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 溪 学 派.doc_第1页
丹 溪 学 派.doc_第2页
丹 溪 学 派.doc_第3页
丹 溪 学 派.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丹 溪 学 派一、概说v 丹溪学派-以养阴为主,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v 代表人物朱丹溪。二、代表医家朱丹溪著 作v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元脉因证治丹溪心法丹溪手镜治 学v 对刘、李、张三家学说,“去其短而用其长,又复参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言,以寻其指归。”v 理学是宋明儒家哲学思想,主张附会经义而谈天人性命之理,提倡清心寡欲,节制声色嗜好,朱熹讲“存天理,灭人欲”。认为天地间是“阳常盈,阴常亏。”这些思想被丹溪吸收在格致余论之中,并成为丹溪学说的核心思想。v 朱丹溪的理论很多都受理学思想的影响,例如:“古人谓不见所欲,使心不乱。夫以温柔之盛于体,声音之盛于耳,颜色之盛于目,馨香之盛于鼻,谁是铁汉,心不为之动也。善摄生者,于此五个月(按:十月、十一月、夏月)出居于外,苟值一月之虚,亦宜暂远帷幕,各自珍重,保全天和,期无负敬身之教,幸甚。”学术思想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依据经典u 素问医经阳道实,阴道虚 u 程颢理学阳常盈,阴常亏依据1: 类比自然现象 “天,大也,为阳,而运于地之外;地居天之中,为阴,而天之大气举之。” “日,实也,属阳,而运于月之外;月,缺也,属阴,而禀日之光以为明者也。” 依据2:人体生理病理特点阴气难成:“男子十六岁而精通,女子十四岁而经行是有形之后犹有待于哺乳水谷以养,阴气始成,而可与阳气为配,以能成人,而为人之父母。” 阴气易亏: 内经曰:“年四十阴气自半而起居衰矣”。又曰: “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 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供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已先亏矣”。“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v 依据3:程颢理学阳常盈,阴常亏。不伤阴之养生论(1)收心养心人心听命乎道心,而又能主之以静 “不见所欲,使心不乱”。 (2)各年龄段护阴摄养幼年:不宜过于饱暖,以摄护阴精青年:晚婚,以待阴精充沛; 婚后远彼帷薄,以护阴精;年老:养阴,顺应人体年老阴气渐少、精血俱耗 之生理状况, 反对服食乌附金石丹剂。(3)顺时避虚 脏腑盛衰四时盈虚 天气四虚之时,注意护养脏腑(4)节食茹淡 天赋:自然冲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 人为:烹饪偏厚之味,有致疾伐命之毒2.相火论相火位置相火寄于肝肾“具于人者,寄于肝肾二部,肝属木而肾属水也。胆者,肝之腑;膀胱者,肾之腑;心包络者,肾之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皆阴而下者也。” 相火性质 体阴而用阳v “火内阴而外阳,主乎动者也,故凡动皆属火”。v 动中有静,动之不过“相火有裨补造化,以为生生不息之运用耳”。 动而无静,动之太过相火妄动。v “吉凶悔吝皆生乎动”。 相火之常与变v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其所以恒于动,皆相火之为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天之火虽出于木,而皆本乎地。故雷非伏,龙非蛰,海非附于地,则不能鸣,不能飞,不能波也。鸣也,飞也,波也,动而为火者也。肝肾之阴,悉具相火,人而同乎天也。 相火之变相火妄动为贼邪v 相火之动正常与否,与五脏功能活动状态密切相关。“彼五火之动皆中节”,是相火正常的重要保证。妄动危害:煎熬真阴,耗伤元气,百病由生v “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v 认为内经病机十九条之中,属火五条皆为相火之为病之出于脏腑者。其中也应包括一部分属于外感六淫之火。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一)火证论治1.实火可泻正治:苦寒直折火势。继承刘河间治法,用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尤重视泻肝木,降心火,常用黄连、青黛、山栀、龙胆草等。反治:顺其病势而治,不可骤用凉药,必兼温散。火盛者或体弱者,用姜汁送当归龙荟丸,更甚者,必合童便。 2.虚火可补治则:滋阴降火,补阴必兼泻火 滋阴治本为主补阴即火自降 补阴必兼泻火泻火为补阴之功治疗:阴精虚相火旺,创制大补阴丸治之 阴血虚相火旺,四物汤加知柏治之3. 郁火可发v 取法东垣,用泻阴火升阳汤或升阳散火汤。4三焦湿火须分治 去上焦湿热,须用黄芩;去中焦湿热用黄连;去下焦湿热用防己、黄柏、知母、龙胆草。(二)杂病治疗经验v 朱丹溪重视气血阴阳,常说:“气阳血阴,人身之神,阴平阳秘,我体常春。” 格致余论色欲箴v “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盛,是为平人。” 局方发挥1. 气病论治v 气盛则盈,气衰则虚,气顺则平,气逆则病。v 重视补脾胃之气和调理气机。v 病机关键:脾虚、气机失常v 治疗特点:健脾理气v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2)血病论治p “血属阴,易于亏欠,非善调摄者,不能保全也。” p “血为气之配,气热则热,气寒则寒;气升则升,气降则降”p “血气者,身之神也。神既衰乏,邪因而入,理或有之。若夫血气两亏,痰客中焦,妨碍升降,不得运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职,视听言动皆有虚妄。 血病病机:血虚、血行失常 治疗:养血理血 方剂:四物汤为主 (3)痰证论治v 病机关键:脾虚、气郁v 治疗特点:健脾燥湿兼理气,“治痰先治气”v 代表方剂:二陈汤为主v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治痰之法,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而实脾土,燥脾湿,又是治其本也。” 丹溪心法根据痰的性质分治:v 热痰青黛、黄连、黄芩、瓜蒌,若用青礞石丸最捷;v 湿痰苍术、白术、半夏;v 酒痰瓜蒌、青黛、姜汁蜜丸噙化,或二陈汤加葛根、枳椇子、砂仁之类;v 食积痰神曲、麦芽、山楂,或化痰丸,消积药攻之;v 风痰南星、白附子、天麻、黄芩、僵蚕、皂角之类;v 寒痰半夏、或二陈汤加干姜、附子、益智、草豆蔻;v 老痰海浮石、香附、半夏、瓜蒌、五倍子;v 火痰常见眩晕嘈杂,二陈汤加山栀、黄芩、黄连。根据部位不同分治:v 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v 皮里膜外非竹沥、姜汁不能行v 痰在四肢竹沥v 痰在膈上瓜蒂散吐之v 痰在肠胃间用坠痰丸、青礞石丸攻涤痰积。v 丹溪治法心要中说:“脉浮当吐,膈上痰必用吐,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出,吐中就有发散之义。”虚证治痰:v 内伤挟痰,必用参、芪、白术之属,多用姜汁传送,或加半夏,虚甚加竹沥。v 中气不足,加参、术。v 治痰,不能用利药太多,以致脾气受伤,脾伤则其痰易生而更多。v “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4)郁证论治 朱丹溪认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人生百病皆生于郁。” v 朱丹溪提出“六郁”之说,并创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