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基础知识.doc_第1页
职业病危害基础知识.doc_第2页
职业病危害基础知识.doc_第3页
职业病危害基础知识.doc_第4页
职业病危害基础知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病危害因素基础知识一、职业性有害因素及其来源(一)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化学因素(1)生产性粉尘:矽尘、煤尘等;(2)有毒物质:铅、苯、汞等。2物理因素(1)噪声; (2)振动(手传振动、全身振动); (3)非电离辐射:工频电磁场、射频辐射(高频、超高频、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激光等;(4)电离辐射:X射线、射线等;(5)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6)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3生物因素 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医务工作者可能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源物等。(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1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2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3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等;4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5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1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2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一个车间; 3由不合理生产过程所致的环境污染。在实际生产场所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有害因素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联合作用。二、化学有害因素的检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工作包括现场调查、制定检测方案、实验室准备、现场采样和实验室理化分析。今天主要讨论现场采样。粉尘和有毒物质的现场采样均依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有毒物质采样中的空气收集器的准备和理化分析依据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GBZ/T 160)。1基本概念1.1空气收集器:指用于采集空气中气态、蒸气态、和气溶胶态有害物质的器具。如大注射器、采气袋、各类气体吸收管及吸收液、固体吸附剂管、无泵型采样器、滤料及采样夹和采样头。1.2个体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1.3定点采样:指将空气收集器放置在选定的采样点、劳动者的呼吸带进行采样。1.4长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在1h以上的采样。1.5短时间采样:指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的采样。1.6标准采样体积:指在气温为20,大气压为101.3kPa(760mmHg)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以L表示。当采样点的35 t5、103.4kPaP98.8kPa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为标准采样体积,见公式(1)。 293 PV0=Vt -公式(1) 273t 101.3kPa公式中:V0 -标准采样体积, L;Vt - 在温度为t,大气压为P时的采样体积,L;t - 采样的气温,; P - 采样点的大气压,kPa。2检测频次2.1评价检测频次 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法监发200263号)的规定,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现状评价的有害物质浓度检测,要求连续采样3个工作日,每天上、下午各1次。2.2日常检测频次 用于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的日常定期检测,要求采样1个工作班,上、下午各1次。3采样类型3.1个体采样3.3.1 个体采样的使用(1)一般用于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时,所进行的长时间采样;(2)较多用于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浓度时的长时间采样。3.3.2 个体采样的对象 在确定个体采样对象之前,先了解同岗位接触同种有害物质的人数。共有多少岗位接触有害物质,需要进行个体采样的劳动者总人数,以便选定个体采样人数和准备个体采样的仪器。3.3.3个体采样对象的数量按照每个岗位劳动者的总人数选定个体采样的人数,见表1。