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1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2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3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4页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吉林省北师大宁江附中10-1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 阅读题(70分)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所录作家凡二千三百余人,诗凡四万八千余首。从这么多的作家和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而且要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自然不是件容易事。但唐诗三百首的选辑者基本上是完成了这个使命的。初唐四杰和沈、宋等人的律诗,初、盛之间作为李、杜前驱的陈子昂、张九龄等人的古诗,这个选本中虽选得不多,却篇篇都有代表性。盛唐的重要作家也都已网罗在内,而且所选的诗也都是精品。中唐的刘长卿、韦应物以及元、白、韩、孟,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作品,在这个选集里也都占有一定的篇幅。这可以看出,选辑者的态度是非常公允的,而去取之间也相当审慎精确。这正是我们肯定唐诗三百首的主要原因。 另外,这个选本还有几个值得称赞的特点。我们知道,唐诗最突出、最优秀的部分是盛唐诗;没有盛唐诗,唐诗就不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评价。三百首的选辑者抓住了这个特色。照我的体会,他的选诗标准是以作品能代表“盛唐气象”与否为取舍的。就是他在选初、中、晚唐各个阶段的作品时,也大抵以符合“盛唐气象”的标准为依归。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的诗篇,如李贺、卢仝、皮日休、陆龟蒙等人的作品,就都没有入选。但入选的诸家,也并不因过分强调“盛唐气象”而抹煞他们带有独特风格的佳作,比如李商隐的“无题诗”就选了好几首。另外,选辑者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在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也能统筹兼顾,各选若干,而不失于偏执狭隘。因此,我们在三百首中虽只读了这个作家几首诗,也能略窥其整体。这对于我们了解一个作家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王维,除选他的自然山水诗之外,还选了老将行和洛阳女儿行,这样,我们就可看出王维的风格在恬静幽闲之外还有雄健、清丽的两个方面。又比如韩愈,除选他的石鼓歌以见其怪诞突兀的风格外,还选了山石;这样,我们就可看出韩愈的风格也有清新流畅的一面。再比如李商隐,除选他的“无题诗”外,也选他的韩碑;这样,我们就可看出李商隐的风格除浪漫绮艳的一面之外,还有雄浑苍劲的一面。第三个特点是选辑者不仅着眼于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篇突出的有名的作品。比如五古选了元结的贼退示官吏,七古选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五律选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七律选了崔颢的黄鹤楼,五绝选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些具有概括性、示范性的作品的入选,都足以说明选辑者的眼光、见解的正确和全面。再者,选辑者有意照顾初学的人,使他们在开始接触唐诗时不致遇到太大的阻力。比如选李白的五、七言古诗不算少,而“古风五十九首”却一首也没有选。因为初学的人读这一组诗是比较吃力的,而且这些诗也不如长相思月下独酌等篇容易引起读者更大的兴趣和更多的联想。又如选杜诗,舍北征奉先咏怀而取望岳赠卫八处士和兵车行;选白诗,舍“新乐府”而取长恨歌琵琶行,也是同一道理。(节选自吴小如读唐诗三百首,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作者肯定唐诗三百首选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从众多的作家作品中只选出三百多首诗来,且比较准确而概括地反映了唐诗的全貌。 B不选过于冷僻怪诞、或虽有独特风格而缺乏普遍意义,不符合“盛唐气象”的诗篇。 C对于同一作家的某些风格、手法上不尽相同的作品能统筹兼顾,而不失于偏执狭隘。 D不仅着眼于那些有名的作家,还注意到若干名气不太大的作家的突出的有名的作品。 A唐诗三百首选本除了盛唐诗人的作品也兼顾了唐其他时期诗人的作品。B雄健奔放、积极进取的“盛唐气象”促进了诗歌的繁荣,使得诗歌题材更加丰富,风格更加多样。C任何公允的审慎的唐诗选本也只能基本上概括地反映唐诗的全貌,窥豹于一斑,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D盛唐诗是唐诗的高峰,确立了唐诗的崇高地位,没有盛唐诗就不可能产生宋词。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 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下缘木而处 缘:沿着B无为贵智士 贵:尊重C不如行义之隆 隆:高尚D美行可以加人 加:超过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5分)译文: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梅花绝句 宋陆游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见 梅 宋何应龙云绕前冈水绕村,忽惊空谷有佳人。天寒日暮吹香去,尽是冰霜不是春。8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4分)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 。见梅中“梅”的喻体是 。9这两首诗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试作简要分析。