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福利待遇_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概述_第1页
员工福利待遇_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概述_第2页
员工福利待遇_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概述_第3页
员工福利待遇_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概述_第4页
员工福利待遇_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帕累托原理和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节帕累托原理第二节帕累托最优条件第三节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第四节帕累托最优与产权原理第五节次优与第三优原理 2 第一节帕累托原理 一 判断市场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 1848 1923 最先提出来 帕累托最优 Paretooptimality 也译作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改善 新福利经济学的许多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概念发展 演化而来的 所以一般认为 新福利经济学起源于帕累托 3 帕累托最优 是指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社会经济状态 即不论实行何种社会经济政策变动 在使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上升的同时 必然会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水平下降 换句话说 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 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 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4 二 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改进是指这样一种状态 即一项社会变革是的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增加的同时 并不减少其他社会成员的福利 换句话说 是指一种变化 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 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则社会福利得到改进 5 一般地说 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 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 相应地 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余地 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6 假如他有一本书 你有一个梨子 如果你喜欢吃梨 他喜欢看书 那么现在的这种产品配置就不一定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你和他都喜欢看书 相互交换的结果 就会使他的利益受到损失 这种状况也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你和他都喜欢吃梨 相互交换的结果 就会使你的利益受到损失 同样这种状况也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他喜欢吃梨 你喜欢看书 相互交换的结果 双方均得到了满足 这种状况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生活案例 7 第二节帕累托最优实现的条件 一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二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三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8 一 帕累托最优下纯交换条件 纯交换 只有商品的交换 消费 不涉及生等等领域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意味着 消费者消费任何两种商品时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也就是商品在消费者之间的分配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 任何重新分配都会至少降低一个消费者的满足程度 或者说 在不减少其他消费者福利的前提下 每个消费者都已不可能通过调整他的购买方式来增加他的福利 9 无差异曲线 消费者在一定的偏好 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资源条件下选择商品时 从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中 获得相同的满足程度的曲线 Y商品 X商品 U 无差异 线上任何一点X与Y的不同组合 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相同 基础概念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curves 10 Y商品衣服 X商品食品 U 处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两个点 两种商品的组合不同 但效用水平相同 A D 效用 满足程度 保持不变 减少Y 增加X减少X 增加Y 11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 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斜率是负的 4 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3 在同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 表明为实现同样的满足程度 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 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消费 同一条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 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2 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12 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平行的无差异曲线 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低 效用越低 否则越高 因为高位的无差异曲线的商品组合量大 即U4 U3 U2 U1 U1 U2 U3 X Y U4 13 帕累托最优的纯交换条件 埃奇沃斯框 盒形 图 请说出A B两个人各自的无差异曲线 纯交换领域下的帕累托最有条件是 两个人效用的边际替代率MRSA MRSB 该式进而可转换为其涵义可表述为 A B两人关于X Y两个产品的边际效用替代率相等 ContractCurve 14 交换契约线 是交换的艾奇沃斯盒形图内 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 契约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是A B两者经过交换达到的效用最大的商品X和Y的组合点 此线以外的点均为非均衡点 交换的路径 取决于 1 最初的分配状态 2 A B的实力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15 二 帕累托最优下生产条件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可以表示为 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两种产品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 在资源和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 要增加一种产品的数量必须以牺牲另一种产品的一定数量为代价 