表1 岗位人数与个体采样人数的确定岗位劳动者人数个体采样对象人数3全部35261031043.2定点采样3.2.1定点采样的使用(1)一般用于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或最高容许浓度时,所选定的一个工作班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进行采样。(2)有时为评价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时,采用定点采样的结果计算时间加权平均浓度。3.2.1定点采样点的确定(1)劳动者接触有害物质的时间最长、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2)应在劳动者工作地点的下风向;(3)应尽可能靠近劳动者。3.2.2定点采样点的数量(1)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每种有害物质至少设1个采样点;(2)产生同种有害物质、有同类生产设备13台的设1个采样点;410台的设2个采样点;10台以上的设3个采样点。(适用于1个岗位工人巡检多个同类设备时的设点)(3)产生同种有害物质、有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采样点应设在有害物质浓度较大的设备旁;(前提是2台设备相邻,若距离较远时应分别设点)(4)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每个工作地点设1个采样点;(5)控制室和休息室,设1个采样点。(前提是控制室和休息室距离工作地点较近,若较远时可不设点)4.采样方法在确定有害物质的采样方法前,应先了解该种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有哪些(PC-STEL、PC-TWA、MAC);本次采样结果采用哪个职业接触限值评价,再确定采样方法。强调一点:当矽尘、煤尘、滑石粉尘等粉尘,同时具有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和总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采样时,只要具有呼尘的采样仪器,应首选采集呼尘进行评价;当不具有呼尘的采样仪器,也可以采总尘评价,不要求呼尘和总尘都采样,因为呼尘的颗粒更小,更容易进入肺泡。4.1职业接触限值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方法4.1.1用个体采样进行长时间采样(1)确定岗位的个体采样人数;(2)将个体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佩戴在选定的劳动者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3)在选定的劳动者开始工作时,启动个体采样仪器,连续一次性采样一个工作班,劳动者结束工作时,关闭个体采样仪器停止采样。4.1.2用定点采样进行长时间采样(1)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采样;(2)将定点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3)在选定的劳动者开始工作时,启动定点采样仪器,进行长时间采样;或将一个工作班分段连续采样。4.1.3用定点采样进行短时间采样(1)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进行定点短时间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分钟;(2)将定点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3)在有害物质浓度不同状态的时段,分别进行定点短时间采样,并记录劳动者在各时段的停留时间,计算岗位劳动者接触有害物质的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4.2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方法4.2.1劳动者接触时间超过15min时(1)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进行短时间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分钟;(2)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3)将定点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4.2.2劳动者接触时间不足15min时(1)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进行采样,劳动者每次接触多长时间就采样多长时间;将结果换算成15min时间加权平均浓度,用于职业接触限值为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评价;(2)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3)将定点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4.3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方法4.3.1劳动者接触时间超过15min时(1)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进行采样,每次采样时间一般为15分钟;(2)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3)将定点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4.3.2劳动者接触时间不足15min时(1)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进行采样,按劳动者实际接触时间进行采样,检测结果用于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的评价;(2)在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3)将定点采样仪器的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三、生产性噪声检测与评价1.