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doc_第1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doc_第2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doc_第3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doc_第4页
农业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本科课程论文课程名称:_ 农业技术经济学_专业年级: 2008级农林经济管_学 号:_ 081432027_ 学生姓名:_ 郑源超_ 论文题目: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研究成 绩:_ 指导教师: 邓燕雯 讲师 2011年 12 月 4 日目录摘要2关键词 2引言2一、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现状 2 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构建3(一)体系指标选择3 (二) 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 4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5 (一)参数确定 6 (二)统计结果 6(三)测算结果 6(四)结果分析 6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的建议7(一) 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支撑 7 (二)提高科技推广强度,促进科技转化效率 7 (三)提高农业物质费用科技含量 7 (四)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8参考文献 8 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研究 郑源超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08级)摘要:从农科业技投入的角通过分析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度研究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以此为的贡出发点,构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测算体系,测算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的对策建议: (1)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支撑; (2)提高科技推广强度,促进科技转化效率; (3)提高农业物质费用的科技含量; (4)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关键词: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发展;贡献引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实践证明,发展农业离不开科技,富裕农民离不开科技,繁荣农村离不开科技。当前,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处在最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1,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因此,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势在必行。目前国内外关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已较深入,关于不同时期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较多,本文关于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研究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相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范围较之农业科技进步贡献效率小。当前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采用余值法,但实际上科技投入并不是除了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以外的唯一因素,采用余值法所测算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往往偏大,本文根据实际情况对余值法进行适当调整,测算出的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对福建省有关部门进行合理的科技投入提供对策建议。一、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现状从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与强度来看,福建省财政收入相对较高, 2007年为1282. 84亿元,但是全省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却不多,全省全年农业科技经费收入支出为31433. 7万元,仅占财政支出的0. 35%,与沿海其他省份相比相对较低2。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正处于逐步提升之中,特别是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得到较快增长。当前,政府农业科研投入强度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强度的平均水平相比,相距甚远,政府对福建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处于反复震荡之中,其支撑强度严重不足2。从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来看,福建农业科技与服务力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沿海地区地位并不显著。2008年福建省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为23509人,平均每万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技术人员数为75人,在沿海省市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同时,高级农业科技人员的绝对数也相对较少。二、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构建(一) 体系指标选择对农业所有投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农业产值,将农业产值作为农业发展的具体指标有其合理性。影响农业产值的因素除了资金、人力、土地3大基本要素外,还有农业科技投入。其中,将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科技投入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可量化的指标(表1)。1. 农业产值相对指数Y。农业产值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科技投入的影响,能够正确、直观地反映农业发展水平。按当年价格计算的以货币表现的指标,在不同年份之间进行对比时,因为包含各年间价格变动的因素,不能确切地反映实物量的增减变动,必须消除价格变动的因素后,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将福建农业产值换算成不变价。本研究中,农业总产值主要采用福建统计年鉴中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以1952年为基数100)。2. 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K。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5-1992年的各分项农业物质消耗统计数据可得,历年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消耗的比重都在2%-3%之间变动,因此,将农业固定资产折旧费占农业物质费用的比重固定为2.5%3,进而计算出农业各年份的物质费用,农业物质费用必须进行以下2步的调整:第一步:农业物质费用=农业中间消耗/(1-0.025);第二步: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相对指数/当年的农业总产值当年的农业物质费用。3. 农村劳动力数L。农业劳动力采用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的农林牧渔业劳动力。4. 常用耕地面积M。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为了测算的精确性,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本研究采用福建统计年鉴中的常用耕地面积来代替耕地面积3。5. 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S。农业科技系统人员对农业创新提供了人才,人才是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科技人员的多少与素质高低对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福建省科技统计年鉴可查得2001-2005年关于农业系统人员的数量,其他年份的数据则通过线性回归得到1993-2007年农业科技系统人员的数量。6. 农业R&D投入H(亿元)。在农业科技活动中,农业研究与开发(以下简称R&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是为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高农业产值的一项创造性及应用性强的活动。因此,农业R&D投入的多少会影响到农业发展水平。福建农业R&D投入是根据2000年福建R&D普查中,农业R&D为0. 45亿元,结合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172. 76亿元,是2000年的3. 94倍,进行估算得出的结果。(二) 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和测算方法,在学术上并非完全统一,计算方法也比较复杂,目前关于科技进步的测算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C-D生产函数、综合指标法、CES生产函数方法、DEA法、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法、丹尼森因素分析法、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法4。就各种研究方法而言,其理论基础都建立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或Slow增长速度方程之上5。结合本项目的实际情况,依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改造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测算的模型为Yt=AKtLtMtStHt,其中Yt是农业总产值,Kt,Lt,Mt,St,Ht分别为与Yt相对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相对指数、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A为常数项, t为时间变量。