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旅游资源.doc_第1页
园林旅游资源.doc_第2页
园林旅游资源.doc_第3页
园林旅游资源.doc_第4页
园林旅游资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园林简介-3第一节 中国园林的分类-6第二节 中国园林要素及其审美特征-10第3节 园林中的构景手法-30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征-31第五节 中西园林对比及著名代表-37园林旅游资源 园林简介一、园林的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对于现代园林的概念的局域性1)他们认为园林只是指与植物,园建相关的景观营造。2)现在的经济时代,这个认识并不能完全概括园林包含的内容,现代园林的范围已变得非常广阔,除了原来传统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雕塑小品。还有很多新型的内容,如大地艺术,光线艺术,花溪,塑石等,同时还包括很多新元素,几乎所有的材料都可以成为我们创作园林的素材(只要我们能想象出来的)。 3)钢,石,水,木,植物常见的材料,还有玻璃,塑料,有机物,彩色水泥,布料,废品,光线等新颖材料,只要能表达出我们心理感受的,所有材料都可以借用:绿色塑料造型的植物,用玻璃做成地被,垃圾做成的花园。二、世界造园艺术三大体系东方体系:中国、日本、韩国世界造园艺术有三大体系 欧洲体系:法国、意大利 阿拉伯体系:土鲁奇 东方体系:典雅且精致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及秦汉时期-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猎苑。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囿”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 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 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 中国园林形成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营建的“艮岳”,也就是水浒传里“花石纲”的来历。这个御花园,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经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在地面上永远地消失了。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 二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辆川园”。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从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就可以知道。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1) 功能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园休发展,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清时期,诸如听政、贺寿、宴会、观戏、居住、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应有尽有,甚至为满足统治者的“雅兴”,还建有商业市街之景,如近年恢复的颐和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原来的买卖街.包罗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动,功能的多样化,自然扩大了园林的建筑营造规模。 (2) 形式多。指的是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无论其为建筑群落组合,亦或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既有殿堂楼阁,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也有非常生动的反映。在园林布局及布置方面则吸收了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汇聚,比如园明三园的诸多景色中就再现了国内苏杭扬州等地著名园林的特点,谓之“移天缩地”亦不为过。艺术化。