生产性噪声的概念1.1 以噪声的来源分类,生产性噪声可以分为:(1)机械性噪声:是指由于机械的撞击、摩擦、转动所产生的噪声,如车床、电锯、切割机、球磨机、各种泵类等;(2)流体动力性噪声:是指由气体体积或压力的突然变化或流体流动所产生的声音,如空压机、风机、汽体放空、汽笛、阀门等;(3)电磁性噪声:如发电机、变压器。1.2以噪声的时间分布来分类,生产性噪声可以分为:(1)连续声:又称稳态噪声,是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声级波动小于3dB(A)。如纺织机,如车床、磨床、空压机、各种风机和泵类在连续运转时产生的噪声多为稳态噪声;(2)间断声:又称非稳态噪声,声级波动3dB(A)。起伏噪声:多见于设备的运行状态改变时,如车床和钻床改变转速、汽体放空和拉汽笛,作业场所的噪声会有明显变化;间断噪声:打磨机、切割机、凿岩机。另外一种情况,如工人定时(间断性)巡检多种设备接触噪声的状态可视为间断接触噪声;脉冲噪声:一般指声音的持续时间0.5S,间隔时间1S的噪声,且声压有效值变化40dB(A)为炮击脉冲。如汽锤、锻床、冲床(间隔时间较短可视作间断噪声)、铆钉机、枪炮射击声等。1.3以噪声的频率来分类,生产性噪声可以分为:(1)低频噪声:主频率在300HZ以下的噪声;(2)中频噪声:主频率在300800 HZ之间的噪声;(3)高频噪声:主频率在800HZ以上的噪声。人耳能听到的声频范围一般在2020000HZ之间,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高于20000的声音为超声,工业设备产生的噪声多在5010000HZ范围内,所以,在噪声频率特性测量时,最低中心频率是31.5 HZ,以倍频程增长,依次测量63、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HZ的声压级,也有测量16000HZ的声压级。需要说明的是,噪声频率特性测量的结果没有评价标准,只能作为噪声防护时的参考资料。2.生产性噪声的检测2.1检测对象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噪声检测对象是在生产过程中受噪声影响的劳动者。2.2检测地点GBZ/T 189.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8部分:噪声中规定:(1)稳态噪声在岗位劳动者的操作位连续测量3次,取几何平均值,见公式(2);(2)非稳态噪声(起伏噪声、间断噪声)测量8小时等效声级:使用个体噪声仪连续测量岗位劳动者一个工作日内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当劳动者工作地点相对固定、噪声强度变化超过3dB(A)时:可在劳动者工作地点测量设备不同状态下的噪声A声级,同时记录各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计算岗位劳动者一个工作日内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当劳动者工作地点流动:可在劳动者巡检路线上,有噪声强度较大、且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包括操作室或休息室),测量噪声A声级,同时记录劳动者在该地点停留的时间,计算岗位劳动者一个工作日内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3)脉冲噪声在劳动者接触脉冲噪声的工作地点,包括岗位劳动者操作产生脉冲噪声设备的操作位和受脉冲噪声影响的工作位。2.3检测频次(1)评价检测劳动者每周工作5天:只需检测1个工作日。劳动者每周工作少于5天或超过5天:工作几天测量几天。(2)日常检测劳动者每周工作5天:只需检测1个工作日。劳动者每周工作少于5天或超过5天:工作几天测量几天。2.4 检测高度无论劳动者是坐姿还是站姿,测量仪器的高度均位于或接近劳动者耳部高度。2.5 测量仪器的设置(1)稳态噪声:慢档(S)、A计权。(2)非稳态噪声测量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Leq、A计权、快档(F)测噪声A声级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SPL、慢档(S)、A计权(3)脉冲噪声声级计有脉冲档(I):脉冲档(I)、峰值(Peak)、A计权,并记录一个工作班的脉冲次数。2.6检测结果的计算2.6.1劳动者每周工作5天的检测结果计算(1)稳态噪声测量结果计算以每个测点3次A声级测量值的平均值直接用于评价,计算方法见公式(2)。LAeq.T均=10lg -公式(2)公式中:LAeq.T均-平均A声级, dB(A)Lp - 各测点A声级, dB(A)n - 测量次数(2)个体噪声仪测量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的测量结果计算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测量总时间也是8小时的,测量结果可作为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直接用于评价。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测量总时间少于8小时的,测量结果必须换算为8小时等效声级,再作为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用于评价。