,分别是物质费用、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常用耕地面积、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农业R&D投入的投入产出弹性。对模型两边取对数可转化为:两边对t求导:本文将以年份数据进行计算,所以需取dt=1, 并将dYt换成Yt,dKt换成Kt,dLt换成Lt,dMt换成Mt,dSt换成St,dHt换成Ht,从而得到:为了检验各指标对农业产值是否有影响,形成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表(表2)。利用SPSS 13. 0对以上数据进行逐步回归,逐步回归后方程只保留了物质费用、劳动力,农业R&D投入3个自变量。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的Sig即显性P值分别为0. 775和0. 921,接近于1,由此可知,常用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系统人员数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极小,可以剔除。为了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将模型改为Yt=AKtLtHt,按照前文的推导方法将方程改写为y=k+l+h。其中,y、k、l、h分别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消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农业R&D投入增长率。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及SPSS 13. 0分析,可以得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体系以农业总产值作为因变量,以物质费用、农村劳动力和农业R&D投入为自变量。三、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测算(一) 参数确定利用SPSS 13. 0对各项指标数据的对数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估计参数为=0.547,=0.918,=0.127。(二) 统计结果检验模型中常数项与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其F统计量的值较大,为1435.16,F检验通过,由此可知回归方程的效果显著,即模型的效果显著。R2高达0. 999,接近于1,表明回归模型对样本据点的拟合程度很高,自变量能够很好地解释因变量变化的情况。(三) 测算结果 物质消耗、劳动力、农业R&D投入对农业产值的贡献率分别为:ky=82.1%,ly=-30.6%,hy=61.4%(四) 结果分析1. 弹性系数分析(1) 福建农业增长中存在显著的规模效益。根据所测定出的回归模型,福建农业发展中的各要素的弹性系数分别为、,其数值分别为0.547,0.918,0.127,+=1. 592,大于1。这表明,在福建农业增长中,扩大规模,可以获得规模效益。(2) 各项要素的弹性系数分析农业物质费用相对指数的弹性系数为0. 547,表示当农业物质费用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0. 547%。农业对物质费用投入的依赖性较强,因此,物质费用的投入能够带来较大的产出。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0. 918,表示当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增长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长0. 918%;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弹性系数是5个因素中最高的,同样增加1%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带来最大的产出。农业R&D投入(亿元)的弹性系数为0. 127,表示当农业R&D投入(亿元)增加1%时,所带来的产出增加0. 127%。同样投入增加1%的情况下,农业产出的增加对农业R&D投入的增加反映不敏感。2. 各要素贡献率分析(1) 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在农业科技活动中,R&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结合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体系指标的筛选结果,在本研究中,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用农业R&D投入的贡献率代替,由表3可知,农业科技投入的贡献率仅次于物质费用的贡献率,其为61. 4%,处于较高水平。(2) 农业物质费用的贡献率。福建农业的增长主要是靠物质费用推动的,从表3可以看出,物质费用的贡献率为82. 1%,这说明,物质费用对福建农业增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因此,福建省可以在今后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费用投入。(3) 农林牧渔业劳动力的贡献率。农林牧渔业劳动力对福建农业的贡献率为-30. 6%,出现了负值,这是因为农业劳动力过剩,远远超过了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应当转移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四、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的建议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作用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继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并依托科技投入机制真正实现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据前文对各要素贡献率的分析可知,福建省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为61. 4%,处于较高水平,但并非为对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要素,农业物质费用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大,由此说明福建农业的发展仍未摆脱较粗放的经营方式。应当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来改变福建省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作用,提高其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大科技投入,提供科技支撑科技投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加大投入是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主要手段,因此, 加大科技投入,提供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尤为重要。加大科技投入需要财政投入、政策等相关保障,具体而言: (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财政支持是科技投入的最主要渠道,政府的支持在当前由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的状态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科技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需要在政府扶持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才能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应当在中央和各级政府增加科技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集体和个人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2) 加大政策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投入包括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管理、信息等6大要素方面着手,出台相应的政策可以保障各个要素投入的顺畅。(二)提高科技推广强度,促进科技转化效率提高科技推广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主要方面。农业科技推广强度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投入能否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的推广。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证从立项到科研再到成果的推广及应用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得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得到充分的体现。(三) 提高农业物质费用的科技含量农业物质费用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最大,其贡献率为82. 1%。近年来,农业物质费用的投入呈逐年递增且增幅加大的趋势,以大量的物质费用投入来获取较高的产出,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了许多问题。因此,当前关于新化肥、新农药的研究和生产与日俱增。而农业物质费用投入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投入,可通过提高农业物质费用的科技含量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贡献的目的。(四) 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任何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产生的贡献都必须通过农民来实现,农民的素质高低影响着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因此,应当加强对农民培训的力度,如定期组织农民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等,以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掌握必要的农业科学技术,从而达到发展农业的目的。参考文献1 陈绍军.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试点启动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09-06-05)2009-06-10. http:/www. fjagr.i gov. cn/upload/File/20090610103047. d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