明清园林中占主导导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景物、其风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用,已臻成热,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的结合融为一体,水石、植物、建筑等的精心安排都起到了立体形象,甚至在附属设施的样式、内部装修和环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统一的和谐的设计,体现了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阿拉伯体系:植物和水法阿拉伯体系,主要是指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园林,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阿拉伯造园历史,可推溯到公元前,基督圣经所指“天国乐园”(伊甸园)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岸,远在公元前3500年就有花园。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是历史上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相传,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博得爱妃的欢心,比照宠妃故乡景物,命人在宫中矗立无数高大巨型圆柱,在圆柱之上修建花园,不仅栽植了各种花卉,奇花常开,四季飘香,还栽种了很多大树,远望恰如花园悬挂空中。支撑花园的圆柱,高达75英尺,所需浇灌花木之水,潜行于柱中,水系奴隶分班以人工抽水机械自幼发拉底河中抽来。空中花园高踞天空,绿荫浓郁,名花处处。在空中花园不远处,还有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塔,以巨石砌成,共7级,计高650英尺,上面也种有奇花异草,猛然看去,比埃及金字塔还高。据考证,这就是圣经中的“通天塔”。空中花园和通天塔,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至今仍令人着迷。作为西方文化最早策源地的埃及,早在公元前3700年就有金字塔墓园。那时,尼罗河谷的园艺已很发达,原本有实用意义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到公元前十六世纪演变成埃及重臣们享乐的私家花园。比较有钱的人家,住宅内也均有私家花园,有些私家花园,有山有水,设计颇为精美。穷人家虽无花园,但也在住宅附近用花木点缀。古波斯的造园活动,是由猎兽的囿逐渐演进为游乐园的。波斯是世界上名花异草发育最早的地方,以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就有了把自然与人为相隔离的园林天堂园,四面有墙,园内种植花木。在西亚这块干旱地区,水一向是庭园的生命。因此,在所有阿拉伯地区,对水的爱惜、敬仰,到了神化的地步,它也被应用到造园中。公元八世纪,西亚被回教徒征服后的阿拉伯帝国时代,他们继承波斯造园艺术,并使波斯庭园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具体用法是点点滴滴,蓄聚盆池,再穿地道或明沟,延伸到每条植物根系。这种造园水法后来传到意大利,更演变到神奇鬼工的地步,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演,成为欧洲园林必不可少的点缀。 欧洲体系:规整而有序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公元前7世纪的意大利庞贝,每家都有庭园,园在居室围绕的中心,而不在居室一边,即所谓“廊柱园”,有些家庭后院还有果蔬园。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筑园于雅典,是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园。公元5世纪,希腊人通过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宅院内布局规整的柱廊园形式,把欧洲与西亚两种造园系统联系起来。公元6世纪,西班牙的希腊移民把造园艺术带到那里,西班牙人吸取回教园林传统,承袭巴格达、大马士革风格,以后又效法荷兰、英国、法国造园艺术,又与文艺复兴风格结成一体,转化到巴洛克式。西班牙园林艺术影响墨西哥以及美国。古罗马继承了希腊规整的庭院艺术,并使之和西亚游乐型的林园相结合,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公元2世纪,哈德良大帝在罗马东郊始建的山庄,广袤18平方公里,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园庭极盛,号称“小罗马”。庄园这一形式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规则式园林效法的典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建筑的轴线也同样是园林景物的轴线;园中的道路、水渠、花草树木均按照人的意图有序地布置,显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欧洲其他几个重要国家的园林基本上承袭了意大利的风格,但均有自己的特色。法国在15世纪末由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后,带回园丁,成功地把文艺复兴文化包括造园艺术引入法国,先后在巴黎南郊建枫丹白露宫园、巴黎市内卢森堡宫园。