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课件_第1页
大足石刻课件_第2页
大足石刻课件_第3页
大足石刻课件_第4页
大足石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足石刻 遗落的东方艺术明珠 2012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李朝蕾2012010807 前言 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与云岗 龙门鼎足而立 齐名敦煌 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优秀代表 大足石刻 重庆 1999 12世界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 河南 2000 11世界文化遗产 云岗石窟 山西 2001 12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 甘肃 1987 12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英文名 TheDazuRockCarvings年代 唐末 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题材 以佛教题材为主 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 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 大足石刻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宝顶山 南山 北山 石篆山 石门山 简称 五山 目录 一 历史起源二 艺术价值 一 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二 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三 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三 石刻分布 五山 造像 一 宝顶山 二 南山 三 北山 四 石篆山 五 石门山四 结语 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创于唐永徽元年 公元650年 历经晚唐 五代 盛于两宋 绵延明清 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处即北山 包括北塔 宝顶山 南山 石门山 石篆山石刻也即 五山石刻 摩崖造像即在这近400年间完成的 公元907 965年间 时为五代十国时期 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公元1078 1173年 即北宋后期的元丰至南宋初期的绍兴 乾道年间 大足石刻掀起第二个高潮 历史起源 1 在立体造型的技法上 运用写实与夸张互补的手法 摹难显之状 传难达之情 对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性格特征 务求传神写心 表现的内容贴近生活 文字通俗 达意简赅 既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又有着极大的社会教化作用 2 在选材上 既源于经典 而又不拘泥于经典 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创造性 处处反映出世俗信仰惩恶扬善 调伏心意和规范行为的义理要求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 3 在布局上 是艺术 宗教 科学 自然的巧妙结合 在审美上 融神秘 自然 典雅三者于一体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鉴戒的审美要求 4 在表现上 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旧程式 有了创造性的发展 神像人化 人神合一 极富中国特色 二 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 纯朴的生活气息 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 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 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 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 1 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 衣饰华丽 身少裸露 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 丽而不娇 造像中 无论是佛 菩萨 还是罗汉 金刚 以及各种侍者像 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 三 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 信神不信教 信仰多元化 是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 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产物 便是其重要实物例证 一方面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大主体的儒家 道教及佛教 在其长期的发展进程中 总趋势是由 相互对抗 走向 相互融合 另一方面 大足石刻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又有力地反映出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已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融合 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 目录 一 历史起源二 艺术价值 一 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二 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三 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三 石刻分布 五山 造像 一 宝顶山 二 南山 三 北山 四 石篆山 五 石门山四 结语 大足石刻 石刻分布 五山 造像 一 宝顶山 宝顶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北15公里处 海拔527 83米 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南宋年间 四周2 5千米内山岩上遍刻佛像 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 小佛湾造像 以大足大佛湾为主体 小佛湾次之 分布宝顶山石刻 20张 在东 南 北三面 文殊菩萨 毗卢遮那佛 普贤菩萨 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 气势磅然 