计算方法见公式(3)。LAeq.8h= LAeq.T+10lg(T/T0)-公式(3)公式中:LAeq.8h -一个工作日内接触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 dB(A)T - 一个工作日内总接噪时间(或个体噪声测量时间), dB(A)T0 - 一个工作日工作时间,以8h/d(480min/d)计算LAeq.T - 一个工作日总接噪时间(或个体噪声测量时间)内的等效声级, dB(A)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或超过8小时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或超过8小时,测量时间与工作时间相同的,所测量的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噪声等效声级必须换算为8小时等效声级,再作为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用于评价,计算方法见公式(3)。(3)测量噪声A声级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的测量结果计算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各测点接触时间之和也是8小时的,按照公式(4)计算8小时等效声级,计算结果可作为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直接用于评价。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是8小时,各测点接触时间之和少于8小时的,按照公式(4)计算等效声级,计算结果必须采用公式(3)换算为8小时等效声级,再作为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用于评价。LAeq.T=10lg -公式(4)公式中:LAeq.T-总接噪时间内的等效声级, dB(A)Lp - 各测点A声级, dB(A)Ti - 工人在各测点停留时间,h/d(min/d)T - 工作日各测点接触时间之和, h/d(min/d)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或超过8小时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或超过8小时,测量的噪声A声级按照公式(4)计算等效声级,计算结果必须采用公式(3)换算为8小时等效声级,再作为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用于评价。2.6.2劳动者每周工作少于5天或超过5天的检测结果计算 劳动者每周工作少于5天或超过5天,每周工作几天测几天,同样可得到几天的8小时等效声级,将这些8小时等效声级按照公式(5)换算为每周40h(5天)等效声级,再用于评价。LEX.W=10lg -公式(5)公式中:LEX.W -每周40h等效声级, dB(A)LAeq.8h -每个工作日的噪声8小时等效声级, dB(A)2.7噪声检测结果评价2.7.1噪声评价指标(1)劳动者每周工作5天:评价指标是8h等效声级。(2)劳动者每周工作少于5天或超过5天:评价指标是40h等效声级。(3)劳动者接触脉冲噪声:不同脉冲次数下的噪声峰值。2.7.2噪声职业接触限值(1)每周工作5天稳态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是85dB(A)。非稳态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是8h等效声级为85dB(A)。(2)每周工作少于5天或超过5天稳态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是40h等效声级为85dB(A)。非稳态噪声:职业接触限值是40h等效声级为85dB(A)。脉冲噪声表2 工作场所脉冲噪声职业接触限值工作日接触脉冲次数(n,次)声压级峰值dB(A)n100140100n10001301000n100001202.8关于SNR的应用2.8.1 SNR定义SNR:为护耳器单值噪声降低数2.8.2 SNR的用途 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中规定,暴露在LEX,8h85dB(A)工作场所的职工应当佩戴护耳器,戴护耳器工人实际接触的噪声应低于85dB(A)的要求。劳动者在工作场所接触的8h噪声等效声级或40h噪声等效声级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如果劳动者工作时是佩戴护耳器的,可将护耳器的SNR值乘以0.6为噪声衰减值,将8h噪声等效声级或40h噪声等效声级减去噪声衰减值即为劳动者实际接触的噪声等效声级,低于85dB(A)的也视为符合要求。3噪声控制的技术措施3.1吸声措施 吸声材料:石棉、泡沫塑料、玻璃纤维。吸收高频包括使用 噪声效果好。 吸声结构:多孔型,吸收中高频噪声效果好。 穿孔型,吸收低中频噪声效果好。3.2消声措施是指使用消音器,主要用于控制流体动力性噪声(多为高频噪声),如在空压机、鼓风机、引风机的进气或排气口安装消音器,噪声可降低2040分贝。 抗性消音器:是改变空气内流通道的面积,吸收低、消音器可分为 中频噪声效果好。 阻性消音器:是在空气内流通道的内壁涂上吸声材料,或安置吸声结构,吸收中高频噪声效果好。实际应用的消音器多为阻抗复合式消音器,即在抗性消音器的内壁上再使用吸声材料。3.3隔声措施隔声是采用密度较高的材料,如砖墙、金属板挡住声波的传播。对高频噪声隔声效果好。 单层墙或板隔声 方法包括多层墙或板隔声,并在层间填入吸声材料。