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感悟: 内容标准学习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 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措施等史实。 2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唐朝节度使的设置、宋朝地方建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 3从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认知背景:从商相伊尹放逐太甲到秦始皇疑忌丞相僭越,从西周分封崩溃到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秦朝开始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存在什么突出矛盾?认知核心:一、中央集权的发展(调整 与 关系)1.汉武帝实行“推恩令”(1)成因:汉初,地方 并存。封国是朝廷依靠,有时对抗朝廷(根源)。汉景帝平定 (基础)。探究点1:汉书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然诸侯原本以大,末被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贾谊说:“天下之势方病大肿。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恶病也。”试析汉初郡国并行的原因和后果。(c级)(2) 内容:“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 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并归 统辖。(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中期设节度使(1)设置(职权):唐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许多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因 ,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2)危害: 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困弱”地方(1)背景:唐朝节度使势力膨胀导致 分裂,借助兵变建立的北宋力图加强中央集权(2)措施: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充实中央 。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3)结果:探究点2: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朝针对唐中期节度使之弊采取的措施有何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有何利弊?(c级)4.元朝实行行省制(1)內容:除 (“腹里”)由中央直管外,地方设行中书省。长官由朝廷任命。下分设 、府、 、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 的节制。(2)影响:探究点3:观察元朝行省图,结合你的认识谈谈元朝创立行省制的主要原因,和对这一制度“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的理解。(b级)二 、 君主专制的演进(调整 与 矛盾)1.汉武帝重用侍臣(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 ,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 ,加强皇权。2.魏晋南北朝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 ,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3. 隋唐设置三省六部制(1)內容: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 六部(户部先叫度支、后名 ,唐太宗时因 改作户部)。(2)作用探究点4: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有史家说汉朝宰相是“首长制”,唐朝是“委员制”。你怎样理解?(c级)4.北宋分割相权 (1)措施: 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 、 和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 作用:削弱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探究点5:教材学思之窗记述,宰相李沆联通三司使巧妙抵制真宗扩大财权企图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问题?(b级)5.元朝相权扩张: 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继承。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人才,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时期 制:朝廷要职多由 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3隋唐科举制:(1)产生发展: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无法继续下去。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科举制形成。唐贞观时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 两科为主;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 和 。进士及第,只是取得做官资格,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2)主要影响探究点6:科举制度有何作用与影响?(b级)认知拓展:一、宰相的由来与唐朝宰相设置宰、相之名分别出现于商周及春秋之时,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后来,宰相一直沿用于整个封建社会。不过,除辽代设置“宰相”外,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用以指辅佐皇帝行使权力、处理国家政务的主要官吏,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唐朝的宰相不同于秦汉,多是他官兼职,或是丞相兼领他职,所以没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它是集体负责制,主要任务是帮助皇帝议决军国大政,或者拟订皇朝政令,自己不能向政权的其他部门发号施令。宰相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二、连中三元以明清为例,科举考试由低到高要经历四个阶段: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庠生),即秀才。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能参加正式科举考试。 乡试 ,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 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第一名称状元。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的“三元”。在三级考试中都名列第一就是连中“三元”。自实行科举起至废,连中三元的仅13人。三、经典史料材料一 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司马迁史记)唐朝柳宗元封建论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明末清初顾炎武 郡县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材料二 “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欧阳修归田录载:“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材料三 二十四孝载: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 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主食, 埋此儿。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釜,上云: “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桓灵之世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才怯如鸡。”北宋汪洙编的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科举在宋促官僚集团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 即时反馈1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郡国制削弱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2.下列制度实行对当时的历史主要起积极作用的有西周宗法制秦朝“三公九卿”制唐朝节度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a. b. c. d.3元朝的行省制度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a. b. c. d. 4(2006年高考天津文综)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5.(2008年海南高考)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6.(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7(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