路易十四世于1661年开始在巴黎西南经营凡尔赛宫,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才全部告成,历时百年,面积达1500公顷,成为闻名世界的最大宫园。英国在公元五世纪以前,作为罗马帝国属地,萌芽的园林脱离不了罗马方式。首见载籍的是十二世纪英国修道院寺园,到十三世纪演变为装饰性园林,以后才出现贵族私家园林。文艺复兴 时期,英国园林仍然模仿意大利风格,但其雕像喷泉的华丽、严谨的布局,不久就被本土古拙纯朴风格所冲淡。十六世纪的汉普敦宫,是意大利的中古情调,十七世纪又增添了文艺复兴布置,十八世纪再改成荷兰风格的绿化。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风格,由规则过渡到自然风格的园林应运而生,被西方造园界称作“英华庭园”。之后,这种“英华庭园”通过德国传到匈牙利、沙俄和瑞典,一直延续到19世纪30年代。 由于欧洲体系和阿拉伯体系都具有规整而有序的特点,故而其又合称为西方园林体系。第一节 中国园林的分类一、中国园林的分类 古典园林1、以历史来区分 现代园林 规则式园林2、按园林的艺术风格分 自然式园林 混合式园林 人工山水园3、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天然山水园 皇家园林4、按性质和风格分 私家园林 寺观园林 公共园林 北方园林5、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江南园林 岭南园林二、主要有三种分法(一)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1、人工山水园 我国造园发展到完全自觉创造阶段而出现的审美境界最高的一类园林。 这类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城镇内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故也称之为“城市山林”。 2、天然山水园 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如果选址恰当,则能以少量的花费而获得远胜于人工山水园的天然风景之真趣。(二)按性质和风格分 1、(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雄”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用的。所以其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 。建筑物的色彩浓重、富丽,色调以红、黄为主。造园艺术受道儒文化影响较大,追求“秩序、中和”之美。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特点1、规模宏大,真山真水 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用的,因此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真山真水较多,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2、山区结构模式3、一池三山的水景营造模式4、建筑敦实厚重、富丽堂皇秦始皇所建阿房宫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汉代未央宫“宫馆复道,兴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园内建筑的数量和类型,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著名代表: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中国四大名园:北京的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 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北京 北京在历史上曾是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圆都,各代帝王在此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圆、香山公园就是清代建造的皇家宫苑。 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总面积比北海公园大八倍。园内原来有楼台阁廊、桥亭轩榭、寺观塔碣等各类建筑120余座。整个山庄是我国地貌环境的缩影,真是“山庄咫尺间,直作万里观”。 我国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北海公园 首都北海公园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代园林,建成至今已有800多年。全园占地1071亩,其中水域883亩,主景琼华岛位于水面南部,楼、殿、亭、阁,依山傍水,参差错落,游廊曲折,风景秀丽。2、 (玲珑秀美的)私家园林 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的园林。