严格地讲,护耳器就是一种隔声措施,如耳塞对中高频噪声隔声效果好,隔声量为3050分贝;耳罩是采用密度高且光滑的外壳,内衬吸声材料,对中高频噪声隔声效果较好,隔声量为30分贝;在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听力保护不仅要阻断声音通过气流经外耳道传入内耳,而且还应减少声音通过颅骨振动传导引起内耳的损伤,所以,头盔具有阻断声音气导和骨导的双重作用,对头部还有防振和保护作用。 3.4隔振措施在机器下面安装减振器,降低因设备振动产生的噪声。包括橡胶减振垫、金属弹簧、隔振沟等。上述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在实际应用中较多是同时使用多种方法综合控制,如空压机,一般采用设备隔声罩、并在隔声罩内涂上吸声材料、建立隔声操作室、机器底部使用减振器、工人巡检时配戴护耳器等措施,效果较好。四、手传振动的检测1.手传振动工具的分类(1)活塞式锤打工具:一般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风铲机、捣固机等。 (2)手持转动工具:以压缩空气、电力为动力。如风钻、电钻、链锯、钻孔机、移动式砂轮机、铆钉机、电动扳手、气动扳手、各种打磨机等。(3)固定转轮工具:如座式砂轮机、抛光机、电锯、切割机等。2.手传振动的测量2.1测量仪器(系统)(1)活塞式锤打工具和手持转动工具的测量仪器:卡箍(固定在工具手柄上)砧块(有三个方向的螺孔)机械滤波器(5HZ1500HZ)传感器(又称加速度计,分高、中、低灵敏度)积分振动计(频率计权)(2)固定转轮工具的测量仪器:磁铁(固定在工件上)砧块(有三个方向的螺孔)机械滤波器(5HZ1500HZ)传感器(又称加速度计,分高、中、低灵敏度)积分振动计(频率计权)(3)传感器的灵敏度类型高灵敏度传感器:用于测量低强度振动的工具,如电动或气动扳手、小电钻、铆钉机、座式砂轮机。中灵敏度传感器:用于测量低强度振动和中强度振动的工具,如风钻、链锯、钻孔机、移动式砂轮机、各种打磨机、抛光机、电锯、切割机。低灵敏度传感器:用于测量高强度振动的工具,如凿岩机、风铲机、捣固机等。2.2测量方法劳动者一个工作日内只使用一种振动工具,测该种工具手柄的手传振动。劳动者一个工作日内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振动工具,测所有种类工具手柄的手传振动。以操作者手持工具的握姿分别确定X、Y、Z轴方向,首先在工具手柄上固定卡箍和砧块,在已确定的X、Y、Z轴方向所对应的砧块螺孔上固定机械滤波器,再在机械滤波器上适度松紧固定传感器,再连接积分振动计,分别读取加速度有效值(m/s2)或加速度级(dB)。X垂直穿透掌面方向Y水平穿过掌面方向Z与掌骨纵向一致的方向YZZX2.3测量结果计算2.3.1测量取值在X、Y、Z轴三个方向的测量值中,取最大值作为被测工具或工件的评价依据。2.3.2测量结果的单位换算测量结果的单位是加速度级(dB),要换算成振动加速度有效值(m/s2),见公式(6)。Lh=20lg() -公式(6)a= =公式中:a -加速度有效值(m/s2)Lh -测量的加速度级(dB)a0 -加速度基准值(取10 m/s2计算)2.3.3传感器灵敏度的换算测量使用的传感器灵敏度不是10的,需要作传感器灵敏度的换算,见公式(6)。2.3.4计算总接振量岗位工人一个工作日内只使用一种振动工具的,无须计算总接振量;当使用多种振动工具的,应计算岗位工人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振量,见公式(7)。ahw(T)= -公式(7)公式中:ahw(T) -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振量, m/s2T -一个工作日总接振时间, min/d(h/d)ahw(ai) -某一种工具的加速度有效值,(m/s2) Ti -某一种工具的接振时间, min/d(h/d)2.3.5接振时间的换算岗位工人一个工作日内总接振时间是4小时的,无须作接振时间的换算;总接振时间少于4小时或超过4小时的,应将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振量换算成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见公式(8)。ahw(4)= -公式(8)公式中:ahw(4)- 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 m/s2ahw(T) -一个工作日内的总接振量, m/s2T -一个工作日总接振时间, min/d(h/d)2.4测量结果评价(1)评价指标: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值ahw(4)。(2)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5 m/s2注意:GB/T 14790.1-2009机械振动人体暴露于手传振动的测量与评价 第1部分:一般要求中要求三个轴向振动加速度值计算振动总量(矢量和),不是取最大值;评价指标是8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值,由于目前的手传振动职业接触限值的评价指标是4小时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值,因此该标准无法应用。3.手传振动的防护措施(1)减少接触振动的时间当手传振动测量结果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最有效地防护措施是减少工人使用振动工具的时间。评价中可提供在检测的振动强度下,每天最长使用时间是多少,方可确保劳动者接触手传振动强度低于职业接触限值,见公式(7)。(2)做好个人防护目前个人防护用品可使用防振手套,具有阻挡振动传播和冬季手部保暖作用。六、全身振动的检测(GB/T 13441.1-2007)1.测量部位(1)坐姿:主要测量座椅底板支撑面的加速度值;(2)站姿:主要测量足底支撑面的加速度值;(3)躺姿:主要测量躯体支撑面的加速度值。2.测量方向用座式三轴向传感器或单轴向传感器,分别测量X、Y、Z轴向的振动加速度值。 X轴背至胸、Y轴右侧至左侧、Z轴脚(臀部)至头3.