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头针拔罐夹脊针等治疗介绍同济医院ppt课件_第1页
耳针头针拔罐夹脊针等治疗介绍同济医院ppt课件_第2页
耳针头针拔罐夹脊针等治疗介绍同济医院ppt课件_第3页
耳针头针拔罐夹脊针等治疗介绍同济医院ppt课件_第4页
耳针头针拔罐夹脊针等治疗介绍同济医院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耳针 头针 拔罐 夹脊针等治疗介绍 刘学敏 耳针 定义耳针分类耳郭表面解剖耳穴分布耳穴辅助诊断方法选穴处方原则操作步骤与要求耳穴压丸贴压片的制备耳针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禁忌 定义耳针分类 定义 用一定方法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类方法 分类 耳穴毫针法 使用毫针刺入耳穴耳穴压丸法 使用一定丸状物 常用如王不留行籽 贴压耳耳穴埋针法 使用揿针埋入耳穴耳穴刺血法 使用一定针具点刺耳穴出血 针刺法 耳针 耳压法 耳针 耳郭表面解剖 1 耳轮 耳廓最外圈的卷曲部分 2 耳轮脚 耳廓深入到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 3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 4 耳轮尾 耳轮末端与耳垂的交界处 5 对耳轮 在耳轮内侧 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 其上方有两分叉 向上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上脚 向下分叉的一支称对耳轮下角 6 三角窝 对耳轮上 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7 耳舟 对耳轮上 下角之间的三角形凹窝 8 耳屏 耳廓前面的瓣状突起 又称耳珠 埋针法 耳针 9 屏上切迹 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 10 对耳屏 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 11 屏间切迹 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 12 屏轮切迹 对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 13 耳垂 耳部下部无软骨之皮垂 14 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又称耳甲窝 15 耳甲腔 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 又称耳甲窝 16 外耳道开口 在耳甲腔内 为耳屏所遮盖处 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表面解剖 耳郭表面解剖 耳穴分布 耳穴在耳部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与身体各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廓的分布象一个倒置的胎儿 与头面部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 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 脚 与内脏相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 图 耳针 耳穴辅助诊断方法 人体有病时 往往会在耳郭上的一定部位出现各种阳性反应 相关部位的耳穴电阻值下降 痛阈值降低 皮肤色泽 形态变等 耳郭上耳穴部位的阳性反应 既是辅助诊断的依据 也是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因而探查阳性反应点是正确使用耳穴诊治的重要操作内容 耳穴探查常用方法 望诊法 用肉眼在自然光线下 直接观察耳郭皮肤有无变色变形等征象压痛法 用弹簧探棒等在与疾病相应的部位由周围向中心 以均匀的压力仔细探查皮肤电阻测定法 用耳穴电子探测仪器 测定皮肤电阻 电位 电容等变化 如电阻值降低 导电量增加 临床应用时 应互相参照 有机结合 才能全面了解阳性反应点的位置与变化 为耳针诊治提供依据 腰痛 在耳穴上呈现毛细血管扩张 支气管哮喘 在耳穴上压后留有压痕 耳针 哮喘 在耳穴上触压后留有压痕 腰5骨质增生 在耳穴上程现条状软骨 耳针 选穴处方原则 1 根据病变部位选穴 如胃痛选胃穴 肠泻选大肠 小肠穴 肩痛选肩穴等 2 根据中医理论选穴 皮肤病选肺穴是根据 肺主皮毛 的理论 心律不齐用小肠穴 因 心与小肠相表里 目赤肿痛选肝穴 是因 肝开窍于目 等 3 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穴 输液反应选肾上腺穴等 4 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如高血压病用高血压点 目赤肿痛用耳尖穴等 以上方法可单独使用 亦可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配合使用 力求少而精 一般每次应用2 3穴左右 多用同侧 亦可取对侧或双侧 操作步骤与要求 一 施术前准备1 针具 针身光滑无锈蚀 针尖锐利无倒钩的针具 压丸应大小适宜 无毒 不易碎 2 耳穴选择 根据疾病需要确定处方 3 体位 患者舒适 医者便于操作的体位 4 环境要求 清洁卫生 无污染 5 消毒 1 针具 应选择高压消毒法 宜选择一次性针具 2 部位 应用75 乙醇或碘伏在施术部位擦拭即可 3 医者 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再用75 乙醇擦拭 6 施术方法 1 耳穴毫针法 医者一手固定耳郭 另一手拇 食 中指持针刺入耳穴 针刺方向视耳穴所在部位灵活掌握 针刺深度宜0 1cm 0 3cm 以不穿透对侧皮肤为度 针刺手法与留针时间应视患者病情 体质及耐受度综合考虑 宜留针15min 30min 留针期间宜间断行针1 2次 出针时一手固定耳郭 另一手将针拔出 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 耳针 针刺法 