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篓子里的青虫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1页
10-篓子里的青虫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2页
10-篓子里的青虫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3页
10-篓子里的青虫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4页
10-篓子里的青虫教案作业题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 篓子里的青虫【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生字。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发现探究蝴蝶的生长过程。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通过读课文初步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2教师出示蝴蝶和小青虫的图片。) 2.这两种小动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读完课文之后,我们就会知道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10篓子里的青虫)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认真读课题,注意轻声,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想想可以找哪些朋友。 2.朗读课文:(课件出示3:提出初读要求)(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2)圈出文中的生字,并给生字找几个朋友;http: /www .(3)把课文读正确、读连贯。 三、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出示生字词(课件出示4、5)(用动画效果展示生字读音) ci chn xi yo kn p i di 白菜 产卵 一 些 咬穿 小孔 一 批 应 该 呆 住 (1)指名读第一行词语,领读,正音。“产”是前鼻音,“孔”是后鼻音。“产”是翘舌音,“菜”是平舌音。lu h di lun jin z 篓 子 蝴 蝶 产 卵 渐渐 滋 味 di dun dn pndo k 逮 住 一 段 一 顿 碰 倒 空 壳 (2)再读二、三行词语,领读,正音。“滋”是平舌音,也是整体认读音节,“卵、渐、段、顿”是前鼻音,“碰”是后鼻音,“卵、段”还是三拼音节。其中“壳”是多音字。还读“qio”,组词为“地壳”。(3)自由练读。开火车读。(4)去掉拼音谁能读好它们,试试看。指名读。齐读。2.出示长句子:(课件出示6、7)第一句:有只小黄鸡越吃越有滋味,心想:“我逮它一大批,藏起来以后吃。”导读好长句,请同学分别读“滋味”一词,“滋”为平舌音,在读中理解“滋味”。第二句:它刚把篓子打开,“扑扑扑”,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小黄鸡吓了一跳,连篓子也碰翻了。指导读准“扑扑扑”,节奏很快,这个词是个拟声词,类似的词语还有“呼呼呼”、“哗哗哗”等。四、理清文脉,了解文意。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课件出示8学生集体交流讨论:蝴蝶和菜青虫有什么关系?蝴蝶是怎样变成的?篓子里的青虫到哪里去了?) (蝴蝶是由菜青虫变成的,篓子里的青虫都变成了蝴蝶。)五、识记生字,写字指导1.(课件出示9)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菜、产、些、咬、孔、批、该、呆”。2.仔细观察,分析字形,说说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3.(1)加一加:“艹”加“采”是“菜”。“此”加“二”是“些”。“扌”加“比”是“批”。(2)换一换:“孩”去掉“子”,换成“讠”,就是“该”,“校”去掉“木”,换成“口”就是“咬”,“孙”去掉“小”换成“乚”就是“孔”。(2)猜谜语:“儿童节前夕”就是“产”。“明月一出挂林梢”就是“呆”。4.师指导书写。(课件出示10)“些”字第六笔是“竖折勾”,不是“竖提”。“孔”字,共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 “该”的第六笔是撇,千万不要写成撇折。 另外,注意:“咬”、“批”“该”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乱”字是左宽右窄,而“仔、汉”都是左窄右宽。 5.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六、合作交流,反馈检查。1.师生合作,老师抽读生字卡片,学生比赛读,看谁读的又对又快。2.小组合作,给生字找朋友,看哪个组找得多。3.同位合作,一人读课文,另一人听,指出读的好的地方或是不太好的地方。【课堂作业新设计】 1.你能写出带有下面偏旁部首的字吗?看谁写得多。 写带有“子”的字:( )( )( ) 写带有“讠”的字:( )( )( ) 2.看拼音,写汉字。 ci chn xi yo kn p i di 白( )( )卵 一( )( )穿 小( ) 一( )应( ) ( )住 3.抄词生字各一行。参考答案1.“子”字头的字:孔、孙、孝 “讠”字底的字:认 让 说 2.菜、产、些、咬、孔、批、该、呆3.略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2.理解重点词句,读懂课文,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篓子里的青虫这个童话故事,看你们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12)(出示一棵大白菜)(是大白菜)看它长得绿油油的,多好啊!