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戊变(3).docx_第1页
庚子戊变(3).docx_第2页
庚子戊变(3).docx_第3页
庚子戊变(3).docx_第4页
庚子戊变(3).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庚子戊变(3) 大沽炮台是清政府设在天津海河入海口的要塞,一向有“津门之屏”之称,但截止到1900年,大沽炮台已经先后被英法联军突破了两次。八国联军侵华以前,清政府在此建成了拥有四个炮台的防御体系,这四个炮台分布于海河入海口的两侧,共配置了170门火炮,其中大部分是当时先进的德国克虏伯和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式。 常年驻守在大鼓炮台的清军有三千人,守将是天津镇总兵罗荣光。1900年6月16日夜里10点左右,联军在舰队向大沽炮台的清军阵地派出了一名俄国海军中尉,当这位下级军官见到63岁的炮台守将罗荣光后,向他宣读了一份联军的最后通牒。通牒限令:中国守军在次日凌晨2点之前必须让出南北炮台以便联军进驻,否则将开炮夺取!罗荣光当即拒绝了最后通牒,并将消息上报了在天津的直隶总督裕禄,要求增援。 6月17日零点50分在距离最后通牒限定的时间还有70分钟的时候,大沽口外海面上的22艘联军军舰开始向大沽炮台开炮,清军立即开炮还击,战争正式爆发。 由于弹药库被炸和天津的援兵没有如约前来,炮台守军在抵抗了6个小时后,南北炮台相继陷落,守军大部阵亡。 就在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的时候,北京还不知道战争已经爆发。6月17日,慈禧召集了第二次“御前会议”。会议关心的仍就是怎样阻止那支由西摩尔率领的联军进京的问题,由于被义和团破坏的电报线仍旧没有修复,清政府和外国使馆都不知道西摩尔的联军到底走到哪里。 6月18日,也就是大沽炮台陷落的第二天,慈禧收到了直隶总督裕禄在第一时间派人送来的那份“最后通牒”。由于不知道大沽口是否已经开战,慈禧马上召集了第三次“御前会议”商讨对策。朝中上下针对到底是战是和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振江:在会议上主要争论的主要人物有两派,形成两派势力。一派是以载漪和刚毅这两个人,他们那是坚决来利用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义民,要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消灭外国人。一派力量是光绪,许景澄这些,戊戌变法的支持者,他们认为义和团是乱民,外国侵略者是侵略中国,但是和好几个国家一块对他们作战,这对咱们相当不利,因此坚决反对对外宣战。 载漪表示他可以派兵攻打使馆,杀死外国使臣。光绪皇帝打断了载漪的谈话并斥问:“甲午战争的教训还不够吗”?一个日本我们都打不过,眼下列强军力十倍于日本,一旦战争爆发必败无疑,光绪认为义和团必须马上镇压。 主和的大臣们支持光绪的意见,强调义和团的法术临阵无法御敌,不能冒险与诸国开战,并指出一定要保障在京外国使馆人员的安全,否则按照万国公法规律:反使臣性命不保,他日城破,鸡犬不留。但主战的大臣们则认为,义和团的法术完全可以抵御洋人的进攻,军机大臣刚毅更说,洋兵的腿不能弯曲,进占的时候只要把洋兵绊倒,他将无法站立。当天的会议没有任何结果,一场关于国家命运的争论就这样结束了。此时真正能够作出决策的只是65岁的慈禧太后,但是要让她作出准确的决策也确实很难,这一天唯一让她舒心的消息就是,前些日子派出的武卫军董福祥部,已经和义和团一起把那支西摩尔的联军阻击在了廊坊,据说西摩尔已经开始向天津撤退。 就在中国最高当局还在为是否与各国交战而争执的时候,战争已经在天津开始了。战争爆发的当天,联军进攻大沽炮台的消息传到了天津,天津的清军和义和团立即作出反映,他们一面拆毁和从天津到大沽的铁路,一面迅速向外国人聚居的紫竹林租界集结。第二天上午清军和义和团完成了对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火车站的包围,直隶总督裕禄下令开始进攻。 由于租界内的联军和自卫队的兵力无法和中国军民抗衡,租界的领事们便向大沽口的联军求援。