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doc_第1页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doc_第2页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doc_第3页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doc_第4页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论明朝中叶的“大礼仪”刘 熠 璕(渭南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传播系 陕西 渭南 714000)摘 要: 大礼仪是明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对于明中叶的“大礼议”事件要进行深入浅出的探讨,就必须重新认识“大礼仪”事件,必须用大量的史料证明,找出其发生的根源及产生的影响。对于“大礼议”事件的最终结果也说明了当时矛盾的严重性。笔者研究发现大礼仪之争在政治上是正德、嘉靖之际中央政府各种权利的一次整合,特别是反映了皇权与阁权、内阁各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思想上则凸显了当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分歧所在;从个人角度看则是杨廷和与明世宗的理念矛盾,“大礼议”是明中叶思想与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一个枢纽,对明中后期影响极为深远。关键词: 大礼仪;明世宗;内阁;杨廷和;张璁;王阳明“大礼仪”是明朝中叶的一个重要的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年仅三十一岁的荒淫皇帝明武宗死于“豹房”。因为无子,在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坚持下,由武宗的堂弟,年仅十五岁的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世宗。根据杨廷和拟定的大行皇帝遗诏,明世宗继位后应以其伯父孝宗为父,孝宗之妻张太后为母,以明武宗为亲兄,颇类世俗的“过继”。按照这个原则,明世宗只能称其本生父母为皇叔母,而不得继其宗祧。但世宗一立,即欲尊崇所生。这一举动招致了杨廷和以及所领导下的内阁的不满。明世宗因而发动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礼仪”进行反击,并最终取得了胜利。本文从政治,思想,个人三大方面对“大礼议”事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以及对“大礼议”事件产生的影响得到更为深刻的研究。“大礼议”事件在政治上是正靖之际中央政府各种权利的一次整合,特别是反映了皇权与阁权、内阁各派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思想上则凸显了当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分歧所在,是明中叶思想与政治二者之间互动的一个枢纽。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大礼仪”事件的前时代背景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罢丞相,亲自管理六部庶务,政事冗多,为内阁的产生奠立了一个契机。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规定内阁“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11732 。可见,内阁不与外廷发生直接联系,所“参预机务”,仅帮助忙不过来的皇帝处理政务,为其提供意见,无中枢行政机构之责。由于“文渊阁在午门之内迤东,文华殿南”2 ,所以文渊阁也称内阁。内阁作为内廷的一个部分,只是皇权的一个附属机构。内阁的设置不违犯明太祖关于权力格局的设想。