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罗马美术 古罗马受希腊文化深刻影响,主要是希腊古典美术的影响,也吸收了埃特鲁里亚,埃及和两河流域美术的某些因素,把古典美术辉煌成就当成完美的楷模。罗马美术并非是希腊美术的简单概括,特点:世俗的,现实的,写实主义。突出成就体现在建筑,雕塑以及绘画上。 建筑上分神庙和纪念性建筑; 雕塑上分肖像雕塑和叙事性浮雕。肖像雕塑有真切细腻的写实风格;绘画上分室内装饰壁画,镶嵌画,法尤姆木版画。共和国时期的罗马美术成就表现在首先是建筑上,伟大成就有拱券技术和混凝土。拱券技术在城市公共建筑中广泛运用 。这两项技术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为帝国时期罗马建筑业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其次是雕塑上,罗马肖像雕塑的流行与当时特定的社会风俗有关,1. 罗马人习惯于用蜡或石膏为死去的前辈做肖像面膜,保存在家,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 2. 他们为在政治、军事领域内创立卓著功勋的领袖人物做纪念雕像,放置在公共场所,供民众瞻仰。这些习俗对罗马肖像雕塑真切细腻的写实风格有相当大的影响。如 携两位先人头像的贵族,逼真地反映对象的外形和内在气质。 演说家神情庄重,略显老人迟滞,追求酷肖的真人效果,没有理想化粉饰。可见共和国时期罗马雕塑特征是写实性强而缺乏理想化。最后绘画上,到共和国晚期,出现了墙壁装饰画,画在仿大理石的泥灰墙面上,罗马壁画分为四种风格,第一种风格:镶嵌风格,由红、黄及绿色方形嵌板结合粗直白色框线构成,以模仿大理石的质地;第二种风格:为建筑风格,能使平坦墙面产生空间深度感,空间开阔。风景题材作品空间感更为强烈,如花园。第三,第四种风格沿袭了第二种风格造成空间错觉效果艺术手法,第三种风格:埃及风格,壁画纤巧,精致,以黑色作底,具有典雅的装饰感,虚拟空间奇特而怪诞;第四种风格:庞贝的巴洛克风格,模拟真切的三维空间感,描绘景物非常逼真,色彩富丽明艳。著名的庞培城秘仪庐内的壁画,装饰颇具舞台效果,充满神秘不安的气氛,人物造型结实,肌肉及衣褶的明暗变化处理真切。帝国早期和中期的罗马美术成就表现在首先:建筑上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纪念碑式”雕刻装饰教堂。(1)神庙建筑杰出代表万神殿是古罗马拱顶建筑,由圆形内殿和科林斯式前庭柱廊构成,采用拱券构造技术和混凝土技术。壁堂庄重,空间感轻盈升腾,优美的科林斯式列柱,既富于变化又不失谐调。这座神庙用来供奉天堂里的神灵。(2) 纪念性建筑,它有两种形式:凯旋门和记功柱。凯旋门是用来纪念战役的胜利,重要的人物或事迹,著名代表君士坦丁凯旋门。记功柱最著名的是图拉真记功柱,为纪念图拉真皇帝打败达契亚人建造的,柱身的螺旋形环绕浮雕带叙述了战争的经过。其次:雕塑上,帝国时代的雕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 肖像雕塑的特征是:雕塑主要表现帝王们的风采,反映不同帝王的性格特征,威严冷峻、神情温厚,如奥古斯都像,运用希腊式理想化手法,展示至高无上的权威,如天神一般。图拉真皇帝肖像上流露出一种端庄、严肃的气质,神态威严,体现干练刚毅的性格。马可奥里略骑马像神情忧郁,流露哲学家的气质,这种纪念碑式帝王骑马像,成为后世骑马像的范本,对以后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产生了影响。(2). 叙事性浮雕的特征是:具有叙事和写实。通常与凯旋门,记功柱和祭坛结合,宣扬罗马历代皇帝的军功。纪念性建筑如和平祭坛:颂扬和平,人物形象个性特征鲜明,重视在平面上表达三维空间,遵循希腊古典艺术原则。其最突出的代表作是图拉真记功柱浮雕。最后:在绘画上:成就体现在法尤姆木版画和镶嵌画上(1).法尤姆木版画:采用特殊的蜡画法,表面具有薄而透明的油画效果,色彩十分鲜艳,在艺术上有着一定程式,如对人物眼睛突出强调,脸部高光和阴影位置的固定等,但其中的佳品并不缺少艺术魅力。(2).