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二单元教案.doc_第1页
八上二单元教案.doc_第2页
八上二单元教案.doc_第3页
八上二单元教案.doc_第4页
八上二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枣核教学目标:1、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2、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3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自读要点:重点: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难点: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3、安排一课时一、导入:由我的中国心导入。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1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2正音(学生回答)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1问: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引导学生体会)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2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睡莲池草坪中央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3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六总结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七、分析课题: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八品位语言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四质疑: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课后反思:七、最后一课学习目标: 一、 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 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 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 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精彩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要素,整体感知课文。 2、 理解关键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优秀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会产生如此的艺术魅力呢? 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对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应征入伍,后来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 最后以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二、检查“自主学习卡片” 1、解决疑难字词: 诧异 懊悔 钥匙 惩罚 郝叟 祈祷 哽住 挟着戒尺 踱来踱去 2、引导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学生相互讨论本课的三要素 交流、明确: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韩麦尔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 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情节:开端、 上学路上(16) 发展、 上课(723)第一层:(710)上课前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 第二层:(1116)写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课”后,小弗郎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第三层:(1723)写上“最后一课”的动人情景。 高潮和结局 、下课 (2429) 环境:自然环境 天气、画眉、草地 (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为以后小弗郎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了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环境: 布告牌、普鲁士兵出操、收操 (点明了“最后一课”发生的背景) 三、师生合作学习 1、学生勾画出描写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的相关句子,找几句加以品味。 体会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感。 讨论、交流 2、结合“探究练习一”理解小弗郎士这一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朗读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3、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讨论,点拨。)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四、深入探究: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五、作业 把你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感悟写出来,在班内交流,字数在3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揣摩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师生合作学习新课。 1、 仔细读7-10段,学生勾画出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异乎寻常句子,体会其作用。 2、 细读第11段,讨论:(1)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讨论后明确: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而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2)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讨论后明确: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三、 精读20-22三小节,小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1、 找出20小节中含义深的句子,加以品味: (1)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 这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 2、 韩麦尔先生在他的字帖上都写上“法兰西”、“阿尔萨斯”,用意是什么? 3、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 找出21小节中表现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5、 怎样理解“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 6、 找出22小节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 讨论、交流 四、师生共同赏析结尾(24-29节),齐读后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三处破析号的作用是什么? 2、 “钟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为什么还要写普鲁士兵的号声? 3、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句中“忽然”能否删去,为什么? 4、 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力量”? 5、 为什么韩麦尔竞至于“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个手势? 6、 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五、讨论完成“探究练习三、四”。 六、小结全文。 七、探究: 读完这篇小说,同学们会有许多想法:是不是小说没有写完呢?为什么小说写到这儿就结束了呢?先让学生明确:小说写到这里结束,正是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联想,从而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然后启发学生设想小弗郎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看到上学路上看到的景物(包括操练和布告牌)时的感受,以“回家的路上”为题,续写最后一课课后反思:八、始终眷恋着祖国 学习目标1了解钱学森简要的生平事迹,体会钱学森身上体现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2 学习本文选材精当、条理分明的写法。3 理解课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钱学森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一些主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2. 难点:了解精心选材对于表达中心意思所起的作用。