正如明臣雷礼所说:“夫罢丞相分任六卿,无偏听独断之弊,此太祖垂训立法高出千古者也。但政权必有所属,则设内阁而拟议以成其变化者。又成祖励精求治之初,心固并行不悖矣,况政归六部,权在人主,而内阁参谋犹不得专制外事,历列圣如一日也。”3 但在实际中,内阁权势地位逐渐发生变化。自仁宗开始,为内阁大学士加师、保及尚书、侍郎衔3 。英宗时,票拟成为内阁的专职,并且制度化4。此后,内阁权力一度趋于增长。正德七年(1512年) 大学士杨廷和为首辅,此时“梁南海、费铅山佐之,杨丹徒以才领铨,一时在事,俱人望,号同心。虽主上惑于貂弁, 政日闻,赖诸公匡救弥缝,有杨遵彦臣清于下之誉。”5 事实上,杨廷和、蒋冕、梁储等大学士在正德朝已经形成了一个较稳固、正统且强有力的内阁班子,对武宗的胡作非为有所限制,主持着日常的国家行政事务。例如,武宗在宣府游玩狩猎,命令回朝之日群臣都要制作旗帐进行迎接,但是杨廷和认为“此里俗以施之亲旧耳。天子至尊,不敢渎献”。武宗一再遣使传达“圣意”,但是杨廷和执意不从,这件事情也就作罢了。15033 当武宗病入膏肓之时,“其调度区画取办俄顷,命中书十余人操牍以进。石斋一一口授。动中机宜,略无舛错。”6 正是因为有实际权力增长的杨廷和内阁,所以尽管武宗倒行逆施,但明王朝的大局却未遭颠覆。因此明史赞曰:“武宗之季,君德日荒,嬖佞盘结左右。廷和为相,虽无能改于其德,然流贼炽而无土崩之虞,宗藩叛而无瓦解之患者,固赖庙堂有经济之远略也。”15051而随着武宗的死,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形成,进而掌控了明朝最高权力。二、“大礼仪”事件正德十六年(1521)年仅三十一岁的荒淫皇帝明武宗死于“豹房”。他没有子嗣,在新皇帝即位登基前的四十来天的光景中,造成了皇位空缺。当时重要阁臣有杨廷和、毛纪、蒋冕等, 其中杨廷和为首辅。杨廷和,字介夫,四川新都人,成化十四年进士。于正德二年入阁, 专掌诰敕。正德七年至嘉靖三年任内阁首辅, 主持朝政。但他政治生涯的辉煌时期, 则是在武宗去世之后。在此之前, 武宗四处巡游, 又过分宠信宦官, 他虽有首辅的地位, 也难以有所作为。明武宗生前既未生子立嗣, 又无同父兄弟, 也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对此杨廷和是早有准备的。当武宗刚刚病死豹房, 宦官谷大用等到内阁报信并与大学士“议所当立”, 杨廷和举皇明祖训示之日“兄终弟及, 谁能读焉。兴献王长子, 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 大行皇帝之从弟, 序当立。”15034 杨廷和的迎立主张得到了张太后的赞同, 于是便以武宗遗诏和太后鼓旨的名义公布天下这个人继武宗帝统的人物,就是后来的明世宗, 年号为嘉靖。因为世宗是以藩王的身份入继大统的, 所以按照封建礼仪他必须过继给孝宗, 称其伯父孝宗为父,孝宗之妻张太后为母,以明武宗为亲兄,这样既继统, 又继嗣。但世宗“素笃于亲”,7而且不甘心处于这种地位, 欲尊崇其亲生父母。结果这一举动招致了杨廷和以及所领导下的内阁的不满。正德十六年七月, 进士张德顺应世宗意向, 上言“皇上以兴世子人继武宗皇帝统, 非继孝宗用也今以后武宗则弟, 以后孝宗则自有子奈何舍献王勿考而考孝宗, 使献王有子而无子, 皇上有父而无父哉!”7世宗见到此疏如获至宝,高兴地说:“ 此议实遵祖训, 据古礼,宜从。”15037 随即降下手敕,令尊其父为“ 兴献皇帝”,母为“ 兴献皇后”,并到文华殿召杨廷和等说“ 至亲莫若父母, 卿等宜体朕意。”8世宗实录 杨廷和反驳说:“ 为人后者为之子。既为人后则不得复顾其私亲。此天地之常经, 古今之通谊也。” 并将手敕驳回, 建议“依原票发出。”8世宗实录 在此之前, 部院及科道官纷纷上疏, 支持杨廷和,因而这些人被称“护礼派”而张璁等支持世宗的被称为“议礼派”。正德十六年十二月, 世宗不容置辩地明谕礼部“ 兴献帝后,皆加皇字。”9739 杨廷和等复上疏谏阻,概置不理。世宗不仅在议礼上坚持己见, 而且开始斋酿修仙、滥派织造。尤其在织造问题上, 杨廷和“极言民困财竭, 请勿遣。” 15038 但世宗仍照派不误。在这种情况下, 杨廷和累疏乞休, 嘉靖三年正月“ 帝听之去。”杨廷和离朝后, 世宗在张琅、桂萼等支持下, 开始了排斥杨廷和势力的活动。大学士蒋冕、毛纪、礼部尚书汪俊、吏部尚书乔宇等先后被罢官。