测量仪器3.1测量传感器专用的全身振动测量仪具有座式三轴向传感器,也可以用单轴向传感器固定在磁铁上,分别测量座椅底板的三个轴向的振动加速度。3.2测量仪器 丹麦2512型人体振动响应仪。可使用座式三轴向传感器和单轴向传感器测量。4.测量结果计算(1)当X、Y、Z轴三个方向的测量值相差较大时,取最大值。(2)当X、Y、Z轴三个方向的测量值比较接近时,可计算X、Y、Z轴振动总量(矢量和)作为评价依据,计算见公式(9)。av= -公式(9)公式中:aV -三个轴向的振动总量,m/s2aWX -X轴向的振动加速度值,m/s2aWY -Y轴向的振动加速度值,m/s2aWZ -Z轴向的振动加速度值,m/s25.测量结果评价 表3 全身振动强度卫生限值(GBZ 1-2010)工作日接触时间(t,h)卫生限值(m/s2)4t80.625t41.101.0t2.51.400.5t1.02.40 t0.53.60七、高温作业的检测与评价1.基本概念1.1高温作业(1)高温作业环境气象条件测定方法(GB/T 934-2008)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规定: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WBGT指数25的作业。(2)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4-2010)规定: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1.2本地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温度指近十年本地区气象台正式记录每年最热月中每日1314点的气温平均值。1.3接触时间率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实际接触高温作业的累计时间与8h的比率。2.高温作业检测2.1检测项目(1)使用WBGT指数仪直接测量WBGT指数;(2)分别测量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黑球温度,计算WBGT指数。2.2检测时间高温作业检测应在夏季最热月测量,可在6月15日9月15日,最好在7月15日8月15日。2.3检测地点2.3.1劳动者一个工作日接触1个热源 应在劳动者接触热源的操作地点或停留地点测量。2.3.2劳动者一个工作日接触多个热源 应在劳动者接触热源的所有操作地点或停留地点测量。2.4检测频次及方法2.4.1劳动者一个工作日接触1个热源热源温度稳定:只需测1天,分别在工作开始和结束前0.5h、工作中各测1次,取算术平均值。热源温度不稳定:只需测1天,分别在该热源的不同温度状态下测1次WBGT指数。将测量的WBGT指数,乘以劳动者在不同温度状态下的停留时间,计算该热源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见公式(10),即劳动者在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WBGT= -公式(10)公式中:WBGT -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WBGT1 -第一种温度状态下的WBGT,WBGT2 -第二种温度状态下的WBGT,WBGTN -第n种温度状态下的WBGT,T1 -第一种温度状态下的停留时间,min/d(h/d)T2 -第二种温度状态下的停留时间,min/d(h/d)TN -第n种温度状态下的停留时间,min/d(h/d)2.4.2劳动者一个工作日接触多个热源劳动者一个工作日内接触多个热源,且每个热源温度变化不大的,只需在每个热源旁,分别在工作开始和结束前0.5h、工作中各测1次,取算术平均值。以各测点测量的WBGT指数均值,乘以劳动者在各测点的停留时间,计算岗位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见公式(10)。劳动者一个工作日内接触多个热源,且其中包括热源温度稳定和不稳定的。首先应在温度稳定的热源,分别在工作开始和结束前0.5h、工作中各测1次WBGT指数,取算术平均值;温度不稳定的热源要分别测量不同温度状态下的WBGT指数,以测量的多个WBGT指数,乘以劳动者在不同温度状态下的停留时间,计算出劳动者在该热源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最后再以温度稳定热源的WBGT指数均值和温度不稳定热源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分别乘以劳动者在各热源停留的时间,计算岗位劳动者一个工作日的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见公式(10)。2.5测量结果评价2.5.1评价指标热源温度稳定、接触1个热源:以WBGT指数均值、接触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依据GBZ 2.2-2007附录B)。热源温度不稳定、接触多个热源:以时间加权平均WBGT指数、接触时间率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依据GBZ 2.2-2007附录B)。2.5.2 评价依据高温作业评价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中表8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3.防暑降温措施(1)减少或限制高温作业的时间从事高温作业的岗位工人应根据高温作业地点的温度确定工人允许持续在高温环境中的工作时间,方法见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限值(GB 935-89)。具体方法如下:确定工作地点温度:以热源作业地点的温度与室外温度(测量)差和当时气象台最高气温之和。以工作地点温度、劳动强度查表获得在高温环境中允许持续工作的时间。