造园艺术受禅宗文化、道家文化影响较大,追求“空灵、玄远、幽静”之美。整个园林显得十分秀丽、雅致、幽静。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即“秀”。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特点1、由于用地有限,故而规模较小。2、造景采取高度集中概括的艺术手法,善用假山假水。3、建筑风格清淡素雅、小巧玲珑,讲究灵活。 代表: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私家园林最有名气的地方苏州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江苏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3、 (幽静深邃的)寺观园林(宗教园林) 寺庙建筑、宗教景物、人工山水与天然山水的综合体。总的特点是幽深恬静、自然和谐。寺观建筑与自然景观密切结合,宗教功能与游赏功能密切结合。历史上的公开开放、任人游览。这是由宗教的性质决定的。 特点: 对公众开放,具有公共性 宗教景观与自然风景巧妙结合 人工痕迹较少,自然特色鲜明 代表:苏州西园、拉萨罗布林卡以及北京西山八大处 北京西山八大处:长安寺、三山庵、大悲寺、宝珠洞、 灵光寺佛牙舍利塔、证果寺、香界寺、龙泉庙(三)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1、北方园林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白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玲珑秀美的)江南类园林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条件,其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特点: 面积小,主题突出 建筑物体量小,色彩朴素淡雅 诗情画意,抒情言志 园林中的活动琴、棋、禅、墨、丹、茶、吟、谈、酒3、(凭海临风的)岭南园林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 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师法北方园林和江南园林,吸收西方造园手法。具有浓郁的热带风光特色。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洗练简洁,轻盈秀雅 特点: 轻盈、自在与敞开 热带风光、海洋气质明显 具体表现: 建筑重在选址,不以华丽夺人,抒发出简朴清新的岭南气息 各类建筑的组合布局不采取散放布局,而是均为有韵地接踵而成 建筑物结合水型处理,常采用船厅的做法 著名代表: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十二石斋等。 广东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被人称为岭南四大名园,第二节 中国园林要素及其审美特征中国园林主要是由筑山、理水、花木、建筑、楹联匾额 五大基本要素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一、筑山-园林中的“骨架”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山,是园林中的“骨架”。(一)发展: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东汉梁冀模仿伊洛二峡,在园中累土构石为山,从而开拓了从对神仙世界向往,转向对自然山水的模仿,标志着造园艺术以现实生活作为创作起点。 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雅士们,采用概括、提炼手法,所造山的真实尺度大大缩小,力求体现自然山峦的形态和神韵。这种写意式的叠山,比自然主义模仿大大前进一步。 唐宋以后,由于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玩赏艺术的发展,对叠山艺术更为讲究。最典型的例子便是爱石成癖的宋徽宗,他所筑的良岳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巧、以石为主的假山。 明代造山艺术,更为成熟和普及。明人计成在园冶的“掇山”一节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清代造山技术更为发展和普及。清代造园家,创造了穹形洞壑的叠砌方法,用大小石钩带砌成拱形,顶壁一气,酷似天然峭壑,乃至于可估喀斯特溶洞,叠山倒垂的钟乳石,比明代以条石封合收顶的叠法合理得多、高明得多。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造山的佳作。(二)筑山的分类 按材料分:土山、石山、土石山筑山 按施工方式分:筑山、掇山、塑山、凿山 石在园林中的地位重要,有“无园不石”之说。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用的石料主要有湖石和黄石两种,因其质地、色泽、形态不同,叠出的的假山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太湖石-兼有“皱、漏、透、瘦”的特点。 