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5年高考四川卷语文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本试题卷分第卷(单项选择题)和第卷(非单项选择题)。第1卷l至3页,第ii卷4至6页,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1卷 (单项选择题 共27分)注意事项: 必须使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对应的标号涂黑。 第1卷共3大题,9小题。每小题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n 埋怨mi 谆谆告诫zhn 引吭高歌hngb豆豉ch 踝骨hui 踉踉跄跄cng 按图索骥jc梗概gn 删改shn 炊烟袅袅nio 明眸皓齿mud搁浅g 解剖pu 鬼鬼祟崇su 不屑一顾xi【答案】d【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涉及多音多义字和形声字,但以形声字的字音考查为主。试题材料选取的都是常用字,大家都比较熟悉,都又是常被误读的,如“暂时”“豆豉”“解剖”等,没有冷僻或文学味很浓的字词,命题者还是很接地气的。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妨碍 功夫片 钟灵毓秀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b梳妆 吊胃口 瞠目结舌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c辐射 入场券 循章摘句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d蜚然 直辖市 秘而不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答案】a【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本题对字形的考查,覆盖面较大,是考查考生文化素养的好题。试题材料,每个选项中既有两字词、三字词,又四字的成语,也有八个字的成语。试题中一般考查的都是别字,没有错字,出现别字无非是形近、音同、形近而又音同等方面的因素,再加上又不去或不能理解所在词的意思。本题中出现的别字,既有形近字如“斐”与“蜚”,也有因音同而错的,如“寻”与“循”,又有形近且音同的,如“弛”与“驰”,基本上都包含了。再从错误点的布设来看,b选项是错在八字成语上,c选项是错在四字成语上;d选项错在两字词上。d选项的错误点没有出现在三字的词上,这一变化好,使考生没有规律可循,考的是学生的能力,思路是对的。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2015年度中国文化跨界论坛”日前在北京举行,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企业家和媒体人围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热点进行了交流。b对于那些熟稔互联网的人来说,进行“互联网+”创业,最难的可能并不是“互联网”这一部分,而是“+”什么以及怎么“+”的问题。c这家民用小型无人机公司一年前还寂寂无闻,一年后却声名鹊起,其系列产品先后被评为“十大科技产品”“2014年杰出高科技产品”。 d近年来,广袤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答案】a【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本题考了两个词和两个成语的正确使用,题干要求明确,就是要选出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加点的四个词语,除了“熟稔”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外,都是常见常用的词语。这四个词语,在意义的理解上,应没有什么障碍,所在句子的语境比较明确,给考生对加点词语作用正确与否的判断提供了依据:涉及到时间的,前面就出现了相关这方面的语境,如“届时”,其前句有“日前在北京举行”;“声名鹊起”,有“一年前还寂寂无闻”和“一年后却”这样的语境。词语涉及到对象的,比如“鳞次栉比”,其前就有“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这些对考生的判断选择帮助很大,因而试题的难度也就一般,也确实在考能力素养。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入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答案】b【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本题语病涉及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和句式的杂糅这三种病句类型。从所给的三语病句子来看,语病都是比较明确典型的,有的句子中还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可资判断,这个命题想法、做法是对的。像a项的句式杂糅,语病典型,有标志词语“是”;c句中的并列短语搭配不当,也是常见的典型语病,两个并列短语是标志词语;d句中“首次四川”,“四川”是表领属,放在修饰语的首位,这也是一个标志词。试题材料内容根植地方特色,充盈现实生活气息,紧扣社会主旋律。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两汉经学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5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7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答案】5c6b7c【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从概念的范围入手,考核概念,注意区分。【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题考核的是信息筛选的能力,从因果倒置、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从选项的设置为选取“正确”选项本身就加大了难度,答题时注意选项和原文进行对读,注意发现细微的区别。注意分析限定词语,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此题考核的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答题时注意选项和原文进行对读,注意发现细微的区别。同时注意文意的综合分析。答题时注意选项中的一些关键的词语,如此题中的“一直”,就是较为绝对的词语。三、(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9题。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曰:“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情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唐虞之时,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乃具为条制。于是至者七百余人。