(5分)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悦亲戚之情话,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2)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3)泻水置平地,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4)三顾频烦天下计, 。 ,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6) ,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其二) 乙 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做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略)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卞流光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了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辑创造月刊。之后辗转北京,武汉、广州、上海,郁达夫总是不满教书(他称之为“贩卖知识”)的刻板乏味以及大学里同事的勾心斗角,转而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1)下列选项对文章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5分)A第一段中“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在文章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郁达夫孤寂一生的叙述。B文章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作中的文字,目的是为了语言的华丽多彩。C郁达夫因沉沦成名,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实惠,但在当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誉。D文章题目中:一个人的旅程,在文中有几处有呼应,突出在漫漫旅程中郁达夫的孤寂。E文章中提到郁达夫的生活放荡、颓废,因此其作品消极因素过多,不值得当代读者去阅读研究。(2)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4)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8分) 第II卷 表达题(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能使人的大脑更健康。 D我们能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大问题。我们绝不能做对不起子孙后代的事。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在欧元区十二国中,作为龙头老大的德国经济的低迷,很可能 其他国家。新任市长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群众来信,即便工作再忙,他也 作出答复。严格地讲,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并列关系, 部分和整体的对峙关系, 说是点面对峙的关系。听爸爸讲,那个瓷瓶是祖上 下来的,已有几百年了。A波及 择要 而是 / 或者 留传B涉及 择要 就是 / 或许 留传C涉及 摘要 而是 / 或者 流传D波及 摘要 就是 / 或许 流传16在下面这段话中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句式整齐。(5分)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梅兰竹菊,谓之“四君子”: ,兰的清幽贞洁象征人的品端气雅, ,菊的傲视严霜象征人的不屈不挠。17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仿写。(6分)有许多汉字通过巧妙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给人某种有益的启迪。 例如:“思”勤耕“心”上“田”,“思”想才会获得丰收。 又如:“问”只要开“口问”。学习就有“门”。又如:“偏”有了“偏”见常常会把“人”看“扁”了。再如:“_-_。 再如:“_-_。再如:“_-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有一年轻人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去寻找宝物,最终在热带雨林找到一种能散放香气,放在水里却沉到水底的植物,他想这肯定是宝物,就满怀信心的把香木运到市场去卖,可是却无人问津,隔壁的木炭总是很快卖光。开始还能坚信自己的判断,可是最终改变了想法,把香木烧成木炭,结果很快一抢而空,他很高兴,回去告诉他父亲。父亲却老泪纵横。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块磨成粉屑,价值就超过了一车的木炭。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8梅花绝句中“梅”的喻体是“雪”。见梅中“梅”的喻体是“佳人”。(4分)9相同点:都表现了作者对梅花盛开的惊喜之情。(前篇诗人闻说梅花盛开,冒着严寒去赏花,惊奇地发现满山的梅花盛开。后篇诗人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发现梅花时很惊喜,把它看作从天而降的美人。)不同点:前篇表现出作者对梅花的痴情狂态:想化身千亿,站在每树梅前尽情欣赏。后篇最后一句点明题旨,突出环境的寂寞苦寒,流露出诗人顾影自怜、孤芳自赏的心境。(5分)10.(略) 12(1)AD(5分。选对一个得2分)(2)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6分。每答出1条得2分。答出3条即可)(3)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6分)(4)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 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文章要自己的风格。(每条2分,言之成理即可。)13D(“巧夺天工”是用来形容技艺极其精巧的,不可用来形容诗文的写作技能。)14D(A语序不当。应为“ 不仅“鉴”出了血肉亲情,也“鉴”出了社会世相和人间参考译文:智伯率领韩、魏两家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