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及发展.doc_第1页
中国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及发展.doc_第2页
中国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及发展.doc_第3页
中国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及发展.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文档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中国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的发展摘要:中国工艺美术中的“工艺”代表了前人设计制作上的超高技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工艺美术”发展成为“设计艺术”,但两者都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中国古代的“顺应自然”思想在另一理念上的实质是一种以“以人为本”为目的的设计观,基于这一理念,在当代发展成为以“可持续发展”为发展观的绿色设计;在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大时代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应该以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手段使自己永存,求得发展。关键词:工艺 设计 顺应自然 传统 全球化对于这个题目,确乎有些棘手,因为我觉得要写的要分析的东西有很多,而这些东西又杂乱地分散在我的脑中,毫无头绪,也毫无关联。在我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我脑中首先所能迸发出来的是“工艺”这个词以及有关“工艺”这个词的概念理解,其次就是“中国”,因为也只有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才能有对这个词的概括性解释。但是,据我查证,“工艺美术”这个概念产生于近代的欧洲。然而,不管如何,我还是认为有对“工艺”这个词通过一些中国古代文献最一番解释的必要,来说明我第一个研究对象关于“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艺术”两词概念关系的理解。一、“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艺术”两词概念的关系。我想我应该从工艺中的“工”字开始说起。工,从它的字形上看,属于单体字,上面一短横,下面一长横,中间一长竖,便谓之“gong”。再把它形象化看,正着看,像是一木杆垂直于地面,支撑起一根横着的木杆;把它以90的角度侧过来看,又像是一木杆两端分别绑在两根木杆中间。这两种形象化的看法都源自于人为的制作,表现为制作方法、制作目的以及制作结果。而制作光靠双手有时就达不到坚硬牢固的目的,从而也会影响制作结果,因此需要用到工具。而用工具制作,不像双手那么灵巧,因而也需要有更巧妙更便捷的方法,以至于可以做出更坚硬牢固的东西,使这些东西各部分零件结合地更为紧密,天衣无缝,于是便引伸出一个人,叫“工匠”。这个工匠用他的制作方法传递给下一个工匠,不断连续下去,当然这个过程是极为复杂而漫长的,便终于衍生出了一群人,叫“工巧”。巧者,技术高明;精者,通晓各种制作方法,两者非凡人所能企及的。所以,我认为,工,即巧,即精,巧加精,这是一种何等高明的制作境界啊!考工记中对“工”有一段高度概括性的文字: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就是说,有智慧才能的人,能创造发明;技术高明的人,能传承技术,这样的人叫工巧。又载:百工之事,皆圣人制作也。精通各种手工业的巧艺,都是人格品德高尚的人啊。把“工”提升到了圣人那般高的境界,由此可见一斑。考工记中载:圜者中规,方者中矩,立者中县,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继者如附焉。对制作标准进行了概括性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制作技术达到一种高度性的统一,深刻代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繁荣。我认为,如果说“工”代表了物质文明,那么“艺”就代表了精神文明,由此说来,“工艺”就代表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艺”在古代并不能把它笼统地称为“艺术”,我认为,应该从更高层面上理解为一种人的内在品质。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被无数的哲人、艺术家引用过解释过,因而我不想再用官方化的理解来解释。我认为,质,是器物本身,是“工”在器物上的作用体现;文,是器物外,包括器物的造型、色彩以及纹样。所谓“文质彬彬”就是器物本身与器物外的各种装饰达到协调统一,两者要同时兼顾,也印证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而考工记又对绘事进行了规范:凡画缋之事,后素功。考工记对“工”与“艺”的规范,充分反映了处在战乱时期的人民渴望国家统一社会和平的强烈愿望(据我查证,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当代社会,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德国包豪斯的建立,“工艺美术”这个词逐渐被“设计艺术”一词所取代。设计艺术着重“设计”,因为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制作技术和生产效率,为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而“设计”是一种思想。设计是进行某种创造时,计划、方案的展开过程,即头脑中的构思。一般指能用图样、横型表现的实体,但最终完成的实体并非设计,只指计划和方案。因此,设计不但体现了功能的可行性,也体现了一种构思者的审美情趣。我认为,设计艺术也是一种“工”与“艺”的新的统一。它既不是纯物质的创造发明,也不是纯精神的艺术创作。也就是说,它的“工”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它的“艺”更具个性和形式性,更能体现设计师的个性和思想。综上所述,“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前者为后者构建了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两者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协调统一。二、中国古代“顺应自然”思想与当代绿色设计世间万物皆源于自然,人类文明也源于自然。以道家为例。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一个非常抽象难以捉摸的概念。大众化的观点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没有形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能循环不断,生生不息的。但我认为,这种解释也还是有些牵强和抽象的,还是让人有云里雾里的感觉,我想用更具体的事物来解释。从生物学角度上讲,它是一个细胞,能通过分裂分化来衍生;从化学角度上讲,它是一个原子核,能组成原子组成分子进而组成一物质;从物理学角度上讲,它是一电源,能产生电流产生电压进而转化为功率;从数学角度上讲,它是一数字0,既是一切负数的末端,也是一切正数的开始;从设计学角度上讲,它是一头脑中的原始设计方案,能产生设计模型进而产生一设计产品。因此,正如老子本人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以此句引伸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玄之又玄的理论,其实说到底,无非就是我前面所说的那句“世间万物皆源于自然”。“五色令人目忙,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且不讨论他的“无为”主张。我认为此“五色”、“五音”、“五味”是一种对美的追求,但是这种美是人为制造的,不具有真实性,应该从自然中获取才可以成为真实的东西,所谓“自然而然”。