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波与坐禅的关联性.doc_第1页
脑波与坐禅的关联性.doc_第2页
脑波与坐禅的关联性.doc_第3页
脑波与坐禅的关联性.doc_第4页
脑波与坐禅的关联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腦波與坐禪的關聯性(1)科學檢測簡史二十世紀中葉開始,歐、美、日本等先進國家的學術機構,開始對修練者的各項生理和心理特性進行檢測研究;近二十年來,印度、中國大陸、台灣的學者也陸續跟進,作一些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探討。茲簡述其檢測發展歷史如下:1. 公元1931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系印度學生科博(Kovoor Behanan)首先針對瑜伽靜坐展開呼吸方面的實驗性研究,開啟以科學方法來檢驗靜坐狀態。2. 公元 1935 年,一位法國的心臟科專家德蕾絲(Therese Brosse)女士,開始以心電記錄器檢驗印度瑜伽士的心跳,她用一條EKG導線和脈搏的記錄顯示,有幾位瑜伽士的心電壓和心跳在數秒鐘之內,幾乎趨近於零。禪定檢測儀器的雛形於是正式誕生。3. 公元1957年,裴濟和溫格(Bagchi and Wenger)花了五個月的時間,帶著一部八個頻道的腦電波機(EEG)和一些儀器,旅遊印度加爾各達、馬德拉斯、羅那瓦和新德里各地的山區茅篷,檢測並記錄禪者的呼吸、體溫、皮膚導電性、手指血容積等的變化,他們指標性的研究報告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中。禪定檢測儀器的雛形經過二十年的運用改良,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廣泛地用於檢測禪者的身心狀況。4. 公元1958年,印度學者沙地亞那和沙士萃(G. G. Satyanarayanamurthi and B. P. Shastry)檢測入定狀態時,雖然禪者的心跳產生特殊狀況,在三十秒間無法以聽診器或脈搏計偵測出來,但手指體積變化記錄器則顯示他的心跳大幅度降低。兩位研究者宣稱禪者的左心室只有輕微的閃爍,這是靜坐者身心上的特殊調整機制,其心臟機能並無異常之處。禪定檢測儀器的精密度自此大幅提升,能夠更準確地偵測到禪者非常微細的生理訊息禪波。5. 公元1966年,日本東京大學心理學系的 Akira Kasamatsu and Tomio Hirai教授,就日本臨濟宗與曹洞宗的禪師及其弟子等共四十八人加以實驗檢測,研究他們靜坐時的腦波變化。他們做腦波、脈搏、呼吸和皮膚電流反應記錄,並測試其靜坐時對感官刺激的反應。整整一個禮拜的靜坐記錄中,發現禪師和有靜坐經驗的弟子們展示了禪定中典型的腦波活動進行程序。6. 公元1970年代,由於印度教瑪哈瑞希(Marharish)大師所領導的超覺靜坐團體大力贊助世界各國的研究機構,曾有超過一千篇的靜坐檢測研究報告發表於英文的期刊、書籍和畢業論文中。這些快速成長的學術論著,使得世界各地的學者和研究人員更普遍而熟練地使用禪定檢測儀器,以精密的科學方法來探究各種靜坐中的層層意識狀態,以改善並提升世人對靜坐的瞭解。7. 公元19711976年間,朱利安(Julian Davidson),羅蘭(Roland Fischer)等,依據禪定檢測儀器所顯示的數據加以歸納、分析後,區分出兩種不同的靜坐狀態放鬆型和激動型前者使用安靜的專注,後者則運用活躍的亢奮(例如快速的呼吸)。吉風和奇力(Gellhorn and Kiely)據此以更精密的禪定檢測儀器,深入地偵測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進而得以詳細地判讀複雜的靜坐成果。8. 