增加的这种产品的数量与减少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这二者之比就是边际技术替代率 通常用MRTS表示 教材上用RTS表示 16 基础概念 等产量曲线及其特征 1 在同一条平面图上有无数条等产量线 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同样的产量 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 离原点越高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越高 反之则越低 2 在同一平面图上 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 3 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 其斜率为负 这表明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 生产者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时 必然要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 17 帕累托最优下生产条件 生产领域下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 A B两种产品的边际技术替代率RTSA RTSB 该式进而可转换为 18 三 帕累托最优下综合条件 帕累托最优下综合条件是在现有技术水平 资源条件和一定交换方式下 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和消费者福利最大的产品组合条件 体现在埃奇沃斯图上 即达到了两种产品的产品转换曲线斜率 可简称边际转化率 MRTAB 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斜率相等 MRSAB MRTAB注 MRTAB MCA MCB B A 这有助于理解教材第20页例2题 同理 理解第18页例1题 边际转化率表示在社会资源既定的条件下 增加一单位商品1而所必须放弃的商品2的产量 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 19 小结 帕累托最优的三个条件 交换的最优条件 任何两种产品X Y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 即 MRSXYA MRSXYB 生产的最优条件 任何两种要素L K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者都相等 即 RTSLKC RTSLKD 生产和交换 综合 的最优条件 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这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 即 MRTXY MRSXY 20 四 完全竞争市场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一 概念及解释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局部均衡 单个产品或市场的均衡一般均衡 存在一组价格 使所有商品的供给和需求都相等 可以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体系中 消费者按商品的边际效用付价 生产者按商品的边际成本定价 整个经济实现帕累托最优 21 完全市场的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分析 PX PY PL PK 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MRSXYA PX PY MRSXYB PX PY 得MRSXYA MRSXYB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产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RTSLKC PL PK RTSLKD PL PK 得RTSLKC RTSLKD 可见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要素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的帕累托最优 22 生产者和消费者综合在一起 完全竞争经济在均衡状态下是否满足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如何与边际替代率相等的问题 这样 MRTXY Y X MCX MCY 因为完全竞争中 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条件是MC P 于是有MCX PX MCY PY 即MRTXY PX PY 由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MRSXY PX PY 即得MRTXY MRSXY 因此 在完全竞争经济中 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MUX MUY PX PY MCX MCY 23 第三节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定理 一 第一定理第一定理 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均衡状况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从基本假设上的理解 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 则竞争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 第一定理源自亚当 斯密 看不见的手 的原理 24 亚当 斯密 看不见的手原理 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 使其产出能实现最大的价值 一般说来 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 也不知道他实际上所增进的公共福利是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 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 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标 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追求的东西 通过追逐个人利益 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 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更好 25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幸福 都不断追求betterlife 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 归纳一下 大概两种 第一 是通过让别人不幸福而使自己幸福 即用伤害别人的方式为自己得到好处 我称之为 强盗的逻辑 第二 是通过让别人幸福使自己变得幸福 市场的逻辑 如果社会不注意制度建设 不尊重人权 财产制度 仅仅靠说教 最后恰恰是人人都变得虚伪 由于否定了市场的逻辑 才使得社会变得如此虚伪 如此假话连篇 张维迎 市场制度最道德 26 第一定理的缺陷 1 它假设存在完全自由竞争 而现实中充满了垄断 2 它假设存在一般均衡 而在现实经济中 多数市场不是供给过度就是需求过度 并经常处于波动状态 3 它假设不存在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而现实中总是存在扭曲市场机制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 4 它忽视了收入分配问题 27 二 第二定理定理表述 从任一个初始资源配置状态出发 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均衡必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理解 假设所有的个人和生产者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 通过竞争机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 前提是对个人和企业进行了适当的综合税收和转移支付 28 第四节帕累托最优与产权原理 一 产权的基本概念产权 个人或组织对财产等资源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及其他相关权利 包括财产的所有权 使用权 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产权既可以指财产所有人的权利 也可以是指一种制度 