派去突围求援的英国军官四天后才到达那,很快大沽口的各国舰队指挥官立即决定支援天津,随后又一辟7300人的联军扑向天津。 战争爆发第3天的6月19日,大沽口已经开战的消息传到了北京城内,京城上下群情激愤,义和团出现了要进攻东交民巷的迹象。慈禧急忙召集了第四次“御前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程歗:参加“御前会议”的荣禄,写给他的叔叔,就是四川总督奎俊溃军,有一封私信,因为是封私信,所以叔侄之间可以无话不谈,这个应该是可靠的。他大概讲了这么几个意思,他说此事,就是主战这件事情,此事始于端王,个王公贝勒随心都符合他,把它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瞎起哄,跟着起哄。“皆以上意为顺”,这句话很重要。他们讲就是我们都是爱新觉罗近支子孙,不能够把自己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我们不甘心。那么这个“上意”就是端王他们以“上意”为顺,这个“上意”是什么,这个不可能是光绪,只能是慈禧。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黎仁凯:慈禧太后呢,她总体上呢她这个屁股基本上是坐在后当顽固派这一边。那么后来,她实际上就被后当载漪他们实际上控制了,她已经就处于他载漪这一派当中。当然还有几个因素,一个就是大鼓炮台的丧失,外国人攻占,这使得的慈禧太后非常恼火。那么再一个原因,因为义和团它在廊坊阻击战当中,曾经发挥了威力,使得西摩尔联军搞了好几天也进不了北京,最后还得狼狈逃回了天津,再加上大批义和团进入北京,这就使得慈禧太后认为义和团也可以打一阵子,她还对义和团抱有希望。 在这次会议上,主战派的意见最终占据了上风。慈禧作出决定,准备交战。 当天下午3点,慈禧派人照会各国公使,要求他们在24小时之内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当晚,公使们复函清政府,请求延期赴津,并希望能够在明天上午9点前得到答复。 第二天一大早德国公使克林德便离开东交民巷,前往清政府总理衙门,交涉公使撤离之事。在途径东单牌楼的时候,恰好遇上端郡王载漪虎神营官兵巡逻,克林德被清军击毙,这就是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克林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上被打死的级别最高的外国人,西方人认为,享有外交豁免权的克林德被杀,是当时八国联军出兵中国的直接理由。但他们忽略的一个事实,联军在事件发生的四天前就已经向清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三天前就已经攻占了大沽炮台。 克林德被杀后不久,清政府的答复就如约送到了东交民巷,清政府的态度是“稍缓日期,可以通融”,但是警告说由于因为团民满市,群情激愤,各国公使一定不要到总理衙门,以免路上出现以外。 当日慈禧下令起草了被史学节称之为宣战诏书的上谕。但尽管如此她仍不愿冒险开战,由于大沽炮台是否被占是宣战与否的关键因素,所以她在当天给裕禄的上谕中还在急切的询问,究竟大鼓炮台是否开仗强占。同样是在这一天,一个让中外之间争论许久,史学节说法不一的重要事件爆发了。 6月20日,也就是克林德被杀的当前下午四点,大批中国人开始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这一行为一直持续到八国联军进入北京。那么这些中国人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长期以来的观点认为,围攻使馆的是义和团,但这个说法并不正确。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华国:这个从可靠的来看,肯定是清朝军队,这个主要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一个英国的公使他始终在使馆里面,他经常有报告,给那个英国外交部的报告,这个报告里面谈得很明确,进攻使馆的从一开始就是清朝军队,另外当时的使馆工作人员有日记,日记里面写的也是清朝军队,还有一种就是当时中国的教民,在那个使馆里面参加守使馆的也写了日记,这个日记里写的也是中国军队,另外美国的公使,还有哪个比利时的公使,他们当时都曾经给驻天津的领事写过密信,这个密信里面写的也是清朝军队进攻使馆。