耳针 2 耳穴压丸法 医者一手固定耳郭 另一手用镊子夹取耳穴压丸贴压片贴压耳穴并适度按揉 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揉 宜留置2 4d 耳针 耳穴压丸贴压片的制备 将医用脱敏胶布制成约0 6cmx0 6cm大小 上置压丸制成耳穴压丸贴压片 压丸直径约0 2cm 应清洗消毒 宜选用植物种籽 如王不留行 白芥子 急性子 莱菔子 油菜籽等 或选用聚苯珠 磁珠等 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是王不留行和磁珠 3 耳穴埋针法 医者一手固定耳郭 另一手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揿针针柄刺入耳穴 用医用胶布固定并适度按压 根据病情嘱患者定时按压 宜留置1 3d后取出揿针 并消毒埋针部位 耳针 4 耳穴刺血法 刺血前宜按摩耳郭使所刺部位充血 医者一手固定耳郭 另一手持针点刺耳穴 挤压使之适量出血 施术后以无菌干棉球或棉签压迫止血并消毒刺血部位 耳针 注意事项耳针法适应范围 各种疼痛性病症各种炎症性病症功能紊乱性病症过敏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1 施术部位防止感染 2 紧张 疲劳 虚弱患者宜卧位针刺以防晕针 3 湿热天气 耳穴压丸 耳穴埋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 压丸宜2 3d 埋针宜1 2d 4 耳穴压丸 耳穴埋针留置期间应防止胶布脱落或污染 对普通胶布过敏者宜改用脱敏胶布 5 耳穴刺血施术时 医者避免接触患者血液 6 妊娠期间慎用耳针 耳针 禁忌 脓肿 溃破 冻疮局部的耳穴禁用耳针 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耳穴刺血法 耳针 头针疗法 概述 历代医家对头部功能及重要性的描述 在很多经典中医著作中均有着相关记载 脑为髓海 头者 精明之府 脑为元神之府 均说明人体的坐立行走 言语 全身气血的调节 脏腑经络功能等都由脑所主宰 头为诸阳之会 诸经皆归于脑 则扼要表面人之阳经皆上循头面 阴经亦通过经别与头面联系的事实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所说 十二经脉 三百六十五络 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 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 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上出鼻而为臭 其浊气出于胃 走唇舌而为味 说明 五脏六腑精气 皆上注于头 头针疗法 脑通过经络与五官 肢体 脏腑相连 通过经络的传导以发挥作用 由此可知头部为全身之统领 与各脏腑器官关系密切 目前国内在头针取穴方面主要有六大体系 即山西焦顺发的头针 陕西方云鹏头皮针 上海汤颂延头针 南京张鸣九的头部经穴疗法 北京朱明清头针治疗带 上海林学俭头针刺激新区 此外 中国针灸学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的建议和要求 制定了 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简称 国标 我科目前主要采用的头针方案主要源于焦氏头针 国标 林氏头针 朱氏头针和靳三针中的部分针法 头针疗法 各论 三个带 额中带 额顶带 顶枕带 额中带 自神庭向下刺1寸 神庭透印堂 额顶带 从神庭穴至百会穴左右旁开0 5寸的条带 此条带的后1 3 前顶透百会 顶枕带 从百会至脑户左右各旁开0 5寸的条带 此带的中1 3 后顶透强间 头针疗法 各论 智七针 额五针 减去第1针和第5针 四神聪 三带 头维 四神聪 国标 左右2针 智九针 额五针 四神聪 三带 四神聪 国标 左右2针 左右大脑外侧裂表面标志 针刺向运动区上点 大脑外侧裂与前发际交点和前后正中线与前发际交点的中点 针刺向运动区上点 头针疗法 各论 焦氏头针需明确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线 前后正中线 两眉间中点 正中线前点 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 正中线后点 经过头顶的连线 眉枕线 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各论 运动区 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后0 5cm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如果鬓角不明显 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 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 5cm为运动区下点 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 运动区又可分为上 中 下三部 上1 5为下肢 躯干运动区 中2 5为上肢运动区 下2 5为面运动区 亦称言语1区 头针疗法 各论 运动区上部 即运动1区 主治对侧下肢 躯干瘫痪 运动区中部 运动1区双上肢 主治对侧上肢瘫痪 运动区下部 言语1区 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 运动性失语 流涎 发音障碍 头针疗法 其他概念 运动性失语 部分或完全丧失语言能力 但基本保留言语功能 命名性失语 又称健忘性失语 病人称呼 名称 能力障碍 如病人不会叫 椅 只是说 坐的 其他人说椅时 他能听懂 感觉性失语 理解言语能力功能障碍 经常答非所问 失用症 又称运动不能症 病人肌力 肌张力及基本运动正常 但存在技巧能力障碍 例如不能解扣 拾硬币等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各论 感觉区 在运动区向后移1 5cm的平行线即是本区 舞蹈震颤控制区 制颤区 在运动区向前移1 5cm的平行线 运动2区 上点是运动1区的上点后1cm处 下点与运动1区下点一样 以上均可分为上 中 下三部 与之前运动1区的讲述一致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各论 晕听区 耳尖直上1 5寸处 