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五脏养生五季食疗仅辅助1ppt课件_第1页
五行五脏养生五季食疗仅辅助1ppt课件_第2页
五行五脏养生五季食疗仅辅助1ppt课件_第3页
五行五脏养生五季食疗仅辅助1ppt课件_第4页
五行五脏养生五季食疗仅辅助1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人抄方侍诊于 国医大师之女 刘延东中医保健医师路洁 与恩师路洁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 在中国中医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参加学术会议 祝清源 毕业于南昌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现任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助理现任北京路志正中医药研究院推广中心副主任师从国医大师路志正之女路洁国医大师路志正第三代学术传承人 路老八大弟子收徒现场 五行五脏养生 五季 食疗 一五行学说 二五季养生 1 什么是五行2 五行学说的特点和归类3 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4 五行学说的应用 一五行学说 1 什么是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要素相生相克衍生变化所构成 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 而使得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 系统整体 2 五行学说的特点和归类 1 五行的特点 木 火 土 金 水 曲直 生长 生发 萌生 酸 炎上 温热 上升 生长 苦 稼穑 生化 承载 化育 甘 从革 肃降 收敛 收获 辛 润下 滋润 下行 闭藏 咸 2 五行的归类 木 春天生发 风 五气 肝 五脏 疏泄火 夏天炎热 暑 五气 心 五脏 阳煦土 长夏水湿 湿 五气 脾 五脏 生化金 秋日干燥 燥 五气 肺 五脏 清肃水 冬季寒冷 寒 五气 肾 五脏 藏精 五行归类总表 3 五行的生克乘侮 相生论相克论相乘论相侮论 相生论 相克论 案例1 滋水涵木培土生金 母病及子 子盗母气 相生论 相克论 案例2 儒林外史 记述了范进中举的故事 清人范进连年不中 至年迈中了举人 但大喜伤心而发癫狂之病 因他平时惧怕他岳父胡屠夫 他岳父打了他一个耳光 并狠狠地骂道 该死的畜生 你中了什么 那报录的话是哄骗你的 结果范进昏倒 醒后疯病却除 以恐胜喜 以水克火 案例3 金元名医朱丹溪曾遇到一青年秀才 婚后不久突然亡妻 故终日哭泣悲伤 终成疾病 求尽名医 用尽名药 久治无效 朱丹溪为其诊脉后说 你有喜脉 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月了 秀才捧腹大笑 并说 什么名医 男女都不分 庸医也 此后 每想起此事 就会自然发笑 亦常将此事作为奇谈笑料告诉别人 与众人同乐 日移月转 秀才食欲增加 心情开朗 病态消除 以喜乐制胜悲忧 火克金 相乘论过度的相克 相侮论反克 4 五行学说的应用 1 说明生理关系 2 说明病理关系 3 用于诊断和治疗 1 说明生理关系 肝血滋养心 心阳温煦脾 肺气肃降水液下归于肾 肾精滋养肝血 脾散精气上输于肺 2 说明病理关系 一脏病变 若不及时采取措施 就会影响其他脏器 3 用于诊断 案例 面色黄 喜食甘 脾病患者 脾属土 土色黄 味甘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 色青多为肝病 色赤多为心病 色黄多为脾病 色白多为肺病 色黑多为肾病 4 用于治疗 利用相生规律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如 肝有虚火 宜滋补肾水 如肝有实火可用泻心法 利用相克规律 运用以情胜情法治疗疾病利用相乘规律 相克太过时要抑制利用相侮规律 相克不及时要扶弱 学习内容 重点 养生原则 适宜药材 当季药膳1 春季养生2 夏季养生3 长夏养生4 秋季养生5 冬季养生 二五季养生 季节主气与用膳原则 一 季节特点1 春主生发 春季万物生长发展 2 夏主生长 夏季万物生长旺盛 3 长夏主化生 长夏之际万物化生结出果实 4 秋主收敛 秋季万物叶落归根 5 冬主闭藏 冬季万物蛰伏起来 二 季节用膳原则1 春季 多变 养肝补脾 2 夏季 热盛 清热消暑 3 长夏 湿重 健脾祛湿 4 秋季 干燥 清热润燥 5 冬季 寒冷 温补阳气 一 春季气候特点 1春季养生 立春 雨水 惊蛰 气候变暖 阳气生发 注意疏泄肝气 春分 清明 