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类文章阅读2014大纲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礼记檀弓上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 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可见对于务实的中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认为,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b木材的耐久性远逊于石材,因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c中国古代的石建筑并不像欧洲那样发达,一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d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5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首段有这样的表述:“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这是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的一个推论,此句中“着意”的意思是“着力,刻意”。“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不是“没有留心”,只是不刻意为之。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代中国既有石料的来源,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b秦王朝修建阿房宫时,不惜耗费巨大,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c据礼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d中国古代的建筑一般不去考虑过于长远的未来,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6b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并进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前半句中的“木材”来源没有错误,后半句中所说的“所用的石材”并未在文中点明“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而文中所说的“石材加工场遗址”是为了证明“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这一观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西方,许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b建造以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古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c因深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d中国的古代建筑采用土木为主要材料,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c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受儒、释、道三家“万物无常”观点的影响,“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选项中“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的结论,属于强加因果关系。(十四)2014衡阳联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0分)“耳朵虫”这个诨名来自于德文的ohrwurm,它形象地把歌曲或音乐作品某个片段在某人脑子里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的现象描述成爬进大脑的一只小虫。它还有个文绉绉的学名,叫作“不自主音乐想象”。英国雷丁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毕曼经统计发现,“耳朵虫”的困扰程度和时间无关,你越注意它,它给人心理带来的厌烦越严重。还有心理学家发现,不同的人出现“耳朵虫”的概率也不尽相同。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耳朵虫”的骚扰,音乐家也比普通人更常听到耳边徘徊的旋律。“耳朵虫”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科学家收集了从bbc音乐台听众中反馈的数据,通过人们所报告产生“耳朵虫”的情况,大致可以看出大部分“耳朵虫”都是由人们接触到的声音、想法触发来的。例如,20世纪70年代的老歌会诱发人们脑海中回想起老牌摇滚乐队的歌曲。心理学家认为,“耳朵虫”现象和19世纪德国记忆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有关。在我们的大脑中,信息往往都是根据信息之间的相关性而存储的。有时一些提取的线索一旦出现,就会自动触发相关的信息。此外,产生“耳朵虫”的旋律也都具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都存在一个反复出现的节奏。这种周期性的节奏让旋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就好像没有尽头一样。毕曼的研究中发现“耳朵虫”的旋律一般都只是音乐中的一小段,其中33%是经常“周而复始”的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只有28%的情况重复的是整首歌曲。简单、鲜明的节奏,让“耳朵虫”一旦出现就一发不可收拾。不过,“耳朵虫”并非出现在耳朵里,而是一种纯粹地来源于大脑的神经活动。达特茅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发现,当“耳朵虫”出现时,大脑的反应和听到音乐时的反应类似,都引发了大脑听觉皮层的活动。也就是说,即使我们只是通过想象,负责听觉信息处理的听觉皮层也会活跃起来。这种“听觉想象”活动生动地重现了我们听到旋律时的大脑反应。“耳朵虫”与强迫症或精神疾病里出现的“幻听”也有所不同。虽然有些强迫症患者脑海中也会持续地出现音乐旋律,但带给人的感受是非常痛苦,难以摆脱的。而“耳朵虫”通常是无害的,只是短暂地出现,并不会给人带来长时间的折磨。而精神疾病中的“幻听”往往是真的能“听”到声音,而“耳朵虫”只是在脑海中想起的旋律而已。原来,“耳朵虫”并不是真的虫,只是大脑接收到信息后情不自禁的一种反应,而且看来所有人都难免和它邂逅。在毕曼的调查中,46.67%的人会选择听或唱其他的歌来赶走“耳朵虫”,25.71%的人会用读书、聊天等方法转移注意,另外18.1%的人则选择任由它去。效果最好的恰恰是最后一种,这正顺应了心理学上的自我控制的逆效应:想赶走的想法越强就越难以摆脱,反其道而行之,却能起到消除的效果。所以下次遇到“耳朵虫”的时候,不妨就让它在脑海里飞一会儿,享受一下那美妙的节奏吧!(节选自新发现)1结合文章概括“耳朵虫”现象产生的两方面因素,分别是_因素和_因素。(4分)2下列信息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a“耳朵虫”是指歌曲或音乐片段在人脑中反复出现的现象。b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耳朵虫”是由“不自主记忆提取”现象和幻想引起的。c即使只是音乐想象,“耳朵虫”也引发了大脑听觉皮层的活跃,这与大脑听到音乐时的反应相似。d强迫症患者往往能真的听到持续出现的音乐旋律,感受是非常痛苦的。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音乐家比普通人更常听到耳边徘徊的旋律,所以音乐家更难以摆脱“耳朵虫”的纠缠与困扰。