太湖石出自洞庭西山,以水中生长的为名贵,有“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的特点,为天下名石,造园掇石的首选,富贵人家竟相求之,“此石以高大为贵,惟宜植立轩堂前,或点乔松奇卉下,装治假山,罗列园林广榭中,颇多伟观也”。上海豫园玉玲珑石是一块“宣和花石纲”的遗石,为豫园的镇园之宝。的确玲珑剔透,犹如盛装的富贵女子,美丽典雅,气质非凡,竟有江南三大名石(玉玲珑、瑞云峰、皱云峰)之首的声誉。 太湖石是中国园林中常见的奇峰怪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这种石灰岩盛产于太湖一带,经长年累月的雨水侵蚀与风化而形成,太湖石主要特点是: 皱:纹理呈古老分化状。 瘦:石型细长。 透:多洞透光。 漏:内外坑洼,雨水易渗透,线条丰富。冠云峰 - 留园冠云峰高6.5米,重5吨,是江南园林石之最,冠云峰四面入画,具有太湖石的皱、瘦、透、漏四个优点。 黄石 黄石-其质坚硬,其文古拙,坚挺峭拔,大气磅礴,不入斧凿,有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气质。与湖石的玲珑剔透比较,黄石的硬朗形成了直线的美感,除了色泽的厚重之外,还有造型的力度。黄石在江南的许多省份都有出产,以常州,苏州,镇江等地为胜。 堆山叠石,黄石山要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要空灵中寓浑厚。(三)、假山叠石的审美功能 分割空间,形成不同的景区,主要是点缀和分割空间,增添园林野趣与自然美 形成园林的制高点,登高远眺 山是游人审美的对象,给人带来美的联想。 最大的假山景山 北京景山公园的景山是一座聚土叠石、五蜂连缀的园林,主峰高43米,四周有路可以攀登。五座山峰,峰峰有亭,都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所建。其中万春亭最高大,站在亭里,可以俯视故宫及北京全城壮丽景色。(四)审美标准 1、假山叠石的审美标准(1)以假乱真。(2)瘦、透、漏、皱、清、丑、顽、拙 瘦-山石体态苗条,有迎风玉立之势。 透-指石的纹理贯通,所谓“纹理纵横,笼络起稳” 漏-指石上有大孔小孔,涡洞相套,上下贯穿,四面玲珑 皱-指石的表面有凸凹之褶皱,山石有皱方能显出苍老,方有真山之气 清-“清”的概念相连于“瘦”,如“清瘦”,又相通于“秀”,如“清秀” 丑-即怪,诡,险。表面粗糙不平,皴皱纵横,层棱起伏,锐角廉利 2、水石的审美标准水石(如三峡石)的审美标准为:色、纹、形、质、神。水石是河中卵石,石中含有不同种类的矿物质,而矿物质的色泽、结晶、形态、硬度各不相同,经河水冲击搬运后形成色彩斑斓的图画和文字,似像非像,富于想像。现代不少园林用水石点缀装饰,别有情趣和韵味。 二、理水园林的“血液” 水是组成园林的要素之一,它以形、质、色、声给人们带来特有的美感(人有亲水的天性。“水能性淡为吾友”)。“园不在大,有水则灵”。大凡中国园林,多以水趣取胜。造园必有水,无水难成园。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山水结合,“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二者相映成趣。如果把山比作园林的“骨架”,那么水则好比是园林的“血液”。 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一)水的性格特点: 潺潺流水:活泼、清新 停滞的水:平静、柔和 飞溅的水:潇洒、洒脱 林间的水:神秘、幽静 自然式园林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淼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园林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正因为如此,园林一定要省池引水。(二)古代园林理水之法,一般有三种:1、 掩。 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临水建筑,除主要厅堂前的平台,为突出建筑的地位,不论亭、廊、阁、榭,皆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犹似自其下流出,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布蒲苇岸、杂木迷离,造成池水无边的视角印象。2、 隔。 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隔水净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如此则可增加景深和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3、 破。 水面很小时,如曲溪绝涧、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怪石纵横、犬牙交错,并植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也令人似有深邃山野风致的审美感觉。 不同地区园林理水 北方园林理水北方相对缺水,但元、明、清以来也出现了很多以水景见长的私家园林。