借嘉靖三年七月左顺门事件, 世宗对杨廷和势力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清洗, 余名反对派官员, 有一名官员被逮捕下狱, 何孟春等人姑且待罪随着皇权的胜利, 世宗的愿望也得以顺利实现, “ 称孝宗为皇伯考, 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 献皇帝为皇考, 章圣皇太后为圣母。” 15039 兴献帝后的尊号, 终于驾出孝宗帝后的上面,“大礼仪”事件就此结束。三、“大礼仪”事件反映的政治斗争1、“大礼议” 的论争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与新皇权冲突世宗的拥立,显然, 这一结果对杨廷和等阁老大臣是十分有利的。第一, 明世宗长育藩王府, 与宫中宦官及豹房近侍没有瓜葛, 左右群小一时难以兴风作浪, 这对提高内阁在国家高级政治生活中的权威和地位显然是有利的。第二, 明世宗年仅12岁, 尚“冲龄” , 也易为阁老重臣控制。总之, 明武宗的去世, 对抑制宦官势力、制约皇权, 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也确实对明嘉靖除年的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武宗去世到世宗即皇帝位,前后三十七天。在这三十七天中, 杨廷和先以武宗遗诏的名义, 革皇店及军门办事官校悉还卫、哈密、土鲁番、佛郎机诸贡使皆给赏遣还国, 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教场乐人、南京快马船诸非常例者, 一切罢遣又放遣四方进献女子,停京师不急工务, 收宣府行宫金宝归诸内府。15034 接着又以太后游旨的名义, 将诱导武宗四处巡游的侍臣边将江彬、神周、李琼等逮下诏狱, 中外相庆。15038 杨廷和也由此声望日隆, 达到政治生涯的顶峰。这正是后来在阁权与皇权矛盾冲突中, 取得部院及科道官支持的重要基础。从以上的举措来看,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控制了官僚系统,独立地处理政务,稳定政权,发挥了全面的国家管理职能。他以遣散边兵还镇的办法,削弱江彬等人的武装力量,又在京城各要害处布置兵力,防止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且革除武宗时期的种种非常之举,从而缓和阶级矛盾,深得民心。在这一系列的政治、军事上的举措之后,又用计捕杀了江彬、李琮等危险人物,将最有可能发生的武装政变扼杀在摇篮之中。这样,在帝位空缺的四十来天的时间里,由于杨廷和率领群臣,消除了政治危机,革除武宗弊政,“裁革人数十四万八千七百余,岁省太仓粟一百五十三万余”10 赢得了莫大的声望,为阁权的巩固与加强奠定了基础。朱厚照一死,凭借其皇权延伸而上涨的宦权及宠臣也失去了依托,都无法与内阁相抗衡。内阁权力达到了从未有的高峰。杨廷和也由此声望日隆,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可这也日益制约的皇权,杨廷和也成为世宗的心腹大患,于是世宗不得不借助大礼仪事件来清除杨廷和内阁权力对皇权的威胁。杨廷和失败说明他们不可能成为嘉靖初政的主导力量。面对已经继统的明世宗, 他们高喊继统必先继嗣的口号, 给人的直觉就是世宗不先继嗣, 就不得继承皇位, 但世宗已经按照武宗遗诏即位, 成为合法皇帝, 显然他们不可能把世宗借此赶下台去。在世宗看来, 杨廷和集团借助大礼议是想否定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甚至是无视自己的存在。大礼议传递的一个显著的信号就是阁臣与皇帝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那些为杨廷和大礼观辩护者根本不考虑明代的政治实情, 也根本无视阁臣与皇帝公开对抗对明代政治巨大的负面作用。尽管杨廷和集团人数较多, 但在明代政治体制中, 他们根本无法与皇权抗衡。况且其大礼主张漏洞百出, 充其量也仅仅是一己之见。对内阁首辅杨廷和来说, 与皇帝的对抗是其政治生涯中的最大败笔,他的迂腐和僵硬再次证明他缺乏与皇帝协调关系的基本能力。正因为如此, 世宗不可能在武宗乱政之后依靠杨廷和等人来重建嘉靖政治新秩序。换言之, 大礼议已经严重地伤害了君臣关系, 要杨廷和等老臣协助世宗有效清理武宗乱政是不可能的。杨廷和等人在大礼议中与世宗不可调和的矛盾, 使世宗清醒地认识到要有效革除前朝的弊政, 必须首先清除杨廷和集团。