向前及向后各引2cm的水平线 言语2区 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cm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向下取3cm长直线 命名性失语 言语3区 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cm长的水平线 感觉性失语运用区 精细动作区 从顶骨结节向乳突中部引一直线和与该线夹角40度的前后两线 条线长度均为3cm 适用于失用症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各论 足运感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 向后引3厘米长 平行于正中线 适用于对侧下肢瘫痪等 视区 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1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适用于皮层性视力障碍 平衡区 平衡区1号 在前后正中线的后点旁开3 5厘米处的枕外粗隆水平线上 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头针疗法 各论 脑三针 平衡区2号 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脑户穴在后头部 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 脑空 在脑户穴左右各旁1 5寸处 天柱 大筋 斜方肌 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 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 3寸 玉枕 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 5寸 旁开1 3寸 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情感区 前正中线左右旁开2cm 自前发际上2cm向后平刺1寸 心肝区 左侧瞳孔直上发际处为起点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cm长直线 为肝区 右侧瞳孔直上发际处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中点处为起点 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cm长直线 为心区 头针疗法 各论 颞三针 第1针 自顶骨结节下缘前方约1cm处 向后上方刺3cm 第2针 耳尖上1 5cm处向后上方刺3cm 第3针 耳尖下2cm再向后2cm处 向后上方刺3cm 以上3针皆与水平线成15 20 角制痉三针 额中带与额顶带2针之间中点为起点 在前后正中线上向后引2cm长直线为第1针 旁开1cm平衡于前后正中线为第2 第3针 头针疗法 操作及疗效 头针疗法的针刺方法 选用30 40号长40mm的毫针 针体与头皮成15 30 角快速进针 刺入帽状腱膜下 将针与头皮平行推进一定深度 留针时间与年龄大小相关 在留针期间 可进行捻针 每15分钟捻针一次 每次捻针3 5分钟 速度180 200转 分 也可加用韩氏电针仪以电针治疗20分钟 头针疗法的疗程与疗效 隔日针一次 每针10次 休息15 20天 针刺30次为一疗程 据国内有关报导头针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在70 94 间 头针疗法 注意事项 电针刺激量应从小到大 根据每个患儿的体质 敏感度而定 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患儿不宜应用强刺激 若针刺后 患儿异常姿势有加剧者 应停用 头针留针期间 应加强肢体的功能锻炼 重症患儿可做被动活动 由于头皮血管丰富 因此起针速度应快 针孔用干棉球按压数秒 避免出血 小于6个月婴儿忌用 患儿癫痫发作期慎用 防止晕针 极个别患儿发生晕针 表现为面色苍白 木呆 四肢发凉 冷汗 出现这种情况 应立即拔针 让患儿平卧休息 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即可 头针疗法 具体方案 智七针 四神聪透百会 百会透四神聪 智九针 四神聪 百会 颞三针 言语3区 制狂区 失算区 运动1区 双上肢区 感觉区 双上肢区 运动区 左侧上下肢 运动1区 左侧加强 运动1区 左侧上下肢 运动1区 运动2区 感觉区 运动1区 感觉区 制颤区 焦氏头针 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 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 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 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 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 首先要确定以下两条规定线 前后正中线 是从两眉中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 是从眉上缘中点至枕外粗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1 运动区 位于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0 5厘米处 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 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 运动区上1 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 中间2 5是上肢运动区 下2 5是面运动区 亦称言语一区 图10 84 2 感觉区 位于运动区后移1 5厘米的平行线 上1 5是下肢 头 躯干感觉区 中2 5是上肢感觉区 下2 5是面感觉区 图10 85 2 感觉区 位于运动区后移1 5厘米的平行线 上1 5是下肢 头 躯干感觉区 中2 5是上肢感觉区 下2 5是面感觉区 图10 