一些水源丰富的大型园林拥有大面积的水面,而一些无法引取活水的宅园则通过打井和收集雨水的方法来获得水源。其理水手法十分丰富,能够形成池塘、湖泊、河流、泉水、瀑布等各种模拟自然的水体形态,既受到江南园林的影响,也能够因地制宜,体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江南园林理水江南园林中,大到浩渺无边的江河湖海,小到涓滴细流,都是造园匠师们的塑造对象。水在江南园林中的运用,尤其体现了园林是人化的自然这一意境美,以景寓情,以景怡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使江南园林中的理水有景有情。 岭南园林理水岭南园林理水的几何形体特征受岭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与其园林或庭院的空间形态以及水池驳岸叠砌的材料有关。岭南园林理水有多种形式,而房水相伴、山水相依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理水手法。(三) 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所起的作用:1、成景作用 水可增强园林的生气,形成动态美,乃至声音美。水可形成供人观赏的许多景色:潺潺流水;停滞的水;飞溅的水;林间的水。2、导向作用。 又叫引导作用,一个景区内各个景点以水面、水系相连接,游人顺着水的方向欣赏美丽的景色。3、分隔作用。为避免单调,不使游客产生平淡的感觉,常用水体分隔成不同情趣的观赏空间,拉长观赏路线,扩展视觉空间,丰富园林景色;4、衬托作用园林中的水与山可形成高低对比,这样才能显示出山势的壮观,水的秀丽。5、滋养作用 水可滋养园中花木,使园中生气盎然,清幽雅致。6、点缀作用。 一个水面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水体的设计使整个景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水的点缀使景色更加迷人和多姿多彩。7、倒影作用。水面可以产生倒影,由于水的深浅不同,水底及壁岸的颜色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倒影。当水面波动时,会出现扭曲的倒影,水面静止时则出现宁静的倒影,水面产生的倒影作用,产生“俯借”效果,增加了园景的层次感和景物构图完美性。8、基底作用。 大面积的水面,可作为池岸和水中景物的基底,从而产生天空及远景的倒影,扩大和丰富空间。大面积的水可消除人的沉闷感,给人以空灵开阔、气舒胸展、洁净、清爽之感觉9、连接作用。 水面可以连接众多景点,产生整体感,使散落的景点统一起来。10、综合作用。 利用整体的小环境设计手法将形与色、动与静、秩序与自由、限定和引导、分隔与倒影等园林作用综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令人预想不到的景观效果。 水与山石建筑组合在一起时,能形成动与静、柔与刚、虚与实的对比; 水在中国现代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现代园林中水的设计以块石铺面、块石驳岸,和平静的池水、喷涌的泉水、流动的溪水相结合,创造出活泼多变的空间。 有的是在一块假山石上,泉水喷涌而出; 有的是在阶梯形的石阶上,水泻流而下; 有的是在一定高度的山石上,水似珠帘、瀑布而落。山水相依,水石相映有独特的创新,出现了别样的美景,颇具浓厚的现代化气息。如香港高山剧场的一个花束喷泉,就是在一堆石块的上方,有一柱喷泉似花束一样喷出,形态多样,给人们创造出了朝气蓬勃的生活空间。三 、花木-园林的“毛发”(或服饰) 花木犹如山峦之发,水景如果离开花木也没有美感。树木葱茏,繁花似锦,才能显示出园林的秀媚与生机。 园中树木花卉应注重姿态(形、色、香、层次、季相),不追求品种之多,力求使之具有个性、特色、观赏价值。 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 一讲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 二讲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三讲味香,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兰花最为清幽。 花木的功能:围合空间,反映时间,点缀山池,修饰建筑,组织道路,对比尺度,配衬主景,丰富层次,和谐色调。1、花木对园林山石景观起衬托作用,又往往和园主追求的精神境界有关。如: 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 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 莲花象征洁净无暇, 兰花象征幽居隐士, 玉兰、牡丹、桂花象征荣华富贵, 石榴象征多子多孙,紫薇象征高官厚禄等。2、古树名木对创造园林气氛非常重要。 古木繁花,可形成古朴幽深的意境。所以如果建筑物与古树名木矛盾时,宁可挪动建筑以保住大树。计成在园冶中说:“多年树木,碍箭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研数桠不妨封顶。”构建房屋容易,百年成树艰难。除花木外,草皮也十分重要,平坦或起伏或曲折的草皮,也令人陶醉于向往中的自然。