通络,起到标本兼治痛风的作用,可有效预防痛风的复发。症状早期表现在肢体、关节经络,继则侵蚀筋骨,内损脏腑。 凡属风邪偏盛者为行痹,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者为痛痹,关节僵硬,痛有定处;湿邪偏盛者为着痹,关节肌肉麻木,重着肿胀;热邪偏盛者为热痹,关节红肿灼热,疼痛拒按;而过多的尿酸则属湿浊,因脾失健运使湿浊内生,肾分清泌浊功能失调致湿浊排泄障碍,加之酗酒暴食,劳倦过度等,则湿浊流注于关节、肌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在中医治疗上,黑膏药镇风贴也是治疗的不错选择。治疗在急性期以祛邪为主,用祛风除湿,清热利湿等法;慢性期以扶正祛邪为主,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法。辨证分以下5型治疗:湿热痹阻由于湿邪入里化热,或素体阳升,内有蕴热,湿热交蒸而致。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病势较急,局部灼热,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或腻,脉象滑数或弦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选四妙白虎汤加减,药用苍术、黄柏、知母、生石膏、金银花、连翘、木瓜、地龙、薏苡仁、老鹳草、川牛膝、威灵仙等。 风寒湿痹由于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阻滞经络,痹阻不通而致。症见关节肿痛,屈伸不利,或见局部皮下结节、痛风石。伴关节喜温,肢体重着,麻木不仁,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紧或濡缓。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选桂枝乌头汤加减,药用桂枝、白芍、生姜、黄芪、制川乌、麻黄、防己、当归、川芎、羌活、苍术、防风等。 痰瘀阻滞由于久病体弱,痹阻经络,气血不通,痰瘀交结于关节而致。症见关节肿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局部硬节,或见痛风石。伴关节畸形,屈伸不利,局部皮色暗红,体虚乏力,面色青暗。舌质绛红有瘀点,苔白或黄,脉象沉滑或细涩。治宜化痰散结,活血通络。方选二陈桃红饮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秦艽、炮山甲、天南星、伸筋草等。 脾肾阳虚由于素体阳虚,外邪侵入,迁延不愈,损伤脾肾而致。症见关节肿痛持续,肢体及面部浮肿。伴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畏寒肢冷,纳呆呕恶,腹胀便溏。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象沉缓或沉细。治宜健脾益肾,温阳散寒。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药用制附子、肉桂、白术、党参、茯苓、黄芪、杜仲、补骨脂、仙灵脾、肉苁蓉、骨碎补、金毛狗脊等。 肝肾阴虚由于久病伤津,阴液匮乏,不能滋养肝肾,邪居筋骨而致。症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关节变形,可见结节,屈伸不利。伴腰膝酸软,耳鸣口干,肌肤麻木不仁,神疲乏力,面色潮红。舌质干红,苔薄黄燥,脉弦细或细数。治宜补肝益肾,祛风除湿。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药用独活、桑寄生、白芍、熟地、杜仲、牛膝、龟版、鳖甲、菟丝子、女贞子、伸筋草等。 以上方药可视症加减:风邪偏盛加五加皮、寻骨风、透骨草;寒邪偏盛加制附子、细辛、桂枝;湿邪偏盛加 萆薢、木瓜、豨莶草;湿热偏盛加栀子、黄柏、忍冬藤;关节疼痛加莪术、全蝎、徐长卿;关节肿甚加防己、泽泻、车前子;关节冷痛加细辛、干姜、制附子;肌肤麻木加穿山龙、海风藤、络石藤;阳虚甚加干姜、巴戟天、肉苁蓉;阴虚甚加生地、石斛、鳖甲;下肢关节痛加牛膝、独活、青风藤;上肢关节痛加桑枝、姜黄、威灵仙;腰膝酸软加川续断、鹿衔草、鹿角胶;血瘀明显加赤芍、红景天、生蒲黄;皮下结节或痛风石加僵蚕、白芥子、胆南星等。 本病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对症处理;慢性期应加强排除尿酸,辨证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编辑本段痛风食疗偏方偏方一、葡萄粥食材:葡萄40克,粳米80克,清水,白糖。 做法:将葡萄颗粒放入清水中慢煮,熬到粘稠即可。服用次数:早晚各一次。主要的功效:补肝肾、益血气。偏方二、薏仁粥食材:赤小豆50克、以仁50克 做法:放入沸水,熬粥即可。服用次数:每天一次、主要的功效:起到利尿的作用,可以促进尿酸的排除,也可以降低尿酸在体内的含量。偏方三、木瓜粥食材:木瓜一个,粳米100克。 做法:木瓜切碎慢煮半小时,然后用木瓜汁加入米、白糖、粥煮稀即可。也可放入衣袋量的白糖调味,适当即可,如果胰岛素不好,可会引起糖尿病,所以一定要注意糖的适量。服用次数:每日3次,热服。主要的功效:健胃,熟络筋骨。编辑本段痛风治疗痛风偏方偏方一、虎刺鲜根或花(干根)。做法:煎汁用酒冲服。功效:有清热通络之效。偏方二、红花、白芷、防风,威灵仙。做法:酒煎服。功效:用于缓解痛风四肢疼痛症状。偏方三、钩藤根,加烧酒适量。做法:浸1天后分3天服完。功效:有理气活血止痛之功。偏方四、鲜竹叶、白茅根。做法:鲜竹叶和白茅根洗净后,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30分钟,代茶饮。功效:有利尿、防止痛风合并症。针灸治疗体针(一)取穴主穴:分2组。1、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2、曲池。配穴:分2组。1、内踝侧:太溪、太白、大敦;外踝侧:昆仑、丘墟、足临泣、束骨。2、合谷。(二)治法:病变在下肢,均各取第一组;在上肢各取第二组。以主穴为主,据部位酌加配穴。以11.5寸28号毫针刺入,得气后采用捻转提插补泻手法;急性期用泻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