85 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 3 舞蹈震颤控制区 位于运动区向前移1 5厘米的平行线 图10 85 主治舞蹈病 震颤麻痹和震颤麻痹综合征 一侧的病变针对侧 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4 晕听区 位于从耳尖直上1 5厘米处 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 图10 85 主治 耳鸣 听力减退 眩晕等症 5 言语二区 位于顶骨结节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图10 85 主治 命名性失语 6 言语三区 位于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的水平线 图10 85 主治 感觉性失语 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 7 运用区 位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 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 失用症 8 足运感区 位于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1厘米 向后引3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 对侧下肢疼痛 麻木 瘫痪 急性腰扭伤 皮层性多尿 夜尿 子宫脱垂等 9 视区 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 旁开枕外粗隆1厘米 向上引平行平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直长线主治 皮层性视力障碍 10 平衡区 位于在枕外粗隆水平上 旁开枕外粗隆3 5厘米 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直线 图10 87 主治 小脑疾患引起的平衡障碍等 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 11 胃区 位于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 向上取平行于前后正中线2厘米长直线 图10 88 主治 胃痛及腹部不适等 12 胸腔区 部位 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 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 胸痛 胸闷 心悸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哮喘 呃逆 胸部不适等症 13 生殖区 部位 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 盆腔炎 白带多 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14 血管舒缩区 部位 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 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 皮层性水肿 高血压 焦氏头针 焦氏头针 拔罐 一 拔罐定义拔罐是利用燃烧 抽吸 挤压 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 造成负压 使罐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产生刺激 以防病治病的方法 古代称之为 角法 洗筒法 火罐气 二 常用罐具 一 传统罐具1 玻璃罐2 竹罐3 陶瓷罐 优点 透明 吸附力大 易于清洗消毒 适用于全身 最常用罐具 缺点 易于破碎 优点 吸拔力强 易于高温消毒缺点 体较重 不透明 易破碎 目前不常用 优点 能耐高温 吸拔力强 不易破碎 适用于全身 多用于水煮罐 缺点 易爆裂漏气 不透明无法观察皮肤反应 不做刺血拔罐 二 新型罐具 气罐 优点 操作方便 罐小者可用于头 面 手 脚及皮肤较薄部位 缺点 不产生热气 负压维持时间较短 仅易于留罐 不适用于走罐 二 操作方法 一 火罐法 1 闪火法2 投火法 优点 多用于身体侧面横向拔罐 拔单罐 留罐 排罐等 缺点 易坠落烫伤皮肤 优点 最常用 可拔 留 闪 走罐 无燃烧物坠落 不易烫伤皮肤 缺点 但棉球酒精易少 不能沾于罐口 以免烫伤皮肤 3 贴棉法4 架火法 用酒精棉球压平 贴在罐内壁的中部 用火点燃后 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 用不易燃烧或不传热的物体 如小酒盅 直径要小于罐口 置于所拔部位 内滴少许酒精或置小块酒精棉球 用火点燃后 迅速将罐扣在所拔部位 此法吸附力较强 二 水罐法1 水煮罐2 蒸汽罐 三 抽气法 三 拔罐的临床应用 一 单罐 用于范围明确 局限 有固定压痛点的病症 如胃脘痛拔中脘穴 牙痛拔颊车穴 软组织损伤拔阿是穴 以及用于蛇虫叮咬拔毒 疮痈排脓 二 多罐法 范围广 选穴多 可沿经脉和肌束走行 多用于神经肌肉疼痛 陈旧性软组织损伤及气血瘀滞病症 三 留罐法 5 15分钟 多用于深部组织损伤 颈肩腰腿痛 关节病变及临床多种疾病 四 闪罐法 用于风湿痹痛 中风后遗症 以及肌肤麻木 肌肉痿弱病症 五 走罐法 需润滑剂 凡士林 润肤霜等 适用于病变范围广 肌肉丰厚处 用于治疗急性热病 瘫痪麻木 风湿痹症 肌肉萎缩等病症 六 药罐法 拔罐配合药物 药罐并用 中药水煮罐 三 拔罐的临床应用 七 针罐法 1 留针罐法2 刺络罐法 适用于风湿痹症 但是不适用于胸背部 因罐内负压易加深针刺深度 从而引起气胸 用于热证 实证 实寒症 瘀血证及某些皮肤病 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 坐骨神经痛 哮喘 神经性皮炎 皮肤瘙痒症 四 拔罐作用原理 一 良性物理刺激 1 机械刺激作用2 温热作用 二 体内生物学效应1 促进血液循环2 促进新陈代谢3 提高免疫力4 环节机体疼痛5 调节大脑功能6 调节肌肉功能7 双向调节效应 如大椎治疗治疗风寒感冒也可治疗风热感冒 内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