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辑艺术 主体动作的连贯.doc_第1页
剪辑艺术 主体动作的连贯.doc_第2页
剪辑艺术 主体动作的连贯.doc_第3页
剪辑艺术 主体动作的连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主体动作的连贯 所谓主体动作的连贯是指镜头内主体动作的各个部分依据动作剪接点进行有机衔接,以保持动作的连续,并且能清楚描述一个动作过程。 我们知道,屏幕上所表现的动作与现实生活的动作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屏幕上表现的动作过程是经过重新安排剪辑后重现的,这种重现是围绕动作的分解拍摄和动作的组合连接来进行的。 所谓动作分解,就是在实际拍摄中,除了将一个镜头一拍到底的方式外,大多情况下,需要通过分镜头,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景别来拍摄表现对象,基本上所拍摄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完整动作中的具有代表性和相关性的部分,这样有利于在后期编辑中镜头组接以形成完整的动作过程。 这一分解过程是后期组合动作的基础,摄像和编辑应该懂得分解镜头的要领,要懂得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或事件发展的高潮点以及相关性镜头进行拍摄。屯视行业中的不少初学者在现场拍摄时往往胡子眉毛一把抓,忽视了,镜头表现的代表性、相关性及景别的丰富性,缺乏镜头的成组意识,结果素材一大堆,耗带量大,可用的东西却不多。所谓动作组合,就是将单独而零散的分解动作按表达需要和一定的视觉规律重新组合成连续活动的视觉形象整体,它是对现实动作的省略,同时又不失视觉连贯感。 对于剪辑而言,问题的关键是在不考虑情绪表现的特殊性的情况下,在组合被分解的动作过程中,什么样的剪接点位置是比较恰当的,能够最好地制造视觉的连贯效果?一般有哪些剪辑技巧?主体动作的连接大致分为同一主体动作和不同主体动作的连接,其中在同一主体动作表现上基本上又有两种情形:一是接动作,即用不同角度、不同景别的几个分镜头来表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二是动作省略,即一个完整动作由若干主要动作片断构成,其中省略了无关紧要的中间部分过程。 在处理主体动作表现中,常用分解法、省略法和错觉法等。 在具体介绍这些剪辑技巧前,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一个完整的动作在人们的视觉中都是连贯不停顿的,但是在剪接台上可以看到,实际上任何动作在动作幅度起点、落点以及动作高潮点(也是动势最大点)上,都分别有12帧的瞬间停顿,或者更多一些,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这也正是动作速度、景别转换的契机处,具有相对稳定的视觉效果。一般情况下,这个静止点就是镜头的转换点,选择动作的相对静止点作为剪接点,有利于保证动作衔接的流畅、无跳跃感,这是动作剪辑中的一个规律。从此规律出发,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镜头转换中的动作依据,比如转身、起坐、头的转动、手的起落、眼睛的闭睁等都可作为镜头切换的契机。 , (一)分解法 这种剪辑技法基本上对总体动作过程不作省略,其特点是用不同景别或角度的镜头表现同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基本上可概括为对半式的剪辑,也就是上一镜头是动作的上半部分,下一镜头是动作的下半部分,上一动作切点位置应该是下一半动作的起点。