b“耳朵虫”是由人们接触到的声音、想法触发来的,所以只要与旋律相关的“线索”出现,就会触发“耳朵虫”现象。c当精神疾病里出现“幻听”时,大脑里负责听觉信息处理的听觉皮层会活跃起来。d面对一时摆脱不掉的“耳朵虫”,如果不设法转移注意力,将难以摆脱它的纠缠。(十四)1. 【解析】 本题既考查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也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首先要锁定区间,找寻关键句。第四段段首“耳朵虫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是一个领起句,提示接下来的信息和原因有关。第五段开头“此外”两字,承上启下,暗示此段为第二个因素。通过提炼分析可知这两段文字是从心理和音乐旋律两个角度来阐述的。【答案】 心理学音乐旋律(或心理音乐)2c【解析】 a项遗漏“不由自主”这一关键信息;b项,此观点不是艾宾浩斯提出的;d项根据第七段,强迫症并不能真正听见声音。3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信息整合和逻辑推理能力。a.“音乐家比普通人更常听到耳边徘徊的旋律”此前提正确,但第二段中作者告诉我们“耳朵虫的困扰程度和时间无关,你越注意它,它给人心理带来的厌烦越严重”。由此推知,音乐家是否被困扰与“耳朵虫”出现的频率无关而与他的心态有关。所以不能推断出“音乐家更难以摆脱耳朵虫的纠缠与困扰”这个结论。b.原文是“有时”,选项里“只要就”说法过于绝对;c项是正确答案。通过第六段文字,可以推断出无论是真实地听到声音还是“听觉想象”都会使大脑听觉皮层活跃。虽然“幻听”与“耳朵虫”现象并不是一回事,但是说它发生时,“听觉皮层会活跃起来”,这个推断却是正确的。d.根据最后一段文字可以得知任由它去反而更容易摆脱。(七)2014赣州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9分)灯光上网lifi实验成功一直以来,在一个人的头顶上画一个闪亮的灯泡,通常用来象征一个发明家的灵光乍现,但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本身“点亮”了奇思妙想:依赖一盏小小的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哈斯和他在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团队最新发明了一种专利技术,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这个过程被称为可见光通讯(vlc),人们常把它亲切地称为“lifi”,以表示它能给目前以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可能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这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网络技术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答案是:很近,它正从复旦大学实验室中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日前,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传出好消息,lifi技术在实验室成功实现。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薛向阳告诉记者,目前的无线电信号传输设备存在很多局限性,它们稀有、昂贵,但效率不高,比如手机,全球数百万个基站帮助其增强信号,但大部分能量却消耗在冷却上,效率只有5%。相比之下,全世界使用的灯泡却取之不尽,尤其在国内led光源正在大规模取代传统白炽灯。只要在任何不起眼的led灯泡中增加一个微芯片,便可让灯泡变成无线网络发射器。课题研究人员迟楠教授指出,光和无线电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的一种,传播网络信号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研究中,给普通的led灯泡装上微芯片,可以控制它每秒数百万次闪烁,亮了代表1,灭了代表0。由于频率太快,人眼根本觉察不到,光敏传感器却可以接收到这些变化。就这样,二进制的数据就被快速编码成灯光信号并进行有效的传输。灯光下的电脑,通过一套特制的接收装置,读懂灯光里的“莫尔斯密码”。“有灯光的地方,就有网络信号。关掉灯,网络全无。”迟楠告诉记者,与现有wifi相比,未来的可见光通讯安全又经济。wifi依赖看不见的无线电波传输,设备功率越来越大,局部电磁辐射势必增强;无线信号穿墙而过,网络信息不安全。这些安全隐患,在可见光通讯中“一扫而光”。而且,光谱比无线电频谱大10 000倍,意味着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速度,网络设置又几乎不需要任何新的基础设施。当然,作为一种尚在实验室的全新网络技术和产品,其未来潜力也不应被过分高估。“因为,从灯光通讯控制到芯片设计制造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产品,都是研究人员动手做,要真正像wifi那样走进千家万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产业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迟楠认为,lifi技术本身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若灯光被阻挡,网络信号将被切断等等。因此,它并不是wifi的竞争对手,而是一种相互补充,有助于释放频谱空间。1下列关于“lifi灯光上网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lifi灯光上网技术是德国物理学家哈拉尔德哈斯由灯泡引发的灵感,利用闪烁的灯光来传输数字信息,将看不见的网络信号,变成“看得见”的网络信号。blifi灯光上网技术在实验室中已经成功实现,这就告诉我们这种技术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clifi灯光上网技术与现有wifi相比,既安全又经济,可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汉字演变过程课件
- 贵州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生物试卷(含答案)
- 广东省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综合素质训练数学试卷(含答案)
- 3D课件知识点知到智慧树答案
- 0~3岁婴幼儿家庭教育与指导知到智慧树答案
- 应急处理预案(集锦15篇)
- 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瞻分析
- “戏”说故宫知到智慧树答案
- 2025禽畜产品采购采购合同
- 求实际距离课件
- 浪潮入职测评题库
- 《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聘用合同或任职证明正规范本(通用版)
- 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成人用)
- 慢病健康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 GB/T 36935-2018鞋类鞋号对照表
- GB/T 34186-2017耐火材料高温动态杨氏模量试验方法(脉冲激振法)
- 840DSL内部培训教案课件
- 2022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试题库(全真题库)
- NB∕T 10731-2021 煤矿井下防水密闭墙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 《用户体验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课件
- 千方百剂操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