镶嵌画:主要用来装饰宫廷,具有空间感,色彩讲究明暗对比,图拉真时代是镶嵌画的繁荣期,作品题材丰富,色彩搭配和谐,制作精致。帝国晚期美术成就体现在雕塑上和建筑上首先:雕塑上,肖像雕塑卡拉卡拉像暴君面孔,眉头和眼神中冷酷无情体现了主人公所处的特殊氛围,扭转的头部强调了暴戾的性格。这时罗马肖像雕塑呈现新的艺术倾向,即重视表现某种抽象的精神力量,突出人物精神气质,减弱了写实性,肖像雕塑逐渐演变成象征特定的精神和思想观念的符号。如君士坦丁大帝就可以看出这种发展倾向,强调君士坦丁大帝神灵般的智慧和清明,眼睛显得最为突出,但有象征意义,让人产生一种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在浮雕中,也出现了着重传达象征意义的艺术倾向,君士坦丁凯旋门侧洞门的檐壁浮雕,记录了君士坦丁大帝进入罗马城,向民众贵族发表演讲的场面。没有追求真实的空间深度,没有纵身感,只是以君士坦丁为中心对称构图来突出皇帝的统御地位。其次:建筑上,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大型建筑物杰出代表 君士坦丁巴西利卡。巴西利卡是罗马公共建筑的一种类型,主要用作会堂,法庭或市场,是强调水平方向和纵向轴线的长方形教堂,这种建筑形式后来成为基督教堂模仿的范本。拜占庭圣索菲亚教堂就综合了巴西利卡式。交叉拱顶技术在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中广泛运用。另外两个代表是君士坦丁凯旋门和戴克里先宫。总结:古罗马美术特点 1 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强调实用性,积极追求写实性,作品更多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较少理想主义色彩。2. 在表现内容上多为享乐性的世俗生活。3. 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 4. 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 5. 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壁画、肖像雕刻方面。古罗马建筑特点:1. 形式多样,大型公共建筑,竞技场,神庙,浴场,广场等 2. 重视建筑的使用性和空间 ,规模宏大 3. 拱状结构代替水平结构 ;混凝土和拱券技术应用爱琴及古代希腊美术人类艺术出现的第一次高潮,源于爱琴海。古希腊艺术对欧洲艺术有着极大的影响。古希腊艺术产生的因素是优越的地理位置;物产丰富;古希腊美丽的神话是古希腊美术的土壤;古希腊人有海的性格。 一 . 爱琴美术:在古代希腊文明诞生之前,出现了欧洲第一个成熟的古代文明爱琴文明,又被称为克里特迈锡尼文化。. 克里特文明:美术作品也充满着欢快自由的气氛。美术风格写实而有情趣,与装饰相结合。不求明暗度,讲究色彩的和谐和构图的韵律。美术成就体现在建筑上:以米诺斯王宫最为典型,是最重要的美术遗存,宫殿被称为“迷宫”。宫殿布局随意经营,柱子造型奇特,上粗下细,增强了室内的低矮感;绘画上:米诺斯王宫布置着精美的壁画,让人感到欢快、热烈的生活情调。如公牛之舞壁画,画面洋溢着欢乐轻松的情绪。陶器装饰艺术风格逐渐倾向于写实,如章鱼瓶上的大章鱼形神兼备;雕塑上:大多是小型雕像,典型的有彩釉陶质的持蛇女神,流露着成熟妇女的丰韵。在收获者之罐浮雕上体现了克里特人开朗乐观的精神,劳动归来的青年农人,高歌行进,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迈锡尼文明的繁荣比克里特稍晚,迈锡尼人崇尚武力,擅长征战。代表作品如城堡主城门狮子门,顶部的三角形浮雕上刻着两只狮子卫护着一根米诺斯风格的圆柱,造型粗犷有力,带有宗教政治象征含义,浮雕表现的狮子造型,是西方最早的纪念碑式装饰雕刻 。二古希腊美术的主要特点是和谐与规律性,庄严与静穆。最显著的成就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雕像。