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七上 第2讲 文言文《论语》十则讲案 新人教版(1).doc_第1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七上 第2讲 文言文《论语》十则讲案 新人教版(1).doc_第2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七上 第2讲 文言文《论语》十则讲案 新人教版(1).doc_第3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七上 第2讲 文言文《论语》十则讲案 新人教版(1).doc_第4页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七上 第2讲 文言文《论语》十则讲案 新人教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8时习:时常复习说:同“悦”,愉快。知:了解 愠:生气,发怒。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日:每天 三省:多次反省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交:交往 信: 诚实,真诚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罔:迷惑。殆:有害诲:教导 女:同“汝”,你是:这知:同“智”,聪明。思:想,想要齐:看齐 省:反省士:读书人弘毅:刚强,勇毅仁:实现仁 已:停止然:这凋:凋谢可以:能够行:奉行其:大概,也许恕:恕道欲:想要的 勿:不要 施:施加 【一词多义】1、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却 任重而道远。表 并列: 拔山倒树而来。表 修饰 2、焉: 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3、其: 其恕乎。大概,也许,表猜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代词,他们的 、其中的、 自己的。、之:知之为知之。代词: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动词:做,当。 仁以为己任。动作:当作三、内容要点【文意概括】论语十则分别选自论语中的学而、为政、公治长、述而、雍也、子罕、卫灵公几篇,讲的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修养。【重点问题】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6、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8、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9、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作答?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12、写出本课出现的至今还用的成语。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见贤思齐 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阅读题典【题源】2012-2013学年云南省建水县建民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题文】阅读十则,完成小题。(10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小题1】请解释下列加线的词。(2分)(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传不习乎 (4)死而后已【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题3】态度决定高度。本文则主要讲学习态度,请联系学习实际,任选一则,说说你对它的理解。(2分)我选第( )则理解:_【小题4】修身养德乃成才之本。文中有许多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根据材料链接或从原文中选择一则相应的修身格言,摘抄下来并谈谈你的感悟。(4分)材料链接:2011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播出的女特警部队特技表演:头破砖头。一个女特警经过四次试做,第五次终于成功。她的壮举感动了全场观众。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摘抄:_感悟:_【小题3】试题分析:选自己比较明白的句子。注意不是翻译句子,是对句子谈感受。先说明是什么“态度”,再简要的说明这种态度的重要性,如何去做,写自己“感”到的“想”到的。五、牛刀小试【题源】2014中考湖北襄阳卷【题文】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二章【乙】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是以圣人守和,以存以亡也。吾,楚国之小子也,而早丧所天,为二兄所诱养,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今但贫耳;贫非人患,惟和为贵,汝其勉之! 录自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注引【注释】传:左传。九族:指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天:指所依存或依靠,这里指父母。诱:教导。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以天下之所顺 以: (2)传称师克在和不在众 克: 13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天时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随禄利以堕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吾,楚国之小子也c环而攻之而不胜 而早丧所天d生,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则万物生【答案】 b1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5从内容看,甲乙两文都强调了“ ”的重要性。甲文以战争为例,强调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乙文则从 、 、 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2分)16从写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统治者 ;乙文则是告诫子孙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题源】安徽省宣城市第十三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入学考试七年级语文试卷【题文】论语十二章(节选)(13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吾日三省吾身 (4)不逾矩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小题3】“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