他们头顶崖檐 脚踏莲台 皆重额广眉 悲悯豁达 给人以亲切之感 毗卢遮那 意译为 光明普照 即 大日如来 他头上的 金刚顶仪 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一组 未牧 佛家认为 人的心在未经过调服之前 就跟未经过驯服的牛一样桀骜不羁 很容易随外界的干扰而波动 就像没有涵养的人遇到一点小事也会暴跳如雷 无法自控一样 第一头牛受到外界刺激之后冲出栅栏 正昂头犟项拼命朝山间狂奔 后面的牧人双手紧拽缰绳 正使劲地把它往回拉 第二组 初调 在牧人的强制和鞭策下 牛虽然并未显得驯服 但头已经开始勉强转过来了 这比喻在佛门清规戒律的约束下 放任顽化的心性开始得以收敛 第三组 受制 牧人站在牛首旁 右手牵牛 左手扬鞭 正驱牛下山 牛已能勉强顺从人意 旁边的颂词写道 芳草绵绵信自由 不牵终是不回头 虽然牛是知人意 万去低昂不易收 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虽然受到制约 但还不能麻痹大意 放任自流 第四组 回首 牧人背着心爱的鸟笼 头戴斗笠 身披蓑衣 轻挽缰绳 在风雨泥泞的山路上行走 山中狼嚎虎啸 但牛却并未惊慌奔跑 这比喻贪执顽化的心性有所转化 不易受世俗凡尘的干扰和影响 但还时时需要清规戒律的约束 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第五组 驯服 与第六组 无碍 并列 两个年青的牧人手握缰绳并坐在一起 正亲密地攀肩说着悄悄话 左边的牧人说得滔滔不绝 舌头都顶出来了 右边的牧人听得喜笑颜开 眼睛笑成豌豆角 嘴也笑得合不拢了 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 大家请看 左边的牛也悄悄地凑过来 竖着耳朵 瞪大眼睛 正在偷听哥俩儿的秘密 这个造型极为生动 所以很多游客看到这里 都会笑着说 平常大伙儿说的 吹牛 恐怕就是从这儿 吹 出来的吧 右边的牛好象对主人的秘密并不感兴趣 它安静地跪在一旁饮水 在这里 牧人和牛的关系已显得轻松 和谐 牧人虽然还手握缰绳 但已经不用太去在意自己的牛了 这说明对心性的驯化已达到无拘无碍的程度 清规戒律的约束也正在趋于淡化 第七组 任运 一头牛悠闲站立正欲饮水 牧人面带微笑 左手挽绳右手指碑 碑上刻 牛鼻牵空鼻无绳 水草由来性自任 涧下岩前无定上 朝昏不免要人寻 比喻此时已无需清规戒律来时时约束 但仍然要提防外界因素的干扰 而失去了驯服无碍的心性 第八组 相忘 与第九组 独照 并列 老牧人在晚霞中怡然忘情地横笛独奏 笛声悠扬动听 连天上飞过的仙鹤也为之却步 旁边年青的牧人听得如痴如醉正偏着脑袋为老牧人击拍而歌 如此优美的笛声却没有使旁边的牛受到干扰 它依然悠闲地舔着蹄 牛的鼻绳也不用掌握在牧人手中 而是随意地绕在牛脖子上了 老牧人的牛更是连鼻绳也解除了 它正在一旁仰颈畅饮山泉 这说明人的心性已不再执着于外界的诱惑而显得纯净自乐 但牛在饮水就表明它对外界还有需求 对外界还有所求 烦恼就不能净绝 所以还需继续修炼 第十组 双忘 牛不吃不喝温顺而卧 牧人怡然自得 敞胸露怀地在一棵大树下畅然酣睡 树上一只调皮的小猴倒悬而下去扯他的衣襟他也全然不知 小猴在此代表外界的干扰和红尘的诱惑 这一切对牧人不再起作用 说明修行到此他已是心体澄静 到了这种境界 即使出入红尘凡世也无所谓 因为他的心性已经纯化透明 清净自由 外界的一切已无法干扰他了 第十一组 禅定 牛已经不见了 只剩下修行者结趺而坐 修行者头顶上方刻颂一首 无牛人自镇安闲 无住无依性自宽 只此分明谁是侣 寒山樵竹与岩泉 比喻执着贪恋的心欲已全然消失 修行者的心性已化作清风 与大自然的林间翠竹 山岩清泉溶为了一体 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 因为修行者的 本我 还存在 他的物质体还存在 按佛家的说法 色相存在 引发贪恋执着心识的可能性就存在 就象病根未除 就有可能旧病复发 要修得不留色相于世间才行 所以还需进行最后一步的修炼 第十二组 心月图 修炼到最后 修行者由定生慧 进入万象皆空之境界 人和牛都消失了 只剩下这轮亘古长存的皓月 这组造像我们叫它 心月图 我们中国人所说的 心 大多数代表的是思维器官 心月 的意思就是通过逐步的磨炼使自己的思想达到空灵如皓月 一尘不染的境界 皓月下写着 了了了无无所了 心心心更有何心 了心心了无依止 圆昭无私耀古今人牛不见杳无踪 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 野花芳草自丛丛 九龙浴太子 六道轮回图 二 南山石刻 南山 古名广华山 位于大足区城东南方向五华里处 山顶上原有道观 名玉皇观 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 公元1127 1279年 属道教造像 明清两代稍有增补 南山石刻 三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 至南宋结束 和宝顶山石刻同为大足石刻中最大石刻 位于大足区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 以大佛湾为中心 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 营盘坡 佛耳岩 北塔寺共五处 长达500多米 岩高约7米 沿崖造像 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 龛窟如蜂房 造像5000余尊 造像细腻精美 技艺娴熟巧妙 除部分碑刻 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 其余均保存完好 北山媚态观音 这尊数珠手观音从雕刻技巧上看 人体比例正确 动态自然 特别是对于面含微笑的处理 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日月观音 普贤菩萨像 东方维纳斯 普贤菩萨 结跏趺坐于莲座 莲座置于白象背上 宝冠以佩玉 珠琏 花草为饰 刻纹婉转流丽 隆鼻 长眼而目光向下 薄唇而嘴角微微后收 泛起一种似笑非笑 欲笑又忍的神情 脸型清秀 圆润 身材修长 上身向前微倾 凝神深思 端庄透温柔 文静含妩媚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 海拔444 6米 据佛惠寺 严逊记碑 记载 造像于公元1082 1096年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 造像崖面长约130米 高约3 8米 通编为10号 石篆山石刻 五 石门山石刻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龙岗街道东20公里处的石马镇新胜村 海拔374 1米 造像开凿于公元1094 1151年 北宋绍圣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 刻像崖面全长71 8米 崖高3 4 5米 通编为16号 其中有造像12龛窟 独脚五通大帝 第7号独脚五通大帝 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 广额深目 口阔唇厚 袍带飞扬 有来去如风之势 第10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 儒雅清秀 衣纹折叠舒展 手法写实 人味 多于 神味 三皇洞 千里眼像 眼如铃 似能目及千里 顺风耳面貌丑怪 张耳作细听状 二像肌肉丰健 筋脉显露 手法夸张 千里眼 目录 一 历史起源二 艺术价值 一 对中国石窟艺术的贡献 二 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三 反应中国古代民间宗教信仰的变化三 石刻分布 五山 造像 一 宝顶山 二 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