辉煌成就植根于深刻的人本主义精神,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土壤,对后来的西方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希腊古典美术对古罗马影响很深,辉煌成就还被罗马当成了楷模。希腊建筑特点:开朗合理和谐的艺术品质。主要成就在雕刻和神庙建筑。 古希腊艺术时期“几何纹样化时期” 前12前8,几何纹风格的陶瓶,造型简朴,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后被华美的“东方样式风格”所取代。“古风时期” 前7前6是希腊美术迅速成长时期,为古典美术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是绘画、建筑和雕塑。雕塑上 雕像有了生命感,逐渐摆脱了古埃及僵硬模式束缚 。 建筑上 初步确立了神庙的基本格局与构造原则 ; “围柱式”绘画上 陶瓶艺术也达到了全盛时期 ;黑绘和红绘陶瓶艺术(1)雕塑上:塑造生动,自然,充满生命力。男青年裸像“库罗斯”,雄健、庄重;少女着衣像“科丽”,气质优雅、高贵。这些雕像一方面用来供奉神灵,另一方面表达对年轻健康生命的热爱。前期受埃及影响,人物处于正面直立的僵硬状态。挂着千篇一律的微笑,通称为“古风式微笑”。如阿纳维索斯的库罗斯表现希腊人对人体基本结构的把握水平有了提高,圆满丰润,嘴角上还挂上了浅浅的“古风式微笑”。萨摩斯岛的赫拉表现的是天神宙斯的妻子,从紧裹着的长裙和披肩内凸显了散发着青春活力的饱满肉体。后来在古风鼎盛期逐渐摆脱了僵硬模式.穿无袖上衣的科丽有一定动态感,笑容动人是发自内心的笑,不同于摆样子的“古风式微笑”,此时雕像艺术已相当成熟,叩响了古典时期大门。(2).建筑上: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古风时期希腊神庙建筑形成了它的典型柱式:“围柱式”神庙,两种基本的柱式也已经形成,即多利斯式 和 爱奥尼亚式。多利斯式:庄重,坚实,有阳刚之气;意大利 帕埃斯图姆的赫拉第一神庙, 列柱粗壮,柱间距狭小,有股厚重有力的气势 ; 爱奥尼亚式:纤细,秀丽,代表了女性阴柔之美;古典晚期在小亚细亚出现第三种基本柱式:华丽的科林斯柱式:优美、繁琐、富贵。古风时期有名的建筑物是雅典娜神殿。 (3).绘画上:先后出现三种陶瓶装饰艺术风格:东方风格,黑绘风格,红绘风格 。东方风格陶瓶形体轻盈、雅致,装饰图案出现希腊没有的动物及出自想象的怪兽形象,神话故事也出现在瓶画上,东方样式标志着希腊陶瓶艺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黑绘风格瓶画是将瓶体赭红色留作底色,用黑漆涂绘人物等形象,用尖刀刻线表现细节突出轮廓线,产生剪影式效果。法兰索瓦双耳瓶特点:带有几何纹样及东方样式,具有较强动态感,似乎被灌注了生命。构图简洁对称。但黑绘瓶画方法局限,人物动物形象欠丰满。于是瓶画的红绘风格诞生,与黑绘相反,黑色作背景,瓶体赭红色留下来用来描绘对象,再用笔在上面描画细节,更具艺术表现力,使陶瓶艺术达到顶峰。“古典时期” (前5前4)是希腊美术发展的鼎盛期,美术成就以建筑和雕刻为主,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美术成就主要表现(1).雕刻上:古典时期的雕刻已完全摆脱了古风时期的拘束和装饰性,如青铜像德尔斐的驭者,古风式微笑也已消失。产生了写实而理想的人体,达到了希腊雕刻艺术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刻家。古典前期著名雕塑家米隆掷铁饼者波利克莱妥斯持矛者1. 米隆擅长以青铜为材料的雕塑,巧妙准确地表现人在运动中的正确姿态,塑成形神俱真的动物。运用超群的雕刻技巧,对激烈动势中的竞技者人体均衡与静止的处理有独到之处,充分表现在掷铁饼者中,使人感受到了生命力爆发的强烈震撼,将最具表现力的瞬间永恒凝固在空间中,运动员蓄力待发的姿态逼真地传达了运动的意念。被誉为“体育运动之神”的雕像。米隆的这尊雕像解决了雕塑的一个支点的重心问题,改变了雕刻中直立的程式,为后来的雕塑家创造各种运动姿态动作树立了榜样。 2. 