那还记得它们吗?(课件出示13(出示小青虫)看,它们又爬到了大白菜的身上准备美餐一顿)这么多的小青虫都在吃大白菜,你看它多可怜啊!谁愿意帮助大白菜?只要你读准了这些小青虫背后的词语,你就帮大白菜消灭了一只虫子。谁来? (学生读词后,读对一个就拿走一条虫子)看,在你们的热心帮助下,这颗大白菜身上的青虫都消灭光了,我代表大白菜谢谢你们。2.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还记得小黄鸡最后怎么样了?(指名回答)现在,你们就是小黄鸡,做个“呆住”的样子我看看。(请出做的最像的一个学生)问:小黄鸡你为什么呆住了呀?(小青虫呢?它们到哪里去了呀?)童话中的小黄鸡和你们想的一样,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8自然段。(生齐读)是呀,小青虫到哪去了?(有学生回答:变成蝴蝶飞走了。)那小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让我们赶快去学习课文,从这个小童话故事中去寻找答案吧!二、看图切入,品读第1、2自然段1.(课件出示14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们看图,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对的肯定,不对的或没看出来的教师鼓励: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的)2.(课件出示15(图文对照学习第1、2自然段。)请同学自由读课文的第1、2自然段。读完后告诉我你知道了什么?(生回答:蝴蝶在大白菜上产卵,变成了青虫,青虫吃菜叶长大了等等。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上蝴蝶、卵和青虫的图片。) (板书:卵 小青虫 蛹 蝴蝶)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能再读一读第1、2自然段吗?看看还知道了什么。 (这些小青虫很多)你是怎么知道的呀?学生找到“一堆堆”“一条条”“满身小孔”等词后,都说明虫多。“一堆堆”“一条条”是从卵和青虫看出来的,“满身小孔”是从大白菜身上看出来的。 教师启发想象画面指导朗读。三、看图想象,选段品读第3、4自然段 过渡语:这么多的青虫,把大白菜咬得满身小孔。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被青虫咬过的菜叶吗?是什么样的?(生自由回答)你可真会观察生活,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看!谁来给大白菜帮忙了?1.(课件出示16出示第二幅图)请大家仔细看图,谁能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生:鸡妈妈带着小鸡来了,它们捉虫。) 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表情怎样?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 预设1:这里的青虫可真多啊! 预设2:小青虫,你等着我们来收拾你了。 预设3:今天真开心,可以吃个饱了。今天怎么吃得完呢,把他们藏起来以后慢慢吃等等)2.同学们可真会想象,那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描写的这幅图呢? (生:3、4自然段) 大家说的都对,第3自然段是写画面内的,第4自然段是写画面外小黄鸡的心里想法的。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注意扣住“大大小小”“不停地吃”“一大批”“好多好多”体会小青虫的多) 3.师设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小青虫啊?联系上文,蝴蝶产了“一堆堆”卵,变成的青虫也应该是一条条的,当然多了! 四、看图比较,品评结果。学习第57自然段过渡:那么,这只小黄鸡后来吃到了放在篓子里的青虫吗?瞧,发生了什么事?1.(课件出示17出示第三幅插图)小黄鸡看到了什么?(一群蝴蝶飞出来了)(贴蝴蝶图)空壳是什么,知道吗?师边描述边板书:蛹。2.同学可真会观察,读读课文吧,看谁能告诉呆住了的小黄鸡发生了什么事?(小青虫变成了蛹(贴图),之后又变成了蝴蝶)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连线。3.揭示蝴蝶的生长过程。(贴图)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18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大多数昆虫一生都要经历这样几个变化过程,谁还想提醒提醒小黄鸡,除了小青虫外,还有哪些小昆虫是不能藏的呢?)(蚕,蜜蜂,苍蝇等) 六、升华情感,回归文本 1.(课件出示19学习了这个童话故事,你们想说点什么?(生自由说) 2.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是啊,大自然神奇美丽,有无穷无尽的奥秘,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观察,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吧!同学们,赶快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美美地读一读吧!【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课下把学到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说一下小青虫变成蝴蝶的过程。 3.课下搜集还有哪些虫子变成了蝴蝶。 参考答案1.略2.蝴蝶卵青虫蛹蝴蝶。3.答案见资料。