而在这些材料里面,提到义和团的非常少。 其实早在义和团开始围攻北京的教堂时,慈禧为了保障使馆安全便派遣了自己的心腹大臣荣禄率领他的武卫军中军,前往东交民巷实施保护。当时的英国公使窦纳乐在日后写给英国政府的报告中谈到,总理衙门将这道上谕通知了各国使节,并且征求了他们关于如何才能最好的驻扎荣禄所数部队的意见。可见荣禄的军队确实对试管提供过保护。此后东交民巷的内层防御有护馆洋兵,外层有中国政府军。手持大刀长矛的义和团很难发动真正的进攻。因此,进攻使馆的主力不是义和团。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华国:不能说义和团并不想去进攻使馆,但事实上整个使馆是在被清朝军队严密地包围起来了,义和团除了个别人曾经进到那个包围圈里面外,一般根本进不去,清军把它隔离了。 此外除了荣禄的武卫中军,由董福祥率领的武卫后军也加入了进攻使馆的战斗。20日下午4时整,清军从北面和东面开火,开始了中国政府军队对北京使馆有组织的进攻。 慈禧为什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吗,难道她不知道这种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会激起众怒吗? 6月21日,也就是清军开始攻打东交民巷的第二天,慈禧终于接到了裕禄派人送来的奏折,奏折证实了大沽和天津已经开战的传闻。这表明八国国家对中国的军事行动已经开始。最后的关头到了,一个重大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慈禧面前,中国和八国国家同时开战取胜的可能几乎没有,但是列强既然已经发动了战争,祖宗的江山社稷和自己的权力就一定要保全,到底应该怎么办? 这一天慈禧下令颁布宣战诏书,这份以光绪皇帝名义发布的诏书用将近六百个汉字,历数了几十年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欺凌,强调了清政府一直对外国人采取的怀柔政策,以及此时被迫应战的理由。诏书中第一次把义和团称为了义兵,号召军民人人敢死,大张挞伐,执干戈以卫社稷。诏书指出:中国土地广有二十余省,人民多至四百余兆,何难剪彼凶焰,张国之威。这份诏书实际上是一份对国内发布的战争动员令,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宣战诏书交战对象并没有明确交代,而是采用了一个略带蔑视的词“彼等”。 从这一天开始,慈禧对义和团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她称义和团为“义民”,宣布停止对义和团的镇压,并传令宣布嘉奖,随后她还要求各省的督抚们招抚义和团联合抗外。可以看出在此刻慈禧的心里列强对其统治的威胁远远超过了义和团,因此她要借助义和团的力量抵御外国入侵。 慈禧联拳抗洋的决心在宣战后的第三天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天她再次下令各省督抚给义和团提供武器,以加强战斗力并指派端郡王载漪和军机大臣刚毅负责统帅天下的义和团,希望将其纳入政府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京津地区的义和团迅速发展,义和团的反洋教运动和抵抗侵略的行动结合了起来,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从天津紫竹林租界到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以及阻击西摩尔联军的战场,一场包括九个国家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 这是一张东交民巷使馆被围示意图,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当时的英国使馆是东郊民向最大的也是距离皇城最进的使馆,并且由于各国公使还经常在此集会决策,所以具有指挥中心性质的英国使馆无疑应该是清军的主攻目标。