即产权制度 产权的形式包括 国有产权 共有产权和私人产权等 29 二 产权理论和资源配置效率 一 科斯定理 科斯第一定理 其内容是 如果交易费用为零 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 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安排 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 30 在假定交易费用为零时 外部性完全可以通过损害与被损害双方的交易得到最有效地解决 政府干预不一定能达到最优结果 甚至是无效的 权利必须界定 交易才有可能进行 这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 产权初始界定并不影响福利最大化或产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结果 不论是谁应对造成的损失负债 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 31 假定一个工厂周围有5户居民户 工厂的烟囱排放的烟尘因为使居民户晒在户外的衣物受到污染而使每户损失75美元 5户居民总共损失375美元 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有三种 一是在工厂的烟囱上安装一个防尘罩 费用为150美元 二是每户有一台除尘机 除尘机价格为50元 总费用是250美元 第三种是每户居民户有75美元的损失补偿 补偿方是工厂或者是居民户自身 假定5户居民户之间 以及居民户与工厂之间达到某种约定的成本为零 即交易成本为零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法律规定工厂享有排污权 这就是一种产权规定 那么 居民户会选择每户出资30美元去共同购买一个防尘罩安装在工厂的烟囱上 因为相对于每户拿出50元钱买除尘机 或者自认了75美元的损失来说 这是一种最经济的办法 32 如果法律规定居民户享有清洁权 这也是一种产权规定 那么 工厂也会选择出资150美元购买一个防尘罩安装在工厂的烟囱上 因为相对于出资250美元给每户居民户配备一个除尘机 或者拿出375美元给每户居民户赔偿75美元的损失 购买防尘罩也是最经济的办法 因此 在交易成本为零时 无论法律是规定工厂享有排污权 还是相反的规定即居民户享有清洁权 最后解决烟尘污染衣物导致375美元损失的成本都是最低的 即150美元 这样的解决办法效率最高 33 如果科斯 第一 定理成立 那么它所揭示的经济现象就是 任何经济活动的效益总是最好的 任何工作的效率都是最高的 任何原始形成的产权制度安排总是最有效的 因为任何交易的费用都是零 人们自然会在内在利益的驱动下 自动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 因而 产权制度没有必要存在 更谈不上产权制度的优劣 然而 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经济社会一切领域和一切活动中 交易费用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 因而 科斯第一定理是建立在绝对虚构的世界中 但它的出现为科斯第二定理作了一个重要的铺垫 34 科斯第二定理的基本含义是 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市场里 产权的初始界定影响最终资源配置 即 不同的产权界定 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第二定理有两层含义 1 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现实世界 产权初始分配状态不能通过无成本的交易向最优状态变化 因而产权初始界定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影响 2 权利的调整只有在利于总产值增长时才会发生 而且必须在调整引起的产值增长大于调整所支出的交易成本时才会发生 二 科斯第二定理 35 科斯第二定理的两个合理推论 第一 在选择把全部可交易权利界定给一方或者另一方时 政府应该把权利界定给最终导致社会福利最大化 或者社会福利损失最小化的一方 第二 一旦初始权利得以界定 仍然有可能通过产权交易来提高社会福利 帕累托改进 科斯第二定理强调的是交易成本会对产权配置下的经济效率产生影响 即如果交易成本为正 不同的产权界定必然会带来不同的资源配置 必然会影响经济效率 推而广之 不同的产权制度和法律制度 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产权制度是决定经济效率的重要内生变量 36 现在假定5户居民户要达到集体购买防尘罩的契约 需要125美元的交易成本 暂不考虑其他交易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法律规定工厂享有排染权 那么居民户会选择每户自掏50美元为自己的家庭购买除尘机 不再会选择共同出资150美元购买防尘罩 因为集体购买防尘罩还需要125美元的交易成本 意味着每户要分担55美元 买防尘罩30美元加交易成本25美元 高于50美元 如果法律规定居民户享有清洁权 那么 工厂仍会选择出资150美元给烟囱安排一个防尘罩 37 由此可看出 在存在125美元的居民户之间交易成本的前提下 权利如何界定直接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如果界定工厂享有排污权 消除外部性的总成本为250美元 即每户居民选择自买除尘机 而如果界定居民户享有清洁权 消除外部性的总成本仅为150美元 在这个例子中 法律规定居民户享有清洁权 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于法律规定工厂享有排污权 38 除科斯定理 科斯第二定理之外 还有科斯第三定理 此外 阿尔奇安 德姆塞茨 张五常等也相继提出了各自的产权观 三 科斯第三定理 描述了产权制度选择方法的四个方面 第一 如果不同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相等 那么 产权制度的选择就取决于制度本身成本的高低 第二 某一种产权制度如果非建不可 而对这种制度不同的设计和实施方式及方法有着不同的成本 则这种成本也应该考虑 第三 如果设计和实施某项制度所花费的成本比实施该制度所获得的收益还大 则这项制度没有必要建立 第四 即便现存的制度不合理 然而 如果建立一项新制度的成本无穷大 或新制度的建立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其成本 则一项制度的变革是没有必要的 39 四 阿尔奇安的产权观 1 通过产权界定可以使成本或收益的外部性内在化 提高经济效率 2 重视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转让性 现代股份制企业 40 五 德姆塞茨的产权观 1 强调产权与外部性的关系 2 影响产权重组的因素 产权配置 外部性 交易费用和规模经济 现代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市场的诞生 41 六 张五常的产权观 认为私有产权交易费用最低 也是经济效率最高的产权制度 理由如下 1 私产制度以界定资产的形式来约束竞争 具有其他方式所不可比拟的明确性 2 私产制度更适合于自由交换 以采取费用最低的形式进行交换 可以节省交易费用 3 私产制度更便于市场决策的形成 4 私产制度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 42 第五节次优原理与第三优原理 一 次优原理及其应用当现实经济状况不能完全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是 需根据来现实条件确定资源最佳配置 由于原有意义上的帕累托最优因为受到某些条件的破坏而未能实现 因而实现的某些条件被破坏后的最优结果通常冠以 次优 相应地 上述结论也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 次优原理 次优理论 1956年 经济学家李普西 R G Lipsey 和兰卡斯特 K Lancaster 总结前人的理论分析 创立了次优理论 43 一 次优原理的内涵 简单地说 次优理论包含的内容是 如果在一般均衡体系中存在着某些情况 使得帕累托最优的某个条件遭到破坏 那么即使其他所有帕累托最优条件得到满足 结果也未见得是令人满意的 换句话说 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之一缺失 那么次优的状况只能经由偏离其他所有帕累托条件去实现 44 通俗而言 次优理论的含义是 假设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十个假设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至少有一个不能满足 那么 满足全部剩下来的九个条件的次优状态 未必比满足剩下来的九个条件中一部分 如四个或五个 而得到的次优状态 更加接近于十个条件都得到满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45 二 次优原理图解 显然 C点的社会福利水平高于D点 这显然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