大礼之争不能超越世宗所面临的现实的明代政治利益, 相反必须要服从这一利益。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中抱着鱼死网破的决心与世宗对抗到底的做法, 使其没有回旋的余地, 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送上绝路。就当时的政治情形而言,大礼议客观上为世宗积聚能量和杨廷和集团失去优势并迅速走向败灭提供了一个绝好的交互平台, 世宗利用大礼议将杨廷和集团全部逐出政坛, 为其全面控制朝政和行使真正的皇权铺平了道路。也就是说, 杨廷和集团在大礼议中的败灭过程, 也就是世宗全部接受武宗皇权的过程“大礼议”以明世宗和张璁等人的全面胜利和杨廷和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这是明代政治体制本身的要求, 符合明代的政治利益。世宗借助大礼议成功地进行了人事更替, 组建了自己能够掌控的人事格局。然而单单从大礼议之争中就可以看见皇帝是受到阁权制约的,其欲逆内阁之意行事并非易事, 而是费尽周折与心机的。世宗在长达余年的时间里把精力投人到议大礼上, 甚至罢免重臣、杀戮违抗者, 也绝非仅仅为其父母争夺皇考及皇太后的空虚名位, 而其真正目的在于加强皇权、冲破内阁制约就其实质而言,嘉靖大礼之争实为皇权与阁权的争斗, 在这一皇权与阁权的较量回合中, 皇权最终获胜但其艰巨性与长期性, 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阁权对皇权确有重大的制约作用。2、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冲突则是“大礼仪”论争的另一政治因素伴随着杨廷和集团的倒台,以张璁为首的护礼派登上了政治舞台,可以说大礼仪之争也是一场内阁派别的争夺。“大礼议”之争中,杨廷和的反对派(张璁派) 的理念所依据的则主要是封建礼法中的“孝”。孔子、孟子以至董仲舒均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父子之间的“孝”历来是三纲五常的核心、封建等级制度的出发点。“孝”是治国的根本,自古以来“闻帝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未闻废父子之伦, 而能事天地主百神者也。”11 他们还指出“帝王相传,统为重,嗣为轻”12 。故议礼两派在争论中提出的问题,均未打破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纲常的羁绊,只不过是理解不同而已,但也正因为这种不同的理解,从而决定了议礼的理念之争必将发展为实际的斗争。因此,两派之间互相攻讦。张璁、桂萼派攻击杨派为“奸权”“朋党”“不道”。杨派也攻击张、桂派是“奸邪小人”“曲学阿世”。此外,杨派对于其反对派还采取了调出京城和暗杀图谋两种手段。张璁著大礼或问对杨廷和的主张予以全面的驳斥,杨廷和则以轻蔑的口气说:“秀才安知国家事体?”15037 并即刻将其调出京城,让其在南京担任刑部主事的闲职。而当杨派理念的失败已成定局时,杨派便失去理智欲将张璁、桂萼杀之。当张、桂二人至京后,“ 廷臣欲除之,绝勿与通。”7 两派矛盾之严重显而易见。但无论如何,与杨派理论相比,张璁派理论都显得易于接受。更为重要的是, 张璁派“务以明天子尊, 复国威”13 为事,因此有利于维护皇帝的尊严和权力。通过议礼,该派最终彻底否定了杨廷和派的理论,确立了世宗自然入继大统的地位,不仅如此,还把世宗父亲抬高到同明成祖同位并峙的地位。这对于处在议礼困境中的世宗,张璁等在理论和政治上的极力拥戴,比起当初廷和的定策迎立还让其觉得宝贵,故张璁得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有力支持。这样, 杨廷和派在与张璁派的政治斗争中的失败也将不可避免。杨廷和的乞休离朝,则是杨派在与张璁派斗争中失败的突出表现,其悲剧人生的产生则与张璁派在朝得势有着必然的联系。杨廷和及其拥护者的力量面对着极度强盛的皇权以及张璁、桂萼派的强大合力时,无疑是不堪一击的。四、“大礼议”事件所反映的思想冲突“ 大礼议” 的论争,从政治上看是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旧阁权集团与新进士大夫的冲突以及新皇权与旧阁权冲突的交织。