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doc_第1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doc_第2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doc_第3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doc_第4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需要关注的几个现象1、朝代更迭频繁与政权的分立东汉末年开始,社会逐渐走向衰败、动荡,而自公元220年魏朝建立至公元581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立局面,360多年间,经历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西晋、东晋的更迭,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北朝的对峙,南朝前后历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先有北魏,后分为东魏、西魏,两者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替。这段历史,整体而言,可谓动荡,称之为乱世,未尝不可。朝代更迭的频繁,本身即是政治斗争激烈和社会纷乱的一种表现。而士人作为知识的主要承担者,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主导社会的作用,很自然地被裹挟入严酷的政治旋涡之中,深度地介入整个动荡的时代。这样一来,他们对个体自身的生存境遇和面临的时代状况往往有复杂而敏锐的感受。就个体的生存而言,时代的混乱使得士人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政治立场和个人情志等因素影响到他们在时代中的命运,不少士人或死于具体的政治事件(嵇康、陆机、谢灵运等皆是),或惴惴于政治夹缝之中以求存(阮籍即是),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此时显得异常突出。晋书阮籍传中有“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之说,这种说法其实也适用于整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时代状况而言,战乱和分裂带来人口的大量死亡、迁徙,导致生活的凋敝、疾病的流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有云:“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足见动乱给社会带来的伤害。而疾病的流行,也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建安七子中徐干、陈琳、应瑒、刘桢都于公元217年染疾疫而终,号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也是在这一年病逝。正是这样的时代状况,促使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与药和酒的关系极为密切。鲁迅先生写有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讨论了相关问题,后来王瑶以此为启发,写有文人与药、文人与酒,可以参阅)生死问题是人类最为切身而古老的问题,相关的思考,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普遍存在,尤其以道家最显突出,庄子一书即充满对生死问题的多方思考。汉代的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也经常涉及生死主题。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主题显得更为普遍,并有多元化的表现。时代的动荡和士人个体的自觉(有关士人个体自觉的研究可参阅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促使士人对生死的问题表现出异常的关切,进而影响其文学创作。游仙主题的大量出现,既是由楚辞、庄子、汉乐府而来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也是神仙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的一种反映,同时,与士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乱世的回应相关。游仙既可以是一种长生的追求,也可以是一种理想境界的喻托,或者是对现实某种求仙仪式的文学反映。隐逸主题是士人隐逸生活、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展现。隐逸思想、隐逸生活,在古代中国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就逐渐形成不容忽视的文化传统,周易有不少内容即涉及隐逸的内容,而儒、道两家关于隐逸的思想言论更是大量存在。诗经中的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通常也被视为隐逸诗,而“衡门”一词,后来更被视为隐士隐居之所的代称。范晔在后汉书中甚至专门列有“隐逸列传”。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现实危机的刺激和新思潮的兴起,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希企隐逸之风大炽,由此影响到文学领域中隐逸主题的盛行。(有关此期希企隐逸之风的讨论可以参阅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论希企隐逸之风)同时,政权的分立带来了人才的争夺,以及文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特色。人才的争夺一方面促进士人群体的集中(文学集团的形成),同时,也使得部分士人被动羁留他乡,产生更为复杂的生命体验(如庾信)。政权的分立最为明显的是加深南北文风的区别,同时,各政权之间的文学发展也颇不平衡,如三国鼎立时,魏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蜀与吴则相对沉寂,而北朝中的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文风也有分疏。2、门阀士族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东汉后期士大夫中逐渐出现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占据优势,形成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特殊地位的阶层。此一阶层在曹操掌权时期受到一定抑制,到魏和西晋重新兴起,至东晋达于极致,南朝时逐渐衰落。如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说:“自魏晋以来,始以九品中正为取人之法,而九品所取大概多以世家为主,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故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门阀士族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阶层的存在,本身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刺激了此期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王瑶在中古文学史论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中所言:“在变相的封建势力下面,高门世族不只是握有政治经济的特权,而且也是文化的传统继承者。