3、园林花木对建筑的作用: 中国园林建筑讲求自然天成,空间通透流畅,造型优美富于变化。虽如此,建筑终究是人工建筑之物,孤立存在则难免生硬以致减少自然韵味。植物与建筑配合体现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和谐统一。 植物以多变的线形柔化建筑, 植物以丰富的自然色彩点染建筑, 植物以优美的风姿美化建筑, 植物以季相变化影响建筑,使建筑应时而变,显示勃勃生机与魅力。 植物的掩映使建筑陡增藏的意境,但要考虑到主次关系,建筑或景点命名的含义,投射到建筑上的植物光影使建筑增添情趣。 植物可以作为建筑的背景,衬托出建筑的优美形态。 植物可作为建筑之间的空间过渡,植物与建筑配合造景,可以形成以赏植物为主的景点。 植物可完善建筑的立面构图,组成富于画意的构图形式,营造诗的意境。 植物的花、叶、果、香都能装饰、点缀建筑。四、建筑-园林中的“眼睛”中国园林建筑主要有四个特点:多曲;多变;雅朴;空透。 园林建筑一般的结构形式 台基层 : 建筑的起点或基点园林建筑一般的结构 屋身层 : 建筑的主体。 屋顶层 : 建筑的终点或顶点(一)台基层这是建筑的起点,或者说是建筑的基点。(二)屋身层包括门、墙、柱、窗等等,这是建筑的主体。由于北方严寒,建筑物的外墙、屋顶均较厚,外观严实敦重,窗也小而少;江南温暖潮湿,为了流通空气,减低湿度,往往是构筑空透,墙体薄,窗也大而多,外观轻盈疏透。1、门(1)定义:门通常指建筑群落及院落的出入口,府宅园林一般都在院落前设置门屋,视主人的地位而定,或三间或五间,如苏州网师园大门、北京颐和园东宫门。(2)形式:a、磨砖雕花门楼多为南方园林采用,上面精雕细刻各种花卉、人物图案。b、垂花门 在北方园林中常见,造型色彩华丽。垂花门向外一侧的梁头常雕成云头形状,称为“麻叶梁头”,这种作出雕饰的梁头,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在麻叶梁头之下,有一对倒悬的短柱,柱头向下,头部雕饰出莲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头等形状,酷似一对含苞待放的花蕾,这对短柱称为“垂莲柱”,垂花门名称的由来大概就与这对特殊的垂柱有关。联络两垂柱的部件也有很美的雕饰,题材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这些雕刻寄予着房宅主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将这道颇具地位的内宅门面装点得格外富丽华贵。 c、形态各异的门洞这是较为普遍的形式,其样式有圆形、瓶形、月牙形、长直形、长六角形、海棠形、葫芦形等等。(圆形门洞又称月洞门。)在园林的院墙和走廊、亭榭等建筑物上往往设不装门扇的门孔,称为月洞门或洞门。异形门洞,各含吉祥寓意,宝瓶门象征出入平(瓶)安,海棠门象征堂(棠)皇富贵.d 、隔扇门 单体建筑的门则通常以隔扇门的形式设置在厅堂楼馆中,隔扇门又称长窗。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墙面不承重,其主要功能为分割空间。园林建筑为使内外空间互渗通透,常以隔扇门为墙,甚至占据建筑的整个个开间并可自由开启。园林建筑中常采用一面甚至四面长窗的形式,长窗的下半部为裙板和涤环板,其上多饰雕刻图案,如网师园隔扇门,郭庄苏景阁隔扇门、颐和园宜芸馆裙板、拙政园秫香馆裙板等。(3)功能: 供通行(观赏园林景观的最佳位置) 作为取景框,使人们在游览中能观赏隔墙的景色 在门洞的另一面多设置叠石、花木等景观,处理成对景或框景,犹如画框般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 分割空间,使空间互相渗透,达到增加深度和扩大空间的效果。2、窗园林景观是由植物、建筑、假山、水源、文化等许多有形无形的物质(园素)所组成,其中园林建筑,若无精美的各种类型和形态多变的花窗作连接的话,其景观将大打折扣。窗的类型:(1)空窗 空窗又称“月洞”,即在空白墙上做成满月形状。 特点:外来之景如画一般镶嵌“画框”之中,他人观镜中之人犹如一幅动态的肖像画。观赏的角度不同,画框中的画与人也不同。(如狮子林“立雪堂”南墙面即有数个“月洞”空窗,每个空窗景色多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月洞”也不拘泥于满轮圆月这种形式了,也有“弦月”“梅花”“桂叶”“花瓶”“双菱”“六角”等形状。如站在留园石林小院之南的“洞天一碧”小屋内,面东墙上有“六角”空窗将墙隅空地生长的修竹与秀石框入窗,极富雅意。 (2)半窗 即将窗安装于半墙之上。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常运用。如苏州沧浪亭内“翠玲珑”是以观翠竹为主题的建筑,小巧精雅,南面植竹档前面围墙之外不佳之景,北栽竹形成翠林,遮掩“五百名贤祠”,以缓庄严肃穆之气。而南北之墙,各布置一排半窗,落座室内,白日满院鲜翠映入眼中使人爽心;月夜凉风微起“墨竹”轻舞,尤如动态的水墨画。 其窗有多种款式,拙政园的“玉壶冰”,其半窗花样是冰裂纹式,这与建筑功能、室内陈设、匾额之名、及主人的喜好是有着一定因果关系。(3)长窗 长窗又称“隔扇”,通常落地,安装在上槛与下槛之间,既有窗的功能也有门的作用,故亦称它为“落地长窗”或“落地门窗”。 在苏州园林中,长窗是最实用的窗之一。这种窗开之,人可出入、通风、采光;闭之有采光、保温,居室内能赏室外美景的作用。 长窗有四扇、六扇、八扇之分,扇数的多少一般依据建筑开间大小而定,一般多布置于厅、堂、馆、轩。