【板书设计】 10 篓子里的青虫卵 小青虫 蛹 蝴蝶【课后反思】 篓子里的青虫这篇课文学生很感兴趣,故事情节简单,但在教学上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蝴蝶学生都见过,可是蝴蝶的生长过程学生却是很少知道,怎样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一过程,成为本次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根据课文内容,不同阶段蝴蝶的变化制作成图片,边上课边贴图,在最后,将图片用线连起来,构成蝴蝶一生的变化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中接受了新知,最后恍然明白了蝴蝶的变化历程,同时也知道了自然界的神奇。在这节课中我做到了如下几点:一是对学生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对学生进行观察、想象、表达能力的训练,一步一步有层次的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清楚表达。例如学习第3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观察图,先说出图的大致意思,再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的观察,观察它们的表情,想象它们会说些什么。学生的想象丰富而有趣:他们有的说:“鸡妈妈很神气,它好像说:孩子们,这里有好多虫子,你们要练习捉虫的本领,看谁捉得多。有的说:“鸡妈妈好像在说:孩子们,这里的青虫肉又香有鲜,我们可以大餐一了。”还有小鸡和青虫的话也想象得非常有意思,这都是学生闪烁着的智慧的火花。二是创设情景,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些情景,引导学生渐渐进入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换位思考,换位体验,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例如第5自然段的学习,我说:“你就是小黄鸡,你背着装满小青虫的篓子回家了,过了一段时间你肚子饿了,你会想到什么?”学生仿佛自己真的就是那只小黄鸡,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来了。三是运用图片揭示蝴蝶的生长过程,突破难点。在这课中的难点是小青虫是如何变成蝴蝶的。学生只知道小青虫不见了,蝴蝶飞出来了,地上有好多空壳。那么如何将这一难点转化呢?于是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蝴蝶不同生长阶段的图片。在上完第8自然段之后,我将图片连起来,展示蝴蝶卵青虫蛹蝴蝶的过程。因为受条件的限制,其实在这个环节,如果是运用多媒体展示蝴蝶的变化过程会更直观。蝴蝶的生长过程是连续性的,单纯的利用图片不足以将这一过程连贯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是利用课件播放蝴蝶演变的动画,相信学生更有兴趣,也更容易了解青虫是怎样变蛹,又怎样从蛹中出来变蝴蝶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难点的突破,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蝴蝶这一类昆虫的变化规律。教学资源【创新教案】篓子里青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学会本课生字及词语,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经验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在充满感情地朗读中激发学生观察、探究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篓子里的青虫这课的生词和熟读了课文,请看这些词语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出示词语卡片)谁能来读读?(指名学生读) 出示 一堆堆一条条让学生了解叠词。 (1)学习用叠词一堆堆一条条说句子。 (2)自由说叠词。 3.读得真不错,我们来齐读。(学生齐读) 4.练习读句子。(大大小小的青虫太多了,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着。) 学会用AABB说叠词。能照这个样子说几个吗?5.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青虫很多蝴蝶产下一堆堆卵卵变成了小青虫小青虫慢慢长大咬得大白菜满身是孔)边说边板书 6.吃着菜叶渐渐长大的小青虫怎么跑到篓子里去了呢? (边说边指着课题和图) 二、品读课文,感悟体验 1.自由读课文第3、4自然段,相信你们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2.生自由读然后同桌交流。 3.交流相关段落: (1)小青虫太多了,鸡妈妈一家不停地吃着。(体会小青虫的多) (2)重点指导学习第4自然段 有一只小黄鸡越吃越有滋味,它的小脑瓜里突然冒出一个有趣的想法,逮它一大批,藏起来以后吃。 师:哦,原来小青虫是这样跑到篓子里去的。 (3)再读一读第4自然段,你觉得它是一只怎样的小黄鸡? 生1:我觉得这只小黄鸡非常聪明,因为只有他想到把青虫留一些以后吃。 生2:我认为他太好吃了。因为他不停地吃,还要藏一些以后吃。 师:谁能把“好吃”换一个更恰当的词? 生3:可以说“贪吃”。 师:说得好,还有谁来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 生:我觉得他非常可爱,吃起东西很可爱。 师:多么可爱的小黄鸡呀! 生:我觉得它是一只得意的小黄鸡,别人没有想出的办法,小黄鸡却想到了。 (4)是呀,小黄鸡越吃越有滋味,越想越得意。