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庚(gng)子 遨(o)游眷(jun)恋诞(dan)生 萌(meng)发拘( j )留 触(ch)怒 募( m )捐 诬蔑( mi ) 募(m)集 大为(wei)震惊眷恋:(对自己喜欢的人或地方)深切地留恋 深造:进一步学习以达到更高的程度摇篮:比喻发源地 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萌发:开始发生 大为:副词,程度深、范围大 募集:广泛征集 饱受:充分经受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二、导入新课“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是某位美国海军次长对某位华人的评价。根据军队的编制,每个师约有万人,五个师就是万人甚至万人!究竟谁有这样大的威力呢?(停顿)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钱学森。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他的故事始终眷念着祖国。三、写作背景及人物介绍课文节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这篇人物通讯记述了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和他获得的荣誉。钱学森的主要事迹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二是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对祖国的巨大贡献。课文节选的就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火箭之王”和“中国航天之父”。193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老师:冯卡门)。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1955年,回到祖国的怀抱。1956年,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四、朗读课文学生分组朗读,要求有感情地读,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时间顺序)画出能表明这一顺序的词语”。分组如下:五、整体感知1、请学生简单讲述钱学森为了回国经历了哪些困阻?明确:一是美国移民局的阻挠:不准他离开美国,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搜查他的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二是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非法逮捕、关押。“15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30磅”,可见受折磨之大。三是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每月报到一次,不准离开洛杉矶,监视,捣乱,检查他的信件和电话等等。面对这一切,钱学森夫妇并没有改变回国的意志,作者选取了三件事:“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随时淮备搭飞机回国;“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搬了五次家;教育孩子心中装着祖国和亲人。以此表现了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定意志。2、从以上事件可以看出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不为困难吓倒,即使回国的困难重重,但是他却丝毫不为所动,表明了他热爱祖国、眷恋祖国。3、理清思路、明确主题本文是按照“拜师求学(1935)创业辉煌二战结束时(1945)决心回国,爱国报国的赤子之心(1950)饱受折磨(19501955)胜利回来(1955年9月17)”的思路组织课文的。主题:这篇通讯记述了钱学森在取得学术上的辉煌成就后,毅然放弃国外优裕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艰苦历程,表现了他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八、探讨研究1、(第5段)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父亲,他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两个“不止一次”,在文中起了怎样的表达作用?你能用贴切的成语来形容钱学森流露的眷恋情思吗?明确:表现对祖国魂牵梦绕的眷恋!第一个“不止一次”是对祖国的眷恋;第二个是对故土的眷恋。成语:魂牵梦绕、望眼欲穿、归心似箭等。2、(第7段)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写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表达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把引用的话改成客观叙述,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明确:美国海军次长的态度不仅说明了钱学森的价值,更预示了钱学森回国的道路将艰难而曲折,会受到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同时,也反衬了钱学森眷念祖国的深情。 如果改为客观叙述不好。那样不能形象地说明钱学森在美国军界首脑人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也不如引用原话显得真实可信。3、(第15段)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求救的呼声。从钱学森向祖国的人大常委会求救这一举动,你能揣摩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吗?请说说看。明确:钱学森写信给人大常委求救,说明了他对新中国的高度信任和报效祖国的急迫心情。4、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你知道哪些?请介绍给同学。 明确:例如李四光(地质学家)、李忠尧、邓稼先(“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郭永怀(他带着力学所二部到国防部门,对发展我国的军事高技术建立了卓越的功绩)等科学家。九、作业:1、抄写生字词; 2、做练习册课后反思:九、古诗四首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二、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四十、晏子使楚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 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能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 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了解词义,师生也可以结合上下文共同讨论词义。强盛:强大而昌盛(多指国家)。 访问:有目的地去探望人并跟他谈话。 大夫:(da fu)古代官职。 出使:接受命令到外国去。 乘机:利用机会。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嘱咐。 冷笑:含有讽刺、不满意、无可奈何、不屑于、不以为然等意味或怒意的笑。 敝国: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欺君之罪:欺骗君主的罪名。 撒谎:说谎。 囚犯:关在监狱里的犯人。 盗窃:用不合法的手段秘密地取得。 柑橘:果树的一类,指柑、橘、柚、橙等。 赔不是:赔罪。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劳动。(二)理清课文条理,分段,概括段意。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要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就可以了。因此在分析课文结构时要放手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脉络。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 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的是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给予反驳。 第三段:(第6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在分清段落之后,也就明白了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主要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过程。 (三)结合课后题学习全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楚王想依仗国势显威风。) (2)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都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晏子刚到楚国后,当楚王以他的身材矮小来侮辱他,不让他从城门进去,而要他从事先挖好的狗洞中往里钻时,晏子针锋相对地予以坚决回击。他说:“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出。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晏子这样说的目的,在于义正词严而不动声色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同时,又能巧妙地将楚王交给自己的难题回敬给楚王,迫使他打开城门,使自己堂堂正正地从城门中进去。 晏子进了城后,见到楚王,楚王又以貌取人,以“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来欺负晏子,侮辱齐国。对此,晏子胸有成竹地引鳖入瓮,诱使楚国让自己说出“敝国有一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的人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