公元1970年代和1980年代,由於日本鈴木大拙禪師和許多印度瑜伽師的大力提倡,使得全世界靜坐和禪的研究風氣戲劇性地盛行,尤其是在美國,更是如日中天。代表性的刊物諸如:科學、美國生理學報、美國科學等,持續都有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使得檢測儀器也成為當代禪學研究機構最熱門的利器。 9. 公元1981年,中國大陸學者梅磊以腦電波檢測方式,展開氣功功能的研究;1982年,大陸人體特異功能聯合測試組則全方位使用各類科學儀器來檢測具有超能力的人士。10. 公元1990年代,台灣大學電機系的李嗣涔教授針對氣功和特異功能(手指識字)人士所做的長期研究;乃至2000年間,國科會連續三年專案補助交通大學所做的禪定腦電波研究,也都使用電子儀器來進行檢測與分析。公元2003年,台灣原始佛教迎福村在台大醫師Dr. Andrew熱忱的協助之下,針對實修的禪者作現場檢測,並公布了具有定性和定量指標的靜坐頻波與光譜,本書將引述相關的檢測記錄、圖表而作進一步的說明。(2)禪(Zen)的檢測實例1960年代,日本東京大學心理學系的 Akira Kasamatsu and Tomio Hirai教授,就日本臨濟宗與曹洞宗的禪師及其弟子等總共四十八人(其中22人沒有禪修經驗,作為對照組)加以檢測,研究他們坐禪時的腦波變化。他們做腦波、脈搏、呼吸和皮膚電流反應記錄,並測試其坐禪時對感官刺激的反應。整整一個禮拜的禪修記錄中,禪師和有坐禪經驗的弟子們都展示了禪修中典型的腦波活動進程, Kasamatsu and Hirai 教授把它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特徵是波的顯現,即使張開眼睛也會顯現。 第二階段:特徵是堅定的波幅度增高。第三階段:特徵是波頻率降低。第四階段:特徵是節奏性波系列的顯現。這些階段的關連性與禪師對弟子們禪修熟練程度的評估是一致的,禪師們事先並未看過腦波記錄,而把弟子們分成三個等級,結果他的排列與Kasamatsu and Hirai根據腦波所做的評估不謀而合。兩位教授同時也以GSR說明了某些禪修可以提升寧靜、警覺的意識,對於內外在的刺激,也一直地有所反應,它不同於一般或睡眠狀態的意識。 (Kasamatsu et al., 1957; Hirai, 1960; and Kasamatsu and Hirai, 1963).(3)瑜伽(Yoga)的檢測實例丹麥哥本哈根甘乃迪學院的腦部研究專家多耶司針對瑜伽靜修者的檢測結果,驚訝地說:我們料想不到,靜修竟能控制意識狀態達到這樣的程度。1.尼達瑜伽的檢測結果:檢測靜修者的腦電波時,發現頭上的21個電極全部都顯示波的活動強度增加了11%,而波則降低了2%。這顯示靜修狀態的意識層次不同於睡眠的情況(波完全消失)。這放鬆的狀態持續了45分鐘,而且均勻地分布於整個頭部。配合腦波檢測同步進行正子掃瞄(PET)的圖像如下:(圖一)顯示清醒的修習狀態下的腦部活動,它顯示腦前額葉區(高級控制區)、腦幹和小腦都非常活躍,顯示一個人正蓄勢待發。(圖二)顯示靜修時後腦的視覺中樞和頭頂的觸覺中樞都很活躍,這意味著靜修過程中會增加視覺化的活動,有利於情緒的抒發。(圖三)顯示放鬆之後產生快樂的體驗,此時言語中樞(抽象的)特別地活躍。 (圖四)主要是顯示視覺和觸覺中樞(具體的)的活動。此時,瑜伽靜修者正體驗著巡行於身體的各個不同的部位(特別是臉部)的快感,猶如徜佯在初夏的鄉間那樣溫暖和煦的快樂。 結論:尼達瑜伽是一種非常深沈的意識狀態,可以一面有意識地體驗著,同時又控制著腦部的活動。它證實了靜修乃是除了作夢、睡眠、清醒三種狀況之外的第四種意識狀態。2.那迪瑜伽的檢測發現瑜伽靜修者進行心靈呼吸(Psychic Breath)時,出現代表放鬆的波。當瑜伽靜修者憋住呼吸時,波的活動並未被中斷。有些瑜伽靜修者的腦波狀態並不會因為突然發生的巨響而受到干擾。