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盛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乌集于郡庭。注春秋经、传,撰江表传及文章诗赋数十篇。 (节选自晋书虞溥传)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汉氏失御 御:控制。b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渝:违背。c夫工人之染 染:着色。d朝士敬而叹之 叹:赞叹。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岂非化以成俗 始以强壮出b成休息乎太和之中 相与枕藉乎舟中c甚于丹青 善假于物也d朋友钦而乐之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10把第1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4分)(2)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4分)11第1卷文言文中,虞溥在奖训学人时对学习目标、态度和方法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8b9b10(1)学习的人,不必忧虑才能不够,而应忧虑志向不立;所以说,希望成为千里马的马,会成为千里马那样的马,希望成为颜渊那样的那类人,也会成为和颜渊一类的人。(2)然而积累每一勺水来形成江河,积累微小的灰尘来形成崇山峻岭,没有志向,没有勤奋,按理说没有理由成功。11目标:树立美好的品德,有一颗正直的心,有良好的处世之道,二者相得益彰。态度:为了心目中的理想目标而积极努力,拥有这样的向上的奋斗的心态。方法:坚持去做,不断努力,积少成多。【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类文言实词的四选一客观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查其是否与上下文意思吻合。题中,将acd三项的解释代入原文,都能通顺理解原文;但若把b项的“违背”之意代入原文,仅看此句似乎可以,但结合上文“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一句中的“渝”分析,就立即知道其错误了。【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解答此类辨析文言虚词的试题,可将语法分析和句子大意结合起来。所谓语法分析,即根据该文言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分析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比如题中,a项的“以”在前句中,前后都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故知其为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短语;在后句中,前是副词,后有动词“出”,联系句意,可知其作介词,相当于“用、凭借”。照此分析,可知c项的“于”,虽都作介词,但在前句中相当于“比”;在后句中相当于“向”。d项的“而”虽都作连词,但在前句表顺承,在后句表转折。【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第(1)句中,“患”是“担心、忧虑”之意;“骥”即良马;“颜”是人名,即孔子的弟子颜渊(这是个难点,可根据“颜之徒”揣测出“颜”是人名,然后再联想到孔子弟子颜渊)。第(2)句中的“累”是“积累”之意;“匪”同“非”(这里也要注意识别通假字);“济”是“成功、到达”之意。【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根据题干中“目标、态度、方法”三个词,确定它们在文本中的答题区间,然后再筛选归纳。在文本中,答题区间应确定为:自“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曰”之后起,到“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结束。其中,“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美乎”等语主要讲目标;“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等语主要讲态度;“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惯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等语主要讲方法。【参考译文】虞溥字允源,是高平昌邑人。父虞秘,是偏将军,镇守陇西。虞溥跟随父亲到陇西,专心研读古代典籍。被郡中推举为孝廉,任郎中,补尚书都令史。不久迁任公车司马令,任鄱阳内史。大建学校,广招学生门徒,转发文书通告属县说:“学习是用来坚定情操涵养性情而积累众多优良品质的途径。情操在心中确立了就体现在行为上,优良品质形成了名望就在教化中显露,所以中等人品的人随着教化而转移,优良品质积累起来好的习性也就形成了。唐、虞的时候,家家都可以封爵,等到衰落的时候,又家家都可以诛杀,这难道不是教化用来培养习俗,用来改变人的品性吗?自从汉氏失去控制以来,天下分崩离析,江表被寇乱隔绝,王者的教化长期废弛,学校教育被荒废而无法进行。现在四海一统,万里统一,亿万民众都在太平的环境中休养生息,应当崇尚道德,广开学业,以帮助协调社会的和谐,光大发扬昌明的教化。”就具体地制定了条例规定。于是来求学者有七百多人。虞溥便作文诰勉励训诫他们说:来读书的学生都是绅士之流,年轻志盛,刚开始涉足学业,学习研究经典,这是有大作为的事,树立道德的基础。圣人的学问淡而少味,所以初学的人不喜欢。等到满了一年以后,阅读的书籍更加广博,学习的知识更加众多,天天听到未听说过的,天天看到未见到过的,然后胸襟开朗,敬业乐群,不觉得教化忽然使自己受到熏陶,至高无上的道理使自己达到神妙的境界。所以学习对人的熏染,超过了颜料。我见到颜料时间一长就会褪色,没有见过长时间的学习而退步的。工匠染布时,先把要染的布准备好,然后准备染料,布和染料都准备好了,染布的工作就可以完成了。学习也是这样,孝悌忠信就好像是白布。君子在内端正心志,在外修习自己的行为,如果有余力,就可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有德行。学习的人不担心才能不够,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向往千里马的马,就能成为千里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是颜渊之类的人。又说锲而舍之, 朽木不可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不就是验证吗?现在学生口中诵读圣人的典籍,亲自接受学校中的训导,等到三年,可以小有成效。而美名流传,有新的称誉,朋友敬而乐之,朝中大夫敬而赞之。于是州府交相聘任,挑选职位去做官,这不是很美好的吗?至于包含美质抒发文藻,下笔流畅而华丽,论述世上的事情,探究深奥的道理,使得杨、班收起笔来,仲舒张口结舌,仅是有才 能者的作为,而不是平常的人。然而积累一勺勺的水成为江河,积聚小土粒增高山峰,如果没有志气不勤奋刻苦,当然不能成功。 学生如果断绝人间的杂务,专心学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那么也就是或慢或快,或先或后罢了,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远大的目标不能实现呢?