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浙科版浙江专用)_第1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浙科版浙江专用)_第2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浙科版浙江专用)_第3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浙科版浙江专用)_第4页
2011版高中生物全程复习方略课件阶段质量评估(六)(浙科版浙江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第四 七章 45分钟100分 一 选择题 共13小题 每题4分 共52分 1 种群学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 正确的是 A 对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研究常以种群为单位B 对于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C 基因a的频率 种群中该基因a的数目 等位基因 A a 总数D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解析 选C 对于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研究常以个体为单位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 不适于调查土壤动物的种群密度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 当种群数量达到K 2时 种群增长率最大 2 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 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 正确的是 A 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 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 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 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 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 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解析 选C 甲图中生殖前期个体较多 生殖后期个体较少 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乙图中t2时期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 种群增长率约为0 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3 2010 开封模拟 鼎湖山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因其完整保存了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地带性植被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被中外科学家誉为 北回归线沙漠带上的绿洲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A 物种B 种群C 群落D 生态系统 解析 选D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保护了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 该阔叶林既有生物 也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属于生态系统 4 蔚蓝色的大海中生活着各种藻类植物 红藻的色素主要吸收蓝色光 褐藻的色素主要吸收黄绿光 绿藻的色素主要吸收红橙光 在海水中各种光的穿透性按照红 绿 蓝的顺序逐渐增强 三种藻类由浅到深的垂直分布趋势是 A 红藻 褐藻 绿藻B 绿藻 红藻 褐藻C 褐藻 红藻 绿藻D 绿藻 褐藻 红藻 解析 选D 由于在海水中红 绿 蓝光的穿透性逐渐增强 所以随着海水深度的加深 光质为红 绿 蓝 然后对应每种藻类吸收的光的不同 就可以得出它们的分布趋势 5 2010 龙岩模拟 一块弃耕的农田 很快长满杂草 几年后 草本植物开始减少 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 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 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 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解析 选B 弃耕的农田最终演变为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度逐渐增加 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净光合产量 固定太阳能总量也会逐渐增加 当物种丰度稳定时 净光合产量 固定太阳能总量也会达到相对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增多 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恢复力稳定性逐渐减弱 6 菟丝子是一种缺乏叶绿素的开花植物 但可吸附在其他绿色植物上取得养分 故菟丝子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 生产者B 分解者C 消费者D 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解析 选C 菟丝子不含叶绿素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不属于生产者 它从绿色植物上吸取养分 因此属于消费者 7 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若A包含五个种群 A1 A2 A3 A4 A5 B包含两个种群 B1 B2 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A 10条B 15条C 20条D 25条 解析 选D 由于A含有五个种群 则A D变为五条食物链 则A B为五条途径 B E变为两条途径 B C变为两条途径 则变为5 2 2 20条食物链 故共有25条 食物链 食物网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1 食物链条数 关键是要分清起点和终点 起点总是生产者 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中间不能有任何停顿 2 营养级 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 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3 种间关系 如图 中A B为捕食 中B C为竞争 中B C为竞争与捕食 4 生物量变化 起点减 链上生物都减 终点减 被吃生物先增后减再不变 中间减 如果是营养结构不太复杂的食物网 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依据 8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 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B 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D 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 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选C 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 丁占有二 三 四3个不同的营养级 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乙和丁总能量之和一般只有10 传递给丙 外来物种入侵 