但从中外史料的记载来看,遭受最猛烈进攻的不是英国使馆,而是法国使馆和肃王府,这是什么原因呢?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华国:在整个进攻使馆过程中,荣禄起的作用非常大,法国使馆是由荣禄的军队去负责的。而那个外国人的记载里面都说,这个进攻法国使馆非常激烈。那么英国使馆是由董福祥来负责的,英国人的材料里面都说,进攻英国使馆那个行动比较少,造成的伤亡也特别少。这个董福祥是排外的,他的行动反而少,这个荣禄是主张跟外国那个维持比较好的关系的,他的进攻行动反而比较激烈,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个情况? 法国使馆位于东交民巷的东南角,在整个被围攻期间先后伤亡了60多人,占整个八国伤亡总数的四分之一。肃王府位于英国使馆的东侧,是肃亲王的府邸。肃亲王离开王府后大批中国教民和日本士兵便占据了这里。当时东交民巷仅有九百余名外国人和近两前多名中国教民,而围馆的清军则达到了近两万人,但他们却始终没有把最重要的英国使馆作为主攻对象。当时身处英国使馆的英国记者辛普森也发现了这一现象,他在日记中写道:作为我们根据地的英国使馆受到的影响很少,四个礼拜以来这里很难见到受伤的人,而在其他地方受伤的人数几乎达到了120人,他推测说中国军队看来是接到了特殊的命令。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华国:那么只有谁能指挥他们,就是既控制了董福祥的行动,又使得荣禄必须去进攻,那只有一个人有这个能力,那就是慈禧。至于说慈禧为什么要进攻使馆,刚才你说了这个违反国际法。这个使馆有豁免权,在我们今天看来,都是国际公认的,成为一种常识。但对于慈禧来说,在战争开始的情况之下,她认为中国没有必要受这个约束,那么当时就在战场上,这个清朝军队打不过外国人,那么战场上打不过怎么办呢,当然最后就要求和,但求和对于慈禧来说,她不愿意无条件投降,而只能说经过谈判停战。那么你要求谈判停战的话,你必须对对方有一定的压力,对方才可能同意停战,那么这个压力用在哪儿呢,只有一个地方可以用,在北京来说就是对使馆施加压力。 但为了不伤害到大多数公使的人身安全,清军的进攻刻意避开了公使们聚集的英国使馆。显然,慈禧给自己留下了后路。但是她的这一策略却始终收到了外界因素的干扰。 第一次干扰来自朝廷内部,6月25日也就是慈禧下令开始攻打使馆的第六天第一次干扰来自朝廷内部。 6月25日,也就是慈禧下令攻打使馆的第6天,端郡王载漪和庄亲王载勋带着60多名义和团团民冲进了紫禁城,他们闹着要找二毛子算帐,声称要杀掉和洋人一条心的光绪皇帝。这种行为被及时赶到的慈禧制止了,她揭穿了2位王爷趁机作乱的企图,杀掉了为首的团民。 此事给慈禧的刺激很大,两个王爷居然带着一群百姓闯入皇宫,要杀皇帝,史无前例,她开始担心对义和团失去控制,她对采纳载漪等人联拳抗洋的决定产生了顾虑。事后她马上传令荣禄停止进攻使馆,还派荣禄在使馆外树立了“奉旨保护”牌子。但是仅仅3个小时后进攻又重新开始了。窦纳乐的报告上说,重新开始射击是迄今所遭受的最猛烈的炮火。这是因为慈禧又收到了天津传来的消息,大批联军增援部队已经从大沽口出发,负责截断西摩尔退入天津的一部清军已经战败,她不得已又再次下令开始了对东交民巷的进攻。 6月29日,慈禧给清政府在八国的驻外使节们发去了电报,要求他们针对“宣战”一事向驻在国进行解释。电文的大意是这样的:招抚团民实在是迫不得已,大沽口的开战原因也不在中国,中国就是再不自量力,难道还至于依靠乱民和各国同时开展。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保护各国的使馆,自行解决义和团的问题。从上述电文中可以看出,慈禧并没有下定决心与八国誓死一战。 4天后,慈禧又以光绪皇帝的名义给出兵最多的英、日、俄三国元首发出了国书,他们分别是俄国沙皇、英国女王和日本天皇。三份国书分别强调了中国同该国的特殊关系:与俄国沙皇谈到了两国非同一般的交情,同英国女王谈到了英国在华的商业利益,同日本天皇谈到了唇亡齿寒的道理。国书的结为用完全相同的字句说到:惟望大皇帝设法筹维,执牛耳以挽回时局,并希惠示德音。不胜激切翘企之至。这些国书表明清政府非正式地向列强表示了求和的愿望,并且还把实现停战的可能寄托在了对方主动罢手上。最后慈溪再次急电两广总督李鸿章进京讨论议和的问题。可是,从6月下旬到7月初,不但这三个国家相继增兵,而且德国也做出了大举增兵的计划。 