波利克莱妥斯的持矛者比古风时期的“库罗斯”更为生动自然,塑造成处在欲动未动的状态中。遵循“对应原则”, 人物的“对应原则”是人物左手执矛,重心落在右脚,身躯略微左倾,头向右侧,全身近似于倒S形,达到身体结构的动态平衡。(2).建筑上:建筑成就最突出的代表是菲狄亚斯的雅典卫城建筑。古典盛期:菲狄亚斯设计了古希腊雅典卫城建筑,创作了卫城内大量雕刻和装饰浮雕。其中卫城的中心建筑是祭奉雅典娜的主要建筑 巴西利卡式帕特侬神庙,采用“湿衣法”,利用衣褶烘托和表现人体。外观是庄重典雅的多利斯式神庙,柱间距比赫拉神庙有所扩大,运用“视差校正法”,造成立柱轻松自然支撑檐部的印象,建筑蕴含有机生命感,散发着和谐、明朗、端庄的气息,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是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德国温克尔曼概括为”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这是古典盛期美术的本质特征。古典晚期,建筑物外观转向了纤巧、绮丽的风尚。出现了古希腊神庙的 第三种柱式:科林斯柱式 。如 最早运用这种柱式的 雅典的 李西克拉特纪念碑; 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规模宏大的 莫索洛斯陵墓,这个建筑结合了希腊和东方建筑艺术风格。(3)雕刻上,雕刻开始表现人的个性和感情,人物充满着生活的情趣和内在的激情。这种性格化的描写标志着希腊雕刻的进一步成熟。古典晚期著名雕塑家: 史柯帕斯 头像; 普拉克西特列斯尼多斯的阿芙洛狄黛 利西普斯 刮汗垢的运动员1. 史柯帕斯与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宁静、抒情相反,他的雕刻则传达出一种内在的骚动和悲剧性的冲突。头像雕塑头偏转,眼窝深陷,周围一圈浓重的阴影,眉宇间流露人物亢奋与骚动不安的情绪。 2. 普拉克西特列斯的雕塑艺术风格:人物总是处在恬静、愉悦的气氛中,又充满青春活力,给人以亲切、诗意的感受。最早的全裸女人体尼多斯的阿芙洛狄黛是以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魅力的雕刻,楚楚动人的姿势,圆润柔美的肌肤以及含情脉脉的神态,散发着动人的青春魅力,裸体女神象征人丁兴旺和物产丰饶。3. 利西普斯喜欢创作运动员雕像,人物既有运动员一样健壮的体期、又有复杂的感情和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雕像有略带夸张的厚重的力量感,脸部显出了明确的肖像特征,不再是古典盛期的理想主义人物。可从刮汗垢的运动员体味到创作风貌。提出人体比例1:8,如赫拉克勒斯。“希腊化时期” (前4前l) 美术成就主要是雕刻,。雕塑艺术风格:强调内在情感和主观感受的表达,注重写实。雕塑艺术综合了多方面影响,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各种风格的流派 1.在本土雅典,仍然保持着希腊古典传统,技巧更为成熟;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以昂扬,舒展,富于韵律感的动态展现了古典时代奋发乐观的精神面貌。2. 在埃及地区,风俗画雕刻流行,着重于生活细节的描写; 3. 小亚细亚地区,古典晚期史柯帕斯派的悲怆风格得到了继承发展,1帕伽马国王为庆祝战胜高卢人兴建的宙斯祭坛用惊心动魄的浮雕带装饰,似波涛汹涌的狂潮,强调渲染众神和巨人处于紧张激烈搏斗中,神态狰狞,形态扭曲,古典艺术均衡和谐端庄的基本原则已销声匿迹。 2罗德岛派 在雕塑风格上接近帕伽马风格,突出强烈的情感冲突和悲剧气势。拉奥孔真切传达了戏剧性情节高度紧张、惨烈的气氛。表现了悲剧性情节中人物的痛苦扭动和挣扎。4. 在亚历山大里亚地区,风格写实成份突出,反映普通人日常生活情景。 如 努比亚少年和拔刺的少年,充满浓郁的生活情趣。在希腊化时期,雕刻艺术也越来越趋向世俗化,优美典雅的女性神话人物大量出现。米罗的维纳斯细腻、和谐,优美,这是一尊爱与美的女神雕像。躯体富有转折的螺旋上升似的节奏感。