他们有累代的上层家庭教养,有优裕的生活闲暇,有收藏的典籍和文化的环境。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们有独特的享有和继承文化传统的特权;都不是一个出身寒素的人底环境所可比拟的。”然而,也正因如此,才高的寒士也因受压制而心怀不平,往往在文学中表达其不平之鸣,并孜孜不倦地希图以文籍学业作为进身之资,极力展现其在文学方面的才华。3、玄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和流行谈论中国思想史,每一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思潮,玄学通常即被视为魏晋时期的代表思潮。与此同时,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从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逐渐流行起来,成为这一时期另一重要文化现象。玄学主要是以对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核心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东晋之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其重要论题有: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方面的内容。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是,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与玄学相契合,魏晋士人在行为方式以及精神气度方面,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流,表现为颖悟、旷达、真率。(有关魏晋玄学的研究,可以参阅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余敦康魏晋玄学史)佛教约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有释迦牟尼创立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逐渐被改造成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国重要的三大文化传统之一(儒、释、道)。(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约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明帝梦见金身神人,遣使往天竺求法。永平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及佛像到达洛阳,明帝以礼相迎)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所涉领域之广,所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以其对文学的影响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想象世界的丰富;其二,故事性的加强;其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其四,词汇的扩大;其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有关此期佛教的流传情况,可以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4、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自从鲁迅先生提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之后,“文学的自觉”逐渐成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此形成了不同看法。龚克昌、赵敏俐分别主要从汉代的辞赋和诗歌出发,认为,如果只就文学创作的实际看,汉代已经可算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其实,文学的自觉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它的完全,基本上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的一个根本且重要的条件即是人的自觉,亦即士人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而就文学的自觉本身而言,其标志有三:其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其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其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极为兴盛的时代,出现了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编选的文选、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刘勰(约465约521),字彦和,祖籍为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其祖先南迁避乱,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少时家贫好学,博览群书。依沙门僧佑十余年,遂博通佛教经论。梁初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受到爱好文学的昭明太子萧统的敬重。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文心雕龙共50篇,“自原道至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总纲,表明了著者的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各体文章分论,分别论述了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自神思至总术十九篇为写作方法统论,打通各种文体,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等问题。自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最后一篇序志是自序,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王运熙、顾易生 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也称昭明文选。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分三十卷为六十卷,被称为文选李善注,是有关文选的最为重要的注本。