早在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的消息传回德国后,德皇威廉二世就决定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他表示必须大举进攻北京,它他夷为平地。他发出命令,任命瓦德西元帅为远征军司令,组织远征军奔赴中国战场。在港口送行时,他在谈到为什么要对中国实施报复和惩罚时说,德国的旗帜受到了侮辱,德意志帝国遭到了嘲弄,对此必须进行具有示范意义的惩罚和报复,我派遣你们前往征伐是要你们对不公正进行报复。只有当德国和其余列强的旗帜一起胜利地傲视中国,高高地飘扬在长城之上,强另中国人接受和平之日,我才会有平静之时。 德国派遣远征军的原因真像德皇说得那样只是为受到侮辱实施报复吗?当年随军采访的一位德国记者这样写到:我们德国人从事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殖民战争。我们进行这场战争并不是为了基督教,也不是为了文化,而是为了贸易和我们在世界上的强权地位。时任德皇顾问的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长莫尔特克上将在他的回忆录里写得更为直白,我们自然无须对整个远征行动的动机进行讨论,因为平心而论,我们不能不承认对金钱的贪婪,是促使我们下手去切中国这块儿大蛋糕的动机。显然德国是借此机会巩固和扩大他的在华势力范围。 在天津从6月23日晚开始,战争的形势就开始向有利于列强的方向发展。从大沽口赶来的联军部队增援部队赶到了租界,使得租界的联军部队超过了万人。清军和义和团的进攻被有效地遏制,加上从廊坊撤回的西摩尔联军,租界内的总兵力达到了12000人。联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开始反攻。 7月初租界的联军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主攻一个方向,将战场引向租界以外。 7月9日,清军聂士成部与联军在八里台展开了激战。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振江:当时聂士成骑着战马,带着兵就来抵抗英军的进攻。聂士成一连换了四匹战马,四匹战马都被英国兵和日本兵给打死了,他自己也受了伤,肠子被打出来了,还照常指挥作战。因此他的保镖就劝聂士成你赶紧退下来,然后咱们再还击。聂士成讲这个时候不是退的时候,非血战到底不可,最后他被日本兵打中脑穴死亡,抵抗相当英勇。 八里台之战结束之后,天津城外的众多战略地点均被联军占领,联军逐步完成了对天津城的包围。北京方面攻打东交民巷的行为已经持续了近20天。7月8日,慈禧第三次致电李鸿章要求其马上来京,并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表明清政府已经开始为日后和谈大臣的政治身份进行准备。 7月上旬对肃王府和法国试管的进攻达到了高潮。14日清军几乎已经可以马上攻破这两地的防线,但在这个时候,清军的攻势却突然减弱。到了16日甚至停止了进攻。这是清军第二次主动停火。 英国公使窦纳乐在他的报告中说,当时他们猜测外界已经发生了一些让中国政府感到惊慌的事情。事实证明这一猜测是准确的,使清政府惊慌失措的正是天津战局的极具恶化。慈禧显然被这些完全背离她以战促和的策略的消息所震惊,对眼下进攻使馆的行动再次产生了动摇。 7月13日当时的联军总指挥俄军中将阿列克谢耶夫下达了总攻天津的命令,天津军民奋起反击。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 陈振江:刚刚发明了毒气战,也叫做裂地炮,也叫做氯气炮。打这个火车站的时候,他用这个氯气,打了氯气炮,当时士兵在那儿站着,端着枪正在打枪的时候,闻到这个气站着就死了。进攻天津城的时候又打了毒气战,往城利里放毒气弹,这个毒气弹杀伤力更强,老百姓死了上千人,军队也死了不少。所以这样呢,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军队还是打得很厉害,联军攻了好几次城攻不下。那么后来什么原因攻下来了呢?就是美国的教会派了一个教徒是个汉奸,他化装成一个商人来天津探亲,结果他给这个日本兵提供了个消息,就是说天津城的南门有一段城墙是倒塌过,后来修得很不坚固,如果用炸弹把这个炸开很容易。