虞溥处理政务威严而不凶暴,教化大行,有白乌停在郡府庭上。注解春秋、左传,撰写江表传以及文章诗赋几十篇。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部分断句。(限画8处)(4分)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 (选自隋书经籍志四)【答案】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杼其心,自明无罪,因以讽谏,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名师点睛】此题文字虽来自课外,但好在对其中所讲人物屈原并不陌生,而且,学过的课文报任安书中也有类似语句,比如各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一语,可为“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断句。至于剩下部分,可先找出其中动词,再根据其主语,特别是宾语或补语的情况断句。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答案】(1)“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品格的追求。(5分)【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指向明确,难度适中。题型属于传统形式,没有什么新意。这类题目考生解答时先要点明句子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句所用手法,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题所选诗句从内容来看是写山中之景,那么手法上,首先就要考虑写景的常用手法来,如动静、声色、视听等。【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句的鉴赏能力,指向明确,难度适中。题型属于传统形式,没有什么新意。这类题目考生解答时先要点明句子所写内容,然后指出该句所用手法,总结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本题所选诗句从内容来看是写山中之景,那么手法上,首先就要考虑写景的常用手法来,如动静、声色、视听等。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个小题)(6分)(1)吾视其辙乱,_,故逐之。(曹刿论战)(2)明明如月,_?(曹操短歌行)(3)闾阎扑地,_,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4)万里悲秋常作客,_。(杜甫登高)(5)_ ,铁骑突出刀枪鸣。(自居易琵琶行)(6)予谓菊,_;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周敦颐爱莲说)(7)持节云中,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8) _,瑞脑销金兽。(李清照醉花阴)【答案】望其旗靡 何时可掇 钟鸣鼎食之家 百年多病独登台银瓶乍破水浆迸 花之隐逸者也 何日遣冯唐 薄雾浓云愁永昼【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补写填空默写形式,属于四川卷传统题型,试题命制合理,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名句和14年一样,都覆盖了先秦到唐宋的诗、词、赋、文,且重心都在唐宋部分,特别是与四川密切相关的杜甫和苏轼的作品;涉及了初高中课本中必背重点篇目中的重点句子,覆盖面广,考查全面。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太湖碎锦范烟桥太湖,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民间则说“八百里太湖跨三州”。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夏天、秋天、冬天,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江南的许多淡水鱼,这里样样都有。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好似给烟波吞吐着,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坐在船里的我,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大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有删改)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对太湖东山、西山及太湖在阴、晴、风、雨、云、雾下的变幻作了详细的描绘,表现了太湖山水的多变与逸趣横生。b文章引用形容太湖的套语、诗句,谈及苏州园林、道书记载和神话传说,增添了太湖的人文色彩和传奇性。c文章用“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比喻四围山石被削取的石公山兀立湖面这一湖山相映的景致,极为生动形象。d第段写太湖的四幅画面,都运用想象和移步换景的方法,结合色彩、声音等变化,表现不同时空之下的太湖奇景。e本文写太湖美景,详略有致,既有整体勾勒,又有局部描写,自然景色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16文章第段写了东山带哪些“胜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6分)18文中说:“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你是否赞同这个说法?结合本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6分)【答案】15ad1616(1)文章第二段写了三方面“胜概”:自然之美,物产之丰,劳作之美;(2)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认识到劳动创造美和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17(6分)(1)“碎锦”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太湖景色的丰富多彩,表达了作者对太湖的喜爱和赞美。(2)具有统摄全篇和联结全文的作用。因太湖辽阔,作者只选取有代表性的几处景色来描绘,并通过这些“碎锦”的组合,呈现太湖的全貌。(3)作者以“碎锦”表明其文只能算是对太湖美景的部分呈现,既表现了他的谦虚,也暗含了对描写难尽的太湖美景的赞赏。18(6分)示例一:赞同。近观和远眺是两种不同的审美视角。远眺比近观更能领略自然景物的整体特征和独特风貌。如文中东山莫“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正为远眺所得。现实生活也是如此,近观事物,固然能体验到细节之美,但很难统观全局之胜。因此,只有立足高远,面向未来,才能凭高视远,达到人生更高境界。示例二:不赞同。远眺只能让人获得事物的概貌,近观才能让人发现和体察细微之美。本文作者若仅远眺而不近观,就无法领略石公山“像”的奇景。现实生活也是如此,想要领悟到近处的美与人生的当下意趣,就要立足眼前风景和现实人生。