这部总集由于编选精审,能兼顾作品在艺术和思想方面的代表性,又兼顾到各种体裁、流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就曾教导他的儿子要“精熟文选理”,而由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载,可以看出,当时甚至流传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文学(196232)“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建安文学”包括了汉末建安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主要以曹氏父子为中心,集中了大批的文人(建安七子),文学创作盛极一时,并形成了所谓的“建安风骨”。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尚气,慷慨,悲情,是建安文学情感取向方面的特征,它与文学内容的真、高、刚、直特征,构成建安风骨的重要两翼。”2、正始文学(233265)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但文学史通常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其主要代表是阮籍和嵇康。 规模略小,玄学为文学注入了批判性,论说文思辨能力的提高,诗风:清虚、高旷、自然、悠远。 3、两晋文学(265420)西晋文学: 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人蔚起,文学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文学史通常将这段时期的文学称为“太康文学”,形成了以繁缛为特点的太康诗风。 锺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东晋文学: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玄言诗盛行的时代。4、南朝文学(420589) 诗歌:元嘉体、永明体、宫体、南朝民歌 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永明体:谢朓、沈约、何逊、吴均。 宫体:萧纲、萧绎、徐摛、庾肩吾、徐陵、刘孝绰。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朝文学的特色: 社会功能逐步淡化,美学价值成为作家们的普遍追求。突出地表现为两方面,其一为文学作品中“情性”的空前强调,其二为语言技巧的刻意追求。5、北朝文学 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辞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辞,清绮则文过其意。理胜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文学不如南朝发达,但也有不少佳作,尤其在散文方面,同时,北朝民歌也以其独特的面貌和相对丰富的内容而引人注目。6、魏晋南北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酝酿着新变的时期: A、文学进入自觉的阶段,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 B、玄学与佛学为文学带来了新的因素。C、语言形式美的发现及其在文学上的运用。重要或经典作家的存在,成为后世追摹的对象:曹植、阮籍、谢灵运、陶渊明简明的阅读书目: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高步瀛两汉文举要、魏晋文举要、南北朝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陈庆元汉魏六朝辞赋选。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 曹氏父子一、曹操(155220)1、曹操的身世及为人:曹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小字阿瞒。其父夏侯嵩,为宦官曹腾养子。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曹瞒传:“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被服轻绡,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时或冠帢帽以见宾客。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汙巾帻,其轻易如此。然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馀。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裴注引魏书:“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於世。” 让县自明本志令:“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昼则讲武事,夜则论经书。”“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存恤令:“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扶循,以称吾意。”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2、曹操的文坛领袖地位: 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干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大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3、曹操的诗歌创作: 曹操诗歌现存二十多首,都是乐府诗。 一方面,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语言古朴率真。另一方面,从现实创作需要出发,对乐府体制做了大胆革新,用乐府古题而自创新辞,甚至自创新题,并且不时突破原有乐府曲调的限制。其题材主要有四类:纪事、述志、游仙、咏史。曹操诗歌的艺术特色:A、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锺惺古诗归卷七:“汉末实录。”B、苍凉悲慨,气韵沉雄梁锺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器之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本无泛语,根在性情,故其跌宕悲凉,独臻超绝。”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人生几何:左传:“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譬如朝露 :汉书:“李陵谓苏武曰:人生如朝露。”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遨以游。”越陌度阡:应劭风俗通:“里语云:越陌度阡,更为客主。”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4、曹操的文刘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魏武建国,颇杂刑名,文体因之,渐趋清峻,一也。建武以还,士民秉礼,迨及建安,渐尚通侻,侻则侈陈哀乐,通则渐藻玄思,二也。”清峻、通脱,正是曹操文章最大的特色。通脱,则坦率自然,清峻,则简约犀利。此种风格的形成,既发乎曹操的个性、气质,又与其学术渊源相关。