研究者在檢測腦波之後,以alpha R/L(右/左腦所出現的波比數)作為評估雙腦平衡的指標。結果發現,無論是原先R/L1.0或1.0者趨於下降,而原先R/L1.0者趨於升高,兩者的數值都朝著趨近於1.0的方向調整,這顯示出兩個半腦內所產生的波漸趨平衡。結論:藉著深沈安逸的呼吸並拉伸全身的肌肉,產生一個平衡的狀態,那麼,即使睜開眼睛,也能出現高波;事實上,當你在做體位操時也可以進入動態靜修。(4)氣功(Chi-Kong)的檢測實例1. 研究主題:由腦波所定義的兩種氣功態2. 研究者:李嗣涔(台灣大學電機系,現任台大校長) 張楊全(台灣大學醫學院神經科)3. 研究對象:11位氣功師(道家文始派1人,一般練氣者5人,梅花門3人,龍門丹道1人,密宗1人。)4. 參照組:禪宗7人(同一師門)5. 對照組:21人(完全沒有修練過任何氣功之普通人) 6. 研究成果:(1) 入定態腦波之尖峰功率大幅降低。(2) 共振態腦波之尖峰功率大幅增加。7. 研究數據推論:甲、道家在開始練功時是處在共振態,但是在練到高深境界以後,進入入定態。乙、禪宗的坐禪則從修練開始就在練入定態。 (5)氣(Qi)的檢測實例台大教授王維工,年輕時從太極入門而走進了氣的世界。他在氣的樂章一書中,基於壓力和共振理論建立了經絡演化論,用以詮釋人體內血液循環的機制,成功地突破了西方醫學在循環理論上的盲點。他更藉由電子脈診儀和電腦的精準檢測,以計量和計數的科學方式,充分展示了氣、經絡、陰陽五行在人體內的運作情形,透過長期的研究實驗,他找出了氣的奧秘。在第三章氣即共振:血液循環的原動力的專題裡,他提到共振頻率係由心臟到五臟、六腑逐漸增加,更發現每一個器官都有兩個共振頻率,這也就是經絡諧波產生的來源,而所有共振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把血液供給腦部。經由脈診的精密檢測驗證之後,他認為氣才是解決現代病的重點(第二章)。無獨有偶,西方科學家雅伯特和華特(Albert Roy Davis & Walter C.Rowls, jr.)在從事生物磁場的研究(Magnetism and its effects on the living system)時,曾經量測過人體頭腦所輸出的低頻率電磁波(7.8Hz; 亦即波),能夠傳輸身心反應的訊息到達人類和動物身體的各部位,他們認為這是整合身心的優良頻率,足以解決現代人類的許多疾病。他們的研究結論與王教授的共振頻率理論似乎很能夠相互呼應。(6)關於舒曼震盪的檢測和推論地球表面與其上方100公里高空的電離層形成一個空心球狀的共振腔,可以容許電磁波之震盪。公元1959年,德國科學家舒曼首次預測此電磁波的存在,而於次年(1960)得到證實,此電磁波之震盪即稱之為舒曼震盪。通常只要發生閃電,就會激發舒曼震盪。舒曼震盪之最低頻率為八赫茲,波長四萬公里,剛好繞地球一圈。人體發電機心臟,把血液打到動脈所產生的震波,大約也在8赫茲左右,而人類腦電波(EEG)中屬於波範圍內(812Hz)的8赫茲也是氣功、瑜伽、禪定等修練上很特殊的腦電波。當人體靜坐而出現強大的8赫茲電波時,似乎也會與地球電磁波共鳴,兩者在舒曼共振下協調一致,而產生與天地或大自然融為一體,渾然忘我的感覺。或許這正是自古以來,靜修人士所宣稱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吧!大陸氣功師嚴新於1987年,曾經與北京清華大學化學系的李升平,以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陸祖蔭等科學家合作,在相隔30公尺1900公里之外的兩地,共同進行千里傳(發)功實驗,使自來水、生理食鹽水、葡萄糖溶液、麥迪霉素溶液等的雷射拉曼(RAMAN)頻譜,在氣功作用前後加以比較,都發生了一些改變。小牛胸腺DNA及酵母RNA在紫外線的吸收部分也有所增加,盛有溴及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