在实际剪辑中,由于视觉暂留作用影响,如果下一镜头动作起点位置一般稍为比上一镜头切点往后12帧,这样在视觉感受上,上下镜头位置会更加致、连贯。如前所述,分解法的剪接点一般选择在动作变换的转瞬停留处,这个停留处也就是镜头景别或角度转换之处。 以握手为例,镜头1是两人握手(中景),镜头2是握手(特写)(见图44、图45),镜头1的剪接点应该是两人伸出手即将相握前一帧,镜头2是两手相握的这一帧,这样的动作连接是最流畅的。 又如,开关门窗,如果采用分解法剪辑,这两个动作的剪接点应选在手一接触门窗后,在打开或关上前的那一帧,下一个镜头从打开或关上的第一帧用起,两个镜头的连接处既是景别的变化处,也是动作的高潮点。如果在手接触门窗后几帧才剪,而下一镜头仍然是从打开窗户用起,虽然只是几帧之差,但是连接在一起,会造成动作重复 一般情况下,分解法将动作停顿的那12帧全部留在上一镜头,下一镜头从动的第一帧用起,而且上下镜头的动作长度基本一致。 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完全按此常规方式剪辑: 1需要表现特殊情绪 比如,仍以开窗为例,如果上镜头是在手接触门窗时就剪,下镜头从门窗已开一条缝、手正推开窗开始,这样动作加快,可以表达急切的心理情绪。这是有一定动作省略的剪辑。再比如,一个人一拍桌子由坐到站,如果镜头1的剪接点在拍桌子后即将站起来前一帧的位置,之间可能有3、4帧的静止时间,然后接镜头2正站起来的第一帧,这样的剪接效果会很平稳流畅,但是,不符合情绪表现,最终总体感觉动作节奏反而略嫌拖沓。如果镜头1剪接点改在手刚拍到桌子的那一帧,镜头2的剪接点位置在站起来的那一帧甚至稍后3、4帧(如果站起来的动作较慢,就应稍为多剪几帧以加强动感),这样一拍一站,利用动作动势连接动作,动态效果强烈而连贯,同时也能体现较激烈的情绪。反之,要表现较迟缓的动作,则镜头1的剪接点需要稍后,将手拍在桌子上的静止时间用足,这样在情绪、动作速度上才会相配。2上下镜头差别较大如果上下镜头的主体动作景别角度变化不大、速度基本一致时,上下镜头的动作长度可以大致相等,但是,如果动作景别角度变化大(如由全景正面接大侧面特写)、速度快慢不协调以及情绪表现明显时,上下镜头的动作长度则需根据景别、情绪等具体要求而定。通常情况下,全景中的动作长度比特写、近景长,可以占整个动作过程的三分之二左右,因为大景别中动作幅度较小,需要较长的感受时间。总体而言,分解法剪辑要注意选择动作的静止点,一般选择在动势大、动感强的动作转换处;要注意上下动作方向的连贯性,避免方向错误;要注意避免动作的重复;要根据具体艺术表达需要选择最恰当的动作剪接点。(二)省略法 与分解法不同的是,省略法着眼于动作片断的组合,其间省略了部分动作过程,依靠有利的转换时机使被省略过的动作组合仍然能够建立起完整连贯的印象。 这种动作剪接常用于纪实类电视片中,因为一般来说,这类节目在创作中,往往是连续记录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不大可能中途打断动作流程或者利用摆布重新拍摄,因此也不可能获得不同景别或不同角度的动作分镜头。一般这种组接有两种处理方式:1有代表性的动作片断的直接跳接。一般情况下选择在动作有停顿处,即动作前一镜头切点是在动作某局部停顿处的第一帧,后、镜头是从该动作另一局部的停顿处开始,省略中间部分。 比如,某人在图书馆的书架前找书,前一镜头是走到书架前某处刚一站停,然后直接切到后一镜头:一双手正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走停、取书都是整个动作过程中富有代表性的动作片断。在这里要注意,如果前后镜头的主体位置关系不变,则两个镜头的景别或角度一定要有变化,其中角度应该有30以上180以下的,这样才不致于镜头跳动或跳轴。我们还常常会遇到连续运动的动作缺乏恰当的停顿点的情况,这时,应该依据动作的运动方向和内外动势关系,将有代表性的动作局部连接在一起。