让县自明本志令: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於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祀桥玄文:故太尉桥公,诞敷明德,汎爱博容。国念明训,士思令谟。灵幽体翳,邈哉晞矣!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顽鄙之姿,为大君子所纳。增荣益观,皆由奖助,犹仲尼称不如颜渊,李生之厚叹贾复。士死知己,怀此无忘。又承从容约誓之言:“殂逝之后,路有经由,不以斗酒只鸡过相沃酹,车过三步,腹痛勿怪!”虽临时戏笑之言,非至亲之笃好,胡肯为此辞乎?匪谓灵忿,能诒己疾,怀旧惟顾,念之凄怆。奉命东征,屯次乡里,北望贵土,乃心陵墓。裁致薄奠,公其尚飨!二、曹丕(187226)1、曹丕的身世及为人:字子桓,曹操卞氏第一子。卞夫人四子: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倡家女卞夫人原为姬妾,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失败而逃亡时,有传言曹操已死,属下将散,卞夫人已大义的言辞留住他们。后被曹操立为继室,并负责教导曹操诸子。曹丕其人多才多艺,理性而善感,在政治上虽无突出表现,心性亦有狭隘、机诈之处,但还是多少有些仁厚的气度。魏书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曰皇览。”裴松之注引魏书:“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魏书文帝纪:“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曹丕善哉行:“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2、曹丕的诗歌创作: 现存诗歌约四十首,主要分三类:其一,宴游诗;其二,抒情言志诗;其三,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及思乡之情。梁锺嵘诗品列曹丕于中品。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有仙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大抵如此。”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感觉敏锐,偏向于理性的诗人。(叶嘉莹之说)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此前较佳者,尚有东汉张衡四愁诗)燕歌行(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这首诗最直接的感动人心的地方,在于声韵的优美、谐婉。以“ang”为韵。“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雁)南翔。”:以写景开头,而营造一种独特的气氛,使人不觉之中,受其感染。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慊慊思归恋故乡”: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苏轼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我思君处君思我。”“贱妾茕茕守空房”: 古诗十九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李商隐端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欧阳修玉楼春:“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星汉西流:银河向西方流下去。央:结束,终了。“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总体而言,曹丕的诗歌带有明显的“文士气”,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个人情感的抒发;其二,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3、曹丕的文 曹丕为文,与其父的通脱、清峻不同,其书扎显得善感、细腻,文辞清丽,气度和婉,富于生趣,其文论则敏锐深远,辞丽理畅。代表作有与朝歌令吴质书、与吴质书、答繁钦书、典论等。与朝歌令吴质书: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无恙。途路虽局,官守有限,愿言之怀,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书问致简,益用增劳。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驰骋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舆轮徐动,参从无声。清风夜起,悲笳微吟。乐往哀来,怆然伤怀。余顾而言,斯乐难常,足下之徒,咸以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天气和暖,众果具繁。时驾而游,北遵河曲,从者鸣笳以启路,文学托乘于后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今遣骑到邺,故使枉道相过。行矣自爱。丕白。三、曹植(192232)1、曹植的身世及为人:字子建,曹操卞氏第三子。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植尝乘车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曹丕和曹睿在位时,曹植受到极大的猜疑,处境严峻,多次徙封,欲求施展其宏大的政治抱负而无门,郁郁而终,年四十岁(虚岁四十一)。曹植薤露篇:“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怀此王佐才,慷慨独不群。鳞介尊神龙,走兽宗麒麟。虫兽岂知德,何况于士人。孔氏删诗书,王业粲已分。骋我迳寸翰,流藻垂华芬。”可见,曹植是一位任性纵情,才华横溢,志向高远的士人。他一生由于前后处境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为贵公子,任侠适意,意气风发,后期处境艰险,转为悲愤、郁抑。2、曹植的诗歌创作:才情兼备,属于纯情的诗人。(叶嘉莹之说)前期诗歌:歌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白马篇可为代表。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掳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后期诗歌: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词气或激奋、直接,或含蓄、哀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七哀诗、杂诗等可为代表。景蜀慧魏晋诗人与政治:“在曹植生活的汉魏之际,哲学思想上尚没有一套完整成熟的,可替代传统价值系统的玄学理论来使他这样的知识分子解脱自安,而他又偏具有执着的理想追求和近于楚骚的气质个性,加上人生遭遇的不幸,种种因素,导致曹植在思想上长期处于新与旧、理想与现实的彼此冲突状态。精神上的徘徊追寻,情感上的迷惘抑郁,均通过其诗作来抒发表现。此点,当是我们理解曹植之诗的一个总的契纽。”曹植后期诗歌的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对自己的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懑;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第三类,述志诗;第四类,游仙诗。