【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比如b项就是针对全文设置题目,而a就是针对文章整体设题;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涉及内容,又涉及手法,比如d项就是从手法的角度来考查;从错因来看,a项是考查内容的概括,以偏概全,d项是考查表现手法。【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本题设题很细,提问明确,先从筛选概括上设题,再从理解上设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题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找出筛选的区域,主要从题干中找到答题区域的暗示,本题直接说明是第二段;二要明确筛选的条件,“东山的胜概”;三要明确筛选的原则,由近及远扩大范围;四要注意答题的角度,应从不同角度回答,防止疏漏。而作者的感情可以通过用词和描写感悟出来。【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名师点睛】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如何把握深层含义?答题前,我们要推敲该文所表达的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答题时:由浅入深,先答表层含义,再联系文章宗旨,答出深层含义。可用答题格式。如:这个标题不仅指 还 ;标题如果是比喻义的,但文中不是从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只写比喻义)标题能起哪些作用?结构:贯穿全文线索 设置悬念,吸引读;内容表明写作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情节;主旨,揭示(透露、点明)主旨;人物,表明人物性格(品质),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写法,修辞手法,a、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b、一语双关,既指 ,又指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答题,还是从自身的观点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或者围绕文本。先到文中找到远眺看到的美景,比如东山“云气”的迷蒙奇幻之美;然后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的理解即可。六、(10分)19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紧扣宣传目的;运用比喻手法;不超过40字。(4分)【答案】示例一:创业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本题通过拟写宣传语来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其中一个重点,就是正确使用修辞能力的考查。本题要求写一则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的宣传语,从试题的内容来看,切合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再就是试题的题干语言简洁,本身就是一个语言表达的榜样;要求明确具体,三个要求,分条列出,内容紧扣宣传目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不能超过40个字,都很明确而具体。20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蕴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请根据其中一句给你的启示,写出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想法和做法。要求:内容具体;句式工整;语言简明、得体;60-80字。(6分)【答案】为他人生活提供方便,为和谐相处创造条件;为他人成长贡献力量,为共同发展奉献智慧。在成全他人中成就自我,在分享快乐中创造幸福。【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第十九题和本题这两题都是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但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一题侧重于对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查,本题则侧重于句式使用能力的考查,前后相联,又构成了试卷的难度梯度。本题既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两句话的意思,进而再去理解这两句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所体现出重要原则,又要用工整的句式表达出来。因此,本题比前一题要难得多。七、(6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在一次班会课上,同学们围绕“学会做人:我看老实和聪明”展开了讨论。甲:老实是实诚、忠厚,聪明是机智、敏锐。乙:老实和聪明能为一个人兼而有之。丙:老实是另一种聪明,聪明未必是真聪明。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答案】做一个老实的聪明人“老实”我所欲也,“聪明”亦我所欲也,二者可以“得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泥工安全知识宣贯模拟考核试卷含答案
- 印前处理和制作员QC管理知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合成氨二氧化碳回收工岗前时间管理考核试卷含答案
- 电子设备装接工安全宣教能力考核试卷含答案
- 公司大型藻类栽培工工艺作业技术规程
- 公司灌排工程工岗位工艺技术规程
- 水泥生产巡检工创新实践知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印制电路镀覆工安全知识竞赛知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合同范本大全:店铺转让合同模板
- 课时温度和温标高中物理练习分类专题人教版选择性教案(2025-2026学年)
- 恬谈人生:夏培肃传
- 棚户区改造梁侧预埋悬挑脚手架设计计算书
- 《浅谈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论文
- 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 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下的2023年高考物理命题趋势及复习备考策略
-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
- GB/T 13452.2-2008色漆和清漆漆膜厚度的测定
- 远程会诊登记本
-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
- 多旋翼无人机培训教材课件
-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