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大的时代 变革 教学设计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设计的理念 学习与探究重点 学习与探究难点 学习与探究设计 课程标准提出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 在当前学习 洋思教学 和 杜郎口教学 的形势下 在借鉴模式的同时 更要努力创新 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体 1 倡导自主先学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引导者 评价者 2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活动 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整合知识 丰富课堂内容 教学设计的理念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通过对社会背景的学习感受变法的社会趋势 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标划识记完成知识积累 通过图示法等直观有效的方法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作用 学习与探究重点 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习变法背景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社会阶级的产生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准备了最基本的条件 学习与探究难点 一 导入新课 二 明确目标 三 自主先学点拨释疑 四 总结归纳 六 分层达标 学习与探究设计 五 读史明智 七 布置作业 1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变化的图片 资料等 2 投影出示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交通和住房情况的对比图片 还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 三大件 的演变 70 80年代的自行车 手表 缝纫机 80 90年代的电视机 电冰箱 洗衣机 到今天已远远不止三大件 也更难界定了 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分析 得出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国落后的经济状况 大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我国历史上的很多次变革 比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也同样使秦国国力大增 为后来统一六国 结束分裂打下了基础 知识与能力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 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 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 解决 历史问题 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 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明确目标 自学指导一 仔细阅读课本第45页 商鞅变法 的第一段内容 找一找商鞅变法的条件 背景 有哪些 1 提出要求 限时看书 2 标划要点 交流互学 3 合作探究 点拨释疑 说明 要求学生把这些背景分出层次 并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在学生自学基础知识阶段 教师巡视各组 随时发现问题 指导互学 掌握需要重点点拨的问题 自主先学点拨释疑 春秋以前 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春秋以来 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 条件一 铁农具和牛耕是怎么回事 变革 自学指导二 仔细阅读课本第43页第一段到44页第二段内容 找一找 1 铁农具 牛耕出现的时间 2 都江堰的修建时间 人物 作用 自主先学点拨释疑 1 提要求 看书 标划知识 交流互学 2 发现问题 点拨释疑 引导学生感受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图片展示 分析 比较等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铁器相对石器 骨器 青铜器的进步 牛耕图 都江堰图展示生产力的发展 增强直观 加深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得出生产力的发展 水利工程的修建成为时代变革的推动力 春秋战国铁农具 青铜镰刀 牛耕图 分水堰 防洪 灌溉 内江 岷江 外江 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田并出租 他们转化为奴隶主 租种土地的人 变成农民 条件二 公田 私田 奴隶 农民 奴隶主 地主 变革 条件三 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 发展封建经济 要求通过变法来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 引入商鞅变法 变革 自学指导三 仔细阅读课本第45页第二段至46页第一段内容 找一找 商鞅变法的时间 在位国王 内容 作用 自主先学点拨释疑 2 奖励耕战 奖励耕织 奖励军功 3 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经济发展 军队战斗力增强 国富 兵强 加强中央集权 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 提要求 看书 标划知识 交流互学 2 发现问题 点拨释疑 1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土地所有制 合作探究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强调 教学过程中注重探究式学习 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乐于同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问题 交流学习心得 新课改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真知的过程 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产生兴趣 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看法 加深对商鞅变法的理解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史记 记载 秦孝公死后 太子即位 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 谋反 结果商鞅被处死 请大家议一议 商鞅变法是成功了 还是失败了 为什么 讨论 1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1 小组探究 整理思路 2 小组陈述 交流互学 2 点拨释疑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交流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第一个步骤前要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 抓住 成与败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 进行讨论探究 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敢评价 会评价 从评价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第二个步骤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通过变法者 生与死 与变法 成与败 的分析比较 通过对变法所产生的社会效果的理解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 帮助学生感受到 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 认识往往不同 正确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战国时期 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国力 纷纷招揽 任用贤能之士 实行社会改革 开展变法运动 各国纷纷变法 李悝 魏国 吴起 楚国 变革 关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历史作用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做如下设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出现了私田 产生了新的阶级 地主和农民 新阶级的产生为封建社会的形成准备了最基础的条件 商鞅变法以国家的名义从法律上确立了新阶级的根本地位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影响深远 四 总结归纳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私田出现 变法运动 生产力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形成 政治改革确立新的社会制度 商鞅变法以及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读史明智设计说明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这也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 这一环节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形成一个启发式 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 引导学生探索现实具有重要作用 读史明智 商鞅变法以及战国时期其他国家的变革运动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 促进了社会的大发展 商鞅变法使小小的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 变革可以是一个小国家变成大国家 可使落后国家变成强盛的国家 这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1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学生很容易结合我国的改革开放讨论关于变革的好处 2 引导学生整体比较改革开放和商鞅变法 体会变革在促进社会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帮助学生将这种有效的变革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很容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体会 4 再次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等帮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 改革求进步 社会的发展需要改革 个人的进步同样需要不断反思和创新 基础巩固 限时不看书独立完成 1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天下谓之天府也 它描述了哪项水利工程的作用 a郑国渠b灵渠c都江堰d通渠2 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朝c西周d春秋时期3 任用商鞅变法的君主是 a秦穆公b秦孝公c秦始皇d秦二世4 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途径是 a革命b战争c讲和d变法 分层达标 能力提升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 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 商君列传 请回答 1 文中的 卫鞅 指的是谁 孝公 是哪国的国君 2 文中反映了卫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吉林省白山长白县联考2026届化学九上期中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外国语学校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水力学实验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文化馆美术教师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执法迎检方案范本
- 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协议书5篇
- 纺织行业离职员工技术秘密及商业秘密保密协议
- 离婚时子女抚养保险权益分割协议
- 标准化离婚协议范本:共同财产与债务处理方案
- 复杂离婚彩礼退还及财产分割与子女抚养权协议范本
- 锂电池实验室管理办法
- 学堂在线 新闻摄影 期末考试答案
- 患者出院健康指导
- 校本研修教学课件
- 物业客服部日常工作
- 宫颈癌的个案护理
- 一例外周静脉炎的护理个案讲课件
- 2025年云南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含标准答案及解析)
- 数字成瘾机制研究-洞察及研究
- 慢性便秘病人护理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16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