这种窗上部分的窗格通透明亮便于采光,窗格花纹也有“海棠十字”“菱花”“冰裂”“如意”等十多种形状。长窗的夹堂与裙板既有素面板,也有经过精雕细刻的花板。花板内容有花草、山水、人物、动物、诗词等。耦园一处长窗的裙板也极具特色为雕刻漏空式。也有从上至下一通均为明窗,如拙政园的“远香堂”。 长窗内外开向也有讲究:一般建筑无外廊者多向外开,它的裙板朝外者多无雕花图案,而雕花则在里面;建筑外有廊的长窗多向内,以避行者不便。也有不依传统方去做的。有的房屋一侧的长窗朝内开,另一侧长窗朝外开,如狮子林。也有的全部向外开,或全部朝内开,如拙政园东部“秫香馆”与怡园的“藕香榭”则全部朝内开。(4)纱窗 纱窗亦称纱隔,与长窗颇相似,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常以纱窗来分隔空间,它避免了砌墙造成的呆板,不仅增加了文化内涵,也显示园主的富有。 纱窗一般不用明瓦(即蚌壳经特殊加工成半透明状约68厘米见方的薄片)作遮挡,而是钉铺绢纱或者布置书画。如留园“金玉满堂”即布置书画,人们在游园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到书画艺术,又如在该园的“五峰仙馆”内的纱隔上绘、写书画,藏与露尽在其中。怡园“梅花厅事”纱窗中夹堂采用半透玻璃替代绢纱,网师园集虚斋纱隔巧妙地将楼梯隐藏在后颇有实用和艺术性。 (5)和合窗 和合窗又称支摘窗。为何称“支摘窗”?即窗分上、中、下三层(但也有二层式的和合窗),上层、二层做成可支起放下的窗,而下层一扇则做成直立式,拔掉木插销可将窗摘下。这种形式的窗,一般窗成长方形,也有其它式样。下层为何不做成和合式?因为此窗高度一般与人体高相近,如果做成和合窗就会妨碍人的行走与采光了。 象此类形式的窗,在苏州园林中运用也是比较广泛的。如今它的做法与结构也有了变化。如艺圃的“鹤柴”东边之窗和“延光阁”临水南窗、留园“明瑟楼”及“远翠阁”、拙政园的“香洲”和合窗,耦园的和合窗,虽然功能相似但款式还是有区别的。 此类窗与其它窗相比优点在于:临窗平眺视野宽阔,园中远近美景尽收眼底。(6)漏窗 漏窗又称透花窗,也称花墙洞、洞墙,这是一种在苏州园林中比较常见的也是运用得非常广泛的窗。它主要布置于园林中的隔墙或游廊等处的墙上。由于这种窗形式活泼多样,既能单窗自成一景,又能数窗了形成组景,可为隔而不堵,漏中又续,因此产生了上百种以上的款式造型,其漏窗的题材内容主要涉及动物、植物、人物、文化、等方面。苏州园林中常见的漏窗可分搭砌和捏塑两种类型。搭砌造型:材料多用瓦片、狭薄青砖、木头、毛竹等;常见的图案有鱼鳞、秋叶、破月、套钱、软景海棠、波浪、球门、九子、书条、竹节、定胜、条环、菱花、橄榄、梅花、冰纹、宫式万字、六角穿梅花、宫式万字、冰纹、葵花、灯景、如意等式样,也有采用特制的模子将陶土放入其中做成一定形状,表面刷釉,入炉窑烧制而成,也有在砖状胶泥上雕刻出各种图案,入窑烧制后细磨,再行砌叠。如藕园鹤寿亭两侧墙上。捏塑造型:内框图案多以铁丝为主要材料,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纸捏拿成骨架,缚以麻丝等物,再以掺和有水泥成份的纸筋灰浆堆砌,反复多次修改逐渐达到设计结果。捏塑漏窗因其工艺复杂费时费力,目前在苏州各园林中数量虽然并不多,但堪称经典的倒有许多处:沧浪亭“翠玲珑”的一处墙面上巧妙地安放了具有季节象征的柳树、荷花、石榴、蜡梅漏窗一组,形成春、夏、秋、冬四时景观。狮子林的一处粉墙也塑有“琴”、“棋”、“书”、“画”,四雅漏窗四幅亦颇具文化与艺术欣赏价值。狮子林是苏州园林中捏塑漏窗颇多的园林。耦园除了上述几种漏窗类型和材料外,游廊上还有纯木质漏窗不仅奇趣也极具欣赏和艺术价值。(7)横风窗和地坪窗 横风窗又称横披窗,安装于长窗之上,即上槛与中槛之间,窗多为扁长方形。留园的“涵碧山房”,南北两侧长窗之上即为横风窗。 地坪窗与半窗颇相似,但是窗下部并不是用砖头所砌成的半墙,而是采用木头钩栏托顶,为阻挡风雨或通风清洁,钩栏外一般还安装有雨搭板,钩栏与雨搭板均可拆卸。例如苏州的留园就有“西楼”、“揖峰轩”、“林泉耆实之馆”等数处,它们简朴与精雕不一,各俱特色。3、墙 园林中的墙依山而建,曲折蜿蜒,墙景若隐若现。功能: 墙多用来分割空间、衬托精武或遮蔽不良景物。起到划分空间、增添层次的作用。 南方园林面积狭小,建筑密集,需要在小面积内划分出不同空间,因而多采用院墙来进行隔离,但又要使其不过于封闭呆板,建筑匠师们采取多种方式建造形态各异、通透而又富于装饰美的墙,并形成江南园林的重要特色。这一特色被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在皇家园林中大量移植,以各种优美的墙来构筑园中之园,如北海静心斋、颐和园谐趣园、香山见心斋等。 常见墙垣:有砖墙、乱石墙和白粉墙。园林中常用白粉墙,其上覆盖黑瓦顶,造型富于变化,如龙行墙、波形墙等。4、梁柱与斗拱 梁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主要重力传承部件。墙面一般不负重,使建筑中的门窗自由开启,形成中国建筑的特有风格。梁柱以及斗拱、雀替、挂落等亦为主要的建筑构建,也是装饰的主要部位。 北方皇家园林在梁柱装饰上不遗余力,所谓“雕梁画栋”,形成浓郁的装饰效果,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等名目繁多。彩画的题材更是包罗万象,如颐和园长廊的数千幅苏式彩画,使人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