可是透过政治现象可以发现杨廷和派和张璁派两派的价值观不同,因而对儒家典礼的解释也大异,“大礼仪”背后体现的正统程朱道学(理学)与新兴王阳明心学的冲突和较量。1、从“大礼仪”中看程朱理学影响及其所受挑战旧阁权集团所遵循的是绝对理学的程朱道学, 这个理是形上学本体, 是普遍存有的根据,也是最深层的价值源泉。杨廷和在“大礼议” 一开始就表明“ 惟宋儒程颐淮议最得义理之正, 可为万世法。”后来他的儿子杨慎偕同列人上言“ 臣等与粤辈学术不同, 议论亦异, 臣等所执者, 程颐、朱熹之说也尊等所执者, 冷褒、段犹之余也。”15082程朱道学主奉形上学之天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 到了明中叶以后, 它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主阳明有鉴于天理本体与感情实在、抽象的远离现实的先在范畴理与具体地去格一件一件物、道德规范与践履行为、当然与所以然之间的冲突, 导致天理与人情、天理与人心、理性与感性的分二, 主张异在的、外超越的天理向内在的、内超越的人心转化, 即由夭理向人心贴近, 向人情落实二是罗钦顺恢复张载气本论思想, 主张“理气为一物”,14151 把理拉向气, 否定天理的形上学本体性, 认为天理只是气本体固有的条理和属性, 罗氏从程朱理气的关系中, 表现了由道学向气学发展的倾向。程朱道学之所以面临着这两方面的挑战, 是因为元明以来程朱道学被官方意识形态所强化, 成为士子们猎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和紧箍思想的教条, 其内在的理论破绽逐渐显露, 其理论思维的生命力渐次削弱, 也逐渐脱离了社会实际和丧失了其解释的功能。在这次“大礼议” 的论争中, 充分暴露了程朱道学不近人情的冷酷面目, 不顾现实的僵化心态。张媳认为“大礼议”的统、嗣之争, 其实质是天理与人情之争的反映。他说“ 圣人缘人情以制礼” , “ 夫统与嗣不同,而非必父死子立也。汉文帝承惠帝之后, 则以弟继宣帝承昭帝之后, 则以兄孙继。若必强夺此父子之亲, 建彼父子之号, 然后谓之继统, 则古尝有称高伯祖、皇伯考者, 皆不得谓之统矣。故日礼, 时为大, 顺次之不时不顺, 则非人情矣非人情, 则非礼矣。”15 强调礼要适应时变, 要缘人情, 若既不依据时, 又不顺人情, 就是非礼, 也无所谓礼。“人情” 与“礼”的关系,礼记 丧服四制就说过“ 顺人情, 故谓之礼” , 故非张璁等的杜撰。2、在“大礼仪”中兴起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在大礼议前后, 明代的思想界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程朱理学面临着新兴的王守仁思想的严重挑战。他的心学像任何新兴学派兴起一样, 一开始便被正统思想视为洪水猛兽。视程朱理学为金科玉律的杨廷和更是首当其冲。在世宗即位前后, 杨廷和就以王学为“伪学”予以围剿。他试图利用世宗立足未稳之际, 以自己在过渡政府中用“出色”表现换来的声誉, 以行政手段来阻止王学的传播。嘉靖元年(1522) ,通令天下:“ 教人取士, 一尊程朱之言, 但有叛道不经之书, 不许私自刻板, 互相传习,致误初学。”16 同时, 杨廷和又利用会试的机会出题让应试者来批驳王学, 当时“南宫策试以心学为问, 阴以辟先生( 指王守仁)。”17 但这一措施客观上有利于“心学”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因为张璁与王阳明为同时代的人, 王阳明比张璁大三岁, 张璁比王阳明晚死。 “大礼议” 之争时,王阳明五十岁,张璁四十七岁。“守仁之起由璁、萼荐,萼故不善守仁, 以璁强之” 15167 王张之间, 思想契合。阳明平宸濠之乱, 反遭张忠、许泰之变, 因而未能直接参与“大礼议” 之争;但张璁、席书、黄宗明、方献夫、桂萼等“圣人缘人情以制礼” 的理念,实与阳明的思想合。他说:“天下古今之人, 其情一而已矣。先王制礼, 皆因人情而为之节文, 是以行之万世而皆准, 其或反之吾心而有所未安者, 非其传记之讹缺, 则必古今风气习俗之异宜者矣。此虽先王未之有, 亦可以义起, 三王之所以不相袭礼也。 若徒拘泥于古, 不得于心而冥行焉, 是乃非礼之礼, 行不著而习不察者矣(一部礼经, 皆如此看)。”