过了一段时间 得意的小黄鸡又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生1:想去看看小青虫长大了没有? 生2:我该美美地吃一顿了。 生3:想去吃篓子里又大又肥的小青虫? (5)越想小黄鸡越得意,咱们赶快去看看得意的小黄鸡,猜一猜它到底吃到小青虫没有? (出示小黄鸡呆住了的图片) 师小结:去读一读课文的第68自然段,看看是什么事情让小黄鸡呆住了呢? 三、学习课文68自然段。 1.生自由读课文的6、7、8自然段,找一找小黄鸡吃惊的原因? 生:篓子里的青虫不见了,他到那里去了呢?真奇怪? 师:难怪小黄鸡呆住了。新-课 -标-第- 一-网 师:“呆住了”是什么样的表情,谁来演一演? (一名学生演,其他学生评。) 生1评:我觉得他表演得不像,眼睛还应该瞪得大一点,连嘴都合不拢了,就像图上的小鸡一样。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那你来给大家演一演吧! (生1演) 师:瞧,这只小黄鸡眼睛瞪得大大的,一动不动,呆住了。表演得真好,让我们给他热烈的掌声。 (生鼓掌) 2.这只小黄鸡为什么会呆住呢? A生:比较:它刚把篓子打开,“扑扑扑”,只见一大群蝴蝶飞出来。(小黄鸡吓了一跳,连篓子都碰翻了。) 却没有看见小青虫。 师;难怪小黄鸡呆住了。师:“扑扑扑”是描写什么的词?这样的词叫拟声词。你还能照样子说一说吗? 3.小黄鸡看到这个情景怎么样了?(小黄鸡吓了一跳,连篓子都碰翻了。) B生2:因为篓子里的青虫都不见了,只剩下许多豆大的空壳。 4.小青虫呢到哪儿去?小黄鸡不知道,你知道吗?请大家联系全文来想一想。知道的同学在小组里给大家讲一讲,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生在组内交流)讲解蝴蝶变化的过程。 5.教师简单讲解蝴蝶变化的过程。并利用黑板上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蝴蝶的变化。6.师小结:大自然可真奇妙呀!同学们,赶快把这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演一演吧!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看来,大家的求知欲望是多么强烈啊!是啊,大自然神奇美丽,有无穷无尽的奥秘,让我们用智慧的双眼去观察,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探索吧! 2.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用心读书,用心细想,用心听是一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的。w W w .X k b 1.c 五、进入写字乐园 1.出示田字格的字,挑一个最难的指导。 2.展示一个写得最好的说:“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强调用字。 六、作业 1.刚才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叠词,课后请同学们将课文中的叠词找出来,抄在积累本上。【精彩片段】 篓子里的青虫精彩片段 案例:朗读感悟,情境表演。 a、1.有一只小黄鸡越吃越有滋味,它的小脑袋瓜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有趣的想法。读读课文,看看它在想什么呢? 2.(拿出头饰)谁来当这只小黄鸡,告诉大家你在想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3.听你读得这么津津有味,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4.多么可爱的小黄鸡啊!同学们都来当当这只小黄鸡,大声地读读这一段吧! 5.谁想戴上头饰来演一演这只小黄鸡呢? 6.你们这些小黄鸡简直太可爱了!读得这么好,演得这样棒,连老师也想读了,这样吧,我来读作者的话,同学们就是这只小黄鸡,把你们心里的想发大声地读出来吧! b、1.放进篓子里的青虫,小黄鸡吃到了吗?赶紧读读课文的5、6、7自然段吧! 2.(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三幅插图)瞧,发生了什么事?“呆住了”是什么样的表情,谁来演一演? 3.小黄鸡怎么会呆住了呢?小青虫呢?它们到哪里去了呢?你能给它解解难吗? 4.想知道得更多吗?我们一起来听听蝴蝶的自我介绍吧!(课件一边介绍一边演示蝴蝶的变化过程) 5.大自然可真奇妙啊!同学们,赶快找到你的好朋友,把这篇有趣的课文美美地读一读,演一演吧!新|课 | 标|第 | 一| 网备课素材【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的课文。篓子里的青虫是一篇介绍蝴蝶生长变化的科学童话故事,生动形象的插图、趣味十足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青虫青虫篓中藏,怎变蝴蝶长翅膀?带着这个问题在教学中我巧妙运用媒体,引领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一)什么样的虫子可以变成蝴蝶?我们所说的毛毛虫通常是指鳞翅目昆虫的幼虫,但鳞翅目昆虫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蛾子,另一类就是蝴蝶,也就是说所有毛毛虫有可能将来变成蝴蝶或者变成蛾子。 一般来讲,浑身上下都是毛毛的毛毛虫,有可能是灯蛾、枯叶蛾或毒蛾。而我们经常在蔬菜上见到的菜青虫,倒是可以变成蝴蝶,叫菜粉蝶。w W w .x K b 1.c o M(二)菜青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 蛹是蝶类生活史中第三个发育阶段,也称转变时期。 蝶蛹统称被蛹,它们的附肢与体躯各部俱已胶黏成一整体,但是附肢及头、胸、腹三体段之间的分界线,则仍然留存在蛹体表面。 蝶类幼虫生长发育到成热阶段,就停止取食,选择适当场所,准备化蛹。蝶类的化蛹方式常因种类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