表情宁静、温柔、端庄,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达到了古典理想美的高度。作品以其空间的体积感和女人体的柔美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因此米罗的维纳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爱与美的女神的雕像。中世纪欧洲艺术(非写实的平面化风格) 拜占庭美术(公元515世纪)的拜占庭美术特点: 基督教美术 和 宫廷艺术相结合,追求威严富丽的效果。 拜占庭帝国不但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同时也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 在镶嵌画,壁画,圣像画中,美术手法:1.采用抽象的形式语言,抑制对空间和深度的表现,2.采用图案化的对称构图,热衷于运用线条与色彩。拜占庭美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建筑、绘画、雕刻上(1)建筑上:拜占庭的建筑主要继承罗马风格,教堂建筑风格综合了砖石拱券技术和装饰手法,希腊古典柱式和罗马建筑的宏大气派。以内部装饰得五彩缤纷与外形朴实浑厚的强烈对比为主要艺术特征。拜占庭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查士丁尼时代,早期教堂建筑主要沿用万神庙式的圆穹顶,拜占庭教堂的典型代表1圣索菲亚教堂,综合了两种设计形制,即巴西利卡式和集中式,它有着东方教堂最显著的特色穹顶,这是整座建筑的主体。还借助帆拱技术来建构大而高的穹顶,超越了罗马万神殿。巴西利卡式是强调水平方向和纵向轴线的长方形教堂, 其突出纵深感,而 穹顶集中式则强调向心性,为了解决其组合在一起的矛盾,采用了希腊十字式,威尼斯的2圣马可教堂就是这样的十字形教堂。(2)绘画上:镶嵌画 ,圣像画,壁画1. 镶嵌画 在拜占庭艺术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拜占庭教堂内大量的玻璃镶嵌画造成了金碧辉煌的视觉感受,如在拉文那圣维塔莱教堂的镶嵌画最为著名,使人领略到查士丁尼时代宫廷美术的新风格和珠光宝气的效果。在查士丁尼和皇后西奥多拉各自的献祭图中,采取平面性绘画,人物造型都和以往希腊罗马造型艺术不同了,如: 人物比例拉长了,皇帝伟岸挺拔,皇后修长纤美,头小眼睛大,排除了细小的动作和表情,长袍又硬又板,人物重叠出了差错,这对于希腊罗马造型艺术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大眼睛目光让人捉摸不透,仿佛来自一个时光停滞,空间凝固的永恒世界,将人们从不确定的、片刻的瞬间摆脱出来,获得灵魂的安宁,平面性绘画不需制造立体、空间等视觉假象,因而解放了色彩、构图、点线的运用。2. 在圣凯瑟琳修道院墙上有描绘基督生平的镶嵌画,基督变容充分显示了拜占庭绘画强调平面性,构图灵活的特征,尽管图中人物动作状态不符合自然常态,但整个构图均衡稳定,人体结构也隐约可见。虽然描绘的是事件却没有叙述性情节。圣像是沟通天国与凡间的桥梁,这种思想导致了拜占庭绘画严格程式化,连教堂不同位置的绘画内容也有严格的标准,在达夫尼修道院可以看到。在 达夫尼修道院教堂 的镶嵌画,不再是用人物表情冷漠超然的画法,而是追求情感的表达,穹顶的基督扬眉瞪眼。上十字架则流露着温和悲伤的情愫,真切地表现了基督受难的痛苦,圣母、约翰的悲泣,风格:仍旧采用拜占庭惯用的纯金色背景,讲究画面线条的优雅。3. 最早的圣像画是圣凯瑟琳修道院的圣母子像、基督像。这种圣像画是宗教精神的显现,赋予了神灵,威力无比。成为了教徒崇拜的对象。君士坦丁堡 的符拉基米尔圣母体现了新的人文色彩,使人们体会到了圣母的温情和最终将失去儿子的忧伤,这幅圣母子像传到俄国,影响了东欧圣像画的制作。4. 由于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洗劫一空,拜占庭重建,帝国的衰败无法支付造价昂贵的镶嵌画,壁画重新受到青睐,特点:大型壁画,有众多人物并带叙事性,画中强调具体人物和整个构图的动势,如 卡里凯米修道院的基督在地狱边缘。