日本兵得到这个消息以后,就扮装成义和团到这个城根下,然后把炸药响以后,把城墙炸开,这个情况下进了天津城。 7月14日下午,八国联军完全占领了天津。消息传到北京后,慈禧急忙下达了暂停对东交民巷进攻的命令。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华国:那为什么呢,因为这次天津陷落以后,面临下一个危险就是什么呢,八国联军可能要从天津往北京进发,如果你这个时候还在强攻使馆的话,那么等于就是催他们赶快来。慈禧这个希望八国联军不要打北京,那么这时对使馆她就得放松一些,那意思就是说只要你不进攻北京,这个使馆问题咱们可以谈判解决。 清政府向使馆递交了一份照会,以保护使馆人员为名,要求他们离开使馆,转移到总理衙门居住,但这份照会却遭到了各国公使一致拒绝。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林华国:他们就坚决不出来,就是你打也好,不打也好,我就一定在使馆里面呆着。他们知道,出来以后那么在谁控制之下,就在清朝政府控制之下,他现在在使馆里面他有自己的军队。当时出来它有条件的,倾巢政府给他的照会有条件,出来就不能有任何武装,你解除了武装才能出来,解除武装出来以后对他们来说很危险。 慈禧又致函英国公使,强调中国自应加派队伍,严禁团民不得再向使馆放枪攻击,显然她已开始谋求改善与公使们的关系,并企图把攻打使馆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 19日清政府以义和团的威胁迫在眉睫为借口再次要求各国公使离开北京前往天津,并答应派兵沿途保护。公使们对这个要求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回绝,只是反复要求提供更为详细的计划,延长清军停火的时间,以拖待变。 停火后双方信使往来不断,清政府一度以关心的姿态询问使馆人员的安危,公使们回答:我们在这里过得很好,只不过需要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没过几天,慈禧就派人像使馆送去了四车蔬菜和瓜果,以示亲善。从这些令人称奇的举动可以看出,慈禧真的害怕了,她的“联拳抗洋”、“以战促和”的决心愈发动摇。 1900年夏天的广州没有受到太多战争的影响,毕竟在那发生在遥远京城的危机。7月16日,就在清政府再次下令停止进攻东交民巷的当天,身在广州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接到了慈禧对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任命。历史又把这个充满争议的任务推到了台前。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这位道光年间的进士是活跃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曾创办淮军,并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过程中立下战功。他还是北洋水师的创建者,并多年掌管这清政府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大权,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还不止一次的被派去同外国人谈判,前后签订了三十多个条约,被慈禧誉为“可挽危局的第一人”。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李鸿章又代表清政府同日本签订的马关条约,回国后朝中大臣斥其无能,百名骂其为卖国贼。为了平息众怒和协调守旧派和洋务派的矛盾,慈禧免去了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1900年初,李鸿章被任命为了两广总督。 在1900年的这场动荡中,李鸿章从一开始就向朝廷表达了要坚决镇压义和团的态度,但没有引起重视。随着北京时局的恶化,慈禧数次电召他进京,他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