“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且不谈其“小国寡民”的阶级性政治主张,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一句,我认为,这是说明,美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是一种“内在的、自然的品质”考工记载: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司农注释为:“审曲面势:审查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以治之,及阴阳之面是也。”又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就是以自然规律来整治“五材”,才能制作出“民器”。考工记又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里,我认为,“天有时”就是天时,“地有气”就是地利,“材美工巧”就是人合,而最重要的就是天时与地利,因为“地法天”,“天法道”,天地乾坤“法自然”。庄子中载: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因此,我认为,老庄之“道”在于对天地之间万物之美的称颂、热爱与敬仰。“道”就是一种审美的境界,以这种审美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用最少的人为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因素,达到“道兼于天”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在当代,人们认为,人类通过在自然中的劳动,开发了大脑,使人类对改造自然提供了主要条件。人类的各种活动必然要对自然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方面可以说人与自然是矛盾的两者。但是,即便如此,人类还是要适应自然的各种变化,才得以继续生存。所以我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科学的辩证唯物论认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因此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这与老庄的“道”有相似之处。这些理论,深刻影响着从人类文明创造出的艺术与设计。从设计观上讲,设计既源于人类文明,更源于自然,“自然是设计的课题与巧思之源”。因此,从这一方面讲,我认为老庄之“道”又是设计之“道”,设计之道在于理念,在于方法,在于目的。但是不管如何,我认为还是出于“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顺应自然的终极目的还是造福于人,造福于后代。所以,我国政府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发展”的发展观,这正与两千年前墨子的“生产”、“节用”观相吻合。邓小平说:“发展就是硬道理。”那么,如何将“顺应自然”的思想在后工业化进程加快的当今发展为当代设计观呢?于是,“绿色设计”这一新的设计观念便呼之欲出。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各国设计师、科学家都纷纷提出绿色设计对“城市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重要性。以日本馆为例:日本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高效导光与发电;展馆内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这是一座“会呼吸的展馆”,与自然共呼吸。再如,在今年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毕业作品展中,我发现,很多设计作品都体现了“环保”的绿色设计理念,以“顺应自然”的本质思想与当今时代的审美、思想相融合,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由此我想,绿色设计的设计理念,迎合了后工业化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审美潮流,是对“顺应自然”思想的再创新,更是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观之一,既丰富了当代设计界,又为当代设计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设计方向。三、中国工艺美术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发展在当代,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后工业化时代进程的加快,使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频繁,关系也越来越密切,不断发展成优势互补的互补关系。于是,21世纪便是个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大时代。全球化表现在经济、贸易、生产、分工、技术、信息、劳动力等,几乎渗透到除政治外的每一个领域的角角落落。要想在全球化这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下生存下去,每个国家都必须适应这股力量,逃避只能被它所吞噬,就必须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加强国际竞争力。对于设计界来说,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竞争,而这种文化已经不单单是供人欣赏玩味的东西了,而是更具商业化更具竞争力。因此,我认为,当代设计一种商业设计,这种设计已经成为一股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2001年的报告指明:如果我们要进化成一个全球性物种,我们就必须发展成一种全球性文化一种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丰富多彩,在宽容、合作和共同目标方面一致的全性文化。那么,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国工艺美术如何才能在这个如此多元化的文化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呢?我认为,首先在传统文化中提取有关民族的各种元素,使其更传统化。我们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就需要打造出属于我们民族的民族品牌,用设计来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内涵。其次,就是创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并与时代融合与世界融合,设计出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设计作品。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国家馆为例:中国国家馆的设计理念是“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以“中国红”展现民族形象,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是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呈现给世界的“中国红”(我认为,这就是与中国当今的时代精神相融合)。中国馆的建造,既吸取传统文化营养,又开拓创新,使其造型雄浑有力,宛若华冠高耸,具有现代意识,并运用现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炼和构成,符合当代国际上的审美趋向。综上所述,我认为,中国工艺美术必须要以民族与世界,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其在这个全球化大时代背景下永久生存下去,以获得更深刻更广泛的发展。参考文献资料:论语雍也设计艺术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