可能会使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9 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 A B C分别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 D E F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用于生长 发育 繁殖的能量 G H I分别表示草 兔子 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 J K L分别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由图解可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图中A D B E C FB 狼同化的能量可用F I表示C 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分解者所处的营养级D 第一营养级至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E D 解析 选B 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一方面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的生长 发育 繁殖 另一方面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 因此A G D B E H C F I 故A错误 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 故C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等于下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与上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之比 故D错误 10 如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 B C分别代表三个营养级 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值 单位为百万千焦 下列是关于该系统能量流动的几个说法 其中正确的是 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111百万千焦 能量由A流向B的传递效率大于由B流向C的传递效率 未利用的能量是指未参与能量流动的那部分能量 各个营养级的能量主要流动去向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该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A B C D 解析 选C 流入生物群落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即51 5 41 5 3 0 15 111 能量由A流向B的传递效率为15 111 13 5 由B流向C的传递效率为3 15 20 生物群落中未利用的能量暂时未参与能量流动 由图中能量流向可知 各营养级中大部分能量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同时进行的 11 2010 安徽九校联考 下列4种现象中 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A 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B 蓝藻易在富养化水体中爆发C 饲养牛 羊等动物 成本低 产量高D 巨大的蓝鲸以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解析 选B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营养级越高 获取能量越少 因此虎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牛 羊处于第二营养级 获取能量较多 产量高 D项中能量由浮游动物流向巨大的蓝鲸 水体中氮 磷含量较高 引起水体富养化 从而蓝藻大量爆发 但该过程中并未体现能量流动规律 12 青藏铁路在穿越可可西里的一段中 专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设计了33条通道 如桥洞 格外引人注目 该设计的目的不包括 A 防止藏羚羊出生率下降 维护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B 尽量保护青藏高原的原生态环境 保持物种多样性C 避免因青藏铁路的阻隔形成地理障碍而出现新物种 保持藏羚羊遗传的稳定性D 降低青藏铁路对藏羚羊等高原上的大型迁徙动物的不利影响 保护其自然栖息环境 解析 选C 藏羚羊属于国家级保护动物 所以应该尽量人为地减少对其生存环境的影响 青藏铁路为其留出通道 目的是尽量不影响其正常的迁徙 而不是避免出现新物种 13 下列关于种群 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 正确的是 城市生态系统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远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A B C D 解析 选A 城市生态系统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少 需其他生态系统源源不断的物质和能量输入 生物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断变化的 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分层现象明显 能量利用率较高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有利于指导渔业生产 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二 非选择题 共2小题 共48分 14 22分 2010 盐城模拟 龙虾是极受欢迎的海鲜 在世界各地都有过度捕捞的危险 两位生物学家在加勒比海的安归拉岛调查龙虾种群和捕捞的情形时 量取龙虾的背甲长度 即龙虾的大小 作分析 依照所得的资料做出四个图 a1 a2 b1 b2 请根据调查结果 回答以下问题 1 通过图 可以看出 龙虾的种群密度和栖息地质量 有关或无关 2 通过图 可以看出 栖息地质量对龙虾生长的影响 大或小 3 图b1和b2是根据甲地和乙地所采得的龙虾的背甲长度所做出的百分比频度分布图 甲地和乙地最多的 背甲长度群 分别是 4 根据图b1和b2可以看出 地的捕捞情形比较严重 判断的理由是 解析 本题为信息题 可通过仔细分析坐标图 得出结论 1 图a1中不同的栖息地质量种群密度不同 所以说明种群密度与栖息地质量有关 2 图a2中不同的栖息地质量 龙虾的平均背甲长度相近 因此栖息地质量对龙虾生长的影响很小 3 由图b1 b2可知 图b1中龙虾背甲长度在47 5mm的所占百分比最大 图b2中龙虾背甲长度在37 5mm的百分比最大 4 分析图b1 b2可知 乙地龙虾数量高峰偏向左边 说明乙地龙虾平均背甲长度较小 捕捞情形比较严重 答案 1 a1有关 2 a2小 3 47 5mm 37 5mm 4 乙因为分布的曲线和甲地比较 数量高峰偏向左边 说明乙地的大龙虾都被捕走了 导致龙虾的平均背甲长度低于甲地的 15 26分 2010 长沙模拟 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碳循环 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甲图是 A B C构成 乙图是 A B C构成 2 有一图中缺少一个重要的箭头 所缺箭头位置是 3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 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4 图中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 主要靠 生理过程 5 若想增加图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应该增加 解析 甲图是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 A是组织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