18“ 先王制礼, 皆因人情” , 实乃以本生父为皇考、统与嗣之辨的理论依据,反对徒拘泥于古, 而不察今, 不得于心的冥行, 指出这是非礼之礼, 好像这段话就是针对“ 大礼议”而言的。虽然王阳明由于种种原因而未直接上奏疏, 但他的学生席书、方献夫、黄宗明、黄绾都与张璁一起上疏, 批评杨廷和等以程颐“ 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 , “ 所生为伯叔父母” 的理论根据。在“大礼议”时, “ 霍兀厓、席元山、黄宗贤、黄宗明先后皆以大礼问, 竟不答。”17 阳明不答并不是不关心“ 大礼议”的论争, 也不是没有自己的意见。他在与霍兀厓的信中说“ 往岁曾辱大礼议见示, 时方在哀疚, 心喜其说而不敢奉复。既而元山亦有示, 使者必求复书, 草草作答。意以所论良是, 而典礼已成, 当事者未必能改, 言之徒益纷争, 不若姑相与讲明于下, 侯信从者众, 然后图之。其后议论既兴, 身居有言不信之地, 不敢公言于朝。然士大夫之问及者, 亦时时为之辩析。后来赖诸公明目张胆, 已申其义。”17 这里对霍韬、席书的“大礼议” 主张, 表示了“心善其说”,“ 意以所论良是” 的态度。这个态度是很明确的。王阳明虽哀疚丁忧林下, 对“ 大礼议”这样的大事, 他是关心的。年谱记载“ 是时大礼议起, 先生夜坐碧霞池, 有诗曰:一雨秋凉入夜新, 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 楼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 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 谁与青天扫旧尘。又曰 独坐秋夜月色新, 乾坤何处更闲人高歌度与清风去, 幽意自随流水春。千圣本无心外诀, 六经须拂镜中尘。却怜扰扰周公梦, 末及惺惺陋巷贫。盖有感时事, 二诗已示其微矣。”17 阳明有感“ 大礼议”之争, 以诗表明他的微旨心迹。鉴于此, 近人便指出:“考赞礼诸臣之思想渊源, 多为姚江王门高弟, 则此一新旧士大夫集团之政争, 实与当时新兴王学及正统朱学之对立有关, 此又欲明大礼议之思想背景者不可不知。”19总而言之,大礼仪给了王阳明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五、“大礼议”事件所反映的个人因素除了政治与思想方面因素外外,杨廷和与世宗在“大礼议”中的理念之争也是论争的因素之一。世宗乃兴献王系,并没有一个法定的皇太子身份,故他继承皇位绝非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他虽与武宗同辈,但与孝宗无父子关系,因此,他继承帝统的问题便显得无法定夺。同时,作为一个地方藩王的世子,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阮与孝宗朱祐樘又是兄弟,他进入帝系就又使他面临一个继宗是继孝宗还是继生父之宗的问题。世宗的理念是,首先对于继承帝统,他不愿继孝宗,尤其是武宗之统;其次对于继宗,他不愿继孝宗之宗。当朱厚熜离开藩邸安陆将要入京时,忽然传来要他以皇太子身份入城即位的命令,他便大惑不解,对随从的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位,非皇子也。”“大学士杨廷和等,请如礼臣所具仪,由东安门入居文华殿,择日登极。不允。”15036 这时即可看出其理念之倾向。总之,他想当自己宗系的皇帝,保持个人的独立性。故其即位后,为了尊崇其生身父母,引起了嘉靖前期有名的“大礼议”之争。杨廷和派的理念,依据的主要是封建宗法制度。按此制度,皇嫡长子为大宗、帝统,是皇位的继承者;其他皇子为小宗、旁支, 分封为王。“大宗者, 尊之统也, 不可以绝”。11 遇大宗无嗣,也无同父兄弟,而需由小宗入继帝位时,小宗必须入嗣大宗,然后才能继承帝统, 其本身并无皇位继承权。“正统所传之谓宗,故立宗所以继统,立嗣所以承宗”。11 宪宗孝宗武宗这一系是大宗、帝统,但传至武宗而中断,则需由小宗兴献王宗支的朱厚熜承位,他须由小宗兴献王系改入大宗孝宗系。而小宗入嗣大宗、旁支入承正统,又必须立为大宗之后,成为大宗之子,而改亲生父母为伯叔父母。“仪礼传曰,为人后者孰后? 后大宗也。”11 对此,张显清先生经过自己多年的研究亦认为,按照这套制度,世宗须废除同小宗的父子关系而称孝宗为父,称兴献王为叔;至于追尊兴献王为帝,则更为越礼之举。总之,只能尊一个大宗、一个正统才能维护封建纲常。