查表所得时间为在高温环境中一次工作可持续的时间,每次工作后至少休息15分钟后方可再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2)在高温作业地点附近设置休息室,室内安装空调使室内温度低于室外温度。(3)为高温作业工人提供含盐凉饮料(含盐量为0.1%0.2%)。八、电磁辐射的检测1.基本概念1.1电磁辐射的频谱范围工频电磁场、射频辐射(高频、超高频、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激光等,如图1所示。 1015 1013 10 11 109 107 105 103 101 10-1 10-3 10-5 工频 紫外(400nm100nm) 高频、超高频、微波 红外 (1mm-700nm) 可见光(700nm-400nm) 图1 电磁波波谱 (1=10-8厘米) 1.2射频辐射:射频辐射包括高频、超高频和微波。射频辐射的波长和频率见表4。表4 射频辐射波谱波段长波 中波 短波超短波微波分米波 厘米波 毫米波波长3km 1km 100m10m1m 10cm 1cm1mm频率100KH2 300KH2 3MH230M H2300 MH2 3GHZ 30GHZ300GHZ 无线电专业低频 中频 高频甚高频特高频 超高频 极高频卫生学频段高频超高频微波1.3电磁辐射的频率单位1 GHZ = 1000 MHZ1 MHZ = 1000 kHZ1 kHZ = 1000 HZ1.4电磁场的分布:表5 电磁场区域分布电磁场近区场感应近区场间距1/6E377H辐射近区场1/6间距2D2/E=377H远区场间距2D2/E=377H2.紫外辐射的检测2.1定义(1)紫外辐射:又称紫外线。指波长为100nm400nm的电磁辐射。(2)长波紫外线:指波长为315nm400nm的电磁辐射,中心波长为365nm。(3)中波紫外线:指波长为280nm315nm的电磁辐射,中心波长为290nm。(4)短波紫外线:指波长为100nm280nm的电磁辐射,中心波长为254nm。(5)混合光源:指设备产生的紫外线中含有多种波长的紫外辐射。2.2产生紫外辐射的设备(1)焊接设备:如电焊机、氩弧焊机、气体保护焊机、埋弧焊机等;(2)气体切割(气焊)设备:如乙炔气切割机、等离子切割机等;(3)锅炉:当炉内燃烧温度超过1000时会产生紫外辐射;(4)紫外检验:金属零部件表面划痕的检验;(5)紫外消毒: 紫外消毒的波长是400nm以上,紫外职业接触限值不适用该情况。2.3测量仪器 测量紫外辐射的仪器是紫外辐照计,应配有测量254nm、290nm、365nm的三个探头。2.4 测量地点(1)测量焊接和气割的紫外辐射时,测量劳动者操作位的紫外辐射;(2)测量劳动者从观察孔检查锅炉时,测量观察孔处的紫外辐射;(3)测量劳动者紫外检验时,测量劳动者操作位的紫外辐射。2.5测量方法 2.5.1测量焊接和气割操作位的紫外辐射测量人员先将254nm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将测量仪器的量程置于最大量程,测量人员甲站在操作工人的一侧,手持探头置于防护面罩(相当于工人眼部)或防护眼镜内观察窗,测量人员乙背对工人手持紫外照度计的主机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测量人员甲再将探头向下移动离开防护面罩的观察窗(相当于工人面部)或防护眼镜,测量人员乙背对工人手持紫外照度计的主机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到此254nm波段测量结束。若仪器量程过大仪器没有显示,可降低量程测量。测量人员更换290nm探头、365nm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采用上述方法重复测量。2.5.2测量观察孔的紫外辐射锅炉燃烧产生的紫外辐射多为混合光源。测量人员先将254nm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将测量仪器的量程置于最大量程,测量人员手持探头置于防护眼镜内,同时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测量人员再将探头向下移动离开防护眼镜置于面部,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到此254nm波段测量结束。若仪器量程过大仪器没有显示,可降低量程测量。测量人员更换290nm探头、365nm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采用上述方法重复测量。2.5.3测量紫外检验的紫外辐射(1)已知设备的波长当检测时,已知紫外辐射的波长,可直接使用接近该波长的探头测量。(2)不确定设备的波长检测时,应分别测量紫外辐射的3个波段,由此确定设备的紫外辐射的波长。测量人员先将254nm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将测量仪器的量程置于最大量程,测量人员手持探头置于防护眼镜内,同时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测量人员再将探头向下移动离开防护眼镜置于面部,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到此254nm波段测量结束。若仪器量程过大仪器没有显示,可降低量程测量。测量人员更换290nm探头、365nm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采用上述方法重复测量。2.6测量结果的计算当设备产生的紫外辐射为混合光源时,需要将长波紫外线、中波紫外线和短波紫外线的眼和面部辐照度的最高值,计算混合光源的有效辐照度(Eeff),见公式(11)。