拜占庭绘画缺乏平易近人感,基督教精神始终是拜占庭美术的主旨。(3) 雕刻上:拜占庭的雕刻仅仅用作建筑装饰,最著名的是柱头,在圣索菲亚教堂和圣维塔莱教堂的花篮似的斗形柱头, 从科林斯式发展而来,但立体叶簇已变成了花蔓连翩的镂空透雕, 雕刻由团块式转向平面化,更接近绘画。拜占庭美术意义: 拜占庭成为欧洲古典文明的保护者和传播者,拜占庭美术对欧洲美术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方面发展了早期基督教美术中的非写实性艺术效果,吸收了东方艺术中相应的成分;另一方面维持着希腊传统。罗马式美术11,12世纪的美术被称为罗马式美术,兴起的背景:.王权的发展;.朝圣的需要;. 修道院的兴盛。 罗马式美术是整个中世纪非写实性风格的高峰,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和新的面貌。总体上宣泄了一种宗教精神,具有强烈的表现性。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最早的一种就是“罗马式”,由古罗马晚期的“巴西利卡式”演变而来。罗马式美术的美术成就分别体现在建筑,雕刻,绘画上(1)建筑上:罗马式教堂建筑代表作是1.克吕尼第三教堂,它的建筑风格成为西欧所有克吕尼派教堂仿效的范本。如克吕尼派的 2圣塞尔宁教堂,规模小,是朝圣教堂,有着明显的拉丁十字形平面,放射状的礼拜堂。罗马式建筑普遍采用类似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因其恢复砖石拱券得名。教堂外形上最显著的特点是 (1)高墙塔楼,教堂外墙十分简朴无装饰,如 圣塞尔宁教堂的十字交叉处有一座塔楼。塔楼是北方的传统,后成为罗马式建筑的标志之一。罗马式教堂也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它不仅是战争的避难所,也像一座城堡,是“上帝的城堡”,赋予教堂功能的美以神学意义。教堂建有沉重的(2)拱顶,比木屋更坚固,不易走火,足够厚实的墙壁加强了稳定性,来支撑各种压力和应力,开拓了建筑空间。为建构一座高耸安全,光线充足又具备统一美感的中堂拱顶,在3施派尔教堂首先用了交叉拱,又在4圣安布洛齐教堂发明了“肋”构成屋顶支架。技术成就在 5杜汉姆主教堂发展为肋拱系统,交叉肋拱和尖拱的结合预示着向上发展的哥特式特点。意大利6比萨主教堂有着古典建筑和谐、端庄、宁静的特点,外形简洁,色彩明快,“罗马式”教堂外形像封建领主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比萨主教堂可谓其代表。 洗礼堂比萨斜塔是意大利建筑的代表作。意大利罗马式时期的古典风格在两个世纪以后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大门。(2)雕刻上:艺术特色:总体上具有一种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性。以石头雕刻为主,最流行的是奥顿主教堂浮雕最后的审判,身体像被压扁似地平贴在身后的光轮里,手臂和腿都僵硬地折弯着,衣褶却有规律地呈现波浪形,似乎有意制造某种优雅。雕刻家用变形夸张手法表现人类内心的颤栗与绝望以及妖魔的狰狞与恐怖,只有天使衣纹手势和面容极为优美,似乎超然于纷乱之外。莫萨克修道院 的 先知像是西方美术中最奇特的形象之一,综合了建筑功能,形式美感和宗教精神多种因素。衣褶创造出律动的节奏感。罗马式雕刻灵活自如地运用了:线刻的而非造型的,平面的而非立体的,抽象变形的而非模拟再现的形式语言。除变形人物浮雕外, 古典风格雕刻出现在意大利,代表性雕刻家 安泰拉米 大卫像,高浮雕,接近圆雕,标志着雕刻艺术迈出走向独立的第一步。(3)绘画上:手抄本插图 继续着加洛林、奥托时期的传统, 并进一步成熟了。贝叶挂毯 侧面反映了罗马式绘画的特征,连环画式长卷,人物完全平面,动作笨拙,横幅上下有动物花边,叙述性与装饰性结合在一起。 尼古拉斯 使罗马式绘画有了新契机,他在珐琅饰板上利用粗细变化的线条,刻画了身体结实,动态自然的人物形象。