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全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全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全国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高考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常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常考点)。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向分析】 1、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理解。命题形式主要是选择题。要注重本单元知识与历史现实紧密联系,结合相关史料或古文考查古代中华文化辉煌的历程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围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中华文化的作用测试,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并且主观题常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多样性等结合起来考查,综合性强。【学习重难点】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学习方法或使用说明】: 背诵、默写主干基础知识,小组内相互检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明确主干知识间的联系; 将复习中的疑问和收获进行整理写到反思栏中。【知识链接】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多样性【自主学习 课前案】、教材助读梳理知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注序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后面的我的疑惑处,限时15分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什么?核心考点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1)作用:汉字为_,_,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_(2)特点:汉字文化内涵_,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_2、史书典籍(1)作用:能够将大量的史实_下来,将丰富的史料_起来,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_(2)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_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_,中华文化也经历了_的过程。(2)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_: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_: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_千差万别,_不同,受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3)_: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_,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又有各自的_。 (2)各民族文化相互_、相互_,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和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 提示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可以联系世界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哲学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核心考点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一、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含义:即_和_。“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_“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_中_、_其他民族文化中的_2、意义: 判断:1、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2、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中华文化是各区域文化的总和,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4、文学艺术等极具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6、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性质是由当地地理环境决定的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预习检测(自主检查、小组两两互查、老师抽查)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什么?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是什么? 4、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的贡献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知识体系构建 【课堂探究 课中案】探究一 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 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 “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 (zhi),“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6分)【课堂达标】1、(广东卷31)岭南一年四季多湿热,气温较高,人们用凉水冲淋以消暑爽身,粤语一般称之为“冲凉”,冲凉房在民宅中不可或缺;北方天气多寒冷干燥,人们喜用热水浸泡以去垢爽身,北方话多称之为“洗澡”,盆浴、池浴盛行,澡堂子随处可见,这说明:a.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特性 b.中华文化内部存在差异和冲突c.方言折射出地域文化的差异 d.洗浴文化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的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a. b. c. d.3、(福建卷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4、(海南卷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 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 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 b. c. d.5、(海南卷18)中国珠算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代发明”。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珠算成功申遗: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a.b.c.d.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写山曰峻增嵯峨,状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葱茏,恍逢丰木,鳟鲂鳗鲤,如见多鱼。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由此可见,汉字()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能够对事物作出形象生动的概括和表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审美意蕴确立了中国作为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地位程度a b c d72014年是秦始皇兵马俑发掘40周年。 2014年9月28日,“真彩秦俑”展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展出。此次展览通过对彩绘俑头和秦俑坑中各种彩绘遗迹的展示,向观众呈现了秦俑的“千人千面”和“绚丽多姿”。该展览()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a b c d8以河南为主体延及周边的中原地区,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汉字和姓氏以及启迪中华民族的元典文化均起源并繁盛于此。可以说,中原地区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弘扬中原文化,有利于()突显我国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a b c d9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说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 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中华文化求同存异a b c d10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具有民族风貌的建筑加速消失的同时,一批造型奇特的建筑争相登台,“千城一面”愈演愈烈,致使中国地标性建筑却看不到中国味。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7、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探究参考答案: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保持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处理好这一关系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 推动文化创新;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处理好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