比如,跟拍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穿过小巷,进入家门,可能这样的跟摄素材长达10多分钟,剪辑时,如果镜头1是进入小巷行走一小段,镜头2是走入家门。那么利用这样的走动一致的关系,既可以很自然地省略不必要的中间过程,又保持了视觉运动的连贯性。2利用插入镜头使两个动作局部被连接在一起。比如,一个人在厨房做菜,前一个镜头是将菜倒入油锅,插入一个人物表情或者一个空盘的镜头,下一个镜头菜已炒好,拿起盘子盛菜。这是电视片中非常普遍的动作连贯的手法,插入的镜头代表着被省略的动作流程。(三)错觉法利用人的视觉暂留现象和上下镜头内主题动作在快慢、景别、方式、形态、空间位置等方面的相似,将不同动作片段连接在一起,造成视觉上动作连续的错觉效果。错觉法常用来弥补主体动作不连贯、节奏感不强等失误,有利于动作衔接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大跳跃。例1:在纪录片重返驼峰开场关于“英雄墓地换岗仪式”的剪辑中,由于前期摄像是单机拍摄,摄像机几乎是用一个机位分别完整记录丁墓地换岗仪式的开始和结束的过程,素材时间量虽长但可用量少。在仔细研究了素材之后,剪辑者发现在换岗开始时,有一个全景推至中景的镜头,画面内是护卫队长一人背对观众面向墓地宣誓,而换岗结束时,恰好有一个护卫队长转身面对观众的特写拉全的镜头,此时画面内新出现了两个护卫队员。在这里,剪辑师利用空间、主体人物行为的一致、转身动作的动势和上下镜头在景别和内容上的承接关系,将两个动作合二为一,连接成一个呼应连贯的动作过程,观众被庄严的仪式所吸引;也就不注意动作过程的大幅度省略及因此而导致的画面内容的不协调。错觉法剪辑突出表现在利用动势跳接上下动作的用法上,它既被用于一些段落镜头的转换上,也常见于富有动态效果的场面剪辑中。比如,上一个镜头是刚抬起腿的舞蹈动作近景,下一个镜头可以接跳跃着放下腿的动作,省略其中的舞蹈动作,加强动感节奏。 错觉法还经常以移花接木的手段;制造悬念和动态效果。例2:有这么一个被重新剪辑的段落。原段落镜头是:(1)大全景推至近景:一只秃鹫立在海边礁石上,突然,它振翅飞起;(2)俯冲向另一巨礁;(秃鹫的主观镜头)(3)浪涛冲击礁石;(4)一群海鸟飞起;(5)秃鹫飞落在另一礁石上。重新剪辑的镜头是:(1)俯冲向巨礁;(秃鹫的主观镜头)(2)秃鹫振翅飞起;(近景)(3)海鸟飞起;(4)接着俯冲;(秃鹫的主观镜头)(5)浪涛冲击礁石;(6)俯冲向另一礁石;(秃鹫的主观镜头)(7)秃鹫飞落在另一礁石上;(近景)(8)一只秃鹫立在海边礁石上。(大全)在这里,从动态效果和情绪气氛表现出发,镜头顺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因为在这里不是为了表现秃鹫飞到另一礁石上这个动作,而是力求强调紧张与悬念。因此,利用视觉冲击力最强的秃鹫主观视点拍摄的镜头开始,引发悬念:这是怎么回事?由于这个镜头的强冲击效果,所以被剪辑成3段,中间镜头(4)很短,只是起着加强动态的作用,将原镜头(1)的秃鹫振翅置于俯冲镜头之后,这似乎违背了真实,但是,这里都是小景别、强动态,使观众造成错觉,以为这是一个单独的形象,经过这样在动态中的快速组接和反复穿插,最后,镜头(6)、(7)连续解释了悬念,利用镜头(7)(近景)与镜头(8)的相似性,令观众产生连续关系的错觉,节奏也由开始的动到最后的静作为结束。显然,这样的重新剪辑在调动观众情绪、强化视觉动态效果上,比原先的组接要成功。 因此,如果在前期拍摄中,多拍一些不带环境、背景的动作近景、特写,有利于后期剪辑中采用错觉法解决节奏缓慢、时空跳跃等问题。 分解法、省略法和错觉法主要是针对同一主体动作的连贯,而把不同的运动主体或同一主体不同的运动组接在一起,也是电 (1)利用主体运动方向和动势的一致性。如果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