总结:罗马式建筑的主要特点 1. 普遍采用古罗马的拱顶和梁柱结合的体系,教堂有明显的 拉丁十字平面,恢复了砖石拱券,外形特点高墙塔楼。罗马式建筑的标志是塔楼和拱顶。2. 大量采用希腊罗马时代的“纪念碑式”雕刻装饰教堂。3 .教堂具有封建城堡的特点,厚重的墙壁,狭窄的窗户,光线昏暗。4. 建筑内部雕刻或绘画中的人物形象都被夸张和变形,表情恐怖、冷漠。构成中世纪艺术中特有的造型方式。罗马式雕刻的特点:外部浮雕 强烈的形式感和表现性,罗马式教堂代表作:比萨主教堂,杜汉姆主教堂,圣安布洛奇教堂 圣塞尔宁教堂哥特式美术哥特式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世代之间的艺术称之为“哥特式”。 是中世纪教堂建筑的第二种形式,形式轻巧,更富于装饰意味。哥特式教堂的突出标志是彩色玻璃窗画。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与罗马式主要变化: 高浮雕代替浅浮雕,多样化写实风格取代了罗马式雕刻平面化、变形的表现性风格,雕刻用于教堂外部装饰,彩色玻璃窗成了教堂内部的主要图像装饰。哥特式美术最高成就仍是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就分别体现在(1)建筑上:哥特式教堂兴起的社会背景:.城市王权的强大;.教堂成为城市的标志; 信仰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外形像高耸的尖塔。基本结构特征体现在法国圣德尼教堂,交叉肋拱和尖拱配套构成教堂的骨架,可以减轻顶部的重量,侧推力,礼拜堂造成统一空间效果。巴黎圣母院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是法国早期代表作。西立面仍保持平坦、简洁和宁静的效果。宗教教义和美学观念紧密结合是风格成熟的基督教教堂共有的特征。在法国哥特式鼎盛时期,兰斯主教堂西立面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立体透雕,饰满了条形花饰窗和细柱以及尖锥形山墙。亚眠主教堂是盛期哥特式的另一件杰作,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在水平垂直两股力相持下,教堂好像失去了平衡,坚固的、有重量的墙体被摒除了,大厅内只剩下束柱,像一个喷泉。透过彩色玻璃窗的阳光溢散在空荡大厅里,这样的环境把信徒的心灵引向了无限, “一切都朝向上帝”。法国后又兴起了“火焰式”风格。意大利如 米兰主教堂。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 结构轻盈、纤细,窗户增大,采用彩色玻璃画,富于装饰意味,采用交叉肋拱和尖拱配套使用技术和扶壁技术,最大贡献是扶壁垛和尖顶十字拱。哥特式建筑不断追求令人目眩的细部装饰,雕刻地位迅速上升。(2)雕刻上:沙特尔主教堂的西门侧柱雕像是早期法国哥特式雕刻代表作。门像柱整齐宁静且更富有人情味,不过作品人物被限制在柱身范围内还是僵硬呆板,但却已经向自然表现发展,在南门可以看到。亚眠大教堂西门的雕刻已经是成熟的哥特式作品。 人物造型不仅写实,而且优美典雅,大型雕像更有着高贵威严的风度。兰斯主教堂雕刻充分表现了哥特式的古典风范,如西门雕刻是哥特式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品。最著名的是雷姆教堂的天使访问圣母主柱群像,衣饰流动,增加了人体的妩媚优雅,作品有着人类情感的真实流露。圣母往见再现的是圣母产前拜访圣伊丽莎白的情景,画中衣褶富有韵味,暗示人体的结构和体量,洋溢着罗马式雕刻所没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在圣母领报中圣母则给人硬朗,简洁而空灵的感觉,微笑的天使体现了哥特式美术宗教性与世俗文化相结合的特征。哥特式教堂雕刻的写实风格在德国更接近真实,如极富个性的 瑙姆堡教堂捐助人像,具有表现性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