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散文范文.doc_第1页
昭君墓散文范文.doc_第2页
昭君墓散文范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昭君墓散文范文 采用与外族和亲的方式博取国家的安宁,如果放到现在,是不是会被说成是懦弱?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将一个国家的安危系于一个女子身上,相信“亲家”的亲情力量可以让与异族间的刀光剑影化于无形,历朝历代都几乎有过。于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有那么一些女子,离乡背井一步三回头地走向大漠走向草原走向塞外荒芜 导游说,王眧君从长安走到蒙古走了半年。稍加想像,你眼前就会浮现疲倦的兵士和兵士肩上扛着的红缨枪枪尖闪烁着大漠夕阳的余辉;猎猎作响的有狼牙边的黄底黑字的大旗和大旗簇拥着的钉着圆钉的硬木制成的圆圆的车轮 健马在前,车辙深深;孤雁声声,风沙漫漫。半年到底是古代真的“行路难”抑或是眧君姑娘真的一步三回头?在带有皇族氛围的华丽的车厢里,她是不是想到湖北故乡的柳绿花红?她是不是回忆起汉宫寂寞孤独?她是不是在心中描绘即将成为夫婿的塞外大汉的彪悍模样?忽然听到长空雁叫,她叫停车马,走出车厢外,一抬头,大雁惊于她之美貌急落当前王安石的诗于是在想象中浮现“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请于一小时后再原地上车”导游的声音与争先恐后的嘈杂打断了我的想象。昭君墓就在眼前。 大黑河畔的平原,突然有这么一个小山包,在没有高楼的古代应该是极其突兀。一入大门,就是介绍:“昭君墓,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不!我宁可相信传说,宁可相信导游说的这个小山包是蒙族人得知王昭君去世,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人怀揣一包家乡的土,堆积起来。 现在的昭君墓,是现代的昭君墓。以水泥为基本材料的各种牌楼大道房屋林立两旁,现代感之浓烈而大大减弱了二千多年古墓的幽静与古朴。我只能想象,想象一片芳草凄凄的荒原中兀立着的碧绿如茵的“青冢”。所幸青冢仍在!历经二千多年,仍然是碧绿如菌。据说在寒冬来临,四周草木枯黄只有昭君墓仍然是葱葱绿色而得名。 青冢周围有台阶可以拾阶而上,到达顶端可以远眺呼和浩特市以及远远的阴山。秋风习习,荒草摇弋。想来登上一个陵墓的顶端于我生平也是第一次。有一次到西安,始皇陵简直就是一座山,山上水泥房屋多多,真是扫兴而拒而不登。昭君墓至少还是非人工特意为之的荒草野花遍布,仿佛二千多年前就是这样。 也到过西子湖畔的岳王庙游览,岳坟较之以昭君墓小多了。倒是跪在墓前的生铁筑就的秦桧夫妇令人印象深刻“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个对联,让人过目不忘! 时空就是这么地有趣,那年在风光秀丽的西子湖畔感怀宋代岳飞抗金英雄事迹与今日在广袤的塞北平原凭吊汉代明妃“和亲”事迹,竟然都是关乎汉与外族的相处。岳坟象征着汉族对外的抗争,昭君墓象征着汉族对外的和平。昭君墓又高又大,历朝历代均歌颂不已形成“昭君文化”也就可以理解了。和平,毕竟是老百姓们的向往! 青冢之前石碑多多。古人今人皆有。董必武到此也留下七绝一首:“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诗写得一般。但一句“舞文弄墨总徒劳”似乎想表达点什么。也许是坐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