第一类,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第二类,如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借问叹者谁?自云(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西南风”:夏天之风。第三类,如薤露篇。第四类,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此类诗篇,以游仙求解脱,以游仙寓理想,非必有神仙之信仰。梁锺嵘诗品:“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宋无名氏释常谈卷中引)在五言诗发展史上,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3、曹植的文与赋曹植在文与赋的创作上,也有杰出的表现。文的创作有书札如与吴季重书,表文如求通亲亲表、求自试表、陈审举表等,赋的创作,以洛神赋最见精神,影响深远。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辔有馀,故能缓急应节矣。”曹植的表文辞采斐然、情感真挚、气势壮盛、音节浏亮,富于审美意味。但就其政治实用性而言,难免偏弱。洛神赋在构思和手法上受到宋玉高唐赋、神女赋的启发,但其主旨由宋玉的讽喻君王不可贪恋女色,转而变为通过描写对洛神的追求与幻灭,抒发作者个人政治上的失意和理想的破灭。全赋笼罩着浓重的哀愁、悱恻,显得缠绵缱绻。而对洛神的描写,笔法高妙,向来被视为描写美女的经典之笔。“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迴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第二节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一、“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出身世家,少有才名,博学多识,曾得汉末蔡邕的赏识。身历乱世,多忧生之叹。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序:“家本秦川,贵公子孙,遭乱流寓,自伤情多。”代表作:七哀诗三首、从军诗五首、登楼赋。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蔡琰悲愤诗:“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诗经曹风:“冽彼下泉,浸彼苞稂。忾我寤叹,念彼周京。”毛诗序:“思治也。曹人疾其公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魏晋时期,辞赋创作出现新的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显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王粲的登楼赋就是这一潮流中的代表作品。登楼赋写于王粲寄居荆州后期,登麦城城楼而作。他在刘表幕中不受重用,郁郁寡欢,因登楼四望,感时伤乱,借景抒情之中,将他的无尽乡愁与怀才不遇之感纠结在一起加以抒写。本以登楼销忧,却因触景而反添愁绪,从而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身世离异之感与当下的景物融为一体,感人至深。被刘勰称为“魏晋之赋首”。登楼赋(开头片断):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二、仗气爱奇的刘桢为人正直、自尊心极强,个性傲岸特立。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减死输作。”梁锺嵘诗品:“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陈思以下,桢称独步。”代表作:赠从弟三首、赠徐干。赠从弟: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的诗以气势取胜,无论是抒情还是咏物,无论是写山水还是状禽鸟,都显示出其目无千古,踔厉奋发的气概。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就说:“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三、其他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郭北门行、徐干室思诗等。七子之外,蔡琰的五言悲愤诗也值得关注,深受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叙事和抒情相结合,以一己之遭遇写汉末时势的动荡和民生的悲惨,深刻而细致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状况。第三节 建安风骨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明诗篇:“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一、政治理想的高扬曹操对酒:“对酒歌,太平时,吏不呼门。王者贤且明,宰相股肱皆忠良。咸礼让,民无所争讼。”二、人生短暂的哀叹三、强烈的个性表现四、浓郁的悲剧色彩第四节 正始文学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时局发生变化,文人命运随之改变。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大批士人主动或被动地卷入旋涡之中而被杀,以致其时有“名士减半”之说。其时士林重要人物为“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二、阮籍及其咏怀诗晋书阮籍传:“容貌瓌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阮籍的为人:一方面,狂放,不守礼法;另一方面,谨慎小心。如登广武,观楚汉战处,而有“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叹,醉眠酒家妇侧,为陌生夭折的女子大哭,与嫂子相别,下棋闻母丧而坚持终局,裴楷吊丧而阮籍醉酒,等等,都很能显示他的狂放、不守礼法。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序:“他蔑视礼教,固然是思想上的解放,实际上还是佯狂避世。”而,世说新语德行注引李康家诫载司马昭评价阮籍说:“然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否人物,可谓至慎乎!”以及“口不臧否人物”,为司马昭写劝进文,先拒蒋济之官而后从,自求任东平相,自请任步兵校尉,等等,又很可看出阮籍的谨慎、委曲求全。总的来看,阮籍的内心应该是矛盾而复杂的,他对儒家的政治理想、伦理道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对道家的人生态度也保持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司马氏采取的也是可否之间的情感。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南朝颜延之:“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引)清沈德潜古诗源:“阮公咏怀,反复凌乱,兴寄无端,和愉哀怨,杂集于中,令读者莫求归趣,此其所以为阮公之诗也。必求时事以实之,则凿矣。”阮籍的诗歌中充满着苦闷与孤独的情绪,同时不乏批判的精神,而在苦闷之中,有时又作旷达之语、豪壮之言。