谷雨 气候多变 阴雨潮湿 注意防感冒 高血压 慢性病复发 如关节炎 精神病 哮喘 二 春季进补原则1 春旺于肝 肝阳 肝火 肝风随阳气升发而上升 宜养肝气 清肝热 抑肝风 2 春宜甘平 宜省酸增甘 以养脾气 3 阳气渐升 阴血相对不足 宜食养血滋阴之品 4 阳气升发 应温养阳气 升而不散 温而不热 芦笋甘寒 清热解毒 生津利水 春季时令菜 世界十大名菜之一 不宜生吃 别称 石刁柏 龙须菜 南瓜炒芦笋 炒 焖 芦笋沙拉 竹笋 甘寒 清热化痰 益气和胃 和中润肠 脾虚者不宜食用 菜中之王 春季吃笋有助于养阳敛阴 养肝明目 竹笋炒肉 香菇竹笋焖乳鸽 竹笋鸡汤 荠菜 又称护生草 净肠草 甘平 合脾 利水 止血 明目 香椿菜 苦凉 清热解毒 健胃理气 润肤明目别称树上蔬菜 是香椿树的嫩芽 香椿炒虾仁 一 夏季气候特点 2夏季养生 立夏 小满 气候转热 早晚凉爽 生长最为旺盛 吸纳大自然清阳之气 早睡早起 芒种 夏至 多雨潮湿 天气炎热 注意少食油腻食品 以免影响消化 防中暑 急性肠胃炎 日光性皮炎等疾病 二 夏季进补原则1 夏旺于心 宜清心火 2 夏宜消暑 清热祛暑 暑为阳邪 其性生散 易耗气伤津 3 夏宜清淡甘平 夏季天气炎热 食欲减退 脾胃迟钝 宜食甘平 甘寒 清补之品 4 夏宜平衡体液 清热利湿 凉血生津 5 夏季进补 冬病夏治 如阳虚者在夏天可温补阳气 石膏竹叶绿豆粥 P214 升级版 清暑泻热 益气生津生石膏40g 鲜竹叶30g 粳米100g 绿豆30g 鲜芦根100g 白砂糖适量 生石膏 辛甘 大寒 无毒 清热泻火 除烦止渴 芦根 甘寒 归肺胃经 清热生津 清胃止呕 鲜竹叶 甘苦 寒 清热除烦 生津利尿 绿豆 甘寒 清热消暑 利水解毒 麦冬竹叶粥 功效 清热解暑 益气和胃 麦冬30克 炙甘草10克 竹叶15克 白米100克 去核红枣6枚麦冬 P155 甘 微苦 微寒 养阴生津 润肺清心 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 滋阴清心多连心用 炙甘草 补中益气 和中缓急 润肺 红枣 甘平 补中益气 养心安神 调和药性 丁香酸梅汤 功效 健脾开胃 防暑生津 肠炎 痢疾患者之饮料 乌梅200g 山楂5g 陈皮5g 桂皮5g 丁香2g 砂糖适量 乌梅 山楂 生津消食 陈皮 肉桂 丁香 温中行气 丁香 辛温 温中降逆 温肾助阳 一 长夏气候特点 3长夏养生 小暑 大暑 天阳下逼 地气上蒸 是一年中最潮湿的季节 长夏暑湿当令 湿热天气容易引发身体功能紊乱 干扰脾胃肠的正常工作 立秋 处暑 二 长夏季进补原则1 长夏养脾 宜清爽 少油腻 提高脾胃运化功能 2 长夏暑湿当令 脾喜燥恶湿 宜健脾祛湿 3 长夏以温食为主 不要贪凉或过食生冷之物 因为过于寒凉滋腻 反使暑热内伏 不能透发 常见的疾病有胃肠道疾病 感冒发热 腹痛腹泻 绿豆陈皮老鸭汤 清暑热 益阴气 祛湿 绿豆100g 土茯苓30g 陈皮1 2个 光老鸭1只 猪肉150g 生姜3片 清水2500ml 老鸭肉 民间曰 嫩鸭湿毒 老鸭滋阴 补气益阴 消水肿 陈皮 辛温 理气调中 燥湿化痰 消滞 土茯苓 甘淡 平 清热解毒 除湿通络 为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干燥后的根茎 排骨冬瓜薏米汤 功效 消暑祛湿 排骨适量 鲜冬瓜500g 薏米50g 姜适量 薏米 甘淡 微寒 健脾渗湿 除痹止泻 冬瓜 甘淡 微寒 清热解毒 利水 生津 化痰 一 秋季气候特点 4秋季养生 立秋 处暑 白露 阳气转衰 阴气日上 气温下降 雨量减少 气候干燥 燥气易耗伤肺阴 产生口干咽燥 干咳少痰 皮肤干燥 便秘等 同时风湿病 高血压病容易复发 秋分 寒露 霜降 天气转寒 应防风寒 但注意适当 秋冻 增强抗寒能力 薄衣法 二 秋季进补原则1 秋季敛神降气 阳气由升浮转向沉降 机体由由外向活跃转向内向沉静 2 秋燥伤阴 秋燥伤及肺脏致阴虚 出现口干 咽干 唇焦 干咳 气促 应滋阴润燥养肺 3 燥者濡之 上燥清气 中燥增液 下燥养血 应慎用苦寒清热泻火药 甘蔗枸杞子粳米粥 原料 粳米 枸杞子 甘蔗汁 甘蔗 甘寒 清热解毒 生津止渴 和胃止呕 滋阴润燥 对热病津伤 心烦口渴 反胃呕吐 肺燥咳嗽 大便燥结等有辅助食疗作用 枸杞子 甘平 滋补肝肾 润肺 明目 此粥清热生津 养阴润肺 适用于肺燥咳嗽 热病津伤 心烦口渴 大便燥结等 并能解酒毒 建议空腹食用此粥 一 冬季气候特点 5冬季养生 立冬 小雪 大雪 天气逐渐寒冷 人体因气候变化 衣着不慎易患呼吸道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 支气管炎 肺炎等 应坚持 薄衣法 慢慢加衣 避免受寒 保持温暖 冬至 小寒 大寒 阴盛阳衰 应 冬藏 之气 阳内阴外 应减少阳气消耗 注意防冻保暖 寒气凝滞收引 容易导致人体气血运行不畅 使许多宿疾复发或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