为此,嘉靖初年议礼开始,杨派即援引历史上的汉定陶王、宋濮王故事和先儒成说作为自己的史实根据和理论武器。世宗的理念显然与杨廷和等人的理念相抵牾,因此他便自然而然受到了以杨廷和为首的执政派的强烈反对。况且杨派的主张,虽从总体上是维护封建纲常和朱明皇统的,但对于世宗则相当不利,因为他们所持的理论都直接侵犯了其尊严,削弱了其皇帝权威,而且杨派的理念还会引出另一方面的严重后果,即世宗是他们按宗法制度迎立的,而非自然继承,因此他们有“捧日之功”。这样便很容易出现“定策国老”挟持“门生天子”的局面。这样杨廷和与世宗的矛盾将愈发不可调和,而在皇权极端强盛的明王朝,杨廷和理念的失败将不可避免,其悲剧性的命运亦将不可避免。六、“大礼仪”事件产生的影响嘉靖初年的大礼仪事件是明朝中叶的一件重大事件。它对整个明朝后期都有深远的影响。首先,皇权得到了加强。世宗借助“大礼仪”清除了杨廷和集团,巩固了皇权,使他完全掌握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所有权利;而杨廷和试图限制皇权,提高阁权的尝试失败了,内阁的独立地位也没有形成。杨廷和的覆灭是武宗乱政的必然结果和必须付出的代价,昭示着旧时代的最终结束和嘉靖新时代的真正到来。其次,内阁发生了质变。“大礼仪”之后的内阁相对于皇权,不仅态度恭顺,封驳权力减弱,且阁臣多甘心依附,谄媚迎合,很少有一心为国事者。内阁进入自它建立以来最无为的时期,甚至充当了君主腐败的催化剂。也就是说,内阁在嘉靖中后期有了明显的质的变化,几乎完全服务于日益腐败的皇权。第三,内阁中党争加剧。内阁在皇帝的控制下,相对于官僚行政系统的权力的逐渐增大。经过“大礼仪”后,阁臣面对皇帝已无古大臣之风。但皇帝不可能凡事亲躬,因此用听命于皇帝的内阁来治百官则是最有效的一种途径。于是,仪礼后,世宗皇帝有意提高内阁的地位,强调阁臣的重要性。内阁首辅逐渐成为名不正言不顺的“宰相”,出现了内阁对六部诸司实际很强的控制局面。但由于始终的名实不符,从而为后来的阁部之争和党争奠定了基础。“大礼仪”是明朝中期以后内耗加剧,党争激烈,国家管理系统降低的一个转折点。第四,王阳明心学思想影响着明后期。夺权成功后的张璁,桂萼等护礼派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而是在“心学”的指导下,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着手对嘉靖年间的改革。这些改革调整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避免了各种矛盾和危机的深化,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为嘉靖中兴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成就可以说是王守仁思想即时功效的体现。结论明中叶的“大礼议”是影响明朝嘉靖以后政治格局的一件决定性事件。表面看它是统治阶级内部在皇统问题上的政治论争,实质是世宗通过议礼之争,打击杨廷和等先朝阁臣和言官,确立和巩固自身的统治,它是正德、嘉靖之际中央政府各种权利的一次整合。围绕世宗是先继统还是先继嗣的问题,皇帝与大臣、内阁各派之间相互争斗,而杨廷和集团在“大礼仪”中不断与皇权发生冲突,制约世宗对权力的掌控,大肆打击反对派,造成了内阁各派的互相争夺,其自身也最终被逼入了绝境,明后期的政治混乱腐败,内阁权力争夺难辞其咎。这也许对“大礼仪”之所以成为明中期转型的一个重大政治事件的很好解释。而从思想看“大礼议”是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间的斗争,而这种学术思想的争斗却表现在政治权利的争夺,明中央政府内部因思想不一致而造成相互倾轧,带来了极大的政治混乱,而不论是心学还是理学都对明社会起不到巨大推进作用,相反却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当资本主义及其思想的萌芽在西欧茁壮成长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们却沉迷于空洞的理学之中,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明朝也因这种思想而衰败,最终亡于农民战争和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