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岳飞小重山:“烛残漏断频攲枕。”陶渊明杂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冯延巳抛球乐酒罢歌余兴未阑:“波摇梅蕊当心白,风入罗衣贴体寒。”“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陶渊明饮酒:“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唐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其三: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一身不自保,何况恋妻子。凝霜披野草,岁暮亦云已。“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趾”: 史记伯夷列传:“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元刘履:“此言魏室全盛之时,则贤才皆愿禄仕其朝,譬犹东园桃李。春玩其华,夏取其实,而往来者众,其下自成蹊也。及乎权奸僭窃,则贤者退散,亦犹秋风一起,而草木零落。繁华者于是而憔悴矣,甚至荆杞生于堂上,则朝廷所用之人从可知焉。当是时惟身远遁,去从夷齐于西山,尚恐不能自保,何况恋妻子乎?篇末复谓严霜被草,岁暮云已者,盖见阴凝愈盛,世运垂穷,朝廷终将变革,无复可延之理。是以情促词绝,不自知其叹息之深也。” 梁锺嵘诗品:“晋步兵阮籍,其源出于小雅,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于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三、阮籍的文与赋 阮籍的代表性文章有达庄论和大人先生传,辞赋创作比较有特点的是他的猕猴赋。四、嵇康其人其诗 世说新语容止:“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山涛:“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注引康别传:“伟容色,土木形骸,不加饰厉,而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嵇康为人高洁、正直、孤傲、特立独行。 诗歌代表作:赠秀才入军十八章。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左揽繁弱,右接忘归。风驰电逝,蹑景追飞。凌厉中原,顾盼生姿。“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刘向新序:“楚王载繁弱之弓,忘归之矢,以射兕云梦。” 息徒兰圃,秣马华山。流磻平皋,垂纶长川。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嘉彼钓叟,得鱼忘筌”: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庄子徐无鬼:“庄子送葬,过惠子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嵇康的诗歌显示出一种清峻切直、兴高采烈、洒脱旷远的风神气度。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有“嵇志清峻”之说。五、嵇康的文论说文至魏晋出现高潮,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主题广泛,主要有研寻哲理、衡论宗教、品藻人物、针砭风俗、讨论礼制等内容;其二、名家辈出,并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风力:“师心独见,锋颖精密”,“守己有度,伐人有序,和理在中,孚尹旁达,可以为百世师”。嵇康声无哀乐论、养生论即是这一领域的名篇,而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是辞旨尖锐、个性兀傲的佳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部分):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几,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已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耶?第二章 两晋文学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一、政治旋涡中诗人们的浮沉 政治斗争复杂,诗人们却都热衷于功名,不能知几识微,身处旋涡之中而无法自拔,在失却道德操守或理想的同时,也常常失去生命。二、逞才成为创作的目标 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为了逞才,很重视最能表现才华的辞赋,相应的,他们的艺术技巧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梁锺嵘诗品:“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三、繁缛:太康诗风的特征太康诗人的诗歌创作主要有两方面的表现:其一,拟古;其二,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体现出“繁缛”的艺术风貌,这种艺术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其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其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潘岳(247300),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二首。其一: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潘岳悼亡诗三首。其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隟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春风缘隟来,晨霤承檐滴”: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聂胜琼(女)鹧鸪天寄李之问:“枕边泪共帘前雨,隔着窗儿滴到明。”四、陆、潘的赋辞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新的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南北朝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甚至诗化的特色。而且,出现了新的辞赋类型文赋,以赋的形式抒写文学理论。陆机的文赋:以赋的方式表达文学理论,是陆机对辞赋题材的发展,拓展了辞赋的领域。更重要的是,该赋对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创作的得失进行了形象而深刻的揭示,成为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作品。情感表现领域扩大,作者的表现力也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潘岳怀旧赋、悼亡赋即是很好的例子。大赋的体式功能也得到调动,既有表现严正重大题材的习惯,又充分关注个人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