Eeff=0.00011EA+0.64EB+0.5EC -公式(11)公式中:Eeff -有效辐照度,w /cm2 EA -测量长波紫外线的辐照度,w /cm2 EB - 测量中波紫外辐射的辐照度,w /cm2 EC - 测量短波紫外辐射的辐照度,w /cm22.7测量结果的评价2.7.1评价指标混合光源紫外辐射的评价指标:有效辐照度单波段紫外辐射的评价指标:辐照度2.7.2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表6 紫外辐射职业接触限值 紫外波段8h接触限值(w /cm2)非8h接触限值中波紫外0.26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1):55表1短波紫外0.13电焊弧光0.24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34(1):55表22.8紫外辐射的防护措施(1)个人防护措施:操作工人和辅助工人均使用防紫外线的防护面罩、防护眼,并配备工作服、手套、工作鞋和帽;(2)在焊接、气割、紫外检验的工作场所设置围护屏,防止其他岗位工人接触紫外辐射。3.工频电场的检测3.1工频电场定义工频电场是指频率为50HZ或60HZ的极低频电场。3.2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1)变配电设备: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高压开关柜等;(2)发电设备:电厂的发电机、柴油发电机等;(3)其它使用市电的电器:电脑主机、水泵和风机的电机等。3.3测量仪器 测量仪器要求可测频率为50HZ,电场强度测量范围为0.003kV/m100 kV/m。3.4测量地点检测劳动者在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的停留位或操作位。3.5测量高度只需测量相当于劳动者胸部高度的工频电场。站姿为1.5m高,坐姿为1.1米高。3.6测量方法(1)在测量地点将探头固定在支架上,使探头直对工频设备;(2)测量人员手持主机远离测量探头,开机待测量结果稳定后,读取测量过程中仪器显示的最大值。(3)当没有探头固定支架时,测量人员可手持探头,将手臂伸直开机待测量结果稳定后,读取测量过程中仪器显示的最大值。3.7测量结果评价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5 kV/m ;3.8工频电磁场的防护措施(1)屏蔽产生工频电磁场的设备:用金属材料密闭设备,具有阻挡辐射的作用;(2)个人防护措施:由于工频波段的波长较长,具有绕射的特性,所以没有有效地个人防护措施。(3)减少接触时间:通过减少接触时间来降低工频电磁场对劳动者的影响。4.高频辐射的检测4.1高频辐射定义频率为100KHZ30MHZ的电磁辐射。4.2产生高频辐射的设备(1)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如表面淬火、金属冶炼、钢管焊接、热轧工艺;(2)高频介质加热设备:如塑料热合、橡胶硫化、材料烘干(纸张、布匹、棉纱、木材、粮食等)。(3)高频理疗仪4.3测量地点(1)当工人操作高频加热设备的,测量工人操作位的高频辐射;(2)当使用高频理疗仪的,测量人体接触部位的高频辐射。4.4 测量仪器 4.4.1测量仪器的可测频率要求高频辐射的测量仪器要求频率可测范围为100KHZ30MHZ,电场强度测量范围为10V/m1000V/m,磁场强度测量范围为0.5A/m50A/m。4.4.2测量仪器的探头要求根据高频设备的频率,操作人员的检视位置与辐射源的间距多数处在感应近区场内,在此范围内电场和磁场的关系为E377H,所以检测高频设备的电磁场时,需要分别检测电场和磁场,高频段的测量仪器均设置了电场探头和磁场探头。4.5测量高度(1)测量操作位的高频辐射时,在相当于劳动者头、胸的高度各测量3次;(2)测量高频理疗仪时,在人体接触部位测量3次。4.6测量方法4.6.1高频电场的测量测量电场时,测量人员将电场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先将测量仪器的电场量程置于最大量程,测量人员手持探头由远及近至岗位工人的操作位或巡检位,在相当于头部高度旋转探头连续测量约1分钟,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连续测量3次;再取相当于胸部高度旋转探头连续测量约1分钟,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连续测量3次。若仪器量程过大仪器没有显示,可降低量程测量。4.6.2高频磁场的测量测量磁场时,测量人员将磁场探头与测量仪器有效接通后,先将测量仪器的磁场量程置于最大量程,测量人员手持探头由远及近至岗位工人的操作位或巡检位,在相当于头部高度旋转探头连续测量约1分钟,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连续测量3次;再取相当于胸部高度旋转探头连续测量约1分钟,读取测量时间内的最大值,连续测量3次。若仪器量程过大仪器没有显示,可降低量程测量。 4.7检测结果的计算先将头部高度的3次测量值取算术平均值,再将胸部高度的3次测量值取算术平均值;最后取头、胸部位的2个平均值中的最大值进行评价。4.8检测结果的评价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见表7。表7 高频电磁场职业接触限值频率电场强度(V/m)磁场强度(A/m)100KHZ3 MHZ5053 MHZ30 MHZ254.9高频电磁场的防护措施4.9.1屏蔽高频设备的技术措施(1)屏蔽的材料金属屏蔽:一般情况下,高频电磁场的屏蔽都是采用铜板或铝板把整台设备或一个部件(辐射源)包裹起来,当设备需要通风冷却或者要观察设备工作状况时,用金属板屏蔽会造成工作不便,这种情况下可采用金属网作屏蔽。虽然金属板比金属网的屏蔽效果好,但用金属网作屏蔽,在对人体防护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吸收屏蔽:多采用石墨、活性炭内